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20818

查看

65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xgl890

13#
发表于 2011-7-22 10:14:11 | 只看该作者
【转贴二】原文发于91HIFI博客

喇叭线是否可以反接? 小论喇叭线连接音箱的正确极性

喇叭线是否可以反接,即正端接音箱输入的负端,负端接正端。

常规来说,这本来是一个没有异议的问题,但是hifi 里面有很多戏剧性的东西正是发烧文化的魅力所在...

大多数的烧友连接系统时会从头至尾正正相接负负相接,这是没错的。但为什么还要再提起能不能把最终接音箱的喇叭线反向连接?绝大多数功放和音箱从电原理上讲是入正出正的,但是实际上由于电路中电阻电容电感等相移因素的影响,到达最终输出端时未必是标准的180度或360度,就是说或多或少的有相位超前或滞后的情况,总的说功放这方面并非理想的无相位失真输出。而音箱的相位失真就更复杂了。

当整个系统按照正正负负连接后,最终的相位再加上环境的影响就更复杂化了,因此作为用户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下简单的矫正工作,就是把喇叭线分别正接和反接,通过听感来最终确定喇叭线该正接或是反接。

方法如下:

1.播放一段人声

在不同状态的接法下,你会发现有一个接法歌唱者口形偏大,站的靠前,乐队声场模糊,另一个接法口形清晰些,歌唱者位置靠后,乐队音场纵深感要好一些,当然了,后面的接法就是正确的,在这种状态下可能你的喇叭线不一定是正正负负相接,很可能是正负反向连接,这个我们就不必计较了,对系统不会有任何负面影响。

2.胆机由于输出变压器的相移更复杂,因此更要做这个实验。

晚上夜深人静时,把你的喇叭线来回的反转几次看看有没有变化。

一个很简单校声,却有很多人认识不到,但这不是发烧友的错,错就错在个别少数的设计师和厂家。好在这也不算什么严重问题,但烧友们要应该知道,作为烧友们的代价就是费点时间反转调换几次喇叭线极性认真反复仔细的试听一下,哪个接法好就用那个,不必拘泥于是否“接反了”。

评分

1

查看评分记录

使用道具 TOP

14#
发表于 2011-7-22 10:10:06 | 只看该作者
【转贴】原文发于音响中国论坛,原作者澳門客

最容易忽視的問題--音響中的相位
澳門客

音響中的相位,這裡是指錄音時及重播唱片時的相位,並非指電源供電的簡單相位問題,錄音和重播的相位理解,比電源相位復雜得多。

在唱片錄音時,混音或調音台都有一個重要的按鈕,就是Phase相位,標示是0和180,意思是正和反,那正和反甚麼呢?就是收音收錄聲音的波型時,是正行先還是反行先。

或者大家會問,錄音等專業器材,不是為平衡式結構嗎,在Cannon平衡插連接器上,不是有三隻腳嗎?分別是1地2正3負,或1地2負3正嗎?那還有甚麼問題,當然有,這只是接線上制式的問題,並無解決了正行先還是反行先行的問題,而接線上制式還有二種,世界還未統一,接錯線就會出現同相變成反相了。

世界不單接線上制式未統一,還有很多未統一,包括唱片錄音未統一,錄音後出唱片時,正相先行還是反相先行未統一,唱片上亦從未標示是正相錄音還是反相錄音,世間上反相錄音不少,德國唱片公司DGG就有很多反相錄音,很多燒友話DGG不好聲,但更多人話DGG好聲,不好聲只是用家不懂調節好唱片相位而已。

CD機等音源,輸出相位未統一,世界各大器材廠家,亦從未未統一器材是正相先行還是反相先行,而且小弟發現有部份廠家,同廠不同系列器材,也未統一相位,這有可能是不同組設計人員所致。

前後級等輸出相位未統一,世界從未有規定,前後級輸出相位,可以同相也可以反相,不明這道理的人,當某前級和某後級組合時,就會同相,減少麻煩,當然,很多同廠的前後級組合後,多數都會同相的(即正入正出),但不同廠時,就時常出現正入反出,出現反相的聲音。

那反相的聲音是怎樣的?嚴格來說,反相的聲音會對錄音時的立體定位,起相反作用,例如錄音時收錄一支小提琴獨奏,小提琴的聲音立體定位高度會約有一個人高度,如果在舞台現場錄音,由於有舞台關係,高度可能更高,那相位正確時在二隻喇叭中間就會重現這錄音立體定位,最簡單就是有高度有比較深度,但器材反相時會如何?就是重播聲音無高度無深度,只在地下發聲,這就是相位搞反的聲音。

那如何處理?

上述帖子已經講明,正反相唱片錄音我們是無法控制的,但自家玩的音響系列,相位問題就可以控制,一般上都是以同相系統為大多數,意思就是由前級輸入開始,到喇叭輸出,保持同相入同相出,那配一台同相的音源如CD機,那就做好了。

另一方面,如果重播反相唱片時怎麼辦?高級的分体CD機解碼器上(一体CD機上未見過,但高級解碼上見過)是有相位正反控制輸出的,而高級的前級,也常見相位Phase控制,這個控制,就是令輸出端是正先行還是反先行,為甚麼小弟要強調高級解碼和前級,因為要設計這個控制,在電路上是要求做平衡放大,就算解碼和前級都一樣,其零件是等於做多一台單端設計的機,甚至更難於做多一台機,因為這台機是要求上下幅波型同歩,所以所有零件都要配對,比做多一套更復雜,當然,近年亦有簡單設計,就是如JEFF ROWLAND(樂林)一樣,重新起用變壓器做輸出交連,用一隻超高頻闊的變壓器,就輕易把單端信號變成平衡信號,雖然是舊瓶新酒,但不失為好方法。

DIY的方法,DIY最簡單就是做一台有相位控制輸出的前級,利用這相位控制,就可以因應不同後級或CD及唱片的不同相位,去加以修改調節,作為DIY者,建議都是用輸出變壓器方法,即是做一台牛輸出前級,無論用胆還是用石,這個方法相信成功率極高,以前有做過牛出前級的玩家,可否想到相位控制這問題?

只是音響玩家呢?如果只是音響玩家,不會DIY,那就建議最好買一台有相位控制的前級(全新機大約三萬左右或以上就有這個控制),但如果無這樣大預算或者在用合併機那又怎樣,如果是這樣就只有當聴唱片時發覺音埸定位有問題,高度深度不足,嘗試把喇叭線倒轉安裝,相信會帶級大家意外的聴感。

另外,自己還可以做一個開關,把喇叭線正反接上,只要把開關設定,就可以把相位正反接上,大家不要笑這個做法兒戲,在Marantz馬蘭士和McIntosh麥景圖風行的六七十年代,他們的擴音機,包括馬7,8及9和麥的C22,MC-275等,其內部說明書就是教人用這個方法去轉換相位以迎合不同配置的機器及唱片,而麥C22前級內的相位轉換制,也就是這樣把後級輸出的喇叭線接入前級,再由前級接回喇叭線到喇叭,在C22前級內由一個開關去完成相位轉換。

使用道具 TOP

15#
发表于 2011-7-22 11:57:49 | 只看该作者
古典主要品牌都是反相?

使用道具 TOP

16#
发表于 2011-7-23 08:13:09 | 只看该作者
各唱盘厂牌的相位表,转自Hiendy影音俱乐部
scfan 发表于 2011-7-22 10:16

窝草!这个表太有用了。
我要打下来贴在机子上。
如果信号相位和原厂有不同,定位会模糊,质感会松散,场面会朦胧,高频会减弱
只要一纠正相位,进步非常明显。

使用道具 TOP

17#
发表于 2011-7-27 19:54:19 | 只看该作者
清兵兄,我自己的感受,除了音场和定位,质感密度透明度层次感等也会大幅提升呢
scfan 发表于 2011-7-27 19:38

就是啊,调整得平衡的系统中,相位改变的程度谁都会一耳朵听出来


使用道具 TOP

18#
发表于 2011-7-27 12:48:24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前级有正反相调节,但我可能是木耳朵,试了多个公司的碟,都听不出区别。
gzcqiang 发表于 2011-7-27 08:17

我觉得很明显哦


使用道具 TOP

19#
发表于 2011-7-27 19:38:21 | 只看该作者
窝草!这个表太有用了。
我要打下来贴在机子上。
如果信号相位和原厂有不同,定位会模糊,质感会松散,场面会朦胧,高频会减弱
只要一纠正相位,进步非常明显。
清兵 发表于 2011-7-23 08:13


清兵兄,我自己的感受,除了音场和定位,质感密度透明度层次感等也会大幅提升呢

使用道具 TOP

20#
发表于 2011-7-27 19:23:07 | 只看该作者
仅仅针对这对传奇喇叭,楼主就应该开个专题谈谈体会哦
清兵 发表于 2011-7-27 18:11

这箱只是我的梦中情人,我还未能真正现场看到这对靓箱的芳容,更未有机会欣赏到它的韵味呢。海印好象还没有这对箱,如果有,真的找机会去欣赏下。我即使真正欣赏了,也只能说些皮毛东东,因为我写听感不会,耳朵听力也不好。还是请清兵兄找机会听听,谈谈体会,让大家分享吧。

使用道具 TOP

21#
发表于 2011-7-27 18:11:14 | 只看该作者
你好!是的。我好喜欢这个款式呢。
gzcqiang 发表于 2011-7-27 16:43

仅仅针对这对传奇喇叭,楼主就应该开个专题谈谈体会哦

使用道具 TOP

22#
发表于 2011-7-27 16:43: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上用的喇叭是头像里那对Ketema吗?
scfan 发表于 2011-7-27 09:43


你好!是的。我好喜欢这个款式呢。

使用道具 TOP

23#
发表于 2011-7-27 08:17:39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前级有正反相调节,但我可能是木耳朵,试了多个公司的碟,都听不出区别。

使用道具 TOP

24#
发表于 2011-7-27 09:43:46 | 只看该作者
楼上用的喇叭是头像里那对Ketema吗?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9-25 19:20, Processed in 0.040554 second(s), 18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