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极品休闲 › 查看主题

264660

查看

177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雨中独舞

1537#
发表于 2012-12-20 13:0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精彩,有深度。
xxs7979 发表于 2012-12-20 00:48

谢谢xxs7979的鼓励,深感惭愧,个人愚见。

期待兄有更多的推荐与大家共享,谢谢。



使用道具 TOP

1538#
发表于 2012-12-20 13:20:10 | 只看该作者
不要讲这么深奥的人生道理好不好?工作很累,脑瓜转不过来啊。
当然是开玩笑的。

使用道具 TOP

1539#
发表于 2012-12-20 13:3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wangziyuang 的帖子

"恶"指反文明的行为,如“人吃人”。
回想一下,兄台或许是对的,李安并不想把重点放在这上面,他可能主要想表达人在困境中依然不丧失信仰、希望及生之意念的一种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派最终寻到了生之彼岸。
由于同去的女孩执意要自己开车(回家近。但下班高峰时节从联丰出发到和丰,女孩子开车的速度...唉),因此仅管我们先到,却等了她近一刻钟,落下了开头,可能对欣赏电影稍微有点影响吧。
电影我看得不多,特别是大师电影。伯格曼、戈达尔、布努埃尔、塔可夫斯基等名字如雷贯耳,但他们的作品即使看过也都是高中时的事了,过去了二十多年,模模糊糊记不清了,以后还要向wangziyuang兄学习才是。

使用道具 TOP

1540#
发表于 2012-12-20 14:2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恶"指反文明的行为,如“人吃人”。
回想一下,兄台或许是对的,李安并不想把重点放在这上面,他 ...
schwaz 发表于 2012-12-20 13:38
这一点我更偏向于wangziyuang兄的观点,李安是位儒家,“儒”,人需为儒,他的电影,从最早的《推手》、《饮食男女》到《卧虎藏龙》再到今天的少年派,感觉他一直在寻找一种信仰,不是宗教的信仰,而是人性的一种信仰,但具体的李安还是没有落实到哪一点。但他的每一部电影肯定是在为某部份人群说话,有关乎某种人性的情怀。

少年派中有一句台词感触特深,大概意思是“人生需要不断地放下,但总是来不及好好地道别。”就像电影放完后,屏幕上的字还没走完,我想坐着好好地静思一下,但是影院的大灯已经打开,周边的人早已起身向外走,影院的工作人员开始打扫卫生,因为还有下一场马上就要上映,时间容不得你坐在那静思,生活中很多事就是如此。

使用道具 TOP

1541#
发表于 2012-12-20 00:07:0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电影《耻》,以前曾和alma讨论过,名作改编的电影基本上是会败给原著的,《耻》也是。小说《耻》,第一次读的时候,把它当成一部畅销的关于越轨的风月小说。第二次读的时候,让我想到了劳伦斯和海明威。直到第三次读的时候,才让我有点点认识了这位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库切。

《耻》是一部让人挑战阅读习惯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一部让期待处处落空的小说,所有的事件几乎都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结尾”,到最后都不了了之,第一次读的时候还真让我有点不习惯。库切的文字风格与海明威很相似,笔墨甚少,形容词也极少,几乎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而库切本人也很少发表议论。

《耻》的情节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开普技术大学教授卢里与女学生的一桩被公开的性丑闻;二是教授逃避到乡间,与女儿露茜共同生活中的落差与矛盾;三是与事无争的露茜成为种族积怨的受害者,被三个黑人抢劫强暴;结尾部分呈模糊的开放性,抢劫强暴案不了了之,露茜怀孕并准备接受当地黑人的庇护,卢里教授在乡间混沌度日。 小说虽然表面上写的是男女风月,但却融进了南非多年来的历史,描写了目前南非人的困惑与耻辱,甚至通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露西之口对南非的未来表达了令人震惊的观点。“

小说处处都诉说着“彷徨”,不仅是小说中的人物,包括库切自己,也只是提出问题,却不给出任何结论。同样的,在南非,旧的殖民主义在消退,旧的制度被暴力推翻,但当地人又无力建立新的制度,整个国家也处在彷徨之中,《耻》反映的正是这个国度曾经和现有的真实状态。四百年的殖民史,本来就是一次漫长的强奸,它给南非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库切的兴趣显然不是要再现一段历史,而是借用历史的“真实”来表现当代社会文明人无法逃避的“耻辱”境遇 -- 到处是粗放的生活,到处是失败的笼罩,到处是生活的无奈,连性爱也变成一种病。“耻辱”无处不在,外在的、内在的,无处可逃! -- “耻辱”已经成为当下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

小说主人公卢里在种族、性、中年、亲情种种漩涡中载浮载沉,小说命名“耻”,其为“道德之耻”(卢里的数桩风流韵事所指的道德堕落),“个人之耻”(女儿遭强暴抢劫),“历史之耻”(身为殖民者或其后代的白人最终“沦落”到要以名誉和身体为代价,在当地黑人的庇护下生存)。

库切在获诺贝尔文学奖受奖辞中说:“小说《耻》,探究了他所有作品的中心议题:人能否逃避历史?”人当然无法逃避历史,面对人性的黑暗,面对“耻辱”的生存状态,人类除了“向前看”,还有其他的路可走吗?库切的本质思想,那就是向社会达尔文主义屈服,向命运屈服,除了悲哀无奈的叹息之外什么也没有。


使用道具 TOP

1542#
发表于 2012-11-15 00:21: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中独舞 于 2012-11-19 10:36 编辑




How can I just let you walk away ? Just let you leave without a trace. When I stand here taking every breath with you,ooh! you're the only one......有时候喜欢一个夜晚像喜欢一首歌一样不需要理由,《Against All Odds》, 当Phil Collins缠绵执着沙哑的歌声伴随着深沉的钢琴声响起的时候,刚刚还要打开窗户让冷风吹进的念头迅速打消了。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菜根谭》。

随手合上明代学者洪应明的《菜根谭》,一些纷乱的情绪随着那些内心安适、处世恬淡的语句慢慢地安静了下来。每当有事情来的时候,我总是喜欢一个人呆着,信手翻阅的书籍,随意换上的CD,……一直很喜欢这样的歌声,有岁月感的歌词和歌声里若隐若现的淡淡忧伤,让这个嘈杂、烦躁的秋日夜晚豁然清朗。生活有时就像一根不经意的火柴,也许它昨夜就在你手中,也许它这会就落在你的脚下,或者你从来就不去看它一眼。

纵然我喜欢单纯的随遇而安的生活,但生活中的辛辣还是常常会在毫无准备下冲出来,让我措手不及没有招架之力。每每此时,我都会笑得那么的没心没肺,没有愤怒,没有纠结,没有痛苦,因为完美的人生从来都是只存于书上。生命原是要不断地受伤不断地复原,自我经历04年的那次印度洋海啸后,我就已经明白我想要什么,要做什么样的人:纵然有一天,我容颜老去,我也可以像天使一样,永远以最优美的姿势飞翔。我告诉自己,生活就是不经意的火柴,在火焰与灰烬中寻找收获。





似是故人来   Sommersby  (1993)

导演:乔恩埃米尔
编剧:尼古拉斯.梅耶/ Sarah Kernochan
主演:李察基尔 / 朱迪福斯特/

i‘ve never loved him the way that I love you
我从来没像爱你那样爱过他

朱迪·福斯特所饰演的女主人公在法庭上的言词:“我知道你不是他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像爱你那样爱他!”铿锵的话语过后,空气中只剩下静止的呼吸。而此刻的激烈言辞是在维护彼此之间深深的爱。这个被判为杀人犯的男人(李察基尔饰) 冒充了朱迪的丈夫,来到那片内战后千疮百孔的南方小村。他排除歧视有色人种的规定,带领村民建立自己的烟草产业。他给予了那个孤独的女人六年来从未得到过的悉心呵护,也慢慢让她知道这决不是曾经那个对自己冷漠残酷的丈夫,但是她不愿意揭穿他:因为她需要他,这个男人让她真正地体会到了爱,了解到被爱的幸福。所以她为了保住这个男人,在法庭上承认了这个男人的真实身份;然而,男人却为了对朱迪的爱,为了成为朱迪的丈夫,维护朱迪乃至全村人的幸福,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所有指证他不是真正身份的证据。他宁愿面对死亡,也要永远地留住他和朱迪之间这份短暂但足以成为永恒的爱情。

爱并不是害怕彼此分开或者停止相爱,爱就是接受倒下,独自一人,并重新爬起来......必须停止死气沉沉的样子,要去生活;必须停止麻木不仁的样子,要去哭泣。影片结束了,我没有抑制自己慢慢留下的眼泪,虽然这也不是可以让人肆无忌惮哭喊的悲剧;但是萦绕在脑海中那淡淡的忧伤夹杂在爱情带来的幸福美满之间,始终难以忘怀。就如圣经所说:哪一个成年人不是劫后余生?

"Sommersby",国内常翻译作《男儿本色》或者《萨默斯比》,但是我更喜欢《似是故人来》这个翻译,整部电影没有一句台词超乎寻常的闪光,但是这些平凡的词句与画面一起诠释了爱。正如我们的生活,似是故人来,似是故人去,故人匆匆来,故人匆匆去……


PS:  "Against All Odds"是英国歌星Phil Collins(菲尔科林斯)1984年首度帮电影谱写,演唱的主题曲,电影名称就叫做《Against All Odds》,Phil Collins近乎嘶喊的情感唱腔,嘶哑的歌喉,听起来让人觉得悲愤、无奈又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543#
发表于 2012-11-19 00:40: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中独舞 于 2012-11-19 08:22 编辑




导演:让-雅克·阿诺 Jean Jacques Annaud</A
主演:
肖恩·康纳利 Sean Connery
          默里·亚伯拉汉 F. Murray Abraham
          克里斯蒂安·史莱特 Christian Slater



《玫瑰之名》,当初alma介绍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正在看其原作小说《玫瑰的名字》,但我没有马上去找这部电影来看,因为小说并不以情节见长,看起来一点也不轻松,甚至晦涩难懂,中途也是停停看看折腾了好长一段时间。然而,它就像远远矗立的一座中世纪大教堂,巍峨而神秘,诱发着你去接近它,去撩开覆盖在它身上的层层面纱。

《玫瑰的名字》是集小说作家、符号学家、美学家、史学家、哲学家等等于一身的意大利当代著名作家埃科(Umberto Eco)的第一部小说。有人评论这是一部描述中世纪教堂里发生的连环血案的悬疑推理巨著;也有人评论这是一部反映了中世纪教会的蒙昧、专制与黑暗的书。但对我来说却是一部百科书式的小说,作者在小说里传达了大量与建筑学、医药学、语法学、语言学、符号学有关的信息,以及对教会支流、宗教审判、学术著作脉络、神学与科学对立,基督降世的探讨等。看这样一部小说犹如一抬头看见满天的繁星,而那些星星却距离我实在是太远太远。

《玫瑰的名字》,故事起始于追查一份手稿,一位年迈的修士阿德索在回忆中写下他与他的导师、一名方济各修士威廉在造访一座修道院时的经历,从而就有了两条走线。其一是周旋于教皇与皇帝之间的威廉,为被教皇视为异教徒的方济各派极尽可能地进行辩解,其中涉及大量神学。另一条线是,威廉受修道院院长之托,追查命案的秘密,即侦探部分。这样一个与玫瑰毫无关系的故事,为何名为《玫瑰的名字》?我特地去查询了一些资料,据说埃科最初打算将本书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为《梅勒克的阿德索》(因为小说是以阿德索晚年回忆的形式展开故事的),后来根据古老谚语“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因为正好切合埃科研究的领域“符号学和隐喻”,所以取名《玫瑰的名字》。那么《玫瑰的名字》中的玫瑰倒底象征着什么?资料上也是众说纷纭。玫瑰通常象征爱情和美丽。在天主教里,玫瑰是《玫瑰经》,歌颂圣母玛利亚;玫瑰是修士们手腕上的念珠;玫瑰还代表耶稣的血脉,等等。欧洲历史上发生过著名的玫瑰战争。玫瑰骑士在18世纪是奥地利社会的红娘,理查·施特劳斯就写过一部著名的歌剧《玫瑰骑士》。那么此书中的玫瑰到底隐喻着什么呢?那么,借用书中负责调查发生在神秘修道院之诡异谋杀案的圣方济格修士威廉的话:“也许深爱人类的人所负有之任务,就是让人们嘲笑真理,使真理可笑;因为惟一的真理在于使我们自己由追求真理的狂热中解脱。”是不是也可以说是只有我们经历了辛劳的种植和耕耘之后,才能闻到玫瑰的幽香。



1986年,大导演让·雅克·阿诺将其改编为电影《玫瑰之名》(又译《魔宫传奇》),由肖恩·康纳利主演。因为我的叔叔曾建议我在没有看懂书以前不要去看电影,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没有去看这部电影。今天下午在整理东西的时候翻到了这部小说的读书笔记,终于忍不住把这部电影找来了看。先不说电影拍得如何,但我要所说的是谢天谢地,是电影帮助我理解了这部前100页不知所云的伟大作品。因为原著的信息量太大,特别是威廉师徒在破案时还用到许多宗教、符号、隐喻、神秘主义等等的知识,对于我这个没有很多圣经和神学阅读基础的人来说,电影就是一本原著小说的阐释本,尽管这些内容在电影中被简化了不少。

众所周知中世纪是教会权力最为强大的时候,它覆盖了世俗社会的方方面面,神权对人权占据了绝对压倒性的态势。于是,反神权反教会成了电影的主题。影片的色调始终是阴暗而压抑的,影片自始至终只出现过四种颜色:灰,黑,白,这三种都是冷色彩,唯一鲜艳的红色也是以血的形式出现。教皇的着装虽然是红的,但那已经是邪恶的化身。外面是永远阴霾的天空,雾气沉沉,室内则是光线幽暗而阴森,加上人物造型的脸谱化,使影片的外部世界与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一种恰倒好处的契合。



通常涉及宗教的影片,人性的解放也是个无法抛离的层面。修道院里的每个修士诡异的脸谱其实都是他们内心的外化。导演在影片里还用了一组大量赤裸裸的镜头来表现阿德索与乡女的性爱场面,对乡女解开阿德索的严实的教袍进行了更多的展现,以暗示教袍底下人性的释放。在影片的最后,当主教的马车卡在了悬崖边上时,他探出身来,他看到远处田地里的农民们放下手中的农具,向他跑过来时,他以为人们是来救他的;但是,人们跑了过来,使尽浑身的力气将他的马车推下了悬崖。

在原著里,艾柯借威廉之口道出了凶杀案的谜底,他说:“他(指凶手)做了一件凶暴的事,因为他太爱他的真理,所以为了毁灭虚妄,敢做任何事……原来修道院凶杀的起因是来自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下卷,是老院长的一手策划。他信奉笑是罪恶,它使人像猴子一样,基督耶稣就从未笑过。他的理想便是希望人们永远活在一个没有笑的世界里,活在耶稣的绝对权威之下。不幸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下卷就是谈笑的。于是他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把书粘满毒液,让看到它的人死去。于是,我们不难发现原来真正的凶手乃是对理想与信仰的过度追求,并以一种极端的手段来维持他的理想,他,最终走向了理想的反面。

喜欢这部电影就因为它的名字《玫瑰之名》,还有这个冬雾中一人一骑在小径尽头回望的镜头,之后是广阔的冬季山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雨妹介绍的这个片子要找来看。在其他国家看别人的宗教,平时看书想人家的信仰,有“隔山买牛”的感觉,虽眼花缭乱,但理解上始终不得要领。  发表于 2012-11-25 12:25

使用道具 TOP

1544#
发表于 2012-11-19 09:22:09 | 只看该作者
很久以前在香港电视台看过这部电影,这是肖恩康纳利最好的电影之一。

使用道具 TOP

1545#
发表于 2012-11-19 20:28:10 | 只看该作者
看这部电影年代很久远了,记不大清楚了,这部电影是否和亚里斯多德的《诗学》有关是一个问题。

使用道具 TOP

1546#
发表于 2012-11-19 21:39: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中独舞 于 2012-11-19 21:42 编辑
看这部电影年代很久远了,记不大清楚了,这部电影是否和亚里斯多德的《诗学》有关是一个问题。
shinelb 发表于 2012-11-19 20:28

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意大利中世纪修道院的神秘故事。

方济会士威廉与弟子阿德索前往意大利北部山区的一所修道院,执行调解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教宗纷争的任务。他们到来前不久,这座厚重压抑的中世纪修道院里发生了一桩蹊跷的命案:一位年轻帅气的修士从阴森狰狞的修道院的塔楼上摔下,奇怪的是,塔楼上的每个窗子都是关的严严实实的,并且,唯一通往塔楼的大门也没有被破坏过的迹象。

曾经是宗教法庭法官,并以精于推理著名的威廉修士受修道院长的委托调查此事。但是不管他们师徒走到哪里,似乎总有一双双眼睛在暗处盯着他们。而那些面容严肃的修士们心里都有各自的秘密。有的装疯,有的神情呆滞,有的面带不易察觉的诡异笑容,还有的搞起了同性恋,还有的暗地里纵欲,还有那个眼睛全盲但转身就不见的副院长,还有那晚上回荡在漆黑走廊走廊痛苦的呻吟……一间间的落满灰尘的房间,一条条结满蛛网不知通向哪里的楼梯,以及一扇扇不知后面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的厚重结实的木门……每个人都在说谎,每个人都不愿说出真相,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可告人的一面。但是凶手没有因为调查而罢手,随后死亡事件发展为一系列的连环杀人事件,而所有的死者都有一个共同点——乌黑的舌头和手指。修士们开始变得恐慌,有人说,修道院已经被诅咒了,有人说修道院的墙里住着嗜血的魔鬼。威廉修士当然不会相信这些。恐慌和归咎于魔鬼只会使凶手逍遥法外。随着与宗教对立面辩论日期的临近,他的调查变得愈发艰难。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都表明,这一系列凶杀的动机都是跟一本古老的禁书有关,而这本书被藏在修道院图书馆的一个密室里。这个密室的入口在哪里?这又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为什么看过它的人无一例外全都死去?而为什么他们的死状又如此的狰狞?他们到底发现了什么?而那本书究竟写了些什么?

谜底就是那本禁书原来是亚里士多德失传已久的《诗学》(也有译成《笑经》),修道院的老院长的信条是:笑是罪恶,它使人像猴子一样,基督耶稣就从未笑过。他的理想便是希望人们永远活在一个没有笑的世界里,活在耶稣的绝对权威之下。不幸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下卷就是谈笑的。于是他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把书粘满毒液,让看到它的人死去。在这里,由于他对自我理想的过度追求,并以一种极端的手段来维持他的理想,他最终走向了理想的反面。在原著里,艾柯借威廉之口说出的话就更加发人深省,他说:“他(指凶手)做了一件凶暴的事,因为他太爱他的真理,所以为了毁灭虚妄,敢做任何事……也许深爱人类的人所负有之任务,就是让人们嘲笑真理,使真理可笑;因为唯一的真理在于使我们自己由追求真理的狂热中解脱”。电影对原著的主题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弱化,或者是做了一种单纯化处理。舍弃了许多学术性的探讨,而尽量选择一些符合电影表现本性的东西,避免影片显得过于晦涩难懂,并强化了某些通俗化的内容。

对神权的反对与批判一直是西方电影的惯有主题。在这部影片中这种主题也是很明显的,教堂是幽黑而阴森的,修士们是妖魔化的。当地大主教和宗教裁判官的嘴脸是赤裸裸的虚伪与霸道。



点评

雨中MM反应很快的,我记得我前几天谈到过《诗学》这本书,雨中MM马上发了这篇《玫瑰的名字》,恰巧这部电影我也看过。以前我和李老师也谈到过这部电影。  发表于 2012-11-19 22:29
好的,我找个时间再看看这部电影。我原来有这本《诗学》的,中学时读过,不过现在就记不得了。  发表于 2012-11-19 22:21

使用道具 TOP

1547#
发表于 2012-12-19 23:41:34 | 只看该作者
看过《人性的污点》这是一部值得回味的片子,因为使用了一些蒙太奇的手法,故事穿插的也很多,想要第一时间 ...
xxs7979 发表于 2012-12-17 22:15
说起《人性的污点》就不得不联想起另外一部电影《耻》,同样有关种族歧视问题,男主人公同样是大学的教授,同样是两个老男人。但两者有很有趣的反差,一个是歧视黑人问题,另一个是在黑人人群中的白人的身份认同问题。

《人性的污点》,这部电影的原著作者是菲利浦·罗斯,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但当年还是败给了《耻》的作者库切。《人性的污点》原著最主要的故事线条是七十岁的老教授科尔曼和一个学院女清洁工的恋情。由“我”来叙述整个故事,其间穿插着科尔曼的成长经历、学院年轻女学者德芬妮对主人公的反对和女清洁工丈夫内森对主人公的反对。最后,狂躁的内森开车撞死了一对饱受争议的情侣。罗斯学者式的语言和纵横的情节使小说读起来极为精彩。这是一部精彩的美国小说,追求时代,但一点也不媚俗, 在美国这个自诩最为自由和民主的社会,一样有着陈旧落后、粗鲁不堪的偏见歧视。种族歧视成为一种文化习惯,在这个最平等的国度,却存在着如此深刻的种群不平等。
  
人性的污点 -- “人为什么要撒谎?”影片中把答案交给了社会,而社会毕竟只是一个因素,重点还在于个人的自身,正如妮可(演女清洁工)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别爱上我,我们仅是此刻独处一室的男女。” 人性、污点这几个词从那个好象玩世不恭的女清洁工的嘴中轻快地被吐了出来,引起的是我们更大的思想上的冲撞。
  


使用道具 TOP

1548#
发表于 2012-11-20 14:15:14 | 只看该作者
导演:让-雅克·阿诺 Jean Jacques Annaud
雨中独舞 发表于 2012-11-19 00:40



回复 雨中独舞 的帖子


唱片架上居然连这玩意儿也有?!事实证明,过度唱片消费绝对是一种变态行为!

很少有人注意到,当年负责《玫瑰之名》配乐的人正是后来大红大紫的James Horner同志,那也许是他职业生涯中最不大众化的一次创作,估计多半是为了迎合导演让-雅克·阿诺对于音乐的一贯口味。不过,引用的几首古老的希伯来语素歌还是挺不白给的,对宗教音乐起源没点儿实打实的研究,恐怕真玩不出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6 07:24, Processed in 0.030907 second(s), 18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