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烧友搭配 › 查看主题

106998

查看

365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狗儿念经

145#
发表于 2016-7-13 23:40:55 | 只看该作者
疯狂show线,show居,机机都找不到北了 还有空研究9段

点评

9段线俺去年就研究过了。线和居你不服?要不要来体验一下?哈哈哈!  发表于 2016-7-14 00:58

使用道具 TOP

146#
发表于 2016-7-14 02:33: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狗儿念经 于 2016-7-14 03:09 编辑

昨儿至今,跟本坛一兄弟关于系统配置问题在微信上好长一阵私聊,咱俩的共同点都是“现场死忠派”!至少对我来说,现场,客观实在的,主观虚构的,乃是我调整系统方向的唯一参考目标!说到这儿我得说说我标题中的“彼岸”指的啥了——现场!如果你认为现场是可以在家用音响系统上,哪怕是超大系统上得以忠实还原的,那我得“恭喜”你了!并顺便问问,你那包药是否可以让俺也吃吃,如果吃下去之后俺还神智清醒的话?

彼岸的意思在此很明确,那是道鸿沟,永远也跨越不了的鸿沟!这好比形而上学的那个理念中的圆!一个绝对的圆,它只存在于理念中,现实中的圆永远被“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限制在彼岸的对岸——此岸之中!有趣的是,玩音响的乐趣在我看来恰好就在于彼岸永远不可企及,谁要企及了,HiFi音响业就寿终正寝了!

回想起来,俺最初的音乐会现场经验还是来自少年时代的环境。1977年(也许是78年),省歌舞团请来指挥家杨鸿年(其实后来才知道他主要是合唱指挥)排练格里格的《皮尔.金特》组曲选段,德利布《葛蓓莉亚》选段以及卡门序曲,小屁孩的我自打听到卡门序曲那几小节的开头,一个崭新的世界就此展现在眼前(耳中,脑海中),俺毫无障碍地就此跨进了古典音乐的大门!这世界上原来有如此美妙和谐;如此激昂澎湃的音乐!哇!!!

记不得当初歌舞团乐队排了多少次了?反正没过多久,俺最初的古典音乐脑库中所留下的除了断断续续的拜耳切尔尼以及发小“拉个锤子”的莫扎特第四小提琴协奏曲之外,这算是完整进入俺记忆库的第一批古典音乐管弦乐作品曲目,而且是活生生的排练现场捕捉的涓滴!足够俺用口哨再现千百次!

不过,话说回来,那时候的歌舞团乐队(压根别提乐团概念了)水平咋样俺真不知道(现在的川交俺就没任何兴趣去听他们的现场,虽然该团的根据地就是97号大院)?!那有啥呢?旋律、节奏、和声、规模。。。。一切都是全新的,都是和谐的!1977年的四川省歌舞团乐队绝对在我的主观体验中全球第一,当之无愧!

再后来,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居然在省歌排练厅排练老柴《天鹅湖》选场及片段(那可是中日蜜月期),就在俺们幼小的心灵及眼皮底下展开了“大腿和光膀子”惊艳飞舞令人眩晕的场面。想起几年前,一众小屁孩还经常尾随某“阶级敌人”鬼祟的脚步,潜伏在其寝室窗口下犹如体验“毛片”情景一般地间接偷听其正在偷听的“四小天鹅”的乐段——《列宁在1918》中的这一段大概是那时代每个小屁孩朦胧性观念启蒙的开篇!以至于后来再看这电影时,期待的就是这一段!这一段一过,后面的剧情如同嚼蜡,索然无味!现如今,活生生的四小天鹅及一大群天鹅在舞台上翻飞旋转和跳跃,音乐美轮美奂,想象力无限飞驰,比台上更加光彩夺目!此情此景恍如隔世!

使用道具 TOP

147#
发表于 2016-7-14 07:37: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ircle 于 2016-7-14 09:13 编辑

录音虽然不能百分百地还原现场声音,但它足够我们听(大意)。
很多人在玩不好音响时,断章取义地采用这段话的前面部分,而回避后面部分。
这如同“救命稻草”。

点评

circle兄想说什么?还有你连发的俩手机录音想说明啥?有话不妨展开说,俺也学习学习!  发表于 2016-7-14 12:47

使用道具 TOP

148#
发表于 2016-7-14 13:15:38 | 只看该作者
circle 发表于 2016-7-14 07:37
录音虽然不能百分百地还原现场声音,但它足够我们听(大意)。
很多人在玩不好音响时,断章取义地采用这段话 ...

另外,兄前面提到我那两块扩散板的问题,你也没说个子曰,这不厚道是不?难道这属于不传之秘或者收费咨询项目?我之所以加那两块板子是有原因的,之前不加跟之后加了完全两回事。至于加了有啥问题?不加有啥缺陷?我会在后面慢慢说,或许那时候再来静候circle兄指点!

使用道具 TOP

149#
发表于 2016-7-14 13:42:56 | 只看该作者
指点那敢。
现场并非只有单一声压这一指标,同时存在的还有声像等。只不过没经过训练的人不容易听到现场的声像。声像是由各声源点组成。立体声录音能很容易捕捉到声源点,并在声场中定位,当所有的声源点定位清楚,才能说真正还原唱片中记录。
有时会看到某人抱怨听不好大型交响乐,这并不是他器材不够好不够大,只是他不懂前面所说的东西。
我给你听的录音所用音箱是书架箱,口径4,5,高音最高只去到16千赫。

点评

似有所悟!受教了哈!  发表于 2016-7-14 19:32

使用道具 TOP

nba

150#
发表于 2016-7-14 16:40: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nba 于 2016-7-14 17:49 编辑

“有趣的是,玩音响的乐趣在我看来恰好就在于彼岸永远不可企及, ”--------------同意,现阶段是。

对于“现场”来说,谁能找找同一支乐队、同一首音乐或可加上同一个指挥家在维也纳音乐厅(其它音乐厅也可)与在柏林森林(露天音乐会)进行音效对比,以及安德烈·波切利(露天音乐会)进行音响效果的对比,再加上音乐音响知识(特别是音响方面的知识),就会得出"现场"的概念与真谛,对于现场与家庭音响系统的音响效果就会有一个正确又或准确的认识。
.

点评

唉!都是急性子!  发表于 2016-7-14 21:24

使用道具 TOP

nba

151#
发表于 2016-7-15 11:34:04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狗儿念经
唉!都是急性子!  发表于 昨天 21:24

===============================

哦!我还自以为自已是个慢性子

.

使用道具 TOP

152#
发表于 2016-7-15 12:15:54 | 只看该作者
一幅幅快速变化的声像组成了一部音乐画卷让人耳去阅读,乐队指挥(演奏者)是将乐谱转化成声像的制造者,录音是这种转化过程的记录,因此录音制品记录的也是声像。那么录音制品中的声源点位置正确与否就会变的十分重要,不稳定的漂移错位会对音质、声压产生负面影响,在这种状态下,人听到的是非正常音质、声压。
声源点是可以通过人工调整移动,这种人为调整移动是不能称为现场录音。
前面给的录音并非用来显示什么,是要告诉大家,唱片重播再记录能帮助系统调整,用录音方式来检测系统还原唱片的状况。

使用道具 TOP

153#
发表于 2016-7-15 15:05:37 | 只看该作者
circle 发表于 2016-7-15 12:15
一幅幅快速变化的声像组成了一部音乐画卷让人耳去阅读,乐队指挥(演奏者)是将乐谱转化成声像的制造者,录音 ...

谢谢circle兄的解读!不过,老实说,我没你这么精细入微的考量。基于俺朴素的现场声观念的前提下,俺其实一直是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手段去调整系统的,此一时彼一时有啥改变或者改进也都是基于次点,只要系统的走向是在不断进步而不是不断改变中,俺就满意了!有机会欢迎你来我的“现场”当面指教点拨,俺非常愿意甚至现在已经好奇这能带来如何惊艳的改善和进步!

使用道具 TOP

154#
发表于 2016-7-15 15:57:40 | 只看该作者
继续俺的现场声观念之所以建立的自言自语叙述吧。

如果说俺的童年少年时代的环境塑造了我最基本的关于音乐的主观感受的雏形的话,那它们其实远不足以形成俺当下的对于音乐尤其是我要在帖中澄清的关于声音(类似现场一般的)的观念。当年的雏形最多只能是一个原发点,这个原点仅仅是触发了我的部分天分因而从此痴迷音乐(各种类型)并一发而不可收拾了。现如今,它对我来说仅仅是一份珍贵的记忆,仅此而已。不过,话说回来,一个人的任何固有的观念能得以成型,无一例外都是基于其个人成长的经验史而建立的。观念从模糊到清晰的形成过程,这中间大概每一个人都不一样。

其实,我有好长一段时间根本是远离现场的。其原因之一是因为没有现场可看,尤其本地,别看成都人沾沾自喜于所谓的“第四城”概念,但这座城市至今也没有一个像样的拿得出一定水准的乐团来(当然,这是基于我能接受的起码水准);其二,90年代末期以来,虽然京沪广经常都有高水准的团和组的现场演出,但我之前并没多大兴趣一定要舟车劳顿前去亲耳体验的冲动,俺甚至固执地认为,在大师们差不多已经驾鹤西去的当代,与其去现场,还不如安安静静地在家里为所欲为地,一遍又一遍地“亲聆”大师们的录音来得自由自在!其三,俺其实折腾器材相当晚,到现在有没有十年俺都得掐指算算?!后来之所以开始折腾器材,原因之一是实在受不了曾经面对一堆铭器却每天被烂声音轰炸的局面,然后才就此坠入另一条一发不可收拾的路上来!

所以,实话说,俺的真正的现场体验其实也经历不多,而且短浅。还有,导致俺改变观念,一定要去聆听高水准现场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其实并非因为音乐本身,反倒更多的是因为音响!自打阿巴多亲率琉森节日乐团赴中国演出的那一刻起,到现在,俺已经记不起去过多少现场了(当然比起京沪广现场迷们少之又少)?逐渐地,听多了现场以后,现场的一些普遍特性就突显出来了。而且,慢慢地,这些普遍性作为一种共性也就游离出来,对我来说它们也就此成为了一个综合体,渐渐就形成了我的观念,那是关于现场好声音的观念,同时也成了一个参照系,指导我痴心妄想地企图在家用系统上尽可能地靠近它!哪怕是支离破碎一般地靠近!

点评

如同飞蛾扑火,那怕只为了最后的灿烂也在所不惜?呵呵。  发表于 2016-7-15 16:48

使用道具 TOP

155#
发表于 2016-7-15 19:17: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狗儿念经 于 2016-7-15 19:25 编辑

桂花田
如同飞蛾扑火,那怕只为了最后的灿烂也在所不惜?呵呵。

哈哈,飞蛾扑火肯定是死于非命的!希腊神话中的伊卡洛斯也一样,蜡做的羽翼被太阳融化,最后坠海而死。两者的区别是,飞蛾是不知道火是啥概念的,成都话说“不相信锅儿是铁打的”也是这意思;俺最多有点像伊卡洛斯,他是知道太阳啥概念的,只不过猴急了点,忘得一干而尽而已!俺最多也就是弄了人造小太阳罢了,烤不死我。。。。。

点评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发表于 2016-7-18 14:36
nba
“不相信锅儿是铁打的”---------不锈钢打的  发表于 2016-7-16 09:37

使用道具 TOP

156#
发表于 2016-7-18 18:00:38 | 只看该作者
哦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点评

呵呵呵呵  发表于 2016-7-25 14:51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8 10:26, Processed in 0.053410 second(s), 23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