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6207

查看

93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205#
发表于 2016-7-17 11:15:14 | 只看该作者
       索夫朗尼茨基总是给人惊喜。

       每每听MELODIYA的现场录音,总是令人怀疑我们这一代人接触西方艺术音乐的路径是否正确,照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能走多远。

       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索氏展现了如此多样的色彩和情绪,同时保持着演绎古典音乐曲式的正统性,即结构方正、线条明确、音粒清晰、变化适度,在合理的范式中进行合理的变通,听来心旷神怡、浮想连篇。

        直到最后观众鼓掌,才意识到这是现场录音。(未完待续)

        

使用道具 TOP

206#
发表于 2016-7-17 15:57:50 | 只看该作者
(续上)中国人认识、了解并欣赏西方艺术音乐的过程,因为政治和文化环境变迁被人为地分割成若干阶段。余生也晚,又非专业研究,大致猜想,上世纪三、四十代,五、六十年代,八、九十年代(没有七十年代,君知其故)开始接触到这类音乐的人们,其认知路径和判断基础是极为不同的。新世纪的一代爱乐人,真正喜欢而不是假招子的,亲身遇到的仅寥寥数人,网上结识的不过黄秀夫君一人,余不得代为言之。

        八十年代初是恢复常态、开门迎客的年代,西方古典音乐是当时涌入视界的万千新鲜“老货”之一。另一样是西餐,不在此讨论。彼时年轻,求知欲强,性格亦狂躁,在有限的资源内靠着磁带、书籍、广播、聊天等等努力扩展对音乐曲目、来源、演奏包括一些基本理论的了解。彼时流行的标准,先是一班港人今天看来十分奇特的评判理论,后来是美国人和英国人建立的出版物框架,包括留声机、企鹅、NPR、DUMMY 1001及各类专著等等。总之,是西方人的标准,英美人说了算。

        英美并不能完全代表西方。因为在法语区生活了几年,能够管窥FRANCOPHONE文化背景下的古典音乐社会景象。在复杂的现象中举两例。一是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得既紧密又有机。对于个人来说,当然有偏好,但只有比例多少的问题,少有排斥抗拒的心态。宽容得很。二是古乐之广泛存在超乎想象。宗教音乐因为教会的延续仍然保有领地,没有问题。而文艺复兴及巴洛克音乐却因为其本身的美感,受到跨越年龄、社会阶层的人们喜爱。居然会有那么多高水平的Countertenor,发出令人赞叹的美声,但其中有人留着落腮胡须,与被坊间传说固化的阉人形象南辕北辙。

       除却英美人描绘的古典音乐欣赏路线图外,更要命的是作为中国人,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不得不从唱片起步进入艺术音乐的世界。而唱片特别是CD唱片的个性是冷静、清洁、完整、准确,长处十分明显,但短处亦无可逃避:与真正的音乐现场创造并不是一回事。

使用道具 TOP

207#
发表于 2016-7-17 17:32:36 | 只看该作者
(续上)以致吾等长期痴迷于唱片的积累和对比版本。并捧读这样或那样的所谓圣经。以致吾等长期致力于提升家庭回放系统。同样奉音响期刊或坊间传说为圭臬。

        然而陋室之外,天地大矣。对音乐的认知或许可以走一条不尽相同的路。

        然而时代所限、环境所限,留给我们的路似乎并不多,或者说别无他径。

        即便如此,还是可以突破陈窠苑囿,打开一扇又一扇门,开启一页又一页新篇章。索夫朗尼茨基不过给吾等提了个醒。

        一是聆听现场,回归现场。真正坐到音乐厅或任何现场音乐场地,或者注意那些流传下来的现场演奏录音。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无法脱离其时代、地域和文化背景,同样,每一次演奏也有其独特的外部因素,包括演奏家的自我固有特征、阶段特征、瞬间特征,以及当时的政治社会人文环境对演奏者和听众的心理暗示等等,都会造就那一次演奏的最终结果。而我们自己面对一个或一大群演奏者,观照他(她)或他们用技艺与心性将经典音乐作品展现的时候,我们的瞬间感受与思维变化是构建对作品乃至广义上对音乐认知的最强有力的基石。

       二是抛弃成见,摒弃权威。首先是打破英美评判体系的樊篱。并非其不合理。英国在十九世纪、美国在二十世纪是全球A级政治经济建制,文化上亦最发达,其评判体系具有一定权威性无可厚非。然而其文化还不足称普世文化,亦生长于其特性与局限内,并非没有可批判之处。英美一在内、一在外之浮华与好大喜功,虽非成为文化主流,但对文艺评判仍有一定影响。对于英美听众,感官刺激能力会成为评判中一条重要标准,当然这并不纯指音量大小和夸张程度,情感渲泻方式也应算在内。同样是痛,怎样哭泣是个学问。

       也得抛弃商业化的标准。为拓展市场,迎合大众口味而形成标准化、同一化的制作,及至修补录音,夸大音效等等,是唱片公司生存发达的必需,却不应成为艺术流传的孤径。那些大师在特定时空留下的吉光片羽,流星破空般点亮心灵的神来之笔,春风拂面般温润心田的美好音画,恐怕更符合也更能体现音乐这种时间艺术的本质特征。无须否定百大、三百大、一千零一大、R2D4等等,但是我们期待着能够囊括各个时期、各类文化、各种条件下对作品演绎的综合评价体系和承载实体。

       在英美体系中,至今仍难看到对索夫朗尼茨基恰如其分的评判。但如果我们错过索氏,以及索氏录音背后的一大堆故事和历史,我们对他演奏过的作品会缺乏一大块有价值的认知,我们对与音乐相关的那段人文历史和时代发展会留下一大块必得遗憾的空白。

使用道具 TOP

208#
发表于 2016-7-17 21:25:44 | 只看该作者
最近复刻版雨后春笋一般,对比一些头版与复刻版,这些复刻版真的非常棒!有的可以完胜头版。真的是黑胶迷的福音啊!头版算了吧!

点评

真的吗?这事儿好像很有争议啊!搞得大家不怎么敢买复刻版了。  发表于 2016-7-17 21:28

使用道具 TOP

209#
发表于 2016-7-17 21:39:20 | 只看该作者
       有些瞬间值得记忆。

       马友友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总嫌他东方式的拉-地-达有点过头,有些地方音符时值拖得过长。马泽尔也是个好炫的指挥,所以整个演绎张力很大,差一点儿就要崩了。

       末乐章最后一个音,马友友从ppp开始,逐渐加力。除了弓法不容易外,力度掌握也吃功夫。本以后他要涨到fff,但实际上他大概到一个 f 就停下来了,余下的交给了马泽尔的乐队,继续从 f 升到 fff,最后以强音结束全曲。

       这个结尾是否必须这么干,可以争论。德沃夏克要不要这么辉煌,各有各的看法。但从技术上讲,这个版本绝对是独奏家与乐队的一次精妙配合,仿佛将日初东海的过程由十几分钟压缩到几十秒钟之间。大提琴是由亏到盈的朝日,乐队是由灰暗到灿烂的朝霞。很有正能量。

       还得感谢良好的回放系统。这张唱片前几次听,都没能体会到二马的精心安排,因为当时的系统细不下去,也涨不起来。别误会哟,哈哈。

使用道具 TOP

210#
发表于 2016-7-17 22:47:41 | 只看该作者
不知石兄用的什么后级?

使用道具 TOP

211#
发表于 2016-7-17 22:53:06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用关氏MA1(铜机箱),是台单端直藕2A3合并机,没有后级。

http://kuans.51.net/kuansk6%20%20cpjs-MA1.htm

使用道具 TOP

212#
发表于 2016-7-17 23:38:24 | 只看该作者
哦!谢谢石兄

使用道具 TOP

213#
发表于 2016-7-18 07:02: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konoyaro 于 2016-7-18 07:09 编辑

对于复刻版楼主大可不必害怕!买一张和你手里天价头版同一版本的复刻版试试喽!试试便知了!200多元儿而已嘛!
又或者楼主如果是北京的,欢迎来我家听听比较下。

使用道具 TOP

214#
发表于 2016-7-18 07:08:02 | 只看该作者
补充一下,复刻版和头版之间的比较肯定有争议,试想,人家几千甚至上万元买的头版怎么会甘心承认不如区区两三百元儿的复刻版呢?心里上过不去这个坎儿啊!但经过比较后我认了。

点评

我到是常买复刻版,不光是便宜,更重要的是没那么多恼人的炒豆声。  发表于 2016-7-19 13:33
dix
以为没有发出去,重复的太多了,惭愧!!!  发表于 2016-7-18 13:20

使用道具 TOP

215#
发表于 2016-7-18 11:32:04 | 只看该作者
马友友有东方血统,他出生在法国,但他的艺术与东方没有太大关系,他好象也不会说汉语。

《西藏七年》是有争议的。

使用道具 TOP

216#
发表于 2016-7-18 13:47:39 | 只看该作者
回dix, 已发短消息。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3 22:04, Processed in 0.031231 second(s), 18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