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极品休闲 › 查看主题

264694

查看

177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雨中独舞

1645#
发表于 2013-2-7 16:28: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中独舞 于 2013-2-7 16:37 编辑



林肯   Lincoln  (2012)


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编剧: Doris Kearns Goodwin / 托尼·库什纳 / 约翰·洛根 / Paul Webb
主演: 丹尼尔·戴-刘易斯 / 莎莉·菲尔德 / 汤米·李·琼斯 /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 李·佩斯



斯皮尔伯格再说历史,诠释内心《林肯》情结

好莱坞电影史上,大师们对林肯的兴趣浓厚一直未减。早在1930年,格里菲斯就拍出《林肯传》,1939年约翰.福特则推出《青年林肯》。这两部电影和斯皮尔伯格的《林肯》在叙事角度上差异显著:《青年林肯》说的是林肯在伊利诺州刚踏入社会时的菜鸟状态,《林肯传》循规蹈矩地呈现了林肯进入政坛到当选总统的过程,而《林肯》则聚焦于林肯遇刺前最后四个月的时光,核心是其历史成就、美国宪法第13条修正案——“在合众国境内或属合众国管辖的任何地方,不准有奴隶制或强制劳役存在,惟用于业经定罪的罪犯作为惩罚者不在此限。”影片中,林肯与曾经的竞争者、现任的幕僚爱德华(总检察长)、威廉姆(国务卿)、艾德温(战争部长)以及萨尔门(财政部长)一起拼尽全力,争取到共和党足够票数以通过修正案。倘若将这三部电影衔接在一起,则构成了林肯跌宕起伏的一生,而斯皮尔伯格显然贡献了一个“豹尾”。


讲述林肯为通过第13修正案舌战群雄的《林肯》,是一部“对话体”电影

在题材上,《林肯》与两年前的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不谋而合——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斗胆”影像化的这位国君,是多年来都不曾有人敢搬上银幕的伟大领袖亚伯拉罕.林肯。与乔治六世为民心克服口吃的励志佳作不同的是,在斯皮尔伯格的这部电影中,林肯为第13条修正案舌战群雄,上演了一出激荡人心的史诗大戏。而斯皮尔伯格登峰造极的美式主旋律招式,多少让人联想到它是献给真实历史的影像注脚、传递给美国民众的正能量、以及写给现任非洲裔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教科书。

说斯皮尔伯格是好莱坞最受推崇的“主旋律君”,可能没有人会不同意,从将太平洋战争侧面剖开的《太阳帝国》到二战经典《辛德勒的名单》,从诠释心伤重于肉体创伤的《拯救大兵瑞恩》到借动物喻战争与人性的《战马》,这些聚焦于半个世纪以前的影像,堪称斯皮尔伯格作品的另一个重要标签,而《林肯》似乎是他所要展示的离我们最久远的一段历史了。斯皮尔伯格每推出一部新片,都会习惯性地向外界陈述一个“情结”,而他对林肯的崇拜从他以往的作品中就能找出痕迹: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致比克斯比夫人的信”,还有《少数派报告》开篇小男孩朗诵的“葛底斯堡演说”。

电影《林肯》围绕着解说辩论、家庭关系、内心纠结等各层面展开,对话篇幅密度极高,而斯皮尔伯格此前擅长的战争场景只是辅料。逻辑缜密且振聋发聩的台词、丝丝入扣而富有层次的群戏、精准的配乐、与时代风貌熨贴的画面质感,都显现着斯皮尔伯格的大导气象。


PS:


《林肯》虽失意第70届金球奖,但仍以12项提名领跑第85届奥斯卡提名。而林肯的扮演者丹尼尔·戴.刘易斯充满力量的精湛表演,赋予林肯自信和冷静,充满了一个政治领袖的非凡魔力。恐怕没有人会怀疑,刘易斯即将开天辟地地成为历史上首位奥斯卡影帝三冠王。斯皮尔伯格这样说:“在这个世界上,谁能真正扮演林肯?表现他的伟大、勇气和尊严,甚至是幽默感?我从一开始就想让丹尼尔.戴.刘易斯来扮演。”但事实上当《林肯》的剧本摆到刘易斯面前时,他声称自己若去演一个真实的政治人物是荒谬可笑的。最终,与之合作过《纽约黑帮》的莱昂纳多为斯皮尔伯格当了回成功的说客——没人知道亲爱的莱昂纳多是如何办到的,但刘易斯现在最想谢的人,肯定不止斯皮尔伯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646#
发表于 2013-2-8 15:50:06 | 只看该作者
斯皮尔伯格和丹尼尔刘易斯真是超豪华阵容啊!

使用道具 TOP

1647#
发表于 2013-2-13 09:12:04 | 只看该作者
看了Amour, 爱。很感动,但太沉闷了。


《爱》,凝视死亡如同凝视生命一般
MANOHLA DARGIS
报道
20130205

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的《爱》(Amour)是一部关于生命、死亡以及其中万千滋味的杰作,它细致、冷静、温和地描绘了一对老年法国夫妇,乔治(Georges)和安妮(Anne)——由法国老戏骨让-路易·特兰蒂尼昂(Jean-Louis Trintignant )和艾曼纽·里瓦(Emmanuelle Riva)饰演——最后的日子。电影的背景是当代巴黎,在故事的最开始,一队消防员破门进入夫妇俩的公寓。其中一名消防员把一只手谨慎地挡在鼻子下,穿过房间,打开了几扇大窗户。他可能是想驱散把消防员引到这里来的气味,那种气味说明这套明亮、优雅、令人羡慕的公寓已经成为了墓室。

我提到过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吗?它不仅是爱情故事,而且还是悬疑故事,就像一些经典的黑色电影和侦探片一样,它通过快退到过去的某个时刻来揭示秘密,然后向前快推进,折返到现在。乔治和安妮曾是音乐老师,在故事开始时,他们去观看安妮的得意门生,著名青年钢琴家亚历山大·萨洛(Alexandre Tharaud)(扮演他自己)的演奏会。然后他们去后台跟他打招呼——萨洛从一群粉丝中穿过来,亲吻安妮——之后他们回到家里,这时的配乐是萨洛演奏的舒伯特的即兴曲(Op. 90, No. 1),这种类型的音乐被称为特征曲(character piece),其目的是传达一种情绪或想法。

跟哈尼克一丝不苟的构图,稳定而无懈可击的取景,以及协调的人物和物体位置一样,音乐也帮助营造了一种舒缓内敛的优雅氛围。所有一切似乎都恰到好处,恰如其分,秩序感油然而生,直到这对夫妻抵达公寓,发现大门上的锁坏了。显然是有人撬过门;未遂的入室盗窃事件给电影注入一股凉意,也让你的后背战栗,因为它跟最初消防员冲进公寓的场景相呼应,也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哈尼克——他的作品包括《白丝带》(The White Ribbon)、《隐藏摄像机》(Caché),以及《趣味游戏》(Funny Games)的奥地利版和之后重拍的美国版——将释放出怎样的冲击,怎样的残酷。

这部电影中有少许暴力行为,不用担心(或者你还是警惕一点吧!)。但是第二天早上,当乔治和安妮在厨房的一个角落里,一边吃着早餐一边在餐具的碰撞声中聊天时,似乎一切都很正常。乔治发现盐罐是空的,于是站起来装盐,他继续唠叨着,不知道坐在椅子上的安妮突然变得一动不动,仿佛石化了一般。乔治感到莫名其妙,在她仿佛视而不见的眼睛前面挥手。过了一会儿,他穿上衣服,应该是要去找医生,但是突然之间,安妮似乎又恢复了正常。她温和地责骂他——她不记得刚才发生了什么——然后她开始倒茶,却没能倒进杯子里。
你再次看到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安妮已经坐在了轮椅中。她做了颈动脉阻塞手术,虽然这种手术的成功率较高,她却运气不佳。这真的非常令人兴奋,毫不兴奋、面无表情的乔治跟他们的女儿伊娃(Eva)(伊莎贝尔·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演得非常出色)解释说。伊娃是一个极度自我中心的人,她絮絮叨叨地讲述了自己的工作(她是一位音乐家)、丈夫和孩子的事之后,才问及手术状况。母亲的病可能让伊娃感到尴尬或者不安,但当她问自己可以帮什么忙时,听上去却并不诚心。你母亲和我,我们一直都应付得来。乔治说。他也许不仅是在安抚像陌生人一样的女儿,也是在安抚他自己。

《爱》中的一个装饰音是伊娃和父母的疏远,电影一直没有解释疏远的原因,但伊娃跟乔治交谈时,他们的声音中带着焦躁。哈尼克没有让角色躺在心理分析师的沙发上敞露心声,没有塑造那种可以一眼识别并划分类型的个性。因此他的角色相当晦涩,难以理解,本来这可能会给观众带来挫败感,但哈尼克给他们的日常对话和姿势注入了大量含义,包括哪些没有说出口的话。比如在电影开始时,安妮揶揄乔治——至少看起来是在揶揄——说他是怪物。她没有解释自己为什么会这么说,哈尼克也没有解释,这让她的意思在周围回荡,逐渐变得响亮,直至轰鸣起来。

回到家中之后,安妮的健康每况愈下。乔治试图亲自照顾她,但却被迫及时聘请了护士。不可避免的事情终究不可避免,但在这部电影中,它也始终令人惊讶,因为哈尼克的设想十分清晰。《爱》中有很多东西难以直视,比如恶疾带来的不堪,比如亲眼看到出类拔萃的爱人,白头偕老的伴侣慢慢凋零的钝痛。在这方面,里瓦(她的代表作有《广岛之恋》[Hiroshima Mon Amour])和特兰蒂尼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A Man and a Woman])动人的精妙表演居功至伟。毕竟,他们在早年的电影中永驻了青春,同时又像我们的祖父母那样为我们所熟悉。

痛苦的场景当然难以直视,但也常常毫无意义。但是尽管《爱》的主题十分苦闷,却让你心甘情愿看到最后。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一个关键之处在于电影的开头,当时你看到乔治和安妮在演奏会上,隐没在观众席里,而观众们直视前方,就好像在看着摄像机,或者是看着我们,令人感到有些不自在。找到乔治和安妮在哪里并不容易,但他们就在那里,在中间稍微偏左的地方,等待着,然后鼓掌。这让人感觉怪怪的,好像你在观看的这些人物也在反过来观看着你,甚至在给你鼓掌。这一刻可以被当作布莱希特的间离学说(Brechtian estrangement)的一个实例,该学说提出要打破观众的入戏感,唤起他们的评论心态。更简单地说,演奏会上的观众直接反射了这部电影的观众,侵蚀了他们之间的名义距离。

这种距离的侵蚀实际上强化了《爱》的情感力量。熟悉哈尼克作品的观众可能会觉得,《爱》太冷漠了,甚至有些残酷,它对痛苦的描述采用了一种熟悉的、折磨人的手法,而长期以来,这位导演都对把观众从单纯的消费者变成批判性思考者很感兴趣。当然,看电影是不是从来都很单纯或者不具有批判性,也存在着很多争论。但有一点需要在这里说明,即对于哈尼克那缜密、理性的世界观来说,《爱》中的所有暴力行为都很重要;那种世界观以仁慈的平静凝视着死亡,如同凝视生命一般。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说:带上手帕。这部电影会让你流泪,不仅是因为生命终结,也因为生命盛放。

《爱》评级为PG-1313岁以下儿童宜在家长指导下观看)。疾病,痛苦,死亡。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21219日。
翻译:土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648#
发表于 2013-2-17 16:19: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649#
发表于 2013-2-17 16:22:22 | 只看该作者
安娜·卡列尼娜/孤雏泪…经典重拍

使用道具 TOP

1650#
发表于 2013-2-17 16:51:15 | 只看该作者
值得一刷的好片子。


航班 Flight
“也许我是一个傻瓜,因为只要我说一个谎,我就能离开那些乱七八糟的保持我虚假的自豪感,最重要的是,我本可避免被关在这里和你们面对一切。”在监狱里面,维普平静的述说着自己的故事。他本来是一位空难英雄,但他在羁绊心灵但行为自由与心灵救赎但行为限制中选择了后者。于是,他被关进了牢房,肩负起了理所应当的社会责任。
这是《阿甘正传》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回归真人片的首部作品。就像本片的叙事方式一样,开头是全片的高潮,中间是漫长的铺垫,而末尾是全片的刺激G点——开头半小时是一次紧张刺激的空难,机长维普驾驶的飞机在高空中突然失去了控制,于是维普冷静的果断的选择了迫降,最终的结果是,由于维普的高技术迫降,让糟糕的损失减少到最低,102人中只有6人遇难。然而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外界的人们用英雄般的赞誉眼光看待维普,但是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却对飞行事故展开了调查,认定事故的原因与机长维普酗酒醉驾有关。面对质疑,维普的内心在反复的挣扎,在几天之后的听证会上,他改做什么样的选择,他该何去何从?
不少人看到这里也应该明白,维普最后选择说出事实真相,还原事件始末。
为什么维普在飞机失事之后始终坚信自己内心的清白,而在短短十几天的养伤休息中却令他思想发生了如此之大的转变呢?让他从一个酗酒者、瘾君子到自我救赎的英雄而转变呢?
发生了事情,人们第一念头想到的自然是和自己撇清关系,或者证明自己的清白。调查飞机失事事件的好友安德森,律师蓝修以及好友哈林都劝说维普不要提及驾驶前喝醉与驾驶中喝酒的事情。面对社会施加的压力,维普选择了逃避,他幻想着带自己在医院认识的吸毒女孩妮可逃到国外,过着没有人打扰的生活。但就在他把想法告诉妮可后的第二天,妮可离开了他,于是他来到前妻家,就连自己的前妻和儿子都不愿意接近他。等待他的只有前妻打电话报警的声音和儿子推搡的动作。被空难打乱了生活的维普无家可归,寄宿安德森家的他等待着听证会的到来。然而就在举行听证会的前夜,他还是没有抵抗住酒精的诱惑,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不得不用吸粉的方式刺激自己,达到振作精神目的。
听证会上,维普面对听证官的问题——“在你看来,卡崔娜(遇难的空乘小姐)有在飞机上喝伏特加酒吗?”他良心受到了极大的考验,在是与非的面前,在自由与枷锁的面前他一直在挣扎,以至于他连续问了好几遍听证官问了一个什么问题。最后,他终于鼓起勇气留着泪说出了那句埋在心里很久的话“上帝,请帮帮我。因为我喝了伏特加酒!”
正如本文开头所讲的那样,只要他撒一个谎,他就能继续变成空难英雄,享受崇高的赞誉,而非关在监狱里面整日面壁思过。说出真相的那一刻,维普留下了泪水,那是对这几天心灵煎熬的释放,因为他终于完成了从自我规诫,到不断反复,从自我欺骗,到自我觉醒,从自我麻痹,到自我救赎的全过程。
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维普是一个有缺陷的人,但正是由于这些缺陷,才造就了那样一个平民英雄,一个没有超能力的普通英雄。哪怕他吸毒,他酗酒。但在空难面前,他沉着冷静,熟练的操作使此次空难的损失降到最低。在社会责任面前,他选择了毅然承担责任,哪怕这是不能避及偶然事件。正是这样一个英雄,在完成了自我救赎之后,形象才显得异常的高大。
不要寄希望于本片片名,以为从片名中可以看到一部惊心动魄的空难动作片,而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所要给观众展现的却是价值观人生观的思考,利用一个普通美国人的空难事件经历来反映这样一个自我救赎的故事,体现一种社会现象,从而引人深刻反思。电影不就是这样吗?用一种简单的方法,配合反映现实的故事,加上适当的表现手法,从而让人在观影之后能有所思考和斩获,这也就是电影的魅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丹尼尔·华盛顿的表演丝丝入扣,他一定会凭借本片的精彩表现成为明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有利竞争人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651#
发表于 2013-2-17 16:51:50 | 只看该作者
看了Amour, 爱。很感动,但太沉闷了。

Jwang 发表于 2013-2-13 09:12
Amour是法语,“爱慕”的意思。第一次知道这个法语单词,还是因为张学友的第一张唱片,就叫“Amour”。


使用道具 TOP

1652#
发表于 2013-2-17 19:05: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a04 于 2013-2-20 17:51 编辑

航班/机密真相/迫降航班…还未看看了,是讲因酒而生,又因酒而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653#
发表于 2013-2-17 19:25:43 | 只看该作者
霍比特人本月22日上映,期待ing......

使用道具 TOP

1654#
发表于 2013-2-17 20:49:3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一下子推荐了那么多好片,都看不过来了, 心馋,眼馋.......

使用道具 TOP

1655#
发表于 2013-2-21 12:13:37 | 只看该作者
贝隆夫人/艾薇塔
不要为我哭泣,阿根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656#
发表于 2013-2-22 11:45:04 | 只看该作者
时间会审判......
卡廷惨案

电影《卡廷惨案》是波兰电影大师安杰伊·瓦依达2008年在柏林电影节展映的新作。配乐是波兰作曲家潘德列茨基。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向波兰发动闪电战,抢占波兰西部地区。16天后,苏俄由东部进入波兰,并俘虏了约25万波兰军人,将他们分别关押。1943年,入侵苏联境内的德国宣布,在苏联斯摩棱斯克市附近的卡廷森林发现埋葬波兰军人尸骨的万人坑,而苏俄正是残忍杀害这些军人的真正凶手……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波兰导演安杰依•瓦伊达最终将这个波兰国内长久以来的禁忌话题搬上银幕。本片荣获2008丹佛国际电影节人民选择奖、卢布尔雅那国际电影节观众大奖以及波兰电影节最佳剧本、最佳男配角、最佳电影、最佳配乐、最佳音效等7项大奖。
波兰作曲家安德热·帕努夫尼克在1967年创作了名为《卡廷墓志铭》的管弦乐来纪念卡廷惨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6 14:50, Processed in 0.025369 second(s), 13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