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极品休闲 › 查看主题

264680

查看

177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雨中独舞

1633#
发表于 2013-1-18 09:15:59 | 只看该作者
对印尼这次海啸,我们中国人是怎样援助他们的?而他们又是怎样对待华人的?

点评

我不懂S版提问题的主意是指向哪?这个世界是有太多的黑暗,但我们好像并不需要因为部份的黑暗而变得冷漠。这种现象并不是印尼事件有,而有一直都有。  发表于 2013-1-18 10:26

使用道具 TOP

1634#
发表于 2013-1-18 10:31:16 | 只看该作者
没有其他意思的,我也是有感而发,谈谈海啸这件事。
很感谢雨版对论坛的付出。

点评

别,千万别夸我,我喜欢极品是因为这里有一大帮正能量的朋友,它带给我更多的是快乐。  发表于 2013-1-18 10:48

使用道具 TOP

1635#
发表于 2013-1-18 11:02:49 | 只看该作者
雨中MM请别见怪,我说话比较直,我对您的电影帖子完全没有意见。
只是华人以前在印尼受到迫害,我一直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点评

S版想多了,我并没有任何见怪的意思。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需要我们记住的历史还有很多。  发表于 2013-1-18 21:23

使用道具 TOP

1636#
发表于 2013-1-19 12:36:16 | 只看该作者



俊友(漂亮朋友)Bel Ami

导演: Declan Donnellan/ Nick Ormerod
编剧: Rachel Bennette / 莫泊桑
主演: 罗伯特·帕丁森 / 乌玛·瑟曼 /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 克里斯蒂娜·里奇


电影《俊友》改编自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同名小说(也有译作《漂亮朋友》)。对于莫泊桑的印象来自于读书时的《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和《项链》等。莫泊桑揭示世相丑恶不像契诃夫那样夸张再夸张,而是平淡又平淡,这一点很像鲁迅,外表的冷峻下掩藏着岩浆样的热力,如同死火。他的笔如同一把犀利的手术刀,不动声色,一下划开法国社会的腐肉,在你尚未意识到疼痛的时候,已将“灿若桃李”的脓疮内部展现在你眼前。



《俊友》的故理情节其实很简单,可以概括为“一个花样美男子依靠贵族女人上位的艰辛奋斗史”,也可以说是“一个屌丝通过勾搭白富美继而成为高富帅的故事”。法国下级军官乔治·杜洛伊(帕丁森饰),来到巴黎,经友人介绍进入《法兰西生活报》当编辑,他凭借自己漂亮的外表和取悦女人的手段,专门勾引上流社会的女子,并以此为跳板,走上飞黄腾达的道路。故事通过一个现代冒险家发迹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法国第三共和国的政治、经济的复杂现象,是19世纪末法国社会的一幅历史画卷,同时也是代表莫泊桑最高思想、艺术水平的作品。

影片幽默中尽显嘲讽,但并不是一部能给人带来点思考或者正面能量的片子,原著小说有很强的揭露性,并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等社会背景有很深刻的刻画,可惜影片没给我关于这方面的感受,可能因为现今时代,丑恶已经赤裸相见,每个人都知晓,不必再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被告知,所以看得过程中少了点感慨,反而觉得更加需要点带来希望的东西。

本片由英国戏剧导演德克兰多尼兰执导,这也是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影片除了“萝卜头”帕丁森外,更是有乌玛·瑟曼、托马斯、克里斯蒂娜·里奇三位风情各不同的极品女子同台献演,可见杜洛伊的魅力之大,手段之高,而三位影坛前辈纷纷为帕丁森铺路。如果你看它是为了罗伯特帕丁森的帅,那么也会有所失望,吸血鬼与吸爱鬼还是有所不同的。毕竟英国酷帅的身上少了点法国人特有的浪漫气息,木讷的表情,不够狡黠工于心计的眼神距所谓的“漂亮朋友”还是少了点沉淀的气场,好像他的成功“滚床单”的功劳多了点,“萝卜头”的华丽转身还欠缺火候。

“你如果受过那样的贫穷,你就能理解我所做的一切。”帕丁森在影片中最后咆哮。故事的结局有些意外,不过这是典型的中国思维才会认为的意外结局。中国人讲究因果报应,好像只有坏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之后故事才能够算是结束。而莫泊桑只是平淡地说出了一个事实:即使有些人做尽了坏事和使用了不光彩的手段,他还是精彩的活着。 所以看这样的名著,还需请带一颗凝重的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637#
发表于 2013-1-20 08:51: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雨中独舞的帖子
于连与吕西安是有才华的青年才俊,最后却毁灭了;杜•洛华一不学无术的无赖却成功了,也算与时俱进啊。

使用道具 TOP

1638#
发表于 2013-1-20 14:0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于连与吕西安是有才华的青年才俊,最后却毁灭了;杜•洛华一不学无术的无赖却成功了,也算与时 ...
schwaz 发表于 2013-1-20 08:51
《红与黑》是个人奋斗的修正主义,于连犯了左倾;杜.洛华才是“纯正的革命路线”,而且他懂得把一件事进行到底,哪怕是无耻。

使用道具 TOP

1639#
发表于 2013-1-23 18:58: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中独舞 于 2013-1-23 19:00 编辑




饥饿游戏  The Hunger Games  (2012)

导演: 盖瑞·罗斯
编剧: 苏珊·科林斯/ 比利·雷 / 盖瑞·罗斯
主演: 詹妮弗·劳伦斯 / 乔什·哈切森 / 利亚姆·海姆斯沃斯 / 韦斯·本特利

一个女孩的成长史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游戏,在特定的战场上也上演你死我活。饥饿游戏的规则很简单:你死我才能活。

电影《饥饿游戏》改编自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的同名小说三部曲。 故事发生在未来北美洲架空的帕纳姆国。每年,这个国家都会强制12个辖区抽出少男少女各一名,参加一场24选1的杀戮游戏。



《饥饿游戏》作为一部“现象级影片”,让人不由得想起日本的那部极尽残忍与拷问人性的《大逃杀》,同是二十四人厮杀只能存活一人的游戏,但两部电影的基调还是大有区别。

《大逃杀》的故事发生在新世纪伊始,在一个国家彻底崩溃的情况下,一项新法案颁布,参与者对将要来临的杀戮感到意外和恐惧。但《饥饿游戏》却从开始到现在已经进行到第74届了,不管片中的撑权政府初衷如何,经过74年,这个杀人游戏持续了两三代人的时间。不论特权阶级还是穷苦平民,所有的人已将饥饿游戏视为盛典、视为成人礼,杀人或被杀都是为了“荣耀”,所有的游戏者们要面对的不是“意外的杀生之祸”,而是“生存世界的游戏规则”。

《饥饿游戏》,抛开电影本身的艺术性,以娱乐的角度去看,它就是一部讲述女孩成长史的电影。故事讲述的是残忍的杀人游戏,却时时刻刻透露出人性的是温情,女主角凯妮丝代替中签妹妹参赛的亲情,她和选手之间的友情,和男主角皮塔之间的爱情......让人在绝望残酷中还能看到希望和温暖。

试想当我们自己置身于这样的游戏当中,究竟是为了所谓的胜利而成了无情的杀人工具,还是在残酷的游戏规则中寻求人性的突破口?答案就是饥饿游戏的规则。规则规定了只有最后一个活下来的人才是胜利者,那么其他的参赛者就必将是敌人,我不杀敌,敌必杀我!

《饥饿游戏》,一个独特的游戏,一个映射强国现实世界的游戏,胜者为王,败者以生命为代价,游戏的全程有直播,有赞助,如此震撼的电视节目真人秀也只能在科幻世界中开播。然,让人讽刺的是看似再完美的游戏规则,也抵不过一把中途燃烧的爱情之火。游戏规则既为人定,为什么不能由人破坏呢?

所以,《饥饿游戏》就是一场真人秀的游戏,与阶级矛盾、反暴力统治擦肩而过的,一个女孩在游戏中成长的电影。



《Safe And Sound》,电影《饥饿游戏》的主题曲,由Taylor Swift演唱,基于电影故事情节,歌词凄美而绝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640#
发表于 2013-1-23 21:11:48 | 只看该作者
饥饿游戏  The Hunger Games  (2012)

导演: 盖瑞·罗斯
编剧: 苏珊·科林斯/ 比利·雷 / 盖瑞· ...
雨中独舞 发表于 2013-1-23 18:58

电影院上映饥饿游戏的时候孩子去看了,我没去看,后来买了一张蓝光碟,看完第一感觉电影还可以,女主角劳伦斯不错要火,后来又看了她演的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幸福线比饥饿游戏更好看,劳伦斯演技无可挑剔。


使用道具 TOP

1641#
发表于 2013-1-23 21:16:32 | 只看该作者
推荐雨版看爱在罗马、逃离德黑兰、林肯。

点评

谢谢老师推荐,已收,找时间看。  发表于 2013-2-1 22:14

使用道具 TOP

1642#
发表于 2013-1-24 00:40:26 | 只看该作者
饥饿游戏  The Hunger Games  (2012)

导演: 盖瑞·罗斯
编剧: 苏珊·科林斯/ 比利·雷 / 盖瑞· ...
雨中独舞 发表于 2013-1-23 18:58

刚才又看了一遍饥饿游戏,有的地方和原书不一样,续集估计快拍完了,不知道劳伦斯在续集里面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使用道具 TOP

1643#
发表于 2013-2-1 22:00:57 | 只看该作者



007:大破天幕杀机  Skyfall  (2012)

导演: 萨姆·门德斯
编剧: 尼尔·珀维斯 / 罗伯特·韦德 / 约翰·洛根
主演: 丹尼尔·克雷格 / 拉尔夫·费因斯 / 哈维尔·巴登 / 贝纳尼丝·玛尔洛 / 娜奥米·哈里斯

作为史上跨度最长的系列电影,每一次007上映都能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总会有人把它的历史资料翻出来晒一遍,有人欢喜,有人厌烦,但都不影响它的继续传承。布鲁斯南的时代,007是一个外貌英俊,会摆POSE,美女、香车,即使枪法不准也能幸运完成任务的高富帅形象,然而时过境迁,当漫画中的超级英雄都玩起了“暗黑系”之后,007当然也不能再固守着自己的完美花花公子形象,于是,在“皇家赌场”中克雷格开启了硬汉肌肉男的007时代,虽然一度被嘲笑长得像屌丝,但最终仍旧靠自己的沉着忠实的绅士气质让007系列重现辉煌。



影片开场那一连串激烈火爆的动作戏,最终以邦德中弹坠落的镜头而沉寂下来。这个镜头仿佛是全片的一个隐喻:旧的邦德死去了,当然他必会重生。而后,伴随着标志性的片头,阿黛尔演唱的“skyfall”主题曲响起,弥漫出一种罕见的忧伤感怀情绪。搞艺术片出身的萨姆.门德斯,在本片中依然没有放弃他最擅长的文戏,花费了颇多笔墨来展现邦德和M的困境。M夫人是这部影片中真正的“邦女郎”。她是正反派人物之间争夺的焦点,保护她和杀害她的对立成了戏剧冲突的基础。他们和这部系列电影一样,在半百之年,面临着中年危机:观念落伍,手段过时,受人嘲笑,被人质疑。所以不如说,本片也是对质疑007系列未来发展的一个回答。

改变与怀旧在影片中互为进退,既没有放弃骨子里任何间谍动作片所无法比拟的传统积淀,也适时地迎合了时代的改变。007系列的一大传统——邦女郎,在本片中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大量感情的冲突与碰撞更多地赋予了系列的另一个经典形象M。007系列50岁了,邦德也变成了老男人,也不再点大杯的喜力啤酒,而是三份哥顿琴酒、一份伏特加,半份莉兰开胃酒加冰摇匀,加片薄柠檬调味。美女、跑车、高科技,那些夸张华丽的美梦不见了,留下的只是有血有肉的人,007也是人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

人入中年,难免怀旧,怀旧的情绪被直接反映在了电影故事的本身。《天幕杀机》改变了之前特工为国效力和拯救危机的套路,而是诉诸自己,讲述了一个特工队伍内部正反派之间较量的故事。这也可以说是特工电影对自我职业的反思,其阴暗与缺陷的暴露,也可以说是对长时期以来英雄总是陌路的解释。此前的007电影大都是邦德深入敌穴,在先进武器和女人的帮助下,于关键时刻一举拿下敌人,破获重大阴谋的壮举。到了《天幕杀机》,故事结构转攻为守,特工组织遭到制造了恐怖前特工的袭扰,邦德带着M夫人回到从小生活的天幕庄园,靠着猎枪、刺刀、煤气罐和经典的老座驾阿斯顿-马丁DB5干掉了全部对手,而M夫人也因为死亡而抵消了之前的罪过。当一切在炮火中化为灰烬后,邦德也在这里跟他的“过去”说拜拜。因此,老了也是真正长大了,邦德将以“新生”的状态再启程。而每当邦德身处命运摇摆的关键时刻,托马斯.纽曼极得007神髓的配乐就会突然闪现,重新唤起我们对这位熟悉故人詹姆斯.邦德的热血沸腾。

毫无疑问,《天幕杀机》仍然是一部典型好莱坞商业叙事的特工大片,影片一开始伊斯坦布尔追逐戏就是越野车、摩托车和高速行驶的列车齐上阵,上海取景的戏份,夜晚大厦霓虹广告显示牌前的近身格斗,毁掉5辆大众最新款的甲壳虫、古董收藏级别的阿斯顿.马丁DB5、1架直升机,火车撞破墙壁、一座庄园被煤气罐炸爆的场面,其磅礴之气势的确能给身处影院中的观众带来震撼,这便是大银幕的魅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这片用投影机看也不来劲啊!  发表于 2013-2-17 16:03

使用道具 TOP

1644#
发表于 2013-2-5 21:39: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中独舞 于 2013-2-5 21:43 编辑



逃离德黑兰    Argo (2012)

导演: 本·阿弗莱克
编剧: 克里斯·特里奥 / 约书亚·比尔曼
主演: 布莱恩·科兰斯顿 / 本·阿弗莱克 / 凯尔·钱德勒 / 约翰·古德曼 / 克里·杜瓦尔 / 艾伦

第65届美国导演公会奖日前在洛杉矶举办颁奖典礼并揭晓了获奖名单。第一次获得美国导演公会奖提名的本·阿弗莱克,凭借他自导自演的《逃离德黑兰》拿下“最佳导演”大奖,这也是今年小本继金球奖、制片人公会以及演员公会群戏之后再度夺奖。

《逃离德黑兰》,德黑兰是伊朗的首都,但其古怪拧巴的原片名“Argo”,让人或以为它是一部梦工厂的怪物动画,或猜测它是一部与希腊神话有关的科幻片。但事实是,这是一部顶着R级番号、将最后一分钟营救演绎到登峰造极,还处心积虑制造连串笑料的堪称2012年“学院+屌丝”综合口碑最强的剧情片。



《逃离德黑兰》根据一篇为名“中情局如何依靠一部假冒的电影将美国人带离德黑兰”的杂志文章改编而成,片名“Argo”来源于年伊朗人质危机时期的一个典故。1979年,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刚刚取得伊斯兰革命胜利的伊朗人民团团包围,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长达444天。期间,一位精通伪装技巧的的中情局特工托尼·门德兹策划了一个营救方案,成功地将困在加拿大驻伊朗使馆的6名美国外交官带离伊朗。在营救过程中,门德兹自己伪装成一个电影制片人,6名外交官则谎称是和门德兹一起的剧组工作人员,他们正在拍摄的电影叫“Argo”。时至今日,很多人都认为伊朗人质危机导致了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竞选连任失败。

《逃离德黑兰》是十五年前凭《心灵捕手》一鸣惊人并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的阿弗莱克自导自演的。在片中胡子拉碴且始终没啥表情的本-阿弗莱克,简直帅到无以复加。毫无疑问,披着史实外衣,打着中东外交牌的《逃离德黑兰》,并非卖弄深沉玩酷装淡的奥斯卡候选作。《逃离德黑兰》讲述的那个事先张扬的“一拖六”大营救事件,直到1997才被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从绝密档案中撤出。但即便这样,也没几个美国公民对这次解救人质的鬼把戏了如指掌。因此,本.阿弗莱克选择这样一个冷门题材,足以满足本土观众的好奇心。好莱坞从来都喜欢在自嘲和自恋中寻找所谓艺术的真谛,去年他们集体拥吻了法国人的《艺术家》,而今年《逃离德黑兰》同样在拿好莱坞说事,《芝加哥太阳报》说:“当美国人在机场向伊朗革命军展示《Argo》的故事板时,对方就像从斯皮尔伯格手中接过《外星人ET》海报的孩子。”而《纽约时报》则感慨:“我被这个故事所惊吓,也为它的幽默而大笑。”

而就本.阿弗莱克的导演功力而言,《逃离德黑兰》拥有了一部优秀好莱坞电影的一切要素:多场景多角度地呈现同一时点的事件进展、严丝合缝的里应外合戏码、精确且张弛有度的群戏表演、以假乱真的70年代风貌重建等等,致使全片一气呵成。《逃离德黑兰》完全可看作是小本导演生涯的一个高峰。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小本自演的托尼.门德兹:在片中,这个带有强烈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人男一号,却被阿弗莱克有意识地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将营救事件推向悬崖的纠结关系:加拿大大使馆与美国政府的关系、伊朗当局与美国政府的关系、伊朗革命军与伊朗普通民众的关系、卡特总统、副总统和中情局之间的关系(营救计划的制定和临时撤消)、门德兹与顶头上司以及六位人质的关系等等,都被清晰精准地表现出来,使得故事每进行到一个致命关口都让人心跳加速,持续性的紧张感,比《城中大盗》中的斯特哥尔摩综合症脑残女的命运更加让人揪心。而在表现“感谢”这一主题上时,阿弗莱克强调更多的是临危庇护美国人质的加拿大人,而不是那个传奇到让人不可思议的中情局特工托尼.门德兹。

不得不承认本.阿弗莱克的是个导远胜于演的人才,其导演的“大师”风范让人想起斯皮尔伯格巅峰时期的状态。尽管这种评价过于带个人色彩,但不可否认,他和斯皮尔伯格的最新传记力作《林肯》,在即将拉开帷幕的第85届奥斯卡争夺战中,势必有了平起平坐的叫板优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这片刚看完蓝光,觉得打嗑睡…  发表于 2013-2-17 16:05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6 13:26, Processed in 0.029989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