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雨中独舞 于 2012-10-10 02:24 编辑
《悲惨世界》 (Les Miserables)
一般名著改编的影视戏剧作品大多会给人不如原著的感觉,这可能是因为画面和舞台没有文字的描述那么具体和透彻。所以雨果的《悲惨世界》我除了1958年版的电影外,一直没去关注其它的版本,虽然有时也会听音乐剧中的曲目,但始终没有完整地去看上一遍。这次因为甲米兄的强烈推荐,所以才去完整地看了一遍,但没想到还被要求交作业,汗颜!在甲米兄面前交这个作业,我真的是有点厚脸皮了,但鸟都是这样一步步飞起来的不是吗?于是乎,我昨晚又完整地看了一遍,还把小说找出来边看边对着音乐剧的歌词、情节,看到精彩处,还忍不住手舞足蹈。真的谢谢甲米兄,庆幸自己有缘欣赏这部音乐剧,否则这个遗憾还不知道要等什么时候才会补上。
《悲惨世界》,雨果用一支笔直击了人们灵魂最脆弱的地方,对人生、历史、宗教、革命、爱情、女性等作出了精辟的论述。而音乐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史诗般的壮丽,让人在听觉与视觉上无法释怀,更无法逃避书中所有直面的主题。《悲惨世界》和百老汇绝大多数的音乐剧不一样,没有舞蹈,也没有精妙复杂的舞台设计,没有着重表现戏剧冲突,而是用整出戏着力对众多的人物进行刻画。一部宏篇的巨著,浓缩成仅仅两个小时的音乐剧居然能表现那么多有名有姓的角色,而且每个角色都有非常鲜明的性格特征,都有和他们各自性格相符合,并且好听的唱段,除了主要角色,还包括配角主教、小珂赛特、小伽弗洛什、和搞笑的反面人物德纳第夫妇。或许这就是能除了小说外能深深打动我的原因。
雨果在小说序言中说:“只要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如果雨果先生知道他的小说在百年以后还能以音乐剧的形式引起全世界的共鸣,很大程度除了小说的生命力,还得感谢麦金托什制作的音乐剧忠于原著精神的原故。
虽然英文版的《悲惨世界》并没有法文版的韵味十足,但它的唱词仍然十分精彩。歌词部分,融入了基督的精神,并且一直贯穿全剧,剧中对这种精神的宣扬,甚至比原著更强调信仰带给人类的改变。整部音乐剧的结构是非常完美的。在序曲中呈现的双主题,沉重缓慢的主题音符的下滑,有一种时代的命运感,另一个主题音的平行出现,旋律虽然简单却衬出悲凉的气氛,述说着冉阿让波澜起伏的一生。这两个主题,在全剧过程中,不时出现。体现着冉阿让这样的小人物,在时代中的挣扎与奋进。冉阿让的主题,不仅是他自己的独白,也是小人物出现时的基调。这种结构,可以看出冉阿让在剧中代表着弱势群体。时代主题与冉阿让主题的交织,在暗示着:“一个时代的发展,是与小人物的悲惨命运的交织相辅相成的。”“Valjean's Soliloquy”通过反复与紧密的节奏反映了冉阿让坎坷命运的一生,它像波涛般反复起伏的旋律表现了冉阿让内心的变化,形成戏剧张力。冉阿让的另一个主题音乐是他的祷告唱段“Bring Him Home”,通过沉静舒缓的回旋和弦表现出冉阿让内心的彷徨以及对珂赛特深沉的爱。他历经苦难磨练而产生的对上帝的深沉敬仰、对社会的宽恕、对生命的珍爱悲悯在这段旋律中得到了情感上的升华。
芳婷的“I Dreamed A Dream”和“Fantine's Death”,这两部分的唱段清澈柔美、温和绵长,既展示了芳婷对曾经的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对现实不公社会的无力与软弱,也呈现出芳婷内心的柔情与母爱,温暖、亲切,让人为之动容,她的主题几乎贯穿了音乐剧的始终,升华了音乐剧作曲家关于爱的情感愿望。只是Ruthie Henshall的演绎上少了一点命运凄惨的弱女子的感觉。
相比马吕斯和珂赛特这对小情人,我更喜欢爱潘妮。音乐剧里的她比小说里更可爱、更无私,但小说里的她更真实。她是个出身底层的穷苦女孩,见惯了种种丑陋和罪恶。她没有多高的思想境界,不会认为“只要心爱的人幸福就够了”。她要以自己的方式追求爱情,所以她截留珂赛特给马吕斯的信,又把马吕斯引到街垒,想和他一起死。这就是On My Own里的那句“still I say there's a way for us”的最直接的诠释吧。爱潘妮的经历与芳婷相似:渴望爱与被爱、为爱牺牲。临死前的那一段唱词《A Little Fall of Rain》也是芳婷的主题旋律,无比的凄美。
“One Day More”是非常完美的一个唱段,在短短几分钟时间里所有主要角色的性格在此定格,各人不同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冉阿让的忧虑,沙威等待着学生流血,马吕斯在爱情和革命的彷徨,珂赛特对爱情的痴迷,爱潘妮得不到爱情的痛苦,安灼拉的满腔热血,以及德纳第夫妇想乘乱捞一把的企图都在这首歌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今晚已经是连续第四个晚上看《悲惨世界》的音乐剧了,现在正播到沙威自杀的那段,他颤抖的歌声和绝望的眼神,深深震撼着我的心。唱完最后一句“there is no way to go on”,Stars的旋律再次响起,仿佛在祭奠他悲壮的牺牲。我昨晚就是被Stars和Javert's Suicide这两段独唱所打动,沙威在小说中的形象是不为人喜欢的,雨果总把他比作禽兽,但音乐剧中的Stars让他绽放出了光芒,沙威在众人面前也许是专横、狂妄、跋扈的,但当他面对满天繁星,面对宇宙的广袤和神秘,他心中只有纯净的虔诚和敬畏。一个有所敬畏的灵魂,至少在那一时刻是接近神圣的。那辉煌庄严的旋律里是崇高的信仰,是对正义的坚持。这一桥段是小说里所没有的,因此音乐剧里的这段可谓锦上添花。
特别喜欢音乐剧的结尾,弥留之际的冉阿让看见了死去的芳汀和爱潘妮等。这些死去的人在白光的笼罩下,唱出了和芳汀死时曲调一样的“Bring Him Home”,准备迎接渐渐走向生命尽头的冉阿让 “to see the face of God”,然后,合唱轻轻地再次唱起无伴奏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我的眼泪再一次流了下来。
《悲惨世界》,也许这个世界所悲惨的地方不在于贫苦的本身,真正的悲惨在于贫困中的堕落。雨果所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一些文字,而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闪耀的光芒穿越历史时空,让今天的我们同样沉思与其中。
“很久以前,我就明白生命是给予,不是取得。” --- 雨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