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雨中独舞 于 2011-9-12 01:19 编辑
家有小儿学钢琴三年了,所以听古典音乐也是他的爱好。晚饭后陪他下棋,不经意地问起,他最喜欢哪位钢琴大师,最喜欢哪部作品?小儿头也不抬地回答:“李云迪,黄河协奏曲”。问其理由,他立马严肃地说:“因为他们是中国的!”“他们是中国的
”,这句话着实把我给镇住了,随后送了他一个大拇指。我们每天谈音乐,谈莫扎特,谈贝多芬,谈帕格尼尼,却忘了他们还各自代表了他们的祖国,看来我们的2000后真的是很有独立思考性的一代,不容忽视的一代。忽然想起一个月前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李云迪的文章,重新找出来看了一遍,顿时明白了小儿为什么会有“他们是中国的”的答案。李云迪是偶像,但不是肤浅的当代钢琴王子的偶像,而是他的行动给中国几千万的琴童竖立了一个榜样,给予了我们的下一代非常正确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李云迪 从10年肖邦到民族经典
2011年5月2日,在意大利西西里的首府巴勒莫(Palermo) 举办了他欧洲巡演的首场演出;2011 年3 月,李云迪在英国剑桥成功举办大师课,成为第一位走进剑桥的华人钢琴艺术家;他是首位登上美国财经权威报章《华尔街日报》封面故事的中国钢琴家;他是首位被杜莎夫人蜡像馆挑选为名人蜡像的中国钢琴家;他更是首位与柏林爱乐乐团及日籍大师小泽征尔录音的中国钢琴家;他的传奇故事更被国际著名电影监制看中,炮制首部华人钢琴家的纪录电影……
十年不变的是肖邦
大师课的舞台上,小姑娘认真地弹奏着李斯特的名曲,坐在一旁的李云迪兴致盎然地翻阅着乐谱,旁若无人地随着音乐的节奏或摇头,或轻哼。陶醉其中,很是享受,全然忘记台下满座的音乐爱好者。某个时刻,他眉头微蹙,扭转头,望一望弹琴者,随即又展颜微笑。待一曲表演完毕,李云迪一番夸赞,随即就刚才不完美之处耐心指点,其乐融融。 这是4 月末一个北京的下午,顶级腕表品牌劳力士携手国家大剧院,特邀劳力士代言人国际钢琴大师李云迪,为其2011“李斯特年”主题系列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呈献的“李云迪大师课”。 灯光闪烁,出现在台上的是李云迪和他的肖邦。一身漂亮的黑色西装,妥帖而高贵;一头标志性的卷发,飞扬中带着时尚。
李云迪对每个乐句的表情了如指掌,他双目微阖、眉头紧皱,脸上弥漫着一种宗教式的虔诚与庄重,仿佛在与作曲家的对话中不断发出有力的诘问。他让旋律的每个变奏都掌控着观众情绪的温度,像个祭司引领众人做某种仪式,人们既接近他,又远离他。这实在是一种诱惑……诠释经典,李云迪总是能举重若轻。 过去的一年对于李云迪而言意义非凡。这一年是肖邦诞辰200 周年,也是李云迪荣获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冠军后的第10 个年头。当年只有18 岁的李云迪,打破了该奖连续空缺两届达15 年的沉寂,夺得了金奖桂冠,成为开赛73年来最年轻的首奖得主。国际乐坛评论界称:这是震惊世界琴坛的一大壮举。从此,李云迪也开始了与肖邦的不解之缘。 《纽约时报》曾评价说,“李云迪是一位诗人般的钢琴家,他有着极其敏锐的触觉,但必要时他也有非凡的力度,对音乐肢体和旋律线条的感知同样无懈可击,所有这些特质使他的肖邦臻于完美。” 音乐界都知道,肖邦音乐的弹奏是最具难度的,因为肖邦音乐是激情与浪漫的糅合体。“关键是很难把握其中的度。”李云迪解释说,“要弹好肖邦曲,需要真正读懂肖邦。” 也许是机缘,也许是他与肖邦有着相同的气质,李云迪独爱肖邦。 “只要听到肖邦的曲子,我的心就会变得格外宁静。肖邦就是经典,200年后,大家仍然迷恋肖邦,被他的音乐感动,这样的经典是穿越时空的,经典艺术和文化是情感性的、精神性的,能有一种无限的价值。”说起自己心爱的肖邦,李云迪侃侃而谈,一如既往的优雅、从容。 经典音乐可以穿越时空,感动永远。李云迪眼中的经典又是如何定义呢? “ 经典作品之所以有生命力,正是因为它可以被不断地诠释和解读,” 李云迪说:“所以不断地演奏也是对作品不断地加深了解,除非对这个作品彻底丧失了爱好。换句话说就是永远要保持像对待新作品初次熟悉它、感受它时产生的爱好,这种爱好源于对作曲家和作品真正的了解,甚至于在不断的演奏中会越来越喜欢某个曲子,因为会不断挖掘出新的感受。”提到对音乐的理解,李云迪的语调更有力,也更富于激情。他显然喜欢说话,是那种只要合拍便能促膝长谈且滔滔不绝的人。而这一番出色独白流泻而出,掷地有声,一扫羞涩。
钢琴家不是梦想,是快乐
结束完每天例行3 个小时的钢琴练习,李云迪赶到采访拍摄地点,面对我们,李云迪一脸谦和的笑容,举止优雅,擦擦脸上匆忙赶路时留下的少许汗液,他爽朗地说,“我还沉浸在之前的音乐世界里。” 面对这样一位极富个性的年轻钢琴家,假如有人认为将收集到的所有信息碎片拼接,就能拼成一个完整的李云迪,那么他获得的将是一个完整的错觉。因此我们必须回到一切的源头,追溯到钢琴家生命年轮的最初,看看那时候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这个内心丰富、优雅而敏感的音乐天才,是如何成为现在这样一个人的? 让时光闪回,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山城重庆。若说中国有一个城市能达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神秘境界,那非重庆莫属。 李云迪1982 年10 月7 日出生在重庆大渡口区,出生证上使用的名字是李希,3 岁改名李希熙,5岁正式改为李云迪,至今在他的家里,长辈们仍习惯叫他的乳名希希。 9岁的时候,在很多老师的鼓励下报考四川音乐学院,开始学习专业技能。李云迪回忆说,“尽管经常重庆、成都两地跑,但也没觉得辛苦。小时候其实不懂什么是钢琴家,也不知道钢琴家到底能做些什么,但我就很稚嫩地在日记上写下‘要成为钢琴大师’,觉得那是一件幸福的事……” 当时,李云迪学的是手风琴,那个琴很沉,连母亲张小鲁都背不动。重庆闷热的天气,常常使他几首曲子弹下来,稚嫩的前胸便热起一片片通红的痱子。李云迪哀求妈妈:“能不能让我弹一个不重也不热的琴。”父亲嘴上不说什么,可心痛得要命,夫妻俩几经商量后决定:改学钢琴。 当时,李云迪的父母每月收入加起来只有200多元,买一架二手钢琴也要4000 多元。张小鲁说:“云迪他爸那年刚好从部队转业,有笔转业费,就全投到这里来了。” 有个巧合让我很惊奇,当李希成为李希熙时是1985 年,这一年他与音乐结缘,同年,前苏联的布宁获得第11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金奖,此后连续两届金奖无人问鼎,直到2000 年李云迪一举夺魁,冥冥之中似乎肖邦大赛苦苦守候了他15年前来加冕。 那时候,李云迪就下定决心要好好演绎肖邦的曲子。凭借爱好和努力,以及数年如一日的钻研,李云迪不仅读懂了肖邦,而且做到对肖邦音乐运用自如。“肖邦的音乐伴随着我的成长过程。肖邦是伟大的钢琴诗人,他一生中都在给钢琴创作。”只要一说起肖邦,李云迪总能滔滔不绝。“肖邦不喜欢夸张华丽的元素,而是倾向于使用平实委婉的手法,其实这是很伟大的。一件艺术品,痕迹越多越拙劣,不显山露水才是最高的境界。”
回忆童年,我们又走到“天才和神童”这个话题上来。少年成名的李云迪难免被冠以“天才、神童”之名,而李云迪对这个炫目的头衔显得很谨慎,似乎有些避讳“音乐神童”之说。 “应该说我所拥有的是一种对音乐的洞察力,我觉得天赋还在于自我积累的不断提升。至于天才,我认为莫扎特才是唯一可被称为‘天才’、‘神童’的音乐家,他是人类的唯一,他之后几乎所有伟大的音乐家都很忌讳被称为‘天才’、‘神童’,在他们看来这些字眼更像是一种诅咒,历史证实莫扎特就是在‘神童’的称谓下被虚耗了。” “况且仅有天赋是不够的,还需要对艺术全部意志的投入和百分百的勤奋,没有捷径可走。假如一个音乐家,哪怕他有很好的才能,但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去投入,也不会有更大突破,这取决于对音乐最绝对的专一。” 正是这种平和不争的精神内涵,成就了李云迪的艺术观与人生观。他说,“我从来都不觉得要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追求功名利禄上。要不断地学习,同时也要体验人生和享受生活。”
音乐不是生活的全部
对于自己的艺术之路,李云迪显然早有定数,“如何从知名的钢琴家成长为有自己风格的大师,不是靠几年的名气就能完成的,而是要潜心学习,苦心造诣,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这是年轻钢琴家应该走的道路。我推崇那种天才音乐家,在他活着的时候没有人认可注意,在他死后200 年,成为民众热爱的音乐家。” 李云迪拥有犀锐的头脑,说话如他弹琴一般丰富流畅,颠覆了媒体大众将他塑造的轻飘的“偶像”形象。 李云迪说,现在的自己实在太过忙碌,如果今后条件允许,一年希望只演20场,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充电、学习或休息。前两年,他对普罗科菲夫的钢琴协奏曲产生了兴趣,就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 对古典音乐的研究、领悟,以及不断增长的人生阅历,都让李云迪表现出超越同龄人的生活品位与审美情趣。 在生活中,李云迪更有富于生气的另一面。放松的时候,他喜欢待在一个相对安静、简单的环境,“我没有很多朋友,所以像红酒、爵士音乐、HI-FI音响等,就成为我的大部分休闲娱乐的方式。”他还热爱各地美食,从家乡风味的川菜到清淡鲜美的日本料理,每一种食物好比不同的音乐风格,各自有着难以取代的魅力。 熟悉李云迪的人或许知道,他还是个狂热的车迷,从小就收藏了很多车模。据他的父亲李川回忆,早在当年深圳艺术学校读书时去美国演出,校长随便在街上指一辆车叫李云迪认,都难不倒他,他甚至还能报出多少个缸、多少马力。最后,一台没标志、面目全非的改装车才把他彻底难倒。 除此之外,李云迪坦陈自己从小就爱钻研时尚。“小时候第一次去巴黎演出,逛老佛爷百货时,校长和老师都跟在身后,听我介绍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只不过那时候买不起,只能过过眼瘾。” 成名后,李云迪每逢得奖或遇到高兴的事,就会给自己买大礼包作为奖励,近年来又研究起摄影来。对此,他特意提到奥地利著名指挥家卡拉扬玩飞机、开跑车的例子,来给自己“调侃”。他觉得这一切生活中的享受绝非“不务正业”,而是一种愉悦精神的手段,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对这些美好的享受,激发音乐上的灵感。 他并不掩饰对名牌的喜爱,不掩饰自己拥有高级跑车,而且并不将拥有这些高级货当做是一种炫耀,给人感觉他不是因为名牌高档才追逐,而是碰巧它们的精致博得了他的喜欢。 李云迪相当自信,同时又非常自谦,绝对没有身为名人的倨傲和张扬,他并不受用名人的公众效应,他认为这是做作而令人生厌的。他身上显而易见聪明之人特有的某种优越感,这就似乎众人都在猜谜,他手里攥着谜底,但并不急于解谜,因为那不能证实什么,这绝对不是他心怀冷漠,而是他具有真正的天才才知道的谦虚。最重要的,他也无须向旁人证实自己什么,他始终关照的是如何向自己不断地证实。
2011演绎中国经典
2011 年,古典音乐大师李斯特诞辰200周年,国家大剧院特别策划、推出了由著名腕表品牌劳力士独家赞助的“盛宴李斯特”系列音乐会向大师致敬。 对于这位音乐殿堂的大师级人物,李云迪不免将他与心爱的肖邦做一番比较,“虽然肖邦和李斯特同是古典音乐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但两人的风格有着极为鲜明的区别。肖邦的音乐不仅有华丽的技巧,更具有丰富的音色表现、歌唱性和诗意;而对于李斯特来说,他的作品被公认为具有‘最辉煌的技巧’,可以说他挖掘了钢琴在炫技方面的可能性,同时他创作的构思方法更偏向于运用交响乐。”而在谈到演奏的区别时,李云迪笑言:“如果把演奏肖邦作品比喻成海洋里的冒险,那么弹奏李斯特的作品就是在悬崖峭壁上攀爬了。” 2011年,对李云迪来说,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年。谈到今年的安排,李云迪说,“去年是我的肖邦年。为纪念肖邦诞辰200 周年,我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而今年我将推出中国经典作品系列演出,期待着我的中国年。” 与父母住在北京的李云迪今年日程排得满满的。4月初结束与旧金山交响乐团的合作后,即到秘鲁首都利马举行独奏音乐会,然后回北京准备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纪念李斯特诞辰200 周年音乐会的开幕演出,5 月欧洲巡演,6月到年底则是他的中国经典作品巡演。 “肖邦是个爱国音乐家,他的作品大多体现爱国精神,深具民族特色。”李云迪谈起他的中国经典作品演出计划时说,“受肖邦的影响,我希望把中华民族的音乐发扬光大,希望在世界各地演奏中国的经典民族音乐作品。我相信外国听众也很希望了解并欣赏具有历史意义和民族特色的中国作品,就像波兰有肖邦,我们有《黄河协奏曲》一样。” 尽管演出曲目尚未最后确定,但《黄河协奏曲》已成为首选曲目。李云迪表示,所有曲子都由自己挑选,全是从小听着长大的经典民乐。28岁的李云迪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希望在中国年的演出中传承并推广中华文化,也希望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了解和懂得中国的历史,不仅听肖邦和李斯特,也要听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