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烧友搭配 › 查看主题

246183

查看

345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records33

121#
发表于 2014-7-31 07:24:36 | 只看该作者
玩得认真...期待听感.

点评

多谢R版关心支持!  发表于 2014-8-3 07:31

使用道具 TOP

122#
发表于 2014-8-16 00:46:3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中,对唱机很感兴趣。

点评

谢谢!  发表于 2014-8-16 19:43

使用道具 TOP

123#
发表于 2014-8-25 20:27:27 | 只看该作者

扬声器和 Performance II 摆位的调整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6-1-24 09:07 编辑


      扬声器与听音点的座标位置通过一年试听,反复调整后获得了比较理想的聆听尺寸。Performance II 的位置也一并调整了一下,原先叠层的放置改为分离放置。


      夏日来临,原本温度就比较高的均衡器 MIV 在 Performance II  的热风包围下 ( 尽管空调已经打开 )  温度高的实在是让人担忧。在杜兄的提醒下,决定把 Performance II 的安放位置调整一下。


       将 Performance II  向前移动了约 50cm,Performance II  的两个风口与器材架完全交错开了。再行试听时,MIV 的温度大大降低。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将 Performance II  向前移动不仅解决了MIV 温度高的问题,还有另外的好处,那就是 Performance II 距离五尺的距离非常近了,这样喇叭线就可以进一步的缩短,这对减小喇叭线的电阻十分有利,因为五尺的阻抗太低了。实际测量, 130cm 的长度的喇叭线就够了,放宽松一些,以后计划喇叭线的长度定为 150cm 最为合适。早先计划 200cm 的喇叭线又缩短了 50cm。


       安放 Performance II 周围的空间比较小,进出容易踢碰 Performance II  。到建材市场为 Performance II 定制了四块蒙古黑花岗石底座。折腾一个下午,终于把  Performance II  请上了 “ 座 ”。


      每个花岗岩底座重约45Kg,应该足够稳重
。Performance II 的放大播放和电源播放各就各位后,靜噪也得到提高。


      垫了花岗岩后,初听略显生硬,车了16只红木脚垫,垫在放大器和电源的脚下,声音一下柔顺了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24#
发表于 2014-9-22 12:09:13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啊,佩服佩服

使用道具 TOP

125#
发表于 2014-9-22 18:11:00 | 只看该作者

STRINGS 3 日记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7-3-1 09:16 编辑


      记得去年国庆期间新的 CELLO Audio 系统开声的。所有 CELLO Audio  器材都在 3 个多月的时间内先后就位,其中包括 Strad Master 五尺喇叭、SUITE 前级、PII 后级、MIV 均衡器以及 STRINGS 1 信号线。唯独喇叭线 STRINGS 3 的搜寻屡屡受挫,今天总算搞定,哇!转眼又是整整一年了!这对 STRINGS 3,香港朋友已经帮我买下,国庆节前应该能够接入系统。蛮开心的!


       朋友昨天已经把 STRINGS 3 喇叭线通过香港邮政寄出,估计今天能够达到内地。但到了海关和转 EMS 就慢死了,弄不好国庆前接不了。


       今天是国庆第三天,本以为 STRINGS 3 喇叭线要节后才能收到,没有想到 EMS 早上电话通知中午前送邮件。太好了,午饭后就可以接入系统了。


       家人聚会,饭后已经不早了。下午 3 点开始,在接 STRINGS 3 喇叭线之前,把放大器的位置再次调整。直至 2 个半小时后才开始接线。不到十分钟便驳接完毕,一开声立马傻眼,相位错误!仔细检查并无发现低级错误。定神想想问题出在哪里呢,会不会这对线的其中一边黑红热缩管颠倒。于是细细查看,果不其然!


       好在 MIV 有单边声道相位校正钮,不用再调换喇叭线的接头,只要相位校正钮从 0 度切换至左声道翻转 180 度,OK。呵呵,没有想到 Absolute Phase 钮还有机会派上用场。


       这是 STRINGS 3 接在 5 尺喇叭后的情景,过几日准备把这对喇叭线一分为二,先做 Two-wire, 相信音质会有所提高。以后有机会再做 Tri-wire。


       昨天是国庆假日的最后一天,应酬亲朋好友告一段落,终于有了空闲时间来处理喇叭线。刚购入的这对 STRINGS 3 是 8 英尺长,做 Two-wire 要对半截,截后的喇叭线是 4 英尺长,因为 PII 放置的位置距离 5 尺只有 6 英寸,所以喇叭线连接后仍然有一定的长度余量。
      量好 1/2 开始剪切, 剪切后的 STRINGS 3 线芯截面显露出来,优质铜线特有的灿亮光色眩人眼目!


       取出早已经买好的原厂的 Y 型喇叭线端子,量得线夹孔深接近 10mm。在 STRINGS 3 的焊接端画好 10mm 剥皮长度线的位置。


       STRINGS 3 剥去外绝缘层,内里是白色的软膜隔离层 。8 只金光灿灿的喇叭端子准备就绪。


       再剥去白色的软膜隔离层,露出了红色的漆包线组。反复用卡尺测量 strings 3 的线径约为 5.62mm,截面为 24 平方毫米 ( 由于是多心漆包线,要除去线间间隙和漆包层厚度的截面积,实际铜线的截面积要小一些 )。


       STRINGS 3 是多组多股的漆包线构成的,每根线径是 0.12mm,究竟有多少根,实在没法数。裁剪前对这对 8 呎的 STRINGS 3 做了测量,其 DC 电阻是 6.75。如此算来 STRINGS 3 每一米的 DC 电阻应该是 2.7。4 呎是 1.25 米,DC 电阻应该在 3.5mΩ左右。   


       有了 STRINGS 1 信号线的焊接经验,处理 STRINGS 3 表面漆层不用动脑筋啦,直接用去漆济侵泡适合的时间就可以了 。


       焊接还算顺利,套上蛇皮网和按照原厂长度截好的热缩管, 两对 4 英尺的 STRINGS 3 完成了。完成后的喇叭线连 Y 插的长度是129cm,再度测量, DC 电阻是 3.9mΩ。


       晚饭后先截掉跳线紫铜板的一孔,然后开始连接喇叭线。


       5 呎与放大器之间的距离有 6 英寸。先把两条 STRINGS 3 和喇叭连接上。


       放大器与分体电源之间的距离是 8 英寸。STRINGS 3 从喇叭连接放大器后,125cm 的长度仍然宽松。Two-wire 完成了。试听的结果无疑是正面的。


       试听用的是意大利作曲家 CORELLI 的《12首小提琴奏鸣曲,作品第5号》。Eduard Melkus 的 ARCHIV 版本两张一套。擅长古乐的 Melkus,小提琴的音色一流,但系统搭配和调校不佳时小提琴高把位容易出现高音刺耳现象。反之好的系统在调校得当时,小提琴的高频段极为娇艳迷人!
      Two-wire 后系统整体的密度的确要比单线高,最为明显的是各个乐器的聚焦定位更加精准,不同乐器质感也更加分明和逼真,小提琴的高频滑顺度非常可人,大提琴的丰满与温暖柔美感人。我最喜欢的是共有 5 个乐章的 NO.6 A 大调这首奏鸣曲,其中第四乐章的 Adaigo 的动听程度更是让人无法言喻,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歌乐句太优美了,乐思极其感人。Melkus 和大提琴家 Atmacayan 鲜活的演绎可谓历历在目,触手可及!如果你还没有听过这首乐曲,一定要设法感受一下 CORELLI 内心那充满慈爱又饱含忧伤的丰富情感。
      

       试听的另外一张唱片是鲁普的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实际试听的不是这首协奏曲,而是第二面的钢琴独奏 Thirty-Two Variations on an Original Theme。这首 c 小调三十二首原创主题变奏曲的录音非常棒,钢琴的形体、比例和规模感十分真实。闭目静听,钢琴几乎近在迟尺。鲁普那充满激情的强弱对比动态,堪称钢琴录音的标杆。  
       期望不久能够完成 STRINGS 3 的 Tri-wire 分音,再次聆听 Melkus 、lupu 的演绎又会是什么样呢......


       2014.11.25. 在深圳 zhangwei 兄的帮助下购得一条 2.5 米的 STRINGS 3。将这条 2.5 米的 STRINGS 3 一分为二,焊制出第三对 STRINGS 3 喇叭线,终于完成 Tri-wire 分音!


      取下中高音的铜条跳线板,先将右声道扬声器接上了第三条喇叭线。


       再接上左声道扬声器接上了第三条喇叭线。


       分别再把左右声道的第三条喇叭接线与放大器的连接。


       喇叭线自身电阻的大小会影响放大器的阻尼,  过大的电阻不仅会使扬声器的低音单元有所失控,同时音乐中很多细节也大打折扣, 弱信号其幅度原本就不大, 能量也很小, 传输途中如果电阻过大, 这些细节信号就很容易被过大的电阻消耗掉, 重放时的音频品和质感就无法充分的表现出来,。从电声角度说,就是频段变窄和动态压缩。

       我们知道,功放到扬声器的电阻由以下三个因素构成。
       1. 喇叭线的自身电阻;
       2. 功放输出端子与喇叭线端子的接触电阻;
       3. 喇叭线端子与音箱端子处的接触电阻;
       喇叭线的电阻与材质和截面积以及长度有关。普通喇叭线自身的电阻约为几十毫欧,高品质的喇叭线低于10毫欧,极品级的喇叭线应该低于 5 毫欧。
       不同档次的功放和喇叭的接线端子,由于其材质不同,接触面积不同,因此电阻也就不同。普通级的从几十毫欧甚至上百毫欧不等,高品质的应该在5 个毫欧或更低。
       无论什么档次的扬声器和放大器系统,喇叭线良好的驳接是非常重要的,松松垮垮的接触,会使触点电阻的剧增,导致音质下降。

       STRINGS 3 的 Tri-wire 分音,理论计算喇叭线的并联电阻约为 1.3 毫欧。这是非常理想的参数,实际聆听确实比单线和双线好了很多。再次试听 CORELLI 的小提琴奏鸣曲和鲁普的贝多芬 c 小调三十二首原创主题变奏曲。乐器的质感更加逼真,动态幅度更大。三维空间的立体感更强。
      另外试听了两张唱片,马勒的《少年魔角》和维瓦尔第的巴松管协奏曲。
  《少年魔角》费舍尔.迪斯考.施瓦茨科普夫担任独唱, 塞尔指挥伦敦交响乐团。这张 EMI 出品的 LP 唱片录于 1968 年,克里斯托弗.帕克操刀,温暖厚重的音色,典型的模拟录音。乐曲的第一段是《哨兵的夜歌》主题动机,在圆号和小军鼓的衬托下,进行曲十分威武,呈现出军队音乐的特色,尤其是 Bass drum 从舞台中央的最后方滚滚而来,凝重、低沉,极富弹性,撼人心扉!真是过瘾!
  维瓦尔第的巴松管协奏曲虽然不是其主流作品,但旋律同样美轮美奂,惹人喜爱。由 I MUSICI 协奏,德国著名的巴松管演奏家 Klaus Thunemann 巴松管独奏。这张 LP 是 PHILIPS 1985 年 7 月在瑞士的 La Chaux-de-Fonds 录音。这张数码录音的 LP 没有干硬的数码声,柔美的程度可以让众多的模拟录音汗颜。你如不信,去找一张来听听,定会认同我的说法。这次 STRINGS 3 的 Tri-wire 分音试听,弦乐五部更是美的不行,当然巴松管的质感更是木味十足,形体比例准确,位置定位精确。

      整个系统在单线、双线和三线的表现可谓一步一个台阶的在提高。STRINGS 3 的 Tri-wire 分音挖掘到了更多唱片内的信息。还有哪些需地方要挖掘提高呢,很多很多,只要系统存在,这个逐步改善的过程就没有止境。我们或许可以无限接近但永远无法到达终点。这就是音响的属性,这也是发烧乐趣。  


       有黑天使头版当然好,如果没有头版,这张再版听听也很幸福啦。


       这张数码头版音质一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26#
发表于 2014-9-23 11:04:49 | 只看该作者
详细、清晰、有深度的图文描述,专业、详实的照片,细致的动手能力。殿堂级的器材、殿堂级的发烧大师!!!

使用道具 TOP

127#
发表于 2014-9-27 14:33:44 | 只看该作者
王老师的系统现在基本上诸事已定了吧!希望有机会能上您那里拜聆一番。

使用道具 TOP

128#
发表于 2014-9-27 18:28:2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这环境、搭配、细节处理、动手能力、境界真让人好生佩服!真是要感谢极品论坛,有这样好的交流学习氛围,我要学的地方真是太多了

点评

谢谢夸奖。一起交流,共同分享。  发表于 2014-9-29 07:24

使用道具 TOP

129#
发表于 2014-9-30 16:23:22 | 只看该作者
恭喜老王锦上又添花!

使用道具 TOP

130#
发表于 2014-10-7 10:44: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records33 的帖子


   

使用道具 TOP

131#
发表于 2014-10-9 12:01:5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王老做什么都专业啊

点评

时兄过奖了,有空来玩吧。  发表于 2014-10-10 12:56

使用道具 TOP

132#
发表于 2014-10-20 00:10:09 | 只看该作者
期待实现双后级系统

点评

谢谢hpstudio兄!确实有此计划,但愿能够早日实现。  发表于 2014-10-20 21:07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3 11:14, Processed in 0.030597 second(s), 2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