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03832

查看

1018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157#
发表于 2013-9-9 11:22:07 | 只看该作者


      辛丰年老先生在他的音乐笔记中特别提到大作曲家的小作品。这些小作品到了大演奏家的手里,就变成兴味盎然的音乐极品,比之演绎平庸的大作品更能令人感动。

      

      网友也曾戏谑古典音乐爱好者收集软件的几个阶段性症状,其中一段便是大作品听多、听腻了以后去寻找些不大出名的小曲和演绎。找古早大师、单声道录音是另一回事,排在这个阶段之前,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这贴里的两张图都是网上的,但是我最近听过的。抓午休时间几分钟写上一段,没有自己照的图片,希望原作者不介意。阿卡多拉的布鲁赫《小夜曲》、克罗歇弹的福雷《夜曲》(在第二卷里,我有四卷)都是一听便能进入意境但不大容易记住旋律的“小作品”。听乐的时候尚在忙手中的事,甚至要躲到另一房间去接公务电话,所以没能好好地体会,也没能细细的查寻作品的背景。然而两个作品具有强烈的上上世纪交替时的风格特征,也特别适合悠闲的午后或傍晚,当然与标题相对的晚间亦是应景。

      九月是工作的忙季,致使周末都难得休息,抓住片刻闲余,放上一两段这样的小作品,愉悦一下疲惫的身心,在乐曲营造的他世情境中跳进跳出,也不枉作曲家、演奏家、唱片商、器材商、赏乐者的几十上百年间的诸多辛劳和奉献。




使用道具 TOP

158#
发表于 2013-9-11 09:52:18 | 只看该作者
石兄的这个贴子一路读下来,感叹,感慨,感激!
真爱乐,真性情!
谢谢!

点评

过奖不敢当。坛中几位教授级师兄才是真英雄啊!我发些谬论,能够得请诸贤指点,对自己听乐很有帮助。感谢您,也感谢其他师兄们。  发表于 2013-9-11 12:22

使用道具 TOP

159#
发表于 2013-9-11 12:54:10 | 只看该作者
珠玉、安可集向来是唱片公司、演奏家喜欢一而再、再而三录制的内容,而听众们也是永远的喜闻乐见。唱片史上,无数的大家反复录制,留下了大量的这类唱片。其中,最珍贵的当属克莱斯勒、海菲茨、埃尔曼、梅纽因、斯特恩、格吕米欧、谢霖这些小提琴家的录音,而珠玉用在小提琴小品上,也恰如其分。

使用道具 TOP

160#
发表于 2013-9-11 15:14: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扬帆远航 的帖子
我只是据实相告,石兄何必过谦。
感谢,再次~

   

使用道具 TOP

161#
发表于 2013-9-15 08:20: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9-16 05:49 编辑

      听音乐是个既需要具象思维,也需要抽象思维,既需要理性思辨,也需要感性冲动的生理和心理过程。
      个人的具象经历越丰富,比如旅行至多种不同自然和人文景观,观赏各种风格和题材的造型艺术作品,注意观察各族群的体表特征和姿态等等,音乐中的具象指向就会更为精准,种类也会更为丰富。在描绘山峰的音乐作品里,里查-斯特劳斯的《阿尔卑斯交响曲》的形象语汇特别突出,有机会去过瑞士旅游的中国人能够在脑海中形成这些乐句的对照景观。然而如果去过西藏,领教过天低气薄、云飞风吼的高原景象,或者在贺兰山脚下仰望巍峨(chan字库里没有)岩、嶙峋陡壁的峰峦,阿尔卑斯的音乐描绘就会引发更多连带中国风光的具象共鸣。

      抽象思维和理性思辨总是纠缠不清。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大多难以生发于直观的物象(经过训练的头脑除外),而是来自依托于语言的、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归纳、剖析和概括。充实这方面的积累,就更多地需要阅读和交流了。举个例子吧。二元对立是古典音乐尤其是结构型音乐的突出特征,不论是贝多芬还是莫扎特,甚至更为古早的巴洛克音乐,快与慢、动与静、激情与恬淡、狂暴与柔美、喜乐与忧伤,都是构成一部伟大作品的基本要素,在不同时代的不同音乐结构中变幻中诸多趣味和意味。勃拉姆斯的二元对立十分醒目,对我而言,他与其他作曲家的不同是,勃拉姆斯没有试图对摆脱二元对立给予方向清晰或含义明确的答案,而是更多呈现世界中二元对立的永久存在及不可调和。而对于目前非常流行的市场与政府之争论,及其衍生出的新自由主义与新社会民主的争论,常在听勃拉姆斯的过程中得到强烈的心理和思维映射。

      有时答案似乎很简单。照罗素的说法,人是半合群的动物。在原始状态下,人类的生存需要群体的合力,同时也需要维系在动物层面上的优胜劣汰。这种优胜劣汰,对外是征服其他物种,对内是人类个体之间的竞争。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个体及群体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影响关系结构的变量越来越多,不能再以战败者被吃掉的简单结局处理关系中的冲突。与此同时,个体合作的路径亦日见多元,可以是合力完成生产的进程,也可以是在非生产环节以恤养、赠与、分配等手段实现,合作行为可以是个体自发的,也可以是通过群体公权推行的。市场(不是指某个具体的场地),实际上是进入工商社会的人们,尤其是工商发达国度的理论家们,对生产与交换这种古已有之的人群行为赋予的高度抽象,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原始竞争的变相与延伸。而人类最初的群体合作需求,亦变相与延伸为日益复杂的社会行为,公权的指导愈之明显与武断,并逐渐在思想层面寄生出诸多的习俗、道德和伦理规范。法律及政府则是后话。所以,极端的市场和极端的政府应该都不符合人类生存的本质属性,当人类社会变得太大、太多元、太复杂、太规制、太骄狂、太奢靡的时候,关于市场与政府的争论应该不会也无法归结于你死我活的最后审判,而是终了于特定时间段、特定自然与人文环境下的二元平衡,即适当的比例和准确的动态调整。


使用道具 TOP

162#
发表于 2013-9-15 17:41:01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把布鲁克纳归于晚期浪漫主义,并不是因为布鲁克纳情感泛滥,而在于他的寓情于恢弘。从布鲁克纳的许多音乐中听到灿烂、壮丽的阿尔卑斯山气象。

使用道具 TOP

163#
发表于 2013-9-16 13:23:22 | 只看该作者
纷繁复杂的世间万象若用二元来概括,难免给人“过简”嫌疑。但是巴洛克和古典时期音乐大厦正是以二元为基石,以及在其基础上演化出的规则世界。其本源或许是:当时人类在自然和神面前心怀敬畏,其“雄心壮志”也不过是谋求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祈求神灵的庇佑,音乐也就“四平八稳”。及至十八世纪,技术革新和社会领域的种种革命,似乎给了人们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勇气,于是“上帝死了”的豪言并不为奇。
身处十九世纪的勃拉姆斯,偏偏逆时代之势。作为“严谨的传统主义者,他着眼于一个不可能再度复兴的古典主义时代。他的音乐带有古典的优雅风韵,带有强烈的怀旧色彩、悲观情绪和无可奈何的忧郁。他有着深邃的历史感和使命感,认为自己是古典形式的保护者,他相信新的事物依然可以用古典大师的传统手法来表现。这一点使他与改革派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大相径庭。他不欣赏,甚至反对李斯特的交响诗和瓦格纳的音乐剧,他不相信在他们外在混乱的结构和音色中能产生什么新的艺术。”(引用自《伟大的西方音乐家传记丛书——勃拉姆斯》)此处“悲观情绪和无可奈何的忧郁”或许可以印证石兄所说“二元对立的永久存在及不可调和”。
就个人口味,更倾向那些小的,简单一点的作品,像160和161楼石兄提到的那些作品。

点评

还有一位古典主义的守护者,理查—施特劳斯。他面临的社会变革要比勃拉姆斯时代更为激烈,但他在古典和声和结构基础上变换出的独特乐风仍是开彼时风气之先的创举。  发表于 2013-9-16 15:30
还有一位古典主义的守护者,理查—施特劳斯。他面临的社会变革要比勃拉姆斯时代更为激烈,但他在古典和声和结构基础上变换出的独特乐风仍是开彼时风气之先的创举。  发表于 2013-9-16 15:29
还有一位古典主义的守护者,理查—施特劳斯。他面临的社会变革要比勃拉姆斯时代更为激烈,但他在古典和声和结构基础上变换出的独特乐风仍是开彼时风气之先的创举。  发表于 2013-9-16 15:27

使用道具 TOP

164#
发表于 2013-9-16 15:44: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9-16 17:00 编辑

      (续165楼,实在没时间一次完整写完一贴)

      可事情也不那么简单。上面说的这些个推断,完全是基于现世的、功利的、物质的、人际的考量。完全忽略了可能存在的智灵、神灵、魂灵的因素影响,也完全不考虑人类的物种特殊性,以及人类在演进过程中积累起的、超脱于物质和社会层面的本性变异。还要考虑的是,人类个体或群体在某一时间点上对应的历史轨迹及其惯性,以及形成其前进力的经济、文化、思想、道德、技术、软硬环境等各类因子。所以,拿今天美国的NEO-CON与LIBERALIST之争对照今天中国所谓左右之争,是毫无意义的,外部条件存在太多太大的差异。美国人要解决的问题与我们不在一个层面上,以美国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我们当今面对的问题,既便不至饮鸩止渴,也逃不脱望梅止渴的结果。何况要解决今天我们自己的事,拿出一个纸面上的方案是不管用的,这个方案会遇到各个地方、各个层次、各个群体、各个集团的阻击,最后无果而终。但是又不能不解决问题,用张之洞的话说:无事自扰,尚无大害;若方今四海有事之日,再加之以扰,则不可支矣。

      扯这么远,目的还是说,如果碰到上面这样一个纠结的事、无解的事,勃拉姆斯会给你一个极大的安慰。二元冲突之无解,或许是由于二元之内外仍有许多其他的元,或许是因为世界的平衡有赖二元的共存,或许是我们缺乏欣赏和控制这种冲突的意志和能力。同样无解的勃拉姆斯,却仍能给听者以英雄的情怀和胜利的荣耀,虽然勃拉姆斯的英雄之胜利不是摧枯拉朽、血流成河的砍杀和斧斫。


点评

钦佩之至,石兄是智库中坚!  发表于 2013-9-16 18:49

使用道具 TOP

165#
发表于 2013-9-16 22:32:52 | 只看该作者
M兄,我那是不入学术流的谬议,好在学者们似乎也还没得出什么确实的答案,尚由得我等圈外人有些说话的空间。


      今天妻做了一顿简单而美味的晚餐,南方家乡来的野蘑菇、京郊菜园采的青椒,同事从老家带来的萝卜干,与鸡蛋、西红柿烩在一起,有糯有韧,有鲜有咸,有香有辣,有营养有滋味,不多时便送下两碗米饭。半年了,难得在家一起吃顿晚饭,两个人都很忙,也都有些懒,平日里就在楼下小店匆匆打发,留下时间陪小狗在院子里转转。

     更妙的是,为晚餐伴奏的是这张巴赫《古德堡变奏曲》。演奏者GEVERS,是比利时安德卫普音乐学院的教授,生于1923年,师从多人,我只知道其中的Yves Nat,曾在70年代出任伊莉莎白国际钢琴比赛评委。虽然不算名家,但他的演奏很有特色,不求古尔德那样流畅,也不似SCHIFF般清淡,或LANDOWSKA般古雅,却强调钢琴音色的变化,高音部与低音部时常形成很大的音色差异,节奏和句型则相对质朴木讷,大概也是受60年代讲求诠释的现代性和独创性之影响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66#
发表于 2013-9-17 19:09: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3-9-18 00:12 编辑

      下班前的间歇,又在网上看一会儿朱晓玫《哥德堡变奏曲》的视频。虽然我不是个合格的“发烧友”,但总还知道看视频只能听个“大概齐”,算是个线性浏览,没办法领会实际的音色和动感变化。饶是如此,还是禁不住一次次感动,后脊梁一阵阵起鸡皮疙瘩。

      想起一年前错过她的现场,今天只能是无尽的遗憾了。不知不觉,回到国内半年了,在欧洲生活的日子恍如隔世。如今居然有些怀念了。国内紧张而拖沓的生活,蚕食着心灵中的艺术糕饼,仿佛真如此前所云,从生活退化为生存。

      朱晓玫的古德堡清洌有致,有些段落乍听很俗,没什么想象中的东方情调,但前后连贯起来却反映出朱内心无与伦比的沉着与纯静,一种风雨散尽后面对清溪润土、凋木败花的深沉自省和生命感恩。这是欧洲那块土地给予这个身世坎坷却又坚韧顽强的中国人的。从生存或从艺术角度而言,必是如此,朱晓玫只会出现在今天的欧洲,中国不行,美国也难。法国老太赠与她塞纳河边的居所,邻居们“偷听”她练琴,甚至维系她生命的清水和黄油面包。。。。。。

       经历这几个月国内的骚动与纷乱,对这份沉静感触更深。今天的中国人,在官在野,从文从艺,经商营业,大多都为着十年、五年、一年或几个月后的某个目标,披坚执锐,奋勇向前。当一个人以达至目标为生活归依的时候,就不大会注意向前冲锋时会否踏烂脚下的草芽,撞断身边的嫩枝,搅乱膝下的清流了,甚至不会留意头顶的蓝天白云和肩上的阳光风露了。环境和美俱都失去了意义。

      好在有些人不在此列,有些人退出此列。极品的侠客们应是早作壁上观了。

      我姑且武断地认为,朱如果今天没有这样的名气,她依旧会日复一日地搬弄她喜欢的黑白琴键,依旧会平静地享受每一餐清水面包(可以想象为EVIAN和刚出炉的CROISSANT或BAGUETTE),依旧会心满意足地眺望窗下的塞纳河水。她的古德堡会一样的清丽,一样的沉静,一样的受到寥寥几位有幸聆听者的赞赏。因为朱不需要奔向今天或明天的什么目标。
      平常的人生可以是伟大的人生,不管是否为世人注目。这世上应该有许许多多伟大的人生,早已消逝在无休无止的时间长河中,或正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静静地泛着兰香。没有被发现,没有被评说,没有被赞颂,没有被推崇。令人惋惜的,不是他们,而是我们。

      我的高中英文教师命运多舛,年轻时被打成右派,其后历次运动屡受冲击,吃了许多皮肉和心灵之苦,家破妻离,孑身孤老。晚年教了几年书,学生爱戴之极。前两天教师节打电话去问候,两次未通,心中大惊,唯恐久入耄耋之年的老人家有什么意外。晚上打通了,谈话间他气息语调尚健,只是昏老之象不时流露于失忆与错忆之中。饶是如此,在我看来,今天的他仍然过着伟大的人生,他早年的个人经历不啻为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剪影,那个时代中华民族被扭曲的良心史、智志史。但愿他长寿。


       续前面几帖的话头,感慨无着的时候,就听听勃拉姆斯吧。这版第四交响曲是COMMAND公司出品,母带是35毫米胶片,声音质量很好,黑胶也很厚实。只是STEINBERG的断句和排部略显支离,气势不如著名的小克莱巴之气势如虹、一以贯之,乐团的音质也不够浓密,大提琴部尤显单薄。亏欠了这么好的录音。

      PS:念经兄笑谈。不过我和朋友们认真地讨论过退休后常居地的问题,成都是优先选项之一,昆明和银川也不错。不过我更喜欢90年代的蓉城,更自然,更休闲。城市可以发展,但不一定都要高楼大厦。今天成都的天际线绝对是个败笔,百年后再看吧。其他的还需了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这几天成都空气好像不大好  发表于 2013-9-17 21:15
要不移居成都吧,这里很有些慵懒闲适的调调,哈哈。  发表于 2013-9-17 19:50

使用道具 TOP

167#
发表于 2013-9-18 15:08:27 | 只看该作者
勃拉姆斯的内心世界很丰富。我听勃拉姆斯的交响曲要多于贝多芬。贝多芬的作品从某种角度来看还是有点理想主义在里面,而勃拉姆斯温情的一面,更象是吃人间烟火的。勃拉姆斯的作品坚持古典形式,但更具浪漫精神。勃拉姆斯的交响曲,第一交响曲的雄伟,第二交响曲的抒情,第三交响曲的浪漫和第四交响曲的沧桑都非常令人着迷。勃拉姆斯继承了贝多芬,但他的情绪和思想更加细腻和复杂。他的德意志安魂曲崇高而伟岸,磅礴而大气。而又不乏细腻,温暖的情感。听这些作品,可以感觉到勃拉姆斯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对民族,人类的关怀,而听他的室内乐,又令人感受到他温暖而又带点忧伤的内心情感。

点评

精准、简明、概要,这样的总结不易啊!  发表于 2013-9-18 17:38

使用道具 TOP

168#
发表于 2013-9-19 11:06:53 | 只看该作者
PS:念经兄笑谈。不过我和朋友们认真地讨论过退休后常居地的问题,成都是优先选项之一,昆明和银川也不错。不过我更喜欢90年代的蓉城,更自然,更休闲。城市可以发展,但不一定都要高楼大厦。今天成都的天际线绝对是个败笔,百年后再看吧。其他的还需了解。

才看到石兄回帖,中秋快乐!
俺以为吧,这大隐于世的去处不在浅表处,人以群分的去处需要深入每座城市的肌理之中去才能发现,北京-成都概不例外,浮华之上没有“静土”,走哪儿都一样,也许某些时段的徽州暂时还是个例外。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3 16:39, Processed in 0.036908 second(s), 21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