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20-4-16 16:50 编辑
柯达伊( Z.kodaly 1882-1967 )是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创立者。这首大提琴无伴奏独奏奏鸣曲 Op.8,是柯达伊最重要的作品,创作于 1915 年,时年只有 32 岁。乐谱在 1921年出版,之后柯达伊将此乐谱寄给西班牙大提琴泰斗卡萨尔斯,卡萨尔斯在看了乐谱之后回复柯达伊时这样说道:“ 以我 39 岁的年龄已经太老而无法演奏这首奏鸣曲。” 没有想到会遭受到这样的回绝,柯达伊愤愤不平地宣称:“ 在未来的25年,如果有哪一个大提琴家不演奏这首奏鸣曲,他将不会获得认可!” 事实验证了柯达伊的预言,1956 卡萨尔斯认可了柯达伊的这部作品,并在当年墨西哥市举行的卡萨尔斯音乐大赛上将高大宜 OP.8 的大提琴奏鸣曲列为指定曲目,从此有越来越多的大提琴家演奏这个曲目,而斯塔克是其中佼佼者。
柯达伊的 OP.8 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大提琴曲目,这首奏鸣曲与巴赫的组曲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巴赫的主轴在于复音音乐的舞曲形式,而柯达伊则将大提琴与大提琴家的所有潜在技能都激发出来。
这首独奏奏鸣曲的特色之一是, 彻底运用大提琴的所有音域,开发大提琴演奏的新技法特点之一。它继承并发展了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的创作技法,采用了匈牙利民谣风格,以其特有的音调旋律,弹性的速度,拨拉的方式和定弦手法特殊。所谓特殊的调弦方法,是源自于巴罗克(Brock)音乐的作曲方法,将 G-C 两条弦统一降低半音,由低到高的空弦形成了B-#F-D-A,以求得作曲家所需音乐效果。著名的巴赫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中的 c 小调第五组曲,就是采取了这样的记谱方法,使得 3-4 弦的发音更加松弛柔和。科达伊这首大提琴无伴奏独奏奏鸣曲 Op.8,三个乐章自始至终采用这个定弦方法进行演奏,形成了独到的音响效果。在这首奏鸣曲问世以前,大提琴曲都只运用到一部分的音域,而大提琴本身的音域其实是相当宽广,这首曲子运用了大提琴所有的音,并且引用了「近 ( 琴 ) 桥奏法」、拨奏与左手拇指按弦等过去鲜少出现的技法,影响了后来创作同类音乐的作曲家,例如:辛德密特 ( Hindemith )、米尧 ( Milhaud )、普罗科菲耶夫 ( Prokofiev ) 与肖斯塔科维奇 ( Shostakovich ) 等作曲家。
特点之二是高度的乐思原创性。在二十世纪初卡萨尔斯 ( Casals ) 将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介绍给世人之前,并没有作曲家想象过大提琴独奏的可能性,而在聆听过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后,想要摆脱巴赫的影响,另辟蹊跷,更是难上加难。柯达伊的奏鸣曲成功地摆脱巴赫的舞曲形式的约束,以匈牙利民族的风俗文化为基础,兼容现代音乐所需的强度、对比,为大提琴曲目开创新的疆野。
为大提琴独奏曲导入交响乐的概念是其特点之三。柯达伊的独奏奏鸣曲的篇幅相当长,三个乐章加起来有30多分钟,高大宜透过旋律、和声、响度等元素让这首乐曲交响化,在终乐章这种交响化的效果最为明显,聆听者会觉得有许多声部在演奏,而不单单只是一把大提琴在独奏,这种交响化的概念已超出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许多!
大提琴音乐史上有两块里程碑,一个是巴赫的无伴奏组曲,另一个就是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的这首作品第 8 号的无伴奏奏鸣曲。如果说到巴哈的无伴奏组曲我们自然地会联想到卡萨尔斯的版本,那么这里提到柯达伊的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顺理成章的要想到斯塔克的录音。
斯塔克演绎此曲的场次我们无法知晓,但斯塔克的录音从单声道年代开始至立体声时代和数字时代发行的唱片最少有 5 张,首次录音是在法国巴黎与 Pacific 唱片公司的合作,时间是 1948 年,当时首版发行的还是 SP 唱片,当然后来再版也发行了 LP。第二次录音是在美国纽约,时间是 1950 年,唱片的牌子是 Period, 这张唱片发行首版密纹的编号是 Period SPLP 510。第三次是在英国伦敦与 Columbia(今天的 EMI)公司合作,录音时间为 1957 年 10 月,1958 年发行,唱片编号是:英版编号 Columbia 33CX 1595,美版编号 Angel ANG 35627。第四次是在日本东京与 Victor 的合作,录音时间为 1970 年 12 月,1971 发行(发售宣传),唱片编号是 VX 25,这是非卖品(唱片公司销售前的宣传样片)唱片的编号,正式发行的唱片编号为 Victor VIC 3085;最后一次录音应该是 1986 年在美国与 Delos 唱片公司的合作,1987 年发行,CD 编号是 DE1015。不清楚这个录音是否有 LP 唱片发行。有知情的朋友请回应一下。谢谢啦!
这张 LP 是斯塔克在 1970 年 12 月 5 日与日本胜利公司合作录制的,在 Victor(JVC)录音室录制了这个立体声版的柯达伊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监制是 Noritsune Matsumoto (松本矩典) ,艺术指导 Hiroshi Isaka(井阪弘),录音师 Heizo Yoda(伊田平三)Okihiko Sugano(管野冲彦)。录音使用的麦克风是德国 Neumann(纽曼)的 M-49 和 M-269 各一对,这两对话筒原厂配置的都是电子管放大器,极为珍稀和昂贵。体型矮胖的 Neumann M49 是众多录音师最喜欢使用的麦克风,M49 具有平滑的曲线,且声底温暖,最适合独奏乐器和人声的拾音。Neumann M-49 和 M-269 都是上世纪 50 年代产品,如今很多录音室仍然在使用,可见其品质在专业录音领域的地位不同一般。
柯达伊大提琴无伴奏独奏奏鸣曲采用的和声、曲式、音调、颤音、滑音、拨弦、双音进马奏法是大提琴曲创作前所未有的尝试,其音域函盖近 5 个八度,从大提琴超越指板的最高音直到空弦最低音。无论是演奏还是录音,史塔克的这个上世纪 70 年代的录音版本(1971 年发行的头版,这个版本也是斯塔克演奏柯达伊大提琴无伴奏独奏奏鸣曲第一个立体声录音,另外,这次录音的第二乐章完整的没有做任何删节。)可能都是这部作品最权威的版本。
英国《留声机》的一位乐评人在听了史塔克演奏的柯达伊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后说:" 如果你想开始学大提琴,我建议你先去听听这张唱片。如果你听后仍然够胆去学,那我真佩服你。" 的确如此,这首曲子技巧非常难,以致众多大提琴手不敢染指。所以, 从作品问世至今,录音版本相对比较少也就不奇怪了。
早在 1939 年斯塔克还在布达佩斯的李斯特音乐院就读的学生时代,就曾经为柯达伊演奏过此曲,斯塔克是唯一在柯达伊面前接受指导并演奏这首乐曲的人。柯达伊在1967年去世之前不久,对斯塔克说道:“ 如果你在第三乐章中做些调整,这将是完美的表现。” 的确,斯塔克是此曲诠释绝对权威,他曾多次接受曲作者指导和建议;其二,斯塔克与柯达伊同为匈牙利人,对这首充满匈牙利风味的乐曲,自有其他不同民族的演奏者所难以掌握的韵味。第三,这首乐曲的技术层面要求极为严格,斯塔克以超绝技巧完全驾驭此曲。有资料显示,大提琴家斯塔克是柯达伊生前钦点的该作品最佳诠释者,由此,我们可以说斯塔克是这首奏鸣曲的 “ 代言人 ”。
斯塔克灌录过数次柯达伊《作品 8》 。哪一次录音最叫斯塔克本人满意呢?他在访问中没正面回答,只是说:“ 只有在 1970 年录的一回是真正完整的《作品 8》,包括了终章所有变奏段落。” 我看过史塔克在日本演出的实况录像,在斯塔克的演绎中,整体的大结构和微小的细节两方面都处理得恰如其分,斯塔克的演绎之美在于聆听者不会被他高难度的技巧技术所吸引,相反,极具感染力的旋律把我们带入到匈牙利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长河中。 斯塔克演奏柯达伊的奏鸣曲,不仅把此曲技巧上的高难表现得游刃有余,而且感情与技巧的融合堪称绝响!演出非常感人,他的演绎已经深深地印记在脑海中。 1970 年 JVC 录制的这个录音版本和录像里的演奏乐思处理非常接近,整曲演奏时间为 30 分 42 秒,与录像的演奏时间仅差几秒。斯塔克的大提琴的音色非常饱满,动态变化对比强烈,无论你是乐迷还是音响玩家,这张唱片都会让你爱不释手。 除了柯达伊的《作品 8》,还有斯塔克改编的,含有 8 个变奏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演绎炫技可谓出神入化,奔放与典雅兼容的气息,聆听时令人窒息,可听性极强。
斯塔克演绎是精准质朴的东欧演奏风格,他呈现的音乐没有外在浮夸,不追求自我的表现,总是力求完美的表达曲作者内在乐思为最高准则。他曾这样评述自己的演奏:“ 如果听众在音乐会后说:‘ 舒伯特的音乐是多么美啊! ’ 而不是说:‘ 斯塔克的演奏真棒! ’ 那么我会觉得比较高兴。” 这样一位真诚谦和的艺术大家,赢得人们的尊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