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极品休闲 › 查看主题

264666

查看

177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雨中独舞

1573#
发表于 2012-12-7 14:55:22 | 只看该作者
为民请命,S版给我如此“侠之大者”之使命,我有点出汗的感觉,哈哈。半夜发贴纯属我个人的作息关系,你谬奖 ...
雨中独舞 发表于 2012-12-7 14:41
哈哈,是有点夸张。极品论坛会员素质比较高,因此对版主要求也比较高和严格,版主们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使用道具 TOP

1574#
发表于 2012-12-9 16:04:37 | 只看该作者




有些蝴蝶是想变成蛹的     话剧《老妇返乡》

有一段时间特别地迷话剧,只要有话剧上演就会跑去看,在外地出差如果时间合适一个人也会买票去看。《老妇返乡》是瑞士剧作家、小说家迪伦马特用德语写作的作品。十多年以前在北京看的,当时的感觉虽然非常的震憾,但是还是深信那只是话剧,不可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天在整理资料时重新看到以前写的笔记,深感迪伦马特的寓言原来就是源于生活的,只是他慧眼早了半个世纪。

故事发生在中欧某国一个叫作居伦的小城。这个城市破败不堪,工厂倒闭,人民失业,贫穷威胁着全城的每一个人,人们无精打采地混日子。但是,出生于本地的美国最富有的女富翁将回乡访问的消息使市民们群情振奋,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这个叫作克莱尔·察哈纳西安的老妇人身上,盼望她可以慷慨解囊,投资几百万元使居伦城恢复昔日的繁荣。正当市长带领市民在火车站为如何迎接克莱尔而颇费心机时,克莱尔带领着一群随从意外地出现在市民面前,更出人意料的是她还带来了一口棺材,老妇人当众宜布:悬赏10亿要居伦城居民为她“主持正义”,杀死伊尔。

伊尔为何人?原来45年前,克莱尔与伊尔热恋怀孕,但伊尔为了娶有钱家的小姐抛弃了她并制造伪证不承认小孩是他的,克莱尔被迫离开家乡,沦为娼妓。后来她嫁一个石油大王成了最有钱的人,这次返乡的目的就是复仇。

市长面对这样的悬赏当即以“人性的名义”严词拒绝,在场的居伦人一致同意市长的明举。然而,在金钱和道德的两难选择后还是发生了金钱为上的既可笑又可悲的情景,伊尔受不了众人的压力和家人的排挤最终心肌梗塞而死,克莱尔如愿以偿。居伦人得到了十亿巨款,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迪伦马特说《老妇返乡》是喜剧,他用喜剧极度夸张和荒诞的手法反映了一个金钱万能的社会问题,而且人们在作出荒唐、可笑甚至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时,总还能为自己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老妇返乡》充满着资本主义后工业化时代人性异化之时情感扭曲。正如克莱尔的台词中那句:“如果生活把我变成了妓女,我就要把世界变成一个大妓院。”

金钱使一个女人受到伤害沦为娼妓,从此便在她心里埋下刻骨铭心的仇恨。而这个恨,在几十年后引发了一场真正的人性与金钱欲望的较量,但人性在较量中彻底惨败。然而克莱尔的胜利并不意味着她得到了幸福,她的爱情不可能死而复生。而众人的道德和良心非但无力抵御金钱的诱惑,反而成为他们“主张正义”的借口。整个故事至始至终充满着金钱对人性的赤裸裸的讽刺,所以故事的主角并非克莱尔和伊尔,而是整个居伦城人。

抛开金钱,我们该如何去看当代的爱情?有句话说:“有些蝴蝶是想变成蛹的。”现今的社会,变形的不只是一只只蝴蝶,还有那些把自己交给时代的年轻人,假如有了吸血的罗密欧和被搞大了肚子的希特勒,我们还会聊爱情和理想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575#
发表于 2012-12-17 07:27:4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雨中独舞 的帖子
托马斯•曼的小说高中时就读过了,啥感觉也没有。看看维斯康蒂能不能引起兴趣,找机会看看。

   

点评

个人意见,电影比书好,估计是经过翻译的原因。维斯康蒂这部水平不在费里尼,安东尼奥尼之下。  发表于 2012-12-17 19:12
个人意见,电影比书好,估计是经过翻译的原因。维斯康蒂这部水平不在费里尼,安东尼奥尼之下。  发表于 2012-12-17 18:55

使用道具 TOP

1576#
发表于 2012-12-9 23:34: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chwaz 于 2012-12-10 11:09 编辑

1971年5月23日,《老妇还乡》同名歌剧由迪伦马特自编台本、戈特弗里德•冯•艾内姆作曲、霍斯特•施泰因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首演,克丽斯塔•路德维希与埃伯哈特•韦希特尔主演,演出获得成功。音乐与文学的关系有时还是挺密切的。

迪伦马特的另一部剧作《天使来到巴比伦》也挺不错的。
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是给我印象很深的两部剧作。宁波啥时会有类似戏剧演出呢?估计下辈子了。

使用道具 TOP

1577#
发表于 2012-12-10 09:41:33 | 只看该作者
1971年5月23日,"老妇还乡"同名歌剧由迪伦马特自编台本、戈特弗里德•冯•艾内姆作曲、霍斯特& ...
schwaz 发表于 2012-12-9 23:34
一幕比我年龄还大的歌剧在今天还让我们娓娓乐道,那么为什么不可能在有幸之年在我们的家乡看到类似的歌剧呢?借用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一句话,我相信“生活的无限的可能性”。

使用道具 TOP

1578#
发表于 2012-12-10 10:41:1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雨中独舞 的帖子

多数的可能性只是止渴之梅而已。现实点说,拜老乡俞峰是中央歌剧院的头,他能给宁波带点《茶花女》、《卡门》什么的就谢天谢地了。

去年俞峰带团为第五届国际声乐大奖赛开幕式奉献了全本《图兰朵》,演出结束后我们曾问他有没有可能以后带《唐豪塞》来(当时北京刚刚举行了中国初演),他说,只要宁波市邀请,他是很乐意为家乡人们贡献绵薄之力的,如此说来,只要人的因素到位,在宁波现场聆赏高水平歌剧不是绝对没有希望的。

12月31日,俞峰在大剧院献演新年音乐会,但愿就是与家乡长期保持紧密联系的开始吧。雨版去吗?

使用道具 TOP

1579#
发表于 2012-12-19 19:06: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wangziyuang 于 2012-12-19 19:11 编辑

schwaz兄去看了。随便说两句。
剧本应该不是问题,且不论挑剧本是导演的分内事,看看侯麦,小津他们的剧本或说故事梗概也没什么啊。个人看法剧本也好,演员也好,配乐也好都应该为电影本身服务,“要做世上的盐”,消失无形才好,如果一部电影让人觉得某一点特别突出,可以说是片子本身的失败。
我没看过影评,那些所谓“隐喻”好像没必要太较真。
不知schwaz兄说到挖掘人性的“恶”指什么?,如果指人性的“恶”,片中好像没怎么强调。厨子杀了佛教徒和母亲,这情节在片中好像没怎么渲染。而派为复仇和自保杀人,这称不上“恶”吧?为生存吃死人肉更说不上了,这纯粹是个文化问题了,“你们真野蛮,居然不为了吃人而杀人”。
如果指环境的恶劣,那倒是。全家罹难,茫茫大海,弹尽粮绝,靠吃一具死尸活下来。大概只有“理查德 帕克”能行了。但猛虎的离去,派始终没有失去人性。那只能是“神迹”了。
也许李安想表达的是一种没有“拘束”的信仰吧。
李安在“色戒”时已展现其掌控能力,“少年派”中他好像想探讨更多,但总还差点。正如兄所言,他还有点离不开对好剧本的依赖。
如按小津,费里尼,塔可夫斯基等的标准来衡量,李安还差火候,就比阿莫多瓦,侯孝贤(个人最爱他的“南国,再见南国”)还是少点个人特色,我很期盼他的突破,那是我等影迷之福。华语片好的导演太少了。
胡言乱语,不成体统,schwaz兄莫怪。

使用道具 TOP

1580#
发表于 2012-12-10 18:56: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多数的可能性只是止渴之梅而已。现实点说,拜老乡俞峰是中央歌剧院的头,他能给宁波带点《茶花女》 ...
schwaz 发表于 2012-12-10 10:41
新年音乐会每年都有去,今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也会去。

使用道具 TOP

1581#
发表于 2012-12-10 22:15:26 | 只看该作者
期待。
迪伦马特令我想起了皮兰德娄的"亨利四世"。主人公在狂欢节时因昏迷而失忆,醒来后自称亨利四世,一帮朋友见无法可医便假扮仆人服侍左右。某日主人公意识清醒发现自己的情人及财产均被朋友占取,但无人相信他已恢复意识,他只能受制于人不得不延续亨利四世的荒诞身份。
这个作品与巴尔扎克的"禁治产"有着某种亲缘关系,也可以看到"夏倍上校"的影子,在现今社会里也有着警世意义。

使用道具 TOP

1582#
发表于 2012-12-10 22:53:13 | 只看该作者
一部法国拍摄的"夏倍上校"电影里,用舒伯特第20号钢琴奏鸣曲(d959)的第二乐章作为主题配乐,绝了!

点评

时日有空,一定找来看,谢谢。  发表于 2012-12-11 09:30

使用道具 TOP

1583#
发表于 2012-12-19 16:49: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chwaz 于 2012-12-19 17:01 编辑

终于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惊喜也有失望。

使用道具 TOP

1584#
发表于 2012-12-19 17:00: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chwaz 于 2012-12-19 17:03 编辑

wangziyuang兄说的不错,不能期望太大,特别是对这样一部深受评论界好评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昨天拉了两个人一起看,选在雨版推荐的和丰创意广场的金逸影院,环境不错,3D效果优良。音响效果似乎缺少一点分量,特别是暴风雨沉船一段没有营造出惊天骇浪的压迫感。

说影片吧。回程的时候,同去的朋友给我复述了一番评论说的一些隐喻:那个浮岛代表母亲的尸体,成千上万的狐獴是尸体上的蛆,酸水是腐烂的尸体的一部分,牙齿代表派在第二个故事中求生时于迷幻状态中咬到了尸体的“牙齿”,老虎没回头说明人一回归文明世界兽性就立即泯灭了......等等。

李安的镜头语言或许已经最大限度地表达了上述评论的意思,可我愚钝,不听朋友解释的话,我根本不会往这方面想。从另一个角度说,是不是电影这个工具并不适合来讲人内心这些隐晦的潜意识活动呢?用文字表达这部电影想告诉观众的一些作者对于人性的思考成果可能更合适,当然,电影就是改编自同名小说。

说到对人性在极端环境中极恶倾向的挖掘,影片(小说应该差不多)只能说是搔了搔痒,如果你看过威廉.戈尔丁的《蝇王》应该会同意我的看法。但《蝇王》好像没有被拍摄成电影。
为众人津津乐道的开放式结尾也没有什么新奇之处,同样的处理早就有了,比如《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对萨拉的最后交代,《罗生门》或许走得更远。
但是,在技术上,就是电影之所以为电影的两个基本要素---光影与色彩那是绝了,李安足以自豪地说“那是我的电影”。画面新奇迷幻,仿佛是一个童话世界,尽管这个世界也有邪恶。

不是李安不好,是剧本的水位稍浅,李安能拍成这样,称得上大师水准。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6 09:51, Processed in 0.040331 second(s), 18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