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5679

查看

50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雨中独舞

go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3#
发表于 2012-8-24 15:09:01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 使用道具
前几天在看老李关于音乐与哲学的论题时,我想到一句话:尼采是有毒的,做个造反派还差不多。尼采,谁也?不说了,是地球人都知道,他的散文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查拉图斯特拉又是谁?太多身份了:察罗堵斯德罗、察拉图斯屈拉、苏鲁支、查拉杜斯屈拉,甭管他到底叫什么,实际上是公元前七至六世纪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创始人,也就是就是拜火教,此教派主张善恶二元论,认为宇宙间有善有恶、光明与黑暗两种力量在斗争,而火是善和光明的代表,被在大流士一世统治期间被定为波斯帝国的国教,南北朝时期该教传入我国,不少皇帝带头信奉,不过宋以后史籍不再提及了。 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其实与查拉图斯特拉没有什么关系,都是尼采自己在“疯言疯语”,且不说他在说些什么,但他的这些“疯语疯言”却吸引了瓦格纳之后音乐浪漫主义的众多大师,其中不乏施特劳斯、马勒和戴流斯。这三位大师都用各自的音乐语言表现过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施特劳斯更是以同名《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写了一首没有情节,只有抽象思想的交响诗。





现在很想知道那些音乐大师们是怎样用他们的音乐来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望各位大佬不吝赐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4#
发表于 2012-8-24 19:53:58 | 只看该作者
这作品没大印象了,倒是英雄生涯听了特别过瘾。斯特劳斯的作品首推肯佩和德累斯顿歌剧院合作的版本——当然也可以选伯姆的,好歹他和斯特劳斯很熟。嘿嘿。

使用道具 TOP

15#
发表于 2012-8-24 21:32:27 | 只看该作者

人一旦疯了,就没得救了。晚饭后,拉上小儿一起又开始听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遍下来,小儿说这首曲子只要听前面的一小段音乐即可。

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创意来源于哲学家尼采的同名著作,作于1896年,原作描写了一个无神论者从唯心走向唯物的过程。尼采用生活在公元前的波斯人查拉图斯特拉,作为哲学以及对战争、贞操、女人、宗教与科学的看法的代言人。这位预言家远离人类过着穴居生活,他不时回来,把他隐居独处苦思冥想的心得传授给信徒。在尼采的书中.他是理想化的人物,他用诗歌形式滔滔不绝地陈述哲学思想,诗中描绘了山峦和日出、翩翩起舞的少女和午夜钟声,还论及意志与永恒。反正圣人的言语在吾等凡人面前都是“疯言疯语”。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没有情节,是一首关于抽象思想的音诗。他选择了尼采作品中八个章节的标题作音乐插段的提示,它们分别是“日出”、“隐居人”、“渴望”、“欢乐与激情”、“挽歌”、“科学”、“康复”、“舞之歌”和“梦游者之歌”。第一段“日出”的标题是施特劳斯自己加上的,其余八段的名称均来自尼采的原著。而恰恰小儿说的最前面的那段正是施特劳斯自己加上的“日出”,以管风琴低沉的声音引出了小号奏出大自然的主题,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一波波地被推向包括管风琴在内的乐队全奏的高潮,壮丽而神圣......这是不是意喻人生的开始......我们可以不用知道尼采是谁,也可以不用知道查拉图斯特拉是谁,我们只要听到音色丰富、激动人心、有创新精神的音乐,有生命力,感动人心的旋律,对我们来说这首曲子就是《理查·施特劳斯如是说》。



“去泡妞吗?带上你的鞭子!”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我听过三个版本,莱纳指挥的芝加哥交响乐团、索尔第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视频分享的是卡拉扬的,卡拉扬真的很帅!







点评

后生可畏。  发表于 2012-8-29 16:29
估计你小儿子喜欢星球大战:)  发表于 2012-8-25 07:41

使用道具 TOP

16#
发表于 2012-8-24 21:44:43 | 只看该作者
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被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于一九六八年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选中做为电影配乐。从影片一开始的洪荒时期到片尾的死亡与矗立不变的石碑,贯穿其间,令人不由感到空旷与荒凉。该电影的部分灵感也被认为来自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


使用道具 TOP

17#
发表于 2012-8-25 09:21:31 | 只看该作者
俺一直是纯音乐的忠实信徒,无论作曲家本身企图在作品里塞入多少文学或者哲学内容,音乐始终还是纯音乐,其好坏与否只与音乐本身有关

点评

认同。  发表于 2012-8-29 16:31

使用道具 TOP

18#
发表于 2012-8-25 17:15:22 | 只看该作者
音乐听到这份上也算是圆满了

使用道具 TOP

19#
发表于 2012-8-27 15:47:52 | 只看该作者
俺一直是纯音乐的忠实信徒,无论作曲家本身企图在作品里塞入多少文学或者哲学内容,音乐始终还是纯音乐,其 ...
scfan 发表于 2012-8-25 09:21


那歌剧和艺术歌曲怎么办?

使用道具 TOP

20#
发表于 2012-8-27 21:52:44 | 只看该作者
那歌剧和艺术歌曲怎么办?
bluesky 发表于 2012-8-27 15:47


哈哈,这倒没想过。不过唱词部分表达的情绪多于哲学。另外,没有唱词叫人声这个伟大的“乐器”何从发挥啊?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选词,很多都是比较一般的诗歌,文学价值甚少。舒伯特只是借用其诗歌的情绪罢了。

马勒的声乐作品和带人声部的管弦乐作品,也是一个道理。大地之歌虽然借用了很多唐诗,但那个德语翻得早已不堪入目,是马勒的音乐把这些德语唱词又搭活了。

极具代表性偏向哲学部分的瓦格纳歌剧,俺觉得其伟大性还是在于音乐本身,而非歌剧里富含的那些怪力乱神。

使用道具 TOP

21#
发表于 2012-8-27 23:53:49 | 只看该作者
哈哈,这倒没想过。不过唱词部分表达的情绪多于哲学。另外,没有唱词叫人声这个伟大的“乐器”何从发挥 ...
scfan 发表于 2012-8-27 21:52

俺坚决顶老弟的观点,就算是自圆其说,强词夺理俺也一样顶!
俺就这样对待歌词,甚至是中文歌的歌词已经三十几年了!

使用道具 TOP

22#
发表于 2012-8-28 00:17:06 | 只看该作者
古典音乐靠记谱的方式流传下来的,那些音符、强弱符号都是情绪而不是声音。没有一首乐曲是固定的,只有轮廓和基调,细节全凭后来的演译者和听众自己把握和想象,就像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为什么同样是马勒,不同的演奏者诠释出来的感觉都不尽相同也是同样的道理。

至于音乐体系的表达方式和文字体系究竟能不能扯到一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施特劳斯说:“我不是有意要作哲学化的音乐,也不想用音乐描述尼采的伟大著作。我只想以音乐为手段,将人类发展的理念,从起源及发展中的种种,乃至尼采的超人观念等全部传达出来。” 因为施特劳斯崇拜尼采的文学表现力,他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获得了“美学的享受”,并得到灵感从而写下了他心目中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他意欲用整首交响诗表达他对尼采的思想的敬意。至于作曲家在于音乐作品上的标题都是其个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用现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用音符来表达他对这部文学作品的读后感或书评也可。

至于交响诗是一种音乐体载,是作曲家们通过这种载体来表达他对文学的理解和对人生对哲学的思索的一个表现方式。如柴科夫斯基取材于莎士比亚剧作和但丁的《神曲》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弗兰切斯卡与达里米尼》,理查•施特劳斯取材于匈牙利诗人莱瑙的同名诗创作的《唐璜》等。

音乐从来都不是独立的。

使用道具 TOP

23#
发表于 2012-8-28 01:37:25 | 只看该作者
独舞版主的眼光敏锐。

马勒原本以尼采的文章《愉悦的智慧》来命名第三交响曲(p293).

啊,人类!当心吧:
听那深深的午夜在诉说什么?
“我已熟睡------
从梦中我醒来,得知:
世界是深沉的,
远非白日所能知晓。
其哀伤是深沉的-------
而欲望-------比哀伤还要深:
哀伤对它言说:去死吧!
可欲望却要永存------
深深地,深深地永存”
---------------------《午夜醉酒之歌》,查拉图斯特拉。尼采。

马勒借用这首歌来作为其富含哲理的第三交响曲主题,我们可以一窥当时的文化一代那痛苦的心理化的世界观(p248)。《世纪末的维也纳》,卡尔-休斯克。

使用道具 TOP

24#
发表于 2012-8-28 02:17:46 | 只看该作者
独舞版主的眼光敏锐。

马勒原本以尼采的文章《愉悦的智慧》来命名第三交响曲(p293).

啊,人类!当 ...
alma 发表于 2012-8-28 01:37



这里有个百度词条,说的是尼采的一首十一行诗被马勒 理查·施特劳斯 还有戴留斯都用在作品里的“人啊,当心”全诗是什么?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37365689.html

就是上面的那首啊。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16 07:52, Processed in 0.030940 second(s), 19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