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8572

查看

106

回复
123456789
返回列表
楼主: shinelb

97#
发表于 2013-6-6 10:14: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wang 于 2013-6-6 11:27 编辑
切利晚年的慢速演绎根源于他所信奉的音乐哲学:时间在音乐中只是一种介质,需要听到东西越多就越需要放慢速度,好让所有的元素都能清晰地展现出来。

不知道这个观点的出处,不看到原始很难令人相信这种观点的可靠。

比如,慢板乐章或慢速的乐章并不是一首曲子里最复杂的部分,但切利在演奏这些部分时却是最慢的,而与此相反,布鲁克纳的交响曲往往在末乐章的结尾达到复杂性的顶点,在这些地方我们经常会看到前三个乐章的主题得到同时的重复或是呼应,而切利演奏这些段落时却又往往并没有放慢多少速度。

这段什么也没说明啊。切利的速度比人家慢,这是无可争议的。这里建立在上一段的的逻辑推理不合理。
  
这样的缓慢速度还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首先就是流畅性问题

慢和流畅性并不矛盾的。
 
  
此外,构成古典音乐最小的单位是动机,这些动机通过各种变化组成音乐中更大维度的各个部分。作曲家创作这些动机的一个原则是必须让人印象深刻,因为如果连初始动机都记不清,那么它们接下来的各种变化,听者就无法辨识了,而这就会导致整个的结构受到破坏,损害整个乐曲。而一个动机是否给人留下足够印象,既取决于作曲家的天才,也必须在一个有效的速度上演奏出来,起码必须得流畅,而切利演奏的速度破坏了这种流畅性,从而也就损害了乐曲的结构以及整体。

首先,构成音乐最小单位的是音符,不是动机。动机一词用在这很不好。动机一词用在瓦格纳歌剧中有其特定的含义的。什么是有效的速度?有效可以是慢,也可以是快。在音乐中,慢不一定就损害流畅,快也不一定就增加了流畅度。再进一步来讲,流畅不是从美学角度来评论音乐的一个要素。巴托克的四重奏你说流畅不流畅?

布鲁克纳在第8交响曲的结尾放入了4个乐章主题,让这四个主题在一个比较快的速度上同时进行。那么我们的结论必然是,布鲁克纳想要的不是让我们清清楚楚地听到每一个声部的声音,而是更注重这些声部组合之后造成的总体效果。

说切利不注重整体效果真是没有好好听的后果。切利的东西的乐器声部是比人家更融为一体的。这也切利和其他大师不同的一个方面。怎么可能会不注重整体效果?
  
古乐演奏的发展也让我们越发的注重一个事实,即使巴赫笔下最复杂的复调音乐,其整体效果也是最重要的。音乐的奉献中的六声部里切卡尔,如果在羽管键琴上弹出,我们根本不可能分辨出每一个声部,有的只是它们组合起来的声音洪流。

恰恰是切利才有那种洪流的效果。比如后来的评论中讲切利的音色厚,实际上他意识到切利的音色中各声部比人家更融为一体的。我在前面就讲到三点。

1,切利特别重视交响乐团的各个乐器的平衡性。这种平衡性是切利独有的,故他指挥下的乐团总是浑厚混然一体的。

2,切利也特别重视音乐间的转换和承接。这种转换和承接的完美在他的手下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3,切利有他的特殊的节奏感。


再说一下,切利有他的独特之处。不喜欢,没关系。这本来就是艺术,艺术是个带有主观判断的东西。但不等于可以从貌似科学角度来随意评论。

使用道具 TOP

98#
发表于 2013-6-6 15:23:53 | 只看该作者
非常赞同楼上对切利的看法,去听听切利的柴可夫斯基的No.4/5/6;贝多芬No.4/5/6;布鲁克纳No.8/9交响曲等,都带有音乐中的哲学性,感叹啊!

使用道具 TOP

99#
发表于 2014-6-13 16:59:43 | 只看该作者
时隔一年多了,看了各位老师的观点,收货不小,增加了对切利音乐的兴趣,刚好买了他的EMI整套合集,再好好聆听一下。

使用道具 TOP

100#
发表于 2014-6-14 03:06: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pyp 于 2014-6-14 05:15 编辑

EMI于2011年,重新整理出版了切利比达克在慕尼黑爱乐的简装包子,如下图,共48片CD,分四集,布鲁克纳的单独占一集。听下来,效果比单本塑料盒的差不多,性价比不错。

慕尼黑爱乐,在切利比达克那些年的调教下,音色是相当纯净整齐,比柏林爱乐不差。比梯乐曼时期的慕尼黑要好。

我在百度的布鲁克纳吧,上传过音轨——
ypyp分享1:元旦小礼:karajan-Bruckner-Symphony No.7
ypyp分享2:Boehm-VPO的布鲁克纳四交(1973录,2007重制96kHz-24)

我不是切利迷,也不是切利黑。对其他指挥大家,我同样欣赏,与欣赏切利风格别具特色类似。我也谈过一点自己体会切利指挥的浅见。现在贴出来,请行家指正——

据说,切利说过:“音乐是真,不是美,美只是诱饵。”(此译不确。上述EMI新包子说明书中的英文原文是:“In music it's not about experiencing beauty. It's about truth. Beauty is only the bait.”,现在据此重新译出:“在音乐中,人们经验到的不是美,而是真,美只是诱饵。”)

切利比达克指挥的贝多芬和布鲁克纳,如果只用四字形容:云卷云舒;八字:云卷云舒,波澜不惊;十二字:云卷云舒,波澜不惊,无声惊雷。N字的形容,静听者和好之者都可以续写至有限多。

要听出他的无声惊雷,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经历坎坷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人人天生具备。尔后,才有品味的细腻,才有对于品位的鉴赏。

愚见:切利指挥的东西,和福特文格勒、伯恩斯坦、卡拉扬、阿巴多等人有很多方面的不同,其中最特出的一点是:转换特平滑。在平滑的过渡中,他所谓的“美”才是诱饵,“真”才能释放。因此,对他一贯慢速的诟病,必然,有时也确然。不慢,哪里来的平滑及其蕴涵——云卷云舒,波澜不惊,无声惊雷?






柏林爱乐音乐厅内部,接待室职员。他送了本2013-2014演出季的演出秩序册给我。


柏林爱乐音乐厅外观


萨尔茨堡音乐节会堂纪念品室的女职员。我就是问了她和旁边的他。


萨尔茨堡音乐节会堂外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01#
发表于 2014-6-14 03:21:18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小的说明。

去年夏天,我去过维也纳、萨尔茨堡和柏林、慕尼黑。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会堂,在柏林爱乐音乐厅,我都问过那里的工作人员,他们说:在德语中,Celibidache 应该读作 切利比达克,而不是切利比达奇。而著名的钢琴家 Richter,应该读作 里希特,而不是 李赫特。

使用道具 TOP

102#
发表于 2014-6-14 08:01:23 | 只看该作者
他们说:在德语中,Celibidache 应该读作 切利比达克,而不是切利比达奇。而著名的钢琴家 Richter,应该读作 里希特,而不是 李赫特。
ypyp 发表于 2014-6-14 03:21

这俩都不是德国人,虽说Richter倒是个德语名字……Celibidache按罗马尼亚语的发音应该是切利比达剋。

使用道具 TOP

103#
发表于 2014-6-14 11:54:01 | 只看该作者
Richter是德国人啊。他的父亲是徳裔,而且在二战初期被当成德国间谍被苏俄当局处决。

使用道具 TOP

104#
发表于 2014-6-14 12:55:53 | 只看该作者
这俩都不是德国人,虽说Richter倒是个德语名字……Celibidache按罗马尼亚语的发音应该是切利比达剋。
Rozinante 发表于 2014-6-14 08:01

切利是罗马尼亚人,可他长期在德国作指挥,以德国音念其名,入乡随俗,不误。


使用道具 TOP

105#
发表于 2014-6-14 18:50: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ozinante 于 2014-6-14 20:15 编辑

李赫特是德裔没错,不过人家正经是在基辅出生的,更应该入乡(俄)随俗了。俄语没有德语那个像“希”似的音,所以Sviatoslav Richter翻译成“里赫特”,Karl Richter翻译成“里希特”,还是挺准确的。

至于切利,要按德语念人家名字,岂不是跟要按英语念“杨振宁”差不多了……再说真按德语的话这名字根本没法念,硬念应该是采里比达赫吧。

使用道具 TOP

106#
发表于 2014-6-15 14:10:56 | 只看该作者
哇,谁翻出了此贴,赞的,俺是切粉,第一次看着帖子。。。。哈哈哈!

使用道具 TOP

107#
发表于 2014-6-19 13:11: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脑震荡 于 2014-6-19 13:15 编辑

最近搞到了切利晚年的神品----EMI布鲁克纳套装,在这套唱片中,切利禅意十足的布鲁克纳配上枯山水的封套设计,可谓绝赞。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祝贺兄台淘到好片。  发表于 2014-6-20 11:10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8 23:07, Processed in 0.040534 second(s), 1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