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etamophore 于 2012-4-30 21:39 编辑
文章转摘于豆瓣《马里奥·德尔·莫纳柯》小组,文章写得极好,精妙透彻,五体投地,一并插入我的莫纳科黑胶收藏,当然文中介绍的是一张CD:
马里奥·德尔·莫纳柯是继卡鲁索、吉里之后意大利最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50年代,他与斯苔芳诺并称“男高音双巨头”。莫纳柯1915年7月27日出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他的母亲是一位出色的女高音,据莫纳柯自己讲,他从小就熟悉许多歌剧中的著名曲目,并一直梦想能以音乐作为终生职业。不久,他随家人迁居皮萨罗,并在该地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声、音乐理论和音乐史。13岁时,他在蒙达尔佛的吉利剧院首次非正式登台,在玛斯涅为人声和乐队谱写的康塔塔《那希斯》中担任独唱。 20岁时,莫纳何应意大利歌剧权威指挥家赛拉芬邀请去参加一次比赛,以便能进入罗马歌剧院附设的一个培训班。结果他在80 名竞争者中获胜,开始正规的声乐训练。然而莫纳柯生性高傲,他声称自己不习惯子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确实,莫纳柯的天赋太好了。6 个月以后他决定由自己来担任自己的老师,靠自己天生的对音乐的领悟力和听那些著名歌唱家的唱片来学会正确的发声以及控制技巧。 1939 年,莫纳柯在皮萨罗的吉利剧院正式登台演唱了玛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 中的男高音主角图里杜,一举获得成功。随后,在1941 年,他先后在米兰演唱了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平克尔顿、《艺术家的生涯》中的诗人鲁道夫。 在维罗纳1945-1946 年度的演出季节里,他在著名的露天剧场演唱了威尔弟的重头戏《阿伊达》、他的歌喉盖过了雄壮的乐队,显示出刚健有力的“威尔弟式”歌手的英雄性风格。 不久,在特里雅斯特,他与年轻的苔巴尔迪同台演唱了焦尔达诺的作品《安德烈·谢尼埃》 ,两人双双获得巨大成功。同年秋天,他和圣·卡洛歌剧团来到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评论界认为他的演唱体现了戏剧性男高音的全部风采,音量之大是前无古人的,但他的控制技巧尚不成熟,有时不免带有刺耳的音质,从那以后,他连续四年在意大利和南美的一些主要歌剧院演唱,并在埃及、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和瑞士进行客串演出,剧目基本上是威尔弟、普契尼以及真实主义作曲家的作品。 1950 年夏,莫纳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科隆剧院首次演唱了威尔弟的晚期名作《奥赛罗》。这部“重量级”男高音歌手的必修剧目对莫纳柯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有评论甚至说:“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莫纳柯胜任不了奥赛罗,那么就没有人能唱这个角色了。”后来的青年男高音多明戈感叹说:“莫纳柯嗓音的威力实在罕见,他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奥赛罗。”的确,莫纳柯所独有的强大的胸腔共鸣,产生出咆哮般的声音,其音量之雄壮、音势之猛烈,竟令同台的女高音感到恐怖,仿佛莫纳柯真的变成了要扼杀妻子的奥赛罗;莫纳柯一生演出《奥赛罗》达427场,这个记录前所未有,至今也无人能打破。莫纳柯令女歌手害怕的情景同样出现于他演唱《卡门》的过程中,饰演卡门的女中音们在他发出冲天的歌声时都不由自主地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听众却对他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同年秋天,莫纳柯又与苔巴尔迪在旧金山同台演出了《阿伊达》、与艾尔巴尼斯演唱了《安德烈·谢尼埃》。 1952-1953 年,Monaco演唱了威尔弟的《 命运之力》,报界评论说:“莫纳柯的演唱像‘黄金小号’一般,他对威尔弟的作品把握得极其准确。他的情感运用与角色是完全吻合的。” 整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是莫纳柯歌唱生涯的黄金时期,在这期间,他与著名女高音卡拉斯、苔巴尔迪等人均有过令人赞叹的合作,特别是与他并驾齐驱的斯苔芳诺嗓音失润以后,他更是当之无愧的头号男高音。 莫纳柯的性格如同他那“狂暴”的歌声一样,莱鹜不驯,在他眼里,除了卡鲁索以外,其他男高音同行均不在话下。女高音中最高傲的卡拉斯对他都感到头痛。因此,他与卡拉斯一样,经常成为批评家们争论的对象。 莫纳柯的嗓音到晚年仍保持着强劲的势头,他在70 年代演唱的《丑角》 ,即使是正当盛年的帕瓦罗蒂和多明戈也感到望尘莫及。莫纳柯退休以后从事声乐教学工作,1982年10月16日,这位世界著名的声乐大师在家乡逝世,享年67 岁。 莫纳柯是世界声乐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这一点与男高音歌王卡鲁索比较相似。本世纪的男高音歌唱传统是由卡鲁索和吉里奠定的。但是卡鲁索的歌唱天赋实在是空前绝后,与他同时代的歌手及后来者均难以望其项背;这样,吉里的歌唱就事实上构成了今天美声唱法的开端。50年代以来的著名男高音如斯苔芳诺、科莱里、塔利亚维尼、贝尔贡齐甚至包括帕瓦罗蒂,都应该说是吉利传统的继承者。在这批歌手行列中,莫纳柯是一个例外。当卡鲁索去世、吉里独步于歌坛时,很多青年男高音歌手都去唱给他听,去模仿他的歌唱风格,否则就难以出名。但莫纳柯却另辟蹊径,他认为,吉里的声音是一把小提琴,而自己的声音则是一把小号,应该走自己的路.所以,他与吉里之间的距离要远一些,其强壮而威力无比的歌喉更接近于卡鲁索。在发出雷鸣般响亮的歌声方面,则更能使人产生卡鲁索复活的感觉。当然,与卡鲁索相比,他的刻划远不如后者深刻。但是无论如何,在本世纪的男高音中以“嗓”论英雄,莫纳柯堪称第一人! 迪卡唱片公司从莫纳柯灌录的一系列威尔弟歌剧全曲唱片中精选出17 首咏叹调,制成唱片发行,值得在此给予介绍.这张专辑收集了莫纳柯分别于1954 年至1969 年录唱的17 首歌剧咏叹调。从录音时间上看,这一段正是他歌唱生涯的鼎盛时期,通过这张唱片,我们可以充分领略这位杰出声乐家的风采。 众所周知,莫纳柯是典型的“重量级”男高音,此类型的男高音的出现与威尔弟有很大的关系。威尔弟的歌剧创作与意大利优美、轻巧的古典美声风格有所不同,他的作品充满着阳刚之气和强烈的戏剧性高潮。因此威尔弟的作品就要求歌唱家、特别是男高音的声音更为铿锵有力、激昂奔放。这张唱片所选入的《游吟诗人》和《阿伊达》 经过莫纳柯的精彩演唱,集中展现了“威尔弟式”歌唱家的全部素质。 《游吟诗人》 中的《柴堆上火焰熊熊》历来被公认为是男高音的试金石,整首曲子节奏强劲,棱角鲜明,要求歌手自始至终利用胸声和充沛的气息支持,发出急促有力的强音。演唱这首曲目,莫纳柯最擅长的那种爆发力极强的硬起音技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结束句时达到“hc ”的顶峰。据说威尔弟原谱上并没有这个音,早期的一位男高音在一次演出时忽生灵感,一铆劲就唱上去了,从此男高音们就都不得不为征服这个高音而全力以赴了。莫纳柯虽然不像高音C 之王帕瓦罗蒂那样可以松弛地在这个音上保持9 拍以上,但他的高音比帕瓦罗蒂更“壮”,更饱满。 《阿伊达》 中的《圣洁的阿伊达》也是世界著名男高音们争相显示本领的著名咏叹调之一。男高音们常说,不怕“高”,就怕“吊”,这首歌曲有相当一部分旋律是“吊”在中、高声区来回“游荡”的,并在频频的换声当中唱出最后一个高音。绝大多数的男高音在演唱时都不急于把高音唱得很“大”,而是经过一个渐强的过渡,有层次地把高音唱足。而莫纳柯却与众不同,他一下子就把声音打开了,高声区的每一个乐句一出口就是满的,虽然不如毕约林或贝尔贡齐处理得那么冷静和有理智,但这正是莫纳柯本钱十足的表现。熟悉莫纳柯的乐迷们就是专门要饱享他这种顶天立地的大号嗓门的。 在此有必要指出的是,威尔弟对意大利歌剧的改革和发展并不意味着他与传统之间的完全割裂,事实上他的作品在相当程度上仍然能够显示出传统的分量。这张唱片所选的《茶花女》、《假面舞会》以及《弄臣》 中的著名咏叹调,都具有优美、抒情的古典风格。莫纳柯在把握这类曲目方面似乎不如他驾驭戏剧性曲目那样得心应手。他的歌唱实力是没问题的,相反他太有实力了,只是缺少一些细腻和温情。除了展示其辉煌的歌喉以外,留给听众回味的东西比较少。唱片中《弄臣》的两首咏叹调《小姐与太太》和《女人善变》,旋律明快、轻桃,与曼图亚公爵风流好色的个性完全吻合,但莫纳柯的处理仍然给人以很“结实”的感觉,顿挫的痕迹太明显,远不如帕瓦罗蒂唱得那么舒展、漂亮。另外,在演唱《茶花女》第二幕中的那首《我心欢悦》时,莫纳柯对声音也太放纵。在这里如果稍做控制,音色会更美,抒情的效果会更浓郁一些。比如贝尔贡齐,对音色明暗的控制技巧含而不露,但又让人随时感觉到他的技巧在控制着他的歌唱,显得既端庄,又清秀。莫纳柯由于其天赋绝佳而使他的歌唱永远像山洪喷涌那样一泻干里,其实很多优美的歌唱旋律是应该像山间溪水那样轻轻地流淌的。 莫纳柯是1915 年出生的,这张唱片收入的最早录音是1954 年录制的《弄臣》
、《奥赛罗》
最晚的录音是1969 年录制的《伦巴底人》和《福斯卡里父子》
。也就是说,这是莫纳柯39 岁到54 岁的歌唱记录。非常难得的是,把他54 岁时的录音同39 岁时的录间相比,声音仍然保持了巨大的威力,没有丝毫衰退的迹象。男高音在威尔弟的作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几乎全部是经典曲目。因此,凡世界级男高音歌手的威尔弟专辑都有收藏价值,莫纳柯的这张CD 更应该是其中的首选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