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7951

查看

150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shinelb

13#
发表于 2010-8-6 02:13: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hinelb 于 2010-8-6 06:29 编辑

2、关于散文、随笔   而最让我感动的是他文章中从日常生活里发现和提炼的思想感情。那就是从里尔克的散文和随笔中带来的精神享受。从他的散文里,我看到了一个敏感的里尔克,善良的里尔克,对人世对命运忧愤的里尔克,对生活充满感恩却又有无限的改良憧憬的里尔克。
  
他的散文或散文诗及随笔基本收在《马尔泰。劳里兹。布拉格手记》中。
  
里尔克的散文文笔除秀雅清丽、感情自然朴质外,思想明晰,哲思显见是其重要特点。他的散文基本取自日常生活里的感悟和思考。对自己,对人生,对这个世界。而他以他敏感细腻的心灵,竟为我们呈现了生活深层的更丰富的细节和运动,让我们体验到活在那个时间地点中的人的心理和情态,并在他那生动有趣且充满智慧的文句和那轻点漫描的思想流露中,领悟到主题的深意。如他到巴黎后的一系列文章,虽短小却精致,貌似不经意的散写,却为认真的观察和思考。比如那篇《脸》。此文让我联想到周作人的文章,从平实的现象和普通的事物中推衍出人生百态。他把脸的各种形态和各样人对脸的态度与使用之不同做了生动的描述。看这些文字:“有些人成年挂着一张脸,当然它会用旧,会变脏,会起皱,象旅途中戴过的手套一样会撑大。这是节省、简朴的人。他们从不换脸,一次也没让他洗过。他们认为这张脸就够好了,谁能使他们相信和它相反的脸呢?他们要是有几张脸,他们用另外几张干什么呢?当然就成问题了。他们把它们保存起来。他们的孩子们会用上它们。可也会发生这样的事,他们的狗会戴着它们走出去。为什么不呢脸总是脸。另外一些人换他们的脸,快得令人毛骨悚然……刚到四十岁,就已经换到最后一张了。他们不习惯爱护脸,他们最后一张戴了七八天,就有窟窿,许多地方薄得象纸,渐渐露出衬底来,算不得脸了他们还戴着它到处跑。”这又不禁让人想起了他的象征诗歌。分明是在讽喻人世啊,并且其讽喻引申的主旨一贯到底,人生百态、纷杂世相尽然呈现。看看这不同的人该是怎样对待他们的脸哪。那脸不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吗?一个人怎么个活法就有个怎样的脸。笔力、气韵一气呵成,爽快之极,却也回味无穷。这样精彩绝伦的文字和意趣并非常人可以写就的啊。而那篇〈祖父侍从官之死〉更是生动逼人,妙笔连篇。将他祖父临终前的不甘垂亡的歇斯底里状和整个庄园里众仆人,包括猫与狗的反应之描述真是极尽幽默之能事,而字里行间却也无不呈现作者的深切感伤。正是这种将生动外化于表现方能更有效地揭示人的情感啊。亦叙亦论的行文,或回忆或表现的铺陈,将动静之态注于阴柔之美,掩卷回味,始终毫无罗嗦烦厌之感。

  

以上是关于祖父的文章,而另一偏却是在外祖父家的生活情景——《在外公家里》。这是一对一个古老家族庄园中的众人众相众心的细致分析与描述的长篇文章。里面当然是以我的视角反映在我之心与感之内之外的生活。自幼敏感多思的里尔克,通过繁复奢华环境下对人的观察与认知,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百年前的生活现场影片。其细致程度不亚于一个电影脚本。在那个亡母自幼生活的环境下经历、缠绵,这个十二三岁的少年的感受该有多深。任何一个笑容和手势都能成为意味。于是在这些意味中他瞪着眼睛,竖着耳朵,大张了嘴,一时笑,一时哭,一时呆坐,一时夜不能眠。亲戚们的语言和情貌特性都是一本书啊,那里有万千的蕴涵,太多的故事,丰富的人性与哲学供他不尽咀嚼。那场小住刻录了他的永恒的人生记忆,从此他懂得世道的艰辛,人情的冷暖。这一切在里尔克细腻的笔下,在那种座椅里,那样的回廊中娓娓流淌,带着丝丝辛酸。   

在《被拆毁的房子。独居者的祈祷》中,他竟用了整整一页的篇幅,以多元象征比喻夸张等手法描述那个被无数人居住过的即将拆毁的房子。读之直叫人心跳加快兴奋不已啊。那语言太美妙了。“可是,那些生命力还潜藏在那些镜子、画框、橱柜、后面;它也藏在每一根剥落的板条里,藏在糊墙纸边缘下的潮湿泡泡里,它在扯坏的破布中摇晃,从多年前流下的令人作呕的脏斑中渗出来。。这种顽强的、惰性的,有酶味的气息,任何风也没有把它吹散。空气中弥漫着中午、疾病、人的呼吸、蓄积多年的煤烟气、从掖下散发出来的使衣服黏答答的汗气、暖气的口臭、冒气的臭脚发出的戊醇味……入学儿童恐惧不安的气味,成年男孩床上发出的闷热气味。老是吹拂在同一条街上的微弱而温顺的风也刮来各种气味……我看清楚它是件可怕的事,看清这一切,它们便立即进入我心中:他们在我心里落户了……经过这一切之后,我有点疲倦,也可以说是精疲力尽了……”而后他在狂欢节的大街上独立在快乐外,无法相融于所会的朋友,却仍然被这房子控制,他想征服它事实却不能,这构成了控制他某种生活的内容和方向。瞧瞧这是怎样的语言和涵义啊。反思一下我们国家这些年的散文,一直是自语式或平淡直观的流水帐表白,它的影响总是滞后于小说和诗歌。有人将其归为语言的弱势表现,是有一定道理的。传统的散文那短小精悍,意寓于文,形散而神不散等的理论已不适应当下读者的要求。人们想通过或长活短的文章看到生活的另一种激动和精神的某种抒情抑或知识情趣的飨获。毫无过瘾之感的文章势必会被淘汰。所以尽管里尔克的文章已过去近百年,如今读来仍是那样妙趣横生,心身俱悸,爽快之极又回味之极。当然,大师是必有他的划时代意义的。能企越者显见。   

里尔克的散文还有些神秘变换的特征。本以为是日常所见的凡人凡事,可在他的笔下竟走出预料抵达另一种结果。在《有跳跃毛病的畸人》这本是他在去图书馆的路上偶遇的一个腿有毛病的男人。一路上他跟着他,对方的种种表现细节尽显里尔克的眼里,那个怪异的人表情凶狠的人,不接受世人善意的人,惟在跟自己的腿疾挣扎,他跳跃着厌恨着对视路人,做着各种怪象。以为他终会成功走完他的那条路,在作者脱离开对他的搀扶后,那人竟故意仍开腿仗向后仰去。“他把头稍稍转向,他把目光晃晃悠悠扫过天空、房屋和水面,有点发呆,随后他听之任之了。手杖丢开了,他伸开双臂,好象要飞起来一样,痉挛象自然力一样从他体内爆发出来,迫使他的身体向前弯向后仰,迫使他点头哈腰,把舞蹈冲动力从他体内赶出来,使他当众爆发。因为有许多人向他围拢过来,我再也看不见他了。”这就是日常所见而得出的奇幻之作啊。   

从里尔克的文里,常常能读到健康、感恩的、从精神内核深处爆发的美与力,让我们激动、欣喜、缱绻。


  是的,这样的文章真的很多。从《一封信的草稿》里看到他大滴的眼泪径自流淌。那是他面对圣女。日纳维埃尔夫的画像时的情不自禁。“我哭了。我哭了,因为一切都出乎意料地呈现在眼前。我站在画像前哭泣,没有办法不哭。在初入巴黎的种种窘境下,可以想见里尔克的感伤和寂寥。但圣女的画给了他激励和温暖。而一切有力的、美的形式都是激发物,都能使人斗志昂扬啊。这时波德莱尔的诗句正好给了他鼓舞。“我曾歌颂过的人们的灵魂啊,使我坚强起来吧。支持我吧,让世间一切腐败的臭气和谎言远远地离开我吧;而您,我的天!请大发慈悲,让我写出一些美丽的诗句,以便向我自己证明,我并不是最差的人。我也并不是低于我所瞧不起的人。”



这是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第十篇〈凌晨一点钟〉之诗句。着都是给里尔克以力量和信心的外力呀。所以他写了一封不会发出去的信,惟在勉己,而发表之后或可喻人。他最后说道:“啊,这种心情,如果能分一点儿给你就好了。可是,他能持续下去吗?不,这种心情只是靠牺牲孤独换来的。”   在〈贝多芬的音乐〉里,读到的是里尔克那毫不掩饰的钦仰与纯然感喟。不仅使我们看到金子般的心灵律动,还让我们再次被神的符音涤化熏染。“他,他内心只容纳澄明的永恒的音乐,这样就只有让没有声音的感觉给他带来一个世界,一个无声的世界,一个紧张的,跷足而待的世界,音乐尚未被创造出来的未完成的世界。世界的完成者:就象那化为雨点落到大地和江河湖海的水滴,漫不经心地落下来——比以前更茫茫然不可见而又乐于顺从永远的规律,离开大地和水面,上升、漂浮、形成云天:沉淀在我们体内的苦恼,就是这样从你那里上升,世界弥漫着音乐……可是,主啊,如果有个象处女一样未失童贞的人,竖起未被玷污的耳朵,躺在你的乐声旁边:让他感到无比幸福地死去,或者让她把你无限的音乐胎儿怀足月,她的受胎的脑子一定会爆开,迎接真正的诞生。”   

这样的文字这样情感还需我们多说什么吗?所以真挚的理解和用心的感悟,在神性的光芒中俯首帖耳,一切的韵力必将诞生。美好、爱、韶光终将永生,挥之不去。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里尔克。散发神一样光芒令人永生敬畏的里尔克;是怀揣对伟大崇高无上敬畏的谦逊的里尔克;是一生对诗艺孜孜以求严格上进渐登辉煌的里尔克;是对凡尘弱民永在哀惜,牵挂的善良的里尔克;是那样真实地活过了一生,走过了平实朴质的路线,是我们心里唾手可触永温于心的里尔克。这是种永远的敬仰,永在的探询,永存的渴望。他不仅是夜路的松灯,更是黎明前的启明,照亮真每位在诗歌道路上辛勤跋涉的诗艺探索者的道路。   

因为,他是值得穷尽一生去追求的。(本文为转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14#
发表于 2010-8-6 02:18:22 | 只看该作者
德语诗人中最伟大的人物!还有荷尔德林!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8-6 01:47
这应该是大师的强项。

使用道具 TOP

15#
发表于 2010-8-6 02:30:09 | 只看该作者
谈不上强项什么的,只是最爱之一罢了,这贴分明是“诱惑”我来着。


里尔克与尼采,一个是诗人中的哲学家,一个是哲学家中的诗人,这俩人也都是超绝孤傲的思想家,都是直到今天世人仍尚未完全能够把握得住的思想家!

里尔克天书般的《杜伊洛哀歌》更是值得一嚼再嚼,即使,而且是常常,哪怕是似懂非懂,仍然能感受到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带有某种魔力般的深远和波澜壮阔,生、死、爱、存在和虚无乃至里尔克式基督教“神学”都在这一广阔无比的背景上得以展开,读里尔克仿佛是会中毒的一般,懂与不懂都在一刹那间,之后我们又将迷失于他文字的迷宫里,但即使如此,也惟其如此里尔克才具有魔力般的吸引力,甚至是令人眩晕的!我不能常常读他,但每读都会陷入某种神秘的氛围中去,如同进入到存在的内核的迷宫中去一般,兴奋、亢奋甚至狂喜皆有!每次从里尔克里出来,人仿佛就拔高了一截,周遭的一切也都明晰了起来。

使用道具 TOP

16#
发表于 2010-8-6 09:25:38 | 只看该作者
念经大师是读德文原版还是读中文译文?

我对外国翻译过来的诗歌总是有偏见。认为是一种再创作,或许有原著的影子,但是已经是不同的东西。在《七缀集》里面钱钟书举了不少有趣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我外文不佳,所以还是安分守己,看看中国的诗歌好了。

这几天在读《谈艺录》觉得也是十分有趣的一本书。

使用道具 TOP

17#
发表于 2010-8-6 09:43:46 | 只看该作者
德语诗人中最伟大的人物!还有荷尔德林!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0-8-6 01:47
下次就谈荷尔德林吧,同样喜欢,只不过荷尔德林最后走火入魔了。他令我想起李斯特的交响诗《塔索》。

使用道具 TOP

18#
发表于 2010-8-6 09:46:27 | 只看该作者
外国的哲人诗人不乏走火入魔的,但是中国的诗人哲人几乎全部都是入世的人物,这中间显然有某种审美观点和文艺趋向的不同咯。

使用道具 TOP

19#
发表于 2010-8-6 09:50:27 | 只看该作者
我喜欢那首预感:
预 感
  
  
  我像一面旗帜被空旷包围,
  
  
  我感到阵阵来风,我必须承受;
  
  
  下面的一切还没有动静:
  
  
  门轻关,烟囱无声;
  
  
  窗不动,尘土还很重。
  
  
  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我舒展开来又蜷缩回去,
  
  
  我挣脱自身,独自
  
  
  置身于伟大的风暴中。

使用道具 TOP

20#
发表于 2010-8-6 09:52:24 | 只看该作者
是啊,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使用道具 TOP

21#
发表于 2010-8-6 10:02:33 | 只看该作者
我得承认,冰心翻译的泰戈尔,郭沫若翻译的鲁拜集都是很好的诗歌,不过可能再创作的成分更加重点。我如果仅从之前s版贴出的叶芝诗歌五花八门的译文中,实在难看出叶芝的过人之处。我大概是受《七缀集》的影响太大了。在《管锥编》里面也专门有讨论诗无达诂的章节。我找找看看有没有可以贴出来的先。

使用道具 TOP

22#
发表于 2010-8-6 10:05:58 | 只看该作者
诗歌在文学范畴里地位和价值最高,值得多学学。

使用道具 TOP

23#
发表于 2010-8-6 10:16:24 | 只看该作者
在七缀集里面,钱钟书不置可否转述了下面这个观点:

“……关于译诗问题,近代两位诗人讲得最干脆。弗罗斯脱(Robert Frost)给诗下了定义:诗就是“在翻译中丧失掉的东西”(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41]。摩尔根斯特恩(Christian Morgenstern)认为诗歌翻译“只分坏和次坏的两种”(Es gibt nur schlechte Uebersetzungen und weniger schlechte)[42],也就是说,不是更坏的,就是坏的。一个译本以诗而论,也许不失为好“诗”,但作为原诗的复制,它终不免是坏“译”。……”

使用道具 TOP

24#
发表于 2010-8-6 10:51:27 | 只看该作者
在七缀集里面,钱钟书不置可否转述了下面这个观点:

“……关于译诗问题,近代两位诗人讲得最干脆。弗罗斯脱(Robert Frost)给诗下了定义:诗就是“在翻译中丧失掉的东西”(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41 ...
清兵 发表于 2010-8-6 10:16
有道理!其实诗歌的翻译和创作应该多交流。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16 09:33, Processed in 0.027583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