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Jwang 于 2013-8-10 11:30 编辑
三
四声与平仄
四声是中国汉字的重大特征,也就是说汉字本身就有调,然后加上格律诗在声调上注重平仄搭配,通过声调的交替变化自然形成声音之美,也是音乐之美。中国人注意到汉语的声调,并将其用于诗歌,是从南北朝的齐梁时代开始的。
我对这段对汉语的描述并没有太大的异议。前面我说过,汉语是四声调,而英语中是重音节。我这里要要举个英语诗中重音节中的运用来说明英语诗中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现来看这英文诗。下面共四段。
第一段. That time of year thou may’stin me behold When yellow leaves, or none,or few, do hang Upon those boughs which shakeagainst the cold.
第二段, The Assyrian came down likethe wolf on the fold, And his cohorts were gleamingin purple and gold; And the sheen of their spearswas like stars on the sea.
第三段, Straight mine eye hath caughtnew pleasures Whilst the landscape round itmeasures: Russet lawns and fallows gray, Where the nibbling flocks dostray.
第四段, Down in the valleys theshadows are thickening; Stars coming on and the lightsof the houses . . .
下面我来看这四段中的重音节的模式。
上图中的/是表明重音节,圆点是弱音节。在第一段中,我们可看到这是一弱一重的模式。再看第三段,
这重音模式正好是和第一段相反,它是一重一弱的模式。再看第二段,
这变成了二弱一重的模式。然后看第四段,
这是一重二弱的模式,这正好和第二段相反。这里我为了便于理解,我用中文安排一下。这诗的重音节的模式为,
第一段, 弱重弱重弱重弱重弱重
第二段, 弱弱重弱弱重弱弱重弱弱重
第三段,(和第一段相反) 重弱重弱重弱重弱重弱
第四段,(和第二段相反) 重弱弱重弱弱重弱弱重弱弱
现在我来看中国古诗里的七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到了这点,看懂的人一定会觉很有趣。英语诗和汉语诗的声调模式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我们再把上述的英语中的音节的理论用进来,或把汉语中平声,仄声的内含引入,这两种语言都可形成千变万化的韵律。
哪个语言优越?我得不出结论。
在英文诗中重音节并不是那么一成不变的,而汉语中的格式就死板的多。这就引出了Alma引的第五点。
且听下回分解,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