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6233

查看

93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337#
发表于 2016-9-24 03:22:58 | 只看该作者
尼采名言《要麽庸俗,要麽孤独》,你老兄体会很深啊!甚佩。

使用道具 TOP

338#
发表于 2016-9-24 09:02:46 | 只看该作者
      沙弗兰是我最欣赏的大提琴家之一,数月前好友携30年老茶到寒舍,边品老茶边听沙弗兰在EMI的《阿佩乔尼》,听着听着,原本三言两语地赞叹老茶的茶韵却在不知不觉中安静了下来,沙弗兰拉得极醇厚,自然,听完一段,我感叹道:沙弗兰的演奏真如这三十年的老茶一般。大家都表示认同。

点评

是的。沙氏令人意外地沉静。  发表于 2016-9-24 11:16

使用道具 TOP

339#
发表于 2016-9-24 12:15: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0353 于 2016-9-24 12:20 编辑

转一篇挺喜欢的文章:

                                                                                            
                                                                                       
                                                             苏俄大提琴之魂——丹尼尔·沙弗兰



        
         20世纪20年代,在苏联的古典音乐界里,左派逐渐占据权势地位,许多沙皇时期的传统艺术家纷纷离开,流亡西方。比如曾被高尔基请回俄罗斯的夏里亚宾,就在1922年离开苏联,并被剥夺了“人民演员”的荣誉。而最初并不情愿离开祖国的拉赫玛尼诺夫,也因政治气氛的肃杀而最终移居美国。
对于后来那些生长在红旗下的艺术家而言,“苏联”却是一个无法摆脱的身份,但是就在这样逼仄的环境下,苏联仍然有许多音乐学院仍然顽强保留着俄罗斯的音乐传统,比如由著名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创办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拉赫玛尼诺夫、柴科夫斯基曾经执教过的基辅音乐学院,以及在红色苏联时期容全苏英才为一炉的莫斯科音乐学院。
           不过由于东西方冷战格局的影响,苏联的音乐家一直被笼罩在阴冷的铁幕之后,西方难以一晓真容。尽管也曾有不少西方音乐家有机会来到列宁格勒等地进行交流,但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恐怖气氛同样席卷了艺术界,比如《真理报》就以社论形式来批判肖斯塔科维奇的《麦克白夫人》,而原因就在于斯大林对这部戏剧极为不满。
          在这样的气氛下,苏联的音乐天才仍然在不断涌现,比如前面所提到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钢琴演奏方面既有后来在西方乐界赫赫大名的吉列尔斯、里希特,也有不显于世的基腾(Anatole Kitain)、索弗朗尼斯基,而在大提琴演奏方面,除了有我们熟知的罗斯特洛波维奇外,还有一位当年曾与前者比肩的天才大提琴家——丹尼·沙弗兰(Daniil Shafran)。
          初识沙弗兰,是因为偶然听到他演奏的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虽然曾经听过许多个版本,也对浪漫主义的情调有所免疫,但是一听之下,仍感惊艳。他所呈现的巴赫,苍凉凄丽,但却丝毫不见矫揉造作之意,分句之间节奏清晰,但是整体却弥漫着一股诗人方有的情怀。
         由此去查询他的详细资料,却无意发现一段他与罗斯特洛波维奇之间的密事。据沙弗兰的继女回忆,尽管沙弗兰在罗斯特洛波维奇的晚年经常会给他发送生日贺电,但却从未收到任何回应。就连沙弗兰去世,罗氏仍然未置一词。因此沙弗兰的女儿无不哀怨地说道,俄罗斯音乐界对待罗斯特罗波维奇与沙弗兰的态度,实在颇不公平。
          如此的微妙关系,在外人看来,显然并不正常。普通朋友之间尚不会如此绝情,何况这二人早在1949年的布达佩斯青年与大学生音乐大赛上同获冠军时就已相交。是年,他们俩又同时在布拉格加努什维甘国际专业大提琴比赛中平分秋色。但是按照背景而言,罗出自于正统的莫斯科音乐学院,是学院里的天之娇子,但是沙弗兰却是来自于列宁格勒的天才少年,14岁就在全苏大提琴比赛上拔得头筹,并因此获得了一把伴随他终生的1730年名琴Amati。后由于卫国战争爆发,沙弗兰区区20岁就来到莫斯科,并成为交响乐团的独奏家。此时,罗斯特洛波维奇只不过还是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一个认真的好学生而已。
            如此的不同经历,难免会让他们在后来的相交过程中心存瑜亮情结,事实上,根据当时的许多乐评家的说法,罗斯特洛波维奇当时的演奏过分注重形式,常常以眩目的技巧遮蔽了音乐的表现内容,而沙弗兰年纪轻轻,却能将浪漫主义的情思发挥得淋漓尽致,颇得众人的推崇。因此罗斯特洛波维奇与沙弗兰之间,或许从那时就已埋下了互相竞争的线索。
            而之后两人的发展方向越行越远,罗斯特洛波维奇跟随当时显赫的肖斯塔科维奇,并成功的将肖氏的大提琴协奏曲推向世界。而此时的沙弗兰,却加入了前往西方以及远东的巡回演奏团,他在这一时期,个人特色益发明显。今日重听其在1960年代的录音,他可以将欢欣明朗的海顿演绎成欲说还休的夫子自道,让人总想知道,他到底在倾诉什么。而用他自己的话说,“对他而言,音乐内部的戏剧性、热情甚至还有悲剧性,让他可以借此来完整的表达自己。”
         这种俄罗斯所特有的诗人气质,绝不是沙弗兰的特有之物,只需要听听霍洛维兹的演奏,就可明白,这块神秘的土地,孕育的是高度自由的灵魂,一旦体验到历史与个人的苦难、悲情,音乐总会以非常个性的方式潺潺而流。与此相比,罗斯特洛波维奇则显得更象是一位严肃的音乐教授。
不过历史总有如戏谑剧,当这两位大提琴家分别在1971年与1974年获得人民音乐家的荣誉后,由于掩护不为当局所容忍的索尔仁尼琴,罗斯特洛波维奇流亡海外,甚至被剥夺国籍,但是却由此开创了在西方世界的显赫局面,声名如日中天。沙弗兰除了访问数次日本、担任柴科夫斯基音乐比赛的评委外,在 20世纪的80年代,他几乎消失地无影无踪。
           当1987年罗氏挟海外隆誉荣归故里之后,他几乎成为俄罗斯大提琴音乐的代名词,无数的演出以及活动,让他成为闪耀的公共文化明星。而与之相比,沙           弗兰的无限落寞,更为明显。尽管根据接触他的人回忆,他在这一时期,精力仍然不减,练习仍然频繁,身上所拥有的那种迪奥尼索斯的热情,依旧让人难忘。
           但是对于沙弗兰这位大提琴诗人而言,这些注定只是个人音乐世界的自我体验,没有资助,他没有机会进行大规模的巡演,媒体也对他几乎视而不见,他在1993年的告别演奏会,没有任何媒体进行宣传,最后的结果是,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演奏厅座位,只不过坐满了五成而已。
音乐家的荣辱成败,或许可以最终理解为历史淘洗的无情。在浪漫主义已成滥调的今天,如沙弗兰这样的大提琴诗人,如今已是难寻

使用道具 TOP

340#
发表于 2016-9-24 14:15:22 | 只看该作者
上一世纪,大提琴演奏技法上唯一能与福尔曼相提并论的人只有沙弗兰。发音扎实宏大,广泛使用揉弦并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快、准、狠”,表现力惊人。其他任何人这种硬功夫上根本无法与此二者抗衡。据说老罗一直很嫉妒老沙,反正老沙遗孀对老罗某些做法挺生气的。

使用道具 TOP

341#
发表于 2016-9-24 15:19:04 | 只看该作者
俄罗斯的录音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但是沙弗兰在俄罗斯的录音张张都好得惊人,起码我听过的都非常好,可以说达到发烧级了。当然价格也不便宜,可以说是俄罗斯录音里的瑰宝。有些发烧友问我,为何他们录沙弗兰那么好?一录别人的就不行?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其实哪里有什么玄机,就是沙弗兰的演奏容易录得好罢了,如楼上所说,沙弗兰“发音扎实宏大,广泛使用揉弦并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快、准、狠”,表现力惊人”,就是马马虎虎录得3-5成,也相当可观了!

使用道具 TOP

342#
发表于 2016-9-24 15:38: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0353 于 2016-9-25 10:13 编辑

“据沙弗兰的继女回忆,尽管沙弗兰在罗斯特洛波维奇的晚年经常会给他发送生日贺电,但却从未收到任何回应。就连沙弗兰去世,罗氏仍然未置一词。因此据沙弗兰的继女回忆,尽管沙弗兰在罗斯特洛波维奇的晚年经常会给他发送生日贺电,但却从未收到任何回应。就连沙弗兰去世,罗氏仍然未置一词。因此沙弗兰的女儿无不哀怨地说道,俄罗斯音乐界对待罗斯特罗波维奇与沙弗兰的态度,实在颇不公平。"

       沙弗兰不会因为老罗没有回应而不继续发生日贺电,是贤者居于高处后自然而发的谦卑,两人高下立判。而沙弗兰女儿的哀怨,只不过是凡夫俗子梦想获得的公道罢了。父女两人的境界相差太远,有损父辈的伟岸也。

使用道具 TOP

343#
发表于 2016-9-25 09:34:06 | 只看该作者
L兄上四篇鸿论,解释清楚一些心中的疑惑。各个艺术门类,似乎都存在着这样一批大师,生前由于机缘问题,未能得到当世人的拥戴与喝彩。但由于他们一心投入自己从事的艺术创作,自由的身心在创作中得到莫大的幸福。此外也由于个性使然,不愿去争取现世的名利。这些都不影响他们的创作流传百世,德泽后人,一是因为这些大师的作品绝对过硬,经得住推敲与考验,二是是因为时间是个大浪淘沙的利器,而历史是会耗尽所有虚伪浮华的瞬间光彩的。

使用道具 TOP

344#
发表于 2016-9-25 11:49:24 | 只看该作者
几位兄台讨论得热烈,
多年前韩国出过一系列萨弗兰的唱片,可惜当时我只买了大无。他的大无好像不止一套录音的。

使用道具 TOP

345#
发表于 2016-9-25 11:55:40 | 只看该作者
       这次去北京音乐音响展,由于时间紧迫,浮光掠影地扫过去,不敢说增长了多少见识。然而无论如何,对于音乐重播这个事情,在场体会还是非常重要的,一切文字描述,包括一些视频片断,都无以充分说明音响系统的实际表现。

       短短的两个小时,发现了几件事情。不过说出来,可能会惹翻一些人。

       一、听重播,实际上是听系统,而不是听器材。系统的组合搭建,试播音乐的选择,与器材本身的基本素质同等重要。

       选择什么样的前后端器材和各类辅件,如何将所有硬件有机地组合发声,在展位空间里如何安排器材摆位和音效处理,以何种音乐展现系统的特点和优势,都是极为重要的环节,需要审慎地考量和安排。

       因此,系统建构者的音乐音响素养,决定了系统的最终表现。

       虽然对于各种音乐形式不应有偏见,但对于用什么器材回放何种音乐,还是应该有个态度的。诺大的丹拿C4,悠悠地播放着王晰的慢歌,而且歌曲中没有适当的配乐,能够展现丹拿系统的能力,实在是有牛刀腌鸡的感觉。也许当时只是在展示金刚也能绣花吧。

       以金嗓子搭配天朗,再次证明是个难度很大的挑战。天朗本应具有疏朗、丰润、大气的声音,但此处几乎都是紧绷、坚硬、张狂的扼喉之声。

       二、音乐重播系统的核心,是音乐。一切技术问题的解决,都应当围绕这个核心,应当服从于客观展现音乐的需求。

       尽管对丹拿唱王晰有点不以为然,但客观上现场效果还是很好的,证明这套系统回放正常男声(各类变声、假声除外),能够得到良好的表现。唯一有可能争议的是,这里的歌唱情绪上相对冷静,不如有些系统那么“诱人”,起伏和气口转换更明显一些。这是口味的问题,无关宏旨。

       一家台湾号角+胆机展商播放日本传统音乐,整体表现十分到位,几件乐器质感突出,分离度也好,大鼓准确不夸张,鼓槌接触鼓皮的“脆”劲儿、低频空气振动的“朦”劲儿交代得非常清楚。最重要的是,音乐气氛客观上表现得很好,虽然作为大陆人,不会像台湾人那样了解并喜欢和乐。

       高斯音响将平均律Opus5与一套丹麦功放搭配,表现大型交响乐效果惊人,力度、动态和音场十分出色。尽管只是集成设计和组装,还是要为国内自主产品叫好。遗憾的是,这套系统主要播放的是古典音乐,但对于弦乐和管乐的音色把握还需要再下些功夫。因为一到协奏曲或室内乐,乐器自身的像真度就显得犹为重要,可以说是成为衡量系统成功与否的基本标杆。

      一套系统,主要播放哪些音乐,就要以其为基础调声建构。如果追求全面、百搭,就要知道如何适当妥协,发挥强项的同时,避免弱项过份暴露。

       三、听黑胶唱片,越来越容易走进误区。正本清源,还是应当关注音乐自身。

       听黑胶不是为了拉风,是因为黑胶唱片在表现某些音乐门类方面有数播和CD无法替代的声音特色。当然,选择黑胶唱片,有版本和制作工艺差别的影响,是应该了解其源流,尽量以小成本获得大收益。这里是指音乐上的收益,而不是市场炒作获取货币利益。

       但今天,似乎黑胶唱片的版次学已经超越了唱片录音的版本学,成为黑胶用家最大的关注。在翻找唱片的过程中,客人们大都在寻找大DECCA、MERCURY、TAS榜单等音效名片,而对于其他名家名曲的经典录音则有些漠然。当然,这里面有个投入产出比的问题,比如海菲茨的早期录音,RCA之复刻版是应当作为平价福利唱片出售的,不能和1950年代的单声道唱片一个价钱。

      其实,从经济角度考虑,听黑胶唱片需要知进退、懂收放。听录音和版次良好的黑胶唱片,包括单声道唱片,获得的音乐享受是多数数码载体所无法提供的。但所需付出的经济代价也是可观。普通的黑胶唱片,从声音美学上讲与数码仍然是走的两条路,因此对于追求音乐气氛特别是那些喜欢自然发声曲种的听众,黑胶仍然是一个不错的选项。对于那些只需要了解作品结构和枝梗的作品,是否还需要以黑胶唱片为软体,是个见人见智的问题,也是考验财力的问题。

使用道具 TOP

346#
发表于 2016-9-25 17:06:16 | 只看该作者


      迈克尔-拉宾去世时只有35岁,西方小提琴界为之扼腕,到今天仍被人们称为天妒英才的典型范例。尤里安-西特科维茨基1958年去世时年龄更小,32岁,只比1950年去世的塔玛基娜多活两岁。但今天如果不是有意寻访西方音乐的演奏源流,谁会在意这位曾经名噪苏联的尤里安呢?

       他的老师是Yampolsky,因此是从师承上讲属奥尔一脉。1945年,二战刚刚结束,全苏举办青年演奏家大赛,尤里安是小提琴组获胜者。大提琴组获胜者是老罗,钢琴组是李赫特。如果他不是英年早逝,到五六十年代会是怎样一幅景象!

       西氏的夫人是大名鼎鼎的女钢琴家达维多维奇,儿子德米特里是活跃在当今乐坛的小提琴家和指挥家。塔氏的先生是谁呢?吉列尔斯。

       讲师随,讲获奖,讲裙带,都不顶事。关键是演奏。幸而有上面这套录音传世。幸而苏联旋律公司的录音质量上乘。

       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出奇地难拉,维克斯的演奏惊为天人。尤里安呢,对付技术型段落轻松自如、如履平地,比维克斯听上去过瘾。精湛的运弓清爽果断,令人耳目一新。同时发声饱满、丰厚,并不因炫技需要而变得冰冷。更为突出的是造句,奥尔学派的抒情性可见一斑,不滥情的抒情。

       莫扎特的小奏378,每个人的味道都不一样。莫扎特最得意的便是由人丰俭,同时一下子暴露出演奏者的技术和内心。尤里安只比古德堡差在慢板上,但他的优雅、内敛、沉稳、均衡,要远比穆特、卡岗高出一大截,在生动性和鲜活度上甚至超出格鲁米欧和谢霖。

       他的小品更是典范中的典范。一切技术都服从于音乐表现,没有任何炫技、煽情的考虑,难得之极。

使用道具 TOP

347#
发表于 2016-9-25 19:05: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etamophore 于 2016-9-25 19:08 编辑



夏弗兰的录音基本上都很幸运的都是立体声录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348#
发表于 2016-9-25 19:10:0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苏联时代俄罗斯音乐大师与他们唱片一些的信息,在台湾林耀民所著的《古碟再现》中有接近半册书的介绍,尤其附录3-5,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俄罗斯钢琴家、小提琴家和大提琴家师承体系及重要录音,石兄有兴趣可以叁阅。

点评

在诚品官网上有订。  发表于 2016-9-25 22:17
多谢蒋兄指点。可是万能的X宝上也没有卖啊。  发表于 2016-9-25 19:48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4 04:35, Processed in 0.029135 second(s), 18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