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普氏在祖國的名氣已不小,但他為了拓展個人的演奏事業及經歷,便開始旅行演奏。他先後到過瑞士、南斯拉夫等歐洲國家,十九歲那年他暫別祖國,到義大利去發展下一階段的演奏事業。不過他剛到義大利時並不太順利,為了賺取生活費,他只好暫時在米蘭的一家咖啡廳裡面擔任琴師的工作,還好這樣的日子並不長久,同年的聖誕節這一天,普氏照常在這家咖啡廳演奏,卻很幸運地被一位新聞記者發掘,並立刻介紹給指揮大師托斯卡尼尼A. Toscanini,大師對普氏的演奏讚嘆不已,並曾說:『普氏是二十世紀的帕格尼尼,算帕格尼尼再世的話,其演奏技術也不過如此罷了。』由此便可知托斯卡尼尼對普氏的賞識了。這個機緣可說是普氏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捩點,在大師傾全力的協助之下,普氏獲得不少的演奏機會,一九二0年一月到六月,共演奏了八十四場音樂會,足跡遍佈南、北美。一九二三年到美國首演,並到不同城市巡迴演奏,在歐洲的音樂會更是票房保證,場場爆滿,所到之處佳評如潮,甚至有些樂評家認為普氏的演奏技術已和當時的美國武林盟主:小提琴天王海飛茲不相上下,因而享有『歐洲海飛茲』的美名。
不到幾年的光景,年僅二十五歲的他已在國際上享有盛名並成為世人所喜愛的小提琴家之一。為了應付繁忙的演奏會,普氏深感練習的重要,於是他選擇了奧地利的聖沃夫岡市St.Wolfgang為常住地,當地除了景色優美之外,也因為是座小城,格外清靜。普氏除了維持勤奮的練習之外,也著手編寫一些小提琴曲,比較著名的有改編自李察史特勞斯的歌劇《玫瑰騎士Rosen Kavalier》其中的一段華爾滋及帕格尼尼的《寂寞的心Nel cor piu non mi sento》等,可算是普氏在小提琴音樂上的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