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4495

查看

10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广陵散

85#
发表于 2011-10-17 20:38: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广陵散 的帖子

要我说古乐谱还真像天书密码,反革命当真是笑话


   

使用道具 TOP

86#
发表于 2011-10-17 20:40:11 | 只看该作者
音乐是开放的,而中式古乐谱密码般神秘,反映古乐界的闭关自守,甚至传男不传女、甚而到失传。而西方五线谱的统一,给西方音乐的发展带来诸多便利与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和声的发展、中式乐器改进等更重要,而记谱方式的统一只会大大促进这些发展。音乐文字----乐谱落后于五线谱,是一大阻碍

使用道具 TOP

87#
发表于 2011-10-17 20:57:58 | 只看该作者
音乐是开放的,而中式古乐谱密码般神秘,反映古乐界的闭关自守,甚至传男不传女、甚而到失传。而西方五线谱 ...
迪亚 发表于 2011-10-17 20:40

对于一个熟悉中国古乐谱,没有学过五线谱的人来说,后者也可以说是“密码般神秘”的。中国古乐有自己的特点,给予演奏者以极大的自由度,故在很多情况下并不需要严密如钟表一样的记谱方式,只要一个大概的框架就可以了,至于后来的流失固然有保守的因素,但年代久远战乱也是一大原因。客观地说五线谱在节奏速度上有极大的优势,所以现在中国古乐也已经采用来作为精确记录的一种方式,但它还是不能完全代替中国古谱,就古琴谱来说,他上面记载的精确的指法和吟揉等五线谱是不能反映的。


使用道具 TOP

88#
发表于 2011-10-17 21:26: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广陵散 的帖子

诚然,精确、专业和唯一对特定乐器当然是好,但对整个中古乐的发展带来的局限性更是不容忽视的。只要乐谱是开放的,会有解决方法的。

   

使用道具 TOP

89#
发表于 2011-10-17 21:33: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诚然,精确、专业和唯一对特定乐器当然是好,但对整个中古乐的发展带来的局限性更是不容忽视的。只 ...
迪亚 发表于 2011-10-17 21:26

我个人以为现在中国古乐需要的不是“开放”,事实上已经“开放”了一个世纪了,而是要还原自己的已经丧失得差不多的原生特质。

使用道具 TOP

90#
发表于 2011-10-17 21:5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广陵散 的帖子

不对,以上我特指早期的古乐谱,甚至是格里高利一世圣咏时期的。现在而言,同意广先生观点,中国古乐发展已落后太多,光“开放”不能解决问题,要找回原生音乐的根。

   

使用道具 TOP

91#
发表于 2011-10-18 20:46: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不对,以上我特指早期的古乐谱,甚至是格里高利一世圣咏时期的。现在而言,同意广先生观点,中国古 ...
迪亚 发表于 2011-10-17 21:51

我认为中国古乐在现阶段要还原自己的原生特质,是基于近百年中西文化不对等的情况下,中国全盘接受西方音乐的标准,完全不顾自身特点的改革而言的,而不是所谓的“先进”和“落后”;自然如果把西方音乐乐谱作为唯一标准,与之不合的便为“落后”,那我也无话可说。在我看来,评价音乐主要还是侧重与是否能表现人类的情感,特定的意境,是否与本民族的审美趣味相符合,在这点上我认为原生态的音乐要远远超过一些非驴非马的所谓改革音乐。至于这些音乐以后是否是继续发展还是送进博物馆,那就要由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的审美倾等综合因素来决定的。

使用道具 TOP

92#
发表于 2011-10-18 22:06:32 | 只看该作者
古时和声的发展、中式乐器改进等更重要,而记谱方式的统一只会大大促进这些发展。迪亚 发表于 2011-10-17 20:40









使用道具 TOP

93#
发表于 2011-10-19 00:22:04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中国古乐在现阶段要还原自己的原生特质,是基于近百年中西文化不对等的情况下,中国全盘接受西方音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1-10-18 20:46

其实,俺觉得兄与Lady迪亚都有理。不过站在古琴的特定角度,我要说的是:森林中应该有独特的遗传纯正的物种,当复合生物多样性的精彩,所以,该“落后”的,还是“落后”一点好。古琴是为知音而存在的,甚至仅仅是为自身之内那个知音而存在,它不需要被先进。现在若能再闻丝弦之声,当是我等福分,可能吗?


使用道具 TOP

94#
发表于 2011-10-19 21:26:12 | 只看该作者
转贴:管平湖古琴演奏风格和打谱艺术 (摘录)

就演 奏 风 格而论,管氏打谱的琴曲节奏稳健、指法坚劲、运指灵活,尤其讲求吟揉与气韵的表达,以浑厚刚健、意境深邃见长。这不仅是“由于他‘转益多师’,博取众长。更由于他勤于探素,独辟蹊径,所以使自己的演奏技艺独立于众多琴家之上,成为近现代琴乐‘第一人”,。(乔建中2以”:143)

古琴 音 乐 历来强调声韵兼备。明清以来,琴家更是将清、微、淡、远作为琴乐演奏的理想境界,古琴音乐开始从声多韵少向声少韵多转变,其左手的技法更为细腻、生动,而不同内容意境的琴曲往往凭借不同特色的吟揉来曲其意境。“琴瑟元音以沉重坚实为体,以吟揉宛转、含蓄停顿为用。”(陈幼慈198卜145)“吟揉之妙,全在动荡有情,缓急有韵”(1989:417)。的确,古琴左手的吟、揉、绰、注、逗、唤、撞、上、下等装饰性的指法,对于古琴音乐风格与琴乐意境的表现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管平 湖 在 打谱中,对吟揉的运用是十分讲究的,这与当代一些琴人打谱时吟揉不分,只追求旋律多采,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管氏的吟揉之法,来自于其师杨宗樱。民国虞和钦在评论杨宗樱的琴艺时曾云:“琴而不重吟揉,是无琴也。故吟有长细缓急飞游荡定双略往来落指之分。揉亦有缓急双荡长大放迎之别。(杨氏)析之至微,用之迥殊。唯自古琴谱,但注其名,而不详其法。而今之操漫者,又各自臆造,或竟以大动小动长颤短颤了之,此世之所以无善弹者也。”。

管平湖的吟揉运用,显然更注重其运指的灵活性,增加了活手的运用,注重在弹奏中将吟揉与音乐意境的表达相结合。管平湖这种运指方法,一方面是来自于黄勉之启发和悟澄和尚的指法整理,另一方面来自于管平湖长年的弹奏体悟。以《平沙落雁》一曲为例,此曲管平湖师自杨宗樱,但将管平湖的录音与杨宗傻之子杨葆元的录音相比,是有着明显差别的。杨葆元的弹奏虽然节奏沉稳.吟揉有度,却不免失于呆板。而管平湖的《平沙落雁》整体框架虽和杨宗援的是一致的,但与《琴学丛书·平沙落雁》之呆板、方整的节奏迥异。其左手的吟、揉、绰、注、撞、逗,以及连续的上下、进复、退复等走手音变化十分丰富,从而形成气韵悠远的旋律线,使琴曲极具传统琴乐清微淡远之意味。

管平 湖 演 奏风格的另一个特点是其下指极为苍劲有力其音乐风格浑厚刚健、古朴凝重。据管 氏弟 子所述,管平湖由于指甲不好,故从不
留甲,纯用肉弹,这本是弹琴之一大忌。但由于长年弹琴,管平湖的左右手指尖形成了厚厚的一层老茧,这使得他弹奏的琴曲在音色上别具一种苍古淳厚的意味。使其音乐生动而有刚健之气,沉稳之中又呈现出灵动之情。管平湖所弹的‘流水》即是此种格调的
体现。

使用道具 TOP

95#
发表于 2011-10-19 21:31:17 | 只看该作者
(续)
管平 湖 曾 说:“发掘古谱确是目前古琴界一项关键性的工作,而打谱又是古谱发掘中最迫切、最艰巨的任务。打谱是要通过长期劳动,才能使书面上没有标明拍子的古谱变成声音。它的劳动程度,不亚于创作。”(管平湖1957)作为一个现代琴家,“管先生对现代琴学的历史使命怀有强烈的自觉,又对‘打谱’的价值给予如此高度的评价。”(乔建中2仪”:143)他是以自己一生的精力去弹奏、打谱、研究古琴音乐,从不为名利俗事所惑,超然物外,将生命与琴融为一体。

纵观 管 平 湖、吴景略、姚丙炎等前辈琴家,无沦是打谱的具体方法,还是打谱中对传统琴乐精神的把握,对琴曲人文内涵的解读,对疑难古指法的诊释,对古琴特有的韵律、节奏气息的掌握,对原谱讹误的处置方法等方面,均积累了诸多的经验。管平湖对待打谱的严谨学术态度,体现于对古指法的精细严密之考证,对改动指法所作的详尽注解等方面,他在打谱中对节奏速度的合理合排,对原曲音乐形象的深人理解,对琴乐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无疑己成为现代琴人打谱之典范。由他打谱的《广陵散》《离骚》《竭石调·幽兰》等琴曲,得到琴坛的广泛肯定,如今已成为人们欣赏、研究和琴人传习的经典琴曲。他在打谱活动中所作的艰苦卓绝的探索,对今人打谱也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体现于:

1. 在 谱本 选择方面,05年代管平湖等琴家已开始对打谱谱本进行比较、甄别,从中选择较佳的谱本为蓝本,以相近的谱本作为校勘本。并在谱字对勘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

2 在古 指 法解读方面,前辈琴家做了许多令人敬仰的工作。查阜西编纂的17册《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无疑是今日打谱不可或缺的工具书。而在打谱的古指法研究方面,管平湖的《古指法考》,为今人在打谱中解决打谱中的疑难指法,提供了详尽的材料。尤其是在对早期琴曲的打谱中,管平湖尽量采取从古曲同时代的指法原释去解读琴曲中某些指法的弹奏方法,从而使打谱琴曲最大可能地接近琴曲之原貌。而管平湖打谱的《喝石调·幽兰》《广陵散》等琴曲,则是今人在古指法处理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实例。

3 在 节奏 处理方面,管平湖那一代的前辈琴家由于受西方音乐的影响较小,故而他们对乐曲的节奏安排,主要依据琴曲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弹奏经验来处理。如人拍节奏的安排,琴曲演奏的速度类型,乐句、乐逗的划分,全曲的结构布局等等,这些均值得今人打谱时学习和借鉴。

4. 管 平湖 等前辈琴家的打谱,“在保存古琴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面貌、风格及形态式样上,有着极为重要的示范意义。”(成公亮1,赶1:23)
人们 在 聆 听前辈琴家打谱的琴曲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感到,诸如管平湖打谱的《广陵散》《离骚》《秋鸿》等琴曲,其浑厚苍劲、古朴典雅的气质,真如天成。而在吴景略打谱的琴曲中,无论是《忆故人》之委婉深情,《渔樵问答》之飘逸潇洒,《墨子悲丝》之深刻凝重,(梧叶舞秋风》之轻盈灵动,《胡茄十八拍》之悲枪凄楚,回肠荡气⋯⋯ 凡此种种,也均被他演绎得千姿百态,各具风采。而与之相比,当代琴家的演奏,就音色而言,传统的古朴之感已明显不如前者;就演奏而言,琴乐深层之文化内涵较前者也显单薄;至于流派特色、个性风格亦不那么明显;并且在中青年琴家中,已出现了一个散于东西南北,风格技巧却很相似的演奏家群体。(成公亮1性巧巧:23)以至于有琴家感叹:现在弹琴的人越来越多,但对琴乐本质、真谛的认识掌握却越来越困难。难道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精粹,必然要在现代社会的文明进程中无可奈何地
逐渐衰退吗?(成公亮1塑巧:23)

如同 那 个 时代的许多琴家一样,管平湖、查阜西、吴景略、姚丙炎等前辈琴家长期浸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养之中,具有诗书琴画等多方面的修养,他们无疑是“传统琴人”的最后一代!而如今,随着传统意义上文人阶层的消亡。浸润了中国古琴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逐渐走向衰落,随着传统文化精神的消逝,那种古朴恬淡、高古淳厚、精深雅致的琴境,也终将成为消逝了的昨日梦境,或许,这是一种历史的无奈和悲哀!

使用道具 TOP

96#
发表于 2011-10-19 23:02:41 | 只看该作者
如此博大精深啊,好文章,看过再听~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7-9 12:38, Processed in 0.031058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