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5295

查看

27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shinelb

13#
发表于 2011-3-2 19:58:17 | 只看该作者
郎朗被他父亲,广告商,经纪公司等合同捆绑了。动弹不得。

使用道具 TOP

14#
发表于 2011-3-2 20:52:38 | 只看该作者
郎朗是中国什么什么青协的干部,绝对的识时务,聪明人

使用道具 TOP

15#
发表于 2011-3-2 21:54:51 | 只看该作者
楼上是资深烧友吗

使用道具 TOP

16#
发表于 2011-3-3 16:36:05 | 只看该作者
楼上是资深烧友吗
herodotus 发表于 2011-3-2 21:54


我是从“反动”势力那听来的

使用道具 TOP

17#
发表于 2011-3-3 19:27:49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这么多人讨厌朗朗的表情,朗朗的动作?
他弹的仅仅是钢琴.........好象是用来听的。

使用道具 TOP

18#
发表于 2011-3-4 01:03:01 | 只看该作者
被郎朗用情至深的演奏感动过很多次,不管现场还是录音。

使用道具 TOP

19#
发表于 2011-3-4 22:37:55 | 只看该作者
人和人比,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

使用道具 TOP

20#
发表于 2011-3-4 21:53:46 | 只看该作者
观念还是可以改变的。以前有个小师弟,东北来的。到美国前眼里只有朗朗--他们还是老乡呢。后来我带他去看了一场佩拉西亚,他就立刻倒戈了。他的朋友诧异极了,问道“你脾气这么倔的人,怎么这么容易就改变立场啦?” 小师弟说“因为我以前不知道弹琴还能那么弹。”  可是在我看来,佩拉西亚还只能算是顶尖里面的中游。大概能排进八强吧。更何况,更何况,还有这么多好的交响乐团,四重奏,钢琴家只能算是一小类中的一小类罢了。
--------------------------------
一次,电视播一位小提琴家(温格洛夫)指导学生拉琴,先学生拉老柴的D小调,感觉还挺不错的,然后温格洛夫边拉边指导,感觉比学生好太多了。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使用道具 TOP

21#
发表于 2011-3-4 21:00:29 | 只看该作者
我在豆瓣上看到一篇文章,觉得比较客观全面,转过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原文链接:http://www.douban.com/note/86906729/

朗朗其人现在业已成为一种现象,对此谈谈我的看法。
在国外开音乐会,每次弹完后听到的最多的赞美就是“你让我想到朗朗”“你弹得很像朗朗”。我这里用了赞美一词,并且未加引号,因为说这话的人的确是在赞美我。他们多为老年人。我很可能是他们这辈子知道的第二个中国钢琴家,所以这样说,再自然也没有了。

没想到大钢琴家休依特也会碰到这个问题。一次她弹戈登堡,十分精彩。弹完后我排队上去祝贺。我前面的那位观众就说“您让我想起了古尔德”。是啊,太难怪了。同为加拿大钢琴家,都弹戈登堡,当然物以类聚了。

可是大家都明白,若论风格,休依特与古尔德八竿子打不着。而休依特面对观众这样的“赞美”,也只好傻笑两声了事。至于我,之前我碰到这样的赞美,我会说“谢谢,我也是朗朗的粉丝”--这是经纪人教好的应酬语。现在呢,我往往一句“谢谢”了事。何必纠缠与此呢?人家都是老人,也是好意。

好了,回到朗朗的话题。他能够走红,我是完全能够理解的。因为市场需求。有人喜欢听这样的演奏,他又能这样弹,自然就票卖得好。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再说了,现在新生代的钢琴家,实在也挑不出比他好的了。是的,古典音乐走下坡路,这是很明显的事实。看看30年前的大师,现在能达到这个水平还有多少?弹钢琴的我还真没发现。拉小提琴的我倒发现了一个,对此我很诧异,因为我之前估计这种音乐家现在已经找不到了。这个人是Sergey Khachatryan,1985年出生的格鲁吉亚人。听完他与费城交响乐团拉的柴可夫斯基协奏曲,我有了道统不灭的感叹。

除了个人能力之外,朗朗的另一个大优势是什么?即,他是那种依靠音乐会起家的钢琴家,这年头这种钢琴家绝对是稀有动物--几乎所有的人都靠比赛起家。当然,朗朗也参加过比赛,但我的意思是,比赛对他的污染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或者少数天才,参加比赛毫不费劲,赢来也毫不费劲,那另当别论。

除去上述的两类人(即少数天才与靠音乐会起家的人)之外,其他人都被比赛给污染了。说到比赛的污染,最典型的例子之一是中国著名钢琴家李云迪。比赛成就了李云迪,然而由于他早年视比赛为唯一目标,因此也受害不浅。比如,只弹那些容易赢的曲子,只弹那几个曲子。结果,比赛是赢了,但就靠那几个曲目,如何应付随之比赛而来的是大量的音乐会?自然很快就黔驴技穷了。--想想吧,李云迪好歹是赢了,那无数没有赢的人呢?

我想,各大比赛,许多得大奖者不久后就泯然众人,这就是原因。因此,我觉得大家也不要怪李云迪。他就这点本事,你又能让他如何?

朗朗是靠无数音乐会中混过来的,加上天生掌握新曲目能力强,所以自然能一年开一百场以上的音乐会,自然能一个音乐节连弹10个不同的协奏曲。当然,我不是要赞美这种能力,因为音乐不是看你的“量”的。很简单的道理,一本红楼梦看过一遍就能背,你的能力我佩服之至,但并不代表你就理解了红楼梦。

还是回到刚才的说法,朗朗,李云迪,布拉夫曼这样的钢琴家,都是聪明人,都是极有能力的人,他们有他们的观众群,非常正常。(特别是李云迪长得像日本某电影明星,所以在日本想不火都不行。)他们的票比内田光子还要卖得好,卖得贵,这也很正常。因为听他们的人,与听内田光子的人,基本上是两拨人,不具有可比性--当然,那些什么音乐会都喜欢去凑热闹的人不算。大家想想,如果每个钢琴家都有Brendel,内田光子,齐莫尔曼这样的境界,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多么可怕?  同理,可口可乐,麦当劳能够卖得这么好,也非常正常。它们有它们的魅力,所以自然有消费群。甚至于大家现在都知道了,麦当劳是垃圾食品,可乐也可能有问题,却仍然还要吃,还要喝,这也很正常。大家想想,如果从此之后大家只吃鱼翅燕窝,喝上好的龙井。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多么可怕。更何况,大家想过没有?放眼全球,占据压倒性优势的人都能喝可乐,能吃麦当劳,至少不讨厌。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喝,并且喜欢喝龙井;能吃,并且喜欢吃鱼翅燕窝的。

观念还是可以改变的。以前有个小师弟,东北来的。到美国前眼里只有朗朗--他们还是老乡呢。后来我带他去看了一场佩拉西亚,他就立刻倒戈了。他的朋友诧异极了,问道“你脾气这么倔的人,怎么这么容易就改变立场啦?” 小师弟说“因为我以前不知道弹琴还能那么弹。”  可是在我看来,佩拉西亚还只能算是顶尖里面的中游。大概能排进八强吧。更何况,更何况,还有这么多好的交响乐团,四重奏,钢琴家只能算是一小类中的一小类罢了。

那个小兄弟是交换生,读了一年就回国了。现在他在沈阳,大概连朗朗都不容易看到了吧?

使用道具 TOP

22#
发表于 2011-3-4 20:10:35 | 只看该作者
朗朗的技术是硬碰硬练出来的,这是他成功的基础
但投机、小聪明却未必会有好结果
听说朗朗最近身体不太舒服

使用道具 TOP

23#
发表于 2011-3-5 15:17:07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陈萨之路与淘金运动作者:音乐境界
    在普遍的价值观里,有“物以名为贵”的规律,在当今的音乐界里,则有“人以名为贵”或者“人以明为贵”的现象,商品因为有了大牌的盛名就身价百倍,音乐家也可以打造机遇并让机遇摇身一变成为明星效应,同样可以身价倍增。有两位年轻的男性钢琴家曾在同一个城市相继举办音乐会,主办方称其中一位肖邦比赛冠军得主为“钢琴王子”,称另一位是“著名钢琴家”,但后者闻此却大为不悦,主办方只好将其改称“钢琴巨星”才面露悦色,近年这位巨星更热衷于暗示或者明示“钢琴大师”的称谓。滥用大众尤其是畸形心态对自己的认可,甚至主观和人为地拔高自己的地位与身价,无异于用商品的规律来美化自己。以前我对自封“大师”的这位钢琴家并没有过多的微词,本着宽容的理念只是希望他能改头换面不要异化,但古典音乐是一门纯洁的艺术门类,目睹近三年之怪现状,这门艺术竟然越来越偏离固有的轨道,每每思及,都不免喟然而叹。

    相对于越来越离谱的商业化和世俗化,在钢琴界一直坚持纯粹艺术家“本真”本性的陈萨却是出污泥而不染。追踪她的行迹就会发现,她始终都在追求艺术的纯美,既能深深地满足钢琴爱好者们的愿望,又能让钢琴艺术以一个平易近人的面目与大众亲近,她所带来的是轻轻拂面的一缕清风,给人温馨,令人欣慰。

    与年轻的“大师”相比,陈萨同样也是活跃于当今世界乐坛在艺术上卓有成就的钢琴家,最近两个月之内她在北京的两场以及在上海的一场音乐会,都给音乐界带来了相当大的震撼和相当多的思考。她演奏的曲目范围十分广泛,音乐风格也张弛有度,任何曲目的演奏都有着极好的说服力以及强烈的艺术个性,从她的演奏可以看出她对钢琴艺术的真诚追求和高贵的艺术品味。评论家紫茵在其博文中曾就陈萨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的一场音乐会写道,“无论你在聆听时正处于何种心境,无论你悲哀、欢悦、焦灼、烦躁,音乐都会触动你的心弦,引发真实的共鸣,感受精神的慰藉。”周皓在听了陈萨在北京国际钢琴节上的音乐会后在《音乐周报》上载文说:“这样的演奏似产生了一个音乐的漩涡一般对听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陈萨最近接受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节目采访时,坦诚地谈到她这十年走过的路。在2000年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她虽然得到评委们最高的期许,但最后因为不可预期的失误并未获得金奖。相比那年的金奖获得者在国际国内的众星拱月一路青云,留给陈萨的却是一条并非一蹴而就的捷径,她需要一步一步稳扎稳打走出属于自己的小路。虽然感情的波折使得陈萨的小路并不平坦,她也曾有过彷徨与踌躇导致的原地踏步和停滞不前,但当她确定了自己的目标之后就开始一丝不苟脚踏实地,以时间换空间,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以对钢琴艺术永恒的追求,终于从感情的漩涡中走了出来。回顾陈萨这些年的历程就可以发现,她走的虽然不是一条星光大道,但那条小路却铺满了执着与坚实的石子,总是给人以质朴无华的美感。在2010年10月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新闻发布会上,陈萨说她今年在世界各地演奏了五场独奏音乐会和七首协奏曲的音乐会,如此大的曲目量,无疑需要排除众多的干扰并拒绝诸多的诱惑才能潜心准备出来。无论是作为钢琴家还是一个女青年,在这个浮躁的氛围里,陈萨的追求和努力都令人肃然起敬。

    当人们谈论陈萨,总是把她和音乐连在一起,回想上个世纪众多伟大的艺术家,也都给我们留下这样美好的印象。但在今天,炒作似乎成为公认的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即便如此,陈萨依然不是通过炒作而是凭借其实力获得了世界音乐界的肯定和与奖,她的足迹已经遍布世界各地,经常与许多当代杰出的指挥家、演奏家和乐团合作,经过十年的修行与历练,陈萨的进步有目共睹,如今她已经从十年前的比赛获奖者,成长为国际公认的一流的钢琴演奏家。

    在国际上,今年陈萨获得了由波兰政府颁发的“肖邦护照”,这是对陈萨推广与传播肖邦音乐和波兰文化的高度认可与尊重。陈萨近年来在海外著名唱片公司录制的唱片每每获得国际大奖,也赢得了越来越多追随她音乐的人们的喜爱。在国内,她更是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国际钢琴节,国家大剧院新年音乐会、上海东艺秋季演出季等重量级音乐舞台的演出贵宾。由于她的执着追求和对音乐的独到理解,她的乐迷近年来更是迅速增加甚至出现井喷的现象,她的音乐会常常是一票难求,人们因为心灵受到震撼而不断期待下一场音乐会早日到来。我最近仔细看了陈萨的新浪博客,我发现陈萨的乐迷大都是知性人士,极少盲目追星,而都以理智的心态投入到对陈萨充满理性的钢琴艺术的钟爱之中。

    最近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陈萨透露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她已决定在2011年把音乐会数量从80场减少到40场,因为十年来不停地巡回演出,她希望能积淀一下自己,给自己多一些空间思考,同时学习更多的作品,浏览更多的艺术门类,从而向喜欢她的乐迷们奉献出更多更好更有质量的作品。陈萨的决定非常睿智,适时的调整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毕竟古典音乐事业之路需要走一辈子,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急功近利只能会过早耗尽艺术的生命。

    与有着高度责任感的陈萨相比,在国内被包装得大红大紫的的“大师”却越来越脱离了音乐的真情实感,以牺牲艺术质量为代价犹如圈地运动一般暴敛着巨额的财富。人人都有正当的致富权利,音乐家也是人,也需要赚钱,毕竟辛辛苦苦练就出来的一身本事,在功成名就的时候应该获得回报,一分耕耘几分收获也无可厚非。但作为钢琴家,本应该在音乐厅和剧场登台,传播纯粹的古典音乐精神,给人们带去最美好的音乐享受,如果热衷于每年11月到1月在国内各大中小城市的体育馆频频走穴,就把古典音乐这门纯粹的艺术变成了摇钱树。当确定要在体育馆里演奏之后,年轻的“大师”需要选择一些适合体育馆那种大空间的曲目,在体育馆里,钢琴美妙的琴声通过扬声器传向观众席,即使钢琴家弹得再出色,也无法传达出钢琴的意境之美。那些坐在看台上用望远镜远远地眼巴巴地望着心中偶像初入此道的琴童们,也许就此认为钢琴就是这个声音,误认为成名之后的钢琴就是应该与噪音和扩音喇叭相伴。我就曾经从很多听过体育馆独奏音乐会的听众那里看到了他们失望的表情,他(她)们大都是琴童的家长,抢购门票所听到的却是噪杂的声音,他们都异口同声对我说再也不会去听这样的现场了,那种混乱的环境和并不完善的音响设备让他们无法享受到期待之中的美好和应有的艺术质量。“大师”在体育馆里一番狂轰乱炸之后,几乎每一场都可以获得超过200万人民币的税前收益,而拿到手的税后演出费也是琴童的家长们想都不敢想的巨额数字,“大师”到底以传播古典音乐为己任还是另有所图?这样的音乐会在中国能够创造出历史,因为“大师”已经成为在体育馆举办次数最多而且是出场费最高的古典钢琴家。

    与庞大的体育馆相比,在音乐厅演出的收益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年轻的“大师”因为不断地被吹捧被拔高,近年来在体育馆里的演出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不尽财源滚滚来,以至于严重影响了钢琴艺术在中国的正确走向。作为琴童的家长逼迫孩子练琴的主要目的已经不再是在古典音乐的大江大河里汲取营养浸淫徜徉,而是钻牛角尖一般借助于钢琴这条捷径,觊觎那条急功近利发家致富的财路。于是在体育馆音乐会的煽动和蛊惑之下,全国各地的琴童家长都希望他们的儿女也能像“大师”一样出人头地,也能在各种体育馆里竞相走穴赚钱,其结果,钢琴艺术严重偏心,成为古典音乐领域最被误导的一个门类。在中国钢琴热的畸形浪潮中,钢琴沦落成了一台商业机器,如果再不进行有效遏制,将来的中国钢琴界将充斥拜金主义的歪门邪气,钢琴将失去应有的况味而沾染上更多的铜臭。

    年轻的“大师”成名于海外,但他们从来不在欧美国家的体育馆里做类似于国内那样的商业演出,恐怕也是怕贻笑国际而被彻底毁了前程。另一方面,我们在电视和新闻媒体上也看到了“大师”的身影,他们俨然已与电影明星和流行歌星一样摇身一变成为商业广告的代言人和常客。钱挣得多了,挣得更信手拈来更易如反掌,留给练琴的时间恐怕也就越来越少了。“大师”也算身怀绝技,而且绝对是以明为贵的典范,他们通过一夜成名之后所经历的,并不符合艺术发展的正常规律,他们出于商业利益考虑,得益于多家签约的公关公司的“塑造”,也因此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和经历投放在媒体和公关活动上,如此一来,就越来越不思进取,其艺术质量的退步和流星效应也就可想而知。

    但陈萨就曾说过,“绝不进体育馆演出,我只做艺术家该做的事情,”金钱的诱惑与艺术的追求孰大孰小,只有通过艺术家的良心去平衡。一个钢琴家的琴技再好,如果忘却了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尤其是一个公众人物甚至偶像,他给社会带来的必定是更加浮躁而不是愈益平和的心态,尽管年轻的“大师”有时候也是身在福中身不由己,但适当的收敛和返璞归真是十分必要的,我不相信如果“大师”能有自己不再在体育馆里演出的主见,他的经纪人会将他彻底抛弃。我们可以把陈萨的成长之路称之为为“陈萨之路”,在虚像的环境里和充满诱惑的社会中,陈萨所走的是一条健康自然并符合艺术规律的清新之路,是值得向更多艺术学子甚至是社会其他领域推广的,是与淘金主义截然对立的。一些年轻的“大师”宁肯做明星甚或流星,他们其实是在诋毁音乐家在社会中所起的楷模作用,他们的做法不仅对古典音乐的传播不利,更主要的是在向社会提倡一种拔苗助长之风。任何时代都需要旗帜性的人物,他们让我们看清努力的方向,成为激励我们进步的动力,无疑,陈萨可以称得上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面旗帜。


使用道具 TOP

24#
发表于 2011-3-5 11:41:56 | 只看该作者
浮躁世界的浮躁产物,大家还是原谅和理解他吧!因为他确实不知道自己在演奏什么,还是“期待”他能够静下心来,把真正的音乐演奏出来,那时的他,也许就知道真正的音乐是感悟出来的,而不是靠外在表情做出来的。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9-28 05:24, Processed in 0.027450 second(s), 13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