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99811

查看

1068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325#
发表于 2014-2-4 14:05:26 | 只看该作者
老兄小资情调浓厚

使用道具 TOP

326#
发表于 2014-2-4 21:52:39 | 只看该作者
      将近一年的时间,没有认真地读过一本书。阅读碎片化,思想虚无化,人变得日益毛糙蠢笨。不能怪环境,不能怪别人,内心的修行远未及格。没有阅读,听音乐也堕落成了“小资情调”,文字的浅薄与乏味无以掩没,连自己回看都觉着恶心。前面说过,此前若干年,远及少年时代,都憧憬着美好的读书状态,而今天竟怀念在国外灯下乐读的情境,猛地在背后一阵寒噤,难不成真的是老了?心真的是老了?

点评

刚好相反,哈哈。还是喜欢每日读点儿纸质书,心里还在揣摩是不是心态老呢。  发表于 2014-2-5 21:12
石兄心一点不老,只是杂事烦身,只是无闲心如止境。  发表于 2014-2-4 22:11

使用道具 TOP

327#
发表于 2014-2-4 22:29:2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石南根 的帖子

石兄心一点不老,只是杂事烦身,只是无闲心如止境。

承蒙M兄安慰。今日幸得MM33兄在家招待,白白听了诸多历史名片。想想两位M兄对于音乐艺术的保存和再现如此投入和精修,自惭形秽。惭愧的不是收集、学习的不够,而是忽然失却对事情的专心和忠心。不专不忠,凡事无成。弟非无能专忠,想当年半夜将音箱搬回家,一天从布鲁塞尔到巴黎往返,只为取回国都胆机,回国前连续数晚只穿一条短裤,一人独自打25箱每箱40公斤的黑胶碟,险伤到腰,自认痴迷程度不逊诸兄。痴,可笑可鄙,然从来无愧无悔。但愿当下的颓然只是个特例,往后还能有那般热情和气力。京中戾气之盛,远超往年,压倒一切。个人渺小,被世风一吹,不知要飘到哪里去?

点评

同样与石兄接近的困惑,对自己的专心与忠心的怀疑.也怀疑自己写的文字的深度与意义何在.我暗想: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或者是分水岭的时候,一刻内心的沉静与沉淀,可以让自己走更长的路.  发表于 2014-2-5 20:31
25箱黑胶!老兄的收藏让我震惊啊!一天往返600公里就为了音箱的执着,老兄所言不专有些谦虚了。破五的下午一同听音乐,真是暇意啊。  发表于 2014-2-5 06:49

使用道具 TOP

328#
发表于 2014-2-10 23:41: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4-2-11 05:27 编辑

      昨天陪一位从事专业美术设计的朋友选音响。他经常独自勾留在开间近百平米的工作室,那虽然是间铺面房,但行走顾客并不多,他有的是时间边工作边阅读边听音乐。绝大多数时间,他只听古琴,而且自己已经拜师学了一段时间,所以不久前在我那里听到“老八张”,他一下子就指出这套录音是经过严重加工的,比如人为地加强低音表现,下潜及共鸣程度不是实际上古琴低音拨弦所能及,听上去更像是古筝的效果,破坏了琴音的内敛与含蓄。
      这位仁兄听乐音量不大,在工作室隔着四五米的距离放置音响,希望尽可能还原古琴现场的感觉。现实生活中丝弦古琴的音量是很有限的。原本很多人抚琴就是为自己、为造化发声,不是给别人听的,更大是为大众表演,至多三五好友雅集,听者在近前感受个真切。这样的听音需求,最初以为可试一下同轴音箱加小功率胆机,但一打听,优质的同轴音箱新品价格超标,二手经典款也不好找,且据说个头都不小,很占地,很碍眼,非朋友所能接受,于是不得不去音响商店转转找替代方案,也不得不再次求助于老关。

      比起他现在用的电脑桌面音响,音响店中一些国外名牌音箱加国产名牌胆机、价格两三万元的组合的确表现出更宏大的音量,更有力的冲击,更清晰的音场,但偏偏这都不是他在乎的。听了几套后,他认为总体上味道都不够正,偏于猛烈和突进,缺少古琴的韵致和顿挫。最后还是跑到老关家里,听听他的看家组合:MA1单端直耦3瓦输出2A3胆机,搭配KSP大书架音箱。老关播放的是老朋友易有伍先生早年挖掘并录制的吴兆基先生录音,而且是雨果公司头版CD。声音一出来,我的朋友就坐住了。再放几张大、小提琴独奏时,我听得津津有味,他早已心猿意马,要求听回古琴。易先生的录音没有任何添加剂,原汁原味,加上吴先生的演奏非作他想,纯为心弦心曲,难怪我的朋友不舍放弃。



      说来也奇,此后换了老关的K6,K2A3胆机,也试了一下百变龙SL6,没有一个组合能胜过MA1+KSP。只有这个组合,才能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演奏者揉、撇、捺、压的各种手法以及张弛相济、收放自如、千回百转的韵味,尤其是拨弦的余音及其在空气中轻微的震荡。K6显得木一些,K2A3显得直白些,SL6替代KSP后则现场感、活生度明显不足。按照老关的讲法,K6应该搭配不那么细腻的音箱,K2A3应该适用ATC等需要更大功率的音箱,而SL6受体积所限,宽松、自然、平松方面要打些折扣。

      唉,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老关这套器材的价位上,恐怕很难找到更适合这位老兄听乐偏好的解决方案了。最终承认MA1+KSP效果的不是我,是我的这位朋友。从老关家出来跑回音响店,结论更加凿实。我很高兴,能帮朋友找到他想要的音响效果,也很高兴帮他花了不大不的一笔钱。

      令我生气的是,“老八张”的再版制作者为什么要把低频推杆推得那么高,用录流行音乐的波段均衡指标来做中国传统音乐,简直是暴殄天物。即使是管平湖先生用钢弦,音效亦不致如此夸张。害得我听了8个小时的错误表现。这看上去是个技术问题,可受损的却是艺术,以及艺术的旁观者。聊记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329#
发表于 2014-2-17 17:08: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4-2-17 21:09 编辑

  周末听了几个盒装版室内乐。通常认为,那些大杂烩的盒装版是为成套而凑数的,而且都是再版碟,所以演绎和音效都会打折扣。但也不尽然,这盒勃拉姆斯室内乐大全集,15张DG的小花版,演奏者名星荟萃,费拉斯,富尼埃,莱斯特,DEMUS,阿玛第四重奏,,,

  富尼埃与福库斯尼的大提琴奏鸣曲,演奏温润工整,不如老罗和塞金那般洋洋洒洒,可也有自己的味道,而且大提琴的声音不蒙不混,在我的系统上不输罗、塞版。

  莱斯特领衔的单簧管五重奏清丽典雅,木管的余韵与弦乐的急涩相辅相成。

  DEMUS与阿玛第的钢琴五重奏第三乐章快板不够犀利,整体也说得过去。

  这倒引起一个话题,是不是每次听一个曲目,都必须要听“推荐版”或“杰出版”。当然,一个曲目可能有一个,也可能有多个“推荐版”和“杰出版”,本身就在高水平上形成风格差异,本身就值得比较与回味。其他水平稍逊的演奏似乎就不那么值得认真聆听了。然而经常某个曲目的“推荐版”或“杰出版”是一种风格的极端表现,或是在一个特定历史时刻、在一个特别环境下演奏者超乎寻常的灵气迸发。这种极至的表现当然会带给听者以极大的震撼,但反复的震撼是否会导致“兴奋疲劳”呢?比如富特文格勒的“黑贝九”,前凡天在MM33兄家听到的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1942版,再比如李帕第、巴克豪斯等大师的最后音乐会,布什四重奏团的晚期贝多芬。听这些演绎是会让心肺揪动的,使很多人不敢常听,非要到情绪来了的时候才拿出来认真聆听,否则不啻是一种浪费。于是那些“平庸”些的演绎就有了“日常”的价值,当我们心中没有惊涛骇浪,只需微澜浮涌的时候,那些大全集、大汇萃之类的录音似乎更合口味,也更应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是啊这套都是大名版云集,但首版是布面盒装啊。Philips出的另一套勃拉姆斯室内乐全集大盒装也很优秀,大S版好像有。  发表于 2014-2-17 21:41

使用道具 TOP

330#
发表于 2014-2-18 12:38:36 | 只看该作者
M兄:我没有的,我不是经常听勃拉姆斯的室内乐,因为实在是太“忧伤”。
勃拉姆斯的交响曲我倒是极其喜欢。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也是。

使用道具 TOP

331#
发表于 2014-2-18 21:44:31 | 只看该作者
布拉姆斯的圆号三重奏倒是轻松快乐的基调。

使用道具 TOP

332#
发表于 2014-2-19 12:56:07 | 只看该作者
勃拉姆斯的音乐有种伤感的美,象他的单簧管五重奏,第四交响曲以及很多室内乐都有这种特点,历尽沧桑,饱经世事,他犹豫不定,欲言又止。他继承了贝多芬的古典传统,追求雄伟和庄严。但他后来走向了内省和彷徨,很多作品表现了一种他特有的风格,他的这种风格表现得极端一点就是忧郁和苦闷。音乐与人类的情感有关。勃拉姆斯这种特有的个性化很鲜明的特点可能与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受有关。他终身未婚,有过不成功的爱情经历,与克拉拉最终没能走到一起。可以说他的感情经历是很伤感和无奈的,他坚持古典的崇高理想,热爱音乐艺术,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理想没能实现,带有悲剧色彩,这就形成了勃拉姆斯厚重,伤感的个人感情经历,而这种感情自然就反映到他的音乐作品之中了。

使用道具 TOP

333#
发表于 2014-2-19 21:53:02 | 只看该作者
施兄所言精辟。弟非常认同兄对勃氏音乐的感受。

今晚还在听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他的弦乐六重奏。说起六重奏,这两小两中两大、六把提琴构成的曲式,配器恐怕要比四重奏、五重奏复杂得多。多出的那把中提琴如何调度,使它不成为五重奏基础上的简单累加?比起四重奏,相对中低音区加强了,常用来表现旋律的高音区如何不被削弱,各声部间保持平衡?两小之间、两中之间、两大之间是否需要各自分离出独立的旋律线,使和声更加丰富,织体更加厚重?能不能找到心性相投、技艺均等、志趣相近的演奏者,使得整体音乐表现不走歪、不出纰漏?

前几天刚刚听了德沃夏克的六重奏,与勃拉姆斯走得两个路子。德氏一如既往地以旋律取胜,以乡野、阳光的气息感染听者。而勃氏一如既往地以织体占优,从简短的动机发展出多种情绪、多种色彩的展示。虽然旋律线不如德氏绵长、歌唱性强,快速度的乐段也不如德氏轻快、舞蹈性强,听者很难像听德氏一样随着哼唱或者打拍子,但他多变的节奏和致密的和声能够瞬间调动听者的情绪和思索,而这些变化骤听上去无规律可循,静静跟随却似有冥冥的法度,使听者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感慨,且确如施兄所言,“充满内省和彷徨”,从不走到情感渲泻的极端。

使用道具 TOP

334#
发表于 2014-2-24 06:57: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4-2-25 21:58 编辑

      明天一大早要出差,六点半的飞机,五点就要出门,可今晚快十二点了,还困在办公室,头头们还在开会,于是便不能走掉。辛苦的工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工作失去效率和意义,可怕的是人生缺乏艺术和音乐。干瘪得如同老妇人的胸。那虽然不美,不再保有不再唤起生命的激动,但那一丝温暖和柔软还使人多少有些抚慰。
  今天唯一听到


      上面是上周五晚匆匆记下的几句话。当时老板打来电话,马上驻笔,跑去开会。随后一阵忙碌,夜里一点多才离开,都没来得及关电脑。周末48小时,飞往两个战乱之地,马不停蹄,一共睡了不足8个小时,今早6点多落地返京。人困马乏,托着箱子回到办公室,同事们还没来上班,一动鼠标,周五的话还在屏幕上,随手便按了个“发表”。

      这会儿回头看,都想不起来那天唯一听到的是什么了。这两天出差,自然是没什么正经音乐听了。唯一听到的是司机放的当地歌曲,不知道是收音机还是录音带。一地是南亚,一地是阿拉伯,虽然听不懂当地语言,车上也一直忙着谈事,没怎么用心听,但音乐风格却能一下子辩认出来。印象最深的是,这些歌曲的旋律、节奏都具有明显的当地风格,但同时也有欧美流行乐里少不了的低音鼓点,间隔均匀得如同节拍器。两边的司机都是年轻人,正是喜欢重低音的年纪,低频调得很突出,虽然音量不大,但隐隐地屁股上还能觉察一丝丝的麻震。蜿蜒的旋律线与清晰的鼓点相配合,在行车的过程中能够营造既放松、又振奋的氛围,不论是开车的还是坐车的,都很受用。但作为一个外来客,一个对音乐感兴趣的听客,我还是感到有些遗憾,更希望听到原汁原味的当地音乐。原生态的南亚或阿拉伯音乐是没有重低音的,节奏也会有更大的弹性,如同中国戏曲中的板眼,大的结构在,小的调整、拖半拍、突然加快、渐慢到停等等,比比皆是。本来我们这些音乐大都源自于原始的歌唱,而好的歌者会根据歌曲的内容和在场环境和心情,随时变换节奏和强弱,使得歌唱生动感人。这种微观的调整,一直沿用至今,在条件许可的状态下,为各类音乐人采用。这种微观的调整,合乎人欣赏音乐的本能和期待,恰当地运用能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富特文格勒是不是用得最好?

      换位思考,如果南亚的朋友、阿拉伯朋友来到中国,听到电台播放的中国歌曲,最能吸引他们的恐怕也不是那些欧美元素太多的乐曲,我们那些经典和传统的乐种可能会更受注目,更受欢迎。当然,各地音乐的融合并不是坏事,融合后的产物不仅是一类新产品,而且会演变、升华、固化,成为下一步融合的基础材料。但如果融合得不好,太过表面化,出来的东西恐怕也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那座阿拉伯大城市有着近800万的人口,曾经遭受战火的蹂躏和洗礼,至今仍非安全之所。令我惊奇的是,城里鲜有高楼,基本上是一层的平房和高高的院墙,就这样在平原上铺展开去,无边无际。车里的阿拉伯同行说,传统上当地人不愿住高楼,喜欢在地面上跑,于是我告诉他中国人所谓的地气说,他觉得很有道理,并对不得不住城里单元房的北京、上海、重庆、成都等等一大串城市的市民们表示同情。如此说来,西化,是一个伪命题,真该好好想想。欧洲人大概是最先盖楼居住的,但原来也就是两层,后来在大城市里四五层作罢。曾几何时,摩天大楼拨地而起,先是办公,后来人干脆也住了进去,整日里浮在云霄。好吗?而我们也越来越多地浮在云霄,身体和心灵,同时的。太困了,睡会儿。。。



使用道具 TOP

335#
发表于 2014-2-25 21:07:03 | 只看该作者
同情ing......

使用道具 TOP

336#
发表于 2014-2-26 12:47:08 | 只看该作者
瓦尔特的勃拉姆斯交响曲的6眼头版是我最喜欢的黑胶之一,
第三和第四交响曲都听过,那种温暖,宽厚而富于人文情怀的演绎深深打动我心。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9-7 03:59, Processed in 0.171961 second(s), 19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