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5677

查看

50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雨中独舞

25#
发表于 2012-8-28 02:29:03 | 只看该作者
独舞版主的眼光敏锐。

马勒原本以尼采的文章《愉悦的智慧》来命名第三交响曲(p293).

啊,人类!当 ...
alma 发表于 2012-8-28 01:37

你还是继续叫我同学吧,否则我会思维短路,以后就没人刺激你了。

使用道具 TOP

26#
发表于 2012-8-28 08:03:26 | 只看该作者
古典音乐靠记谱的方式流传下来的,那些音符、强弱符号都是情绪而不是声音。没有一首乐曲是固定的,只有轮廓 ...

音乐从来都不是独立的。

雨中独舞 发表于 2012-8-28 00:17


俺的回答和schonne老师一样,音乐不是独立的,但要当心过度演绎。。。

使用道具 TOP

27#
发表于 2012-8-28 12:14: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中独舞 于 2012-8-28 12:18 编辑
俺的回答和schonne老师一样,音乐不是独立的,但要当心过度演绎。。。
scfan 发表于 2012-8-28 08:03

S版说的是,我个人觉得像建筑、文学、音乐、美术甚至生活等都是息息相关的。记得有一次听普罗科菲夫的交响乐《彼得与狼》,Robinwood就在一旁给我们讲《彼得与狼》的故事,我当时觉得我真的是随着故事的情节走向深深地融入到音乐中去了,感觉那就是一首可以听得出画面的交响童话。   

另外,那场大熊特纠结,因为30日我还在香港参加光源展,展会要31日结束,正想是不是早一天回来直飞上海,毕竟这样的熊会不多。

使用道具 TOP

28#
发表于 2012-8-28 13:32:10 | 只看该作者
那场大熊特纠结,因为30日我还在香港参加光源展,展会要31日结束,正想是不是早一天回来直飞上海,毕竟这样的熊会不多。
雨中独舞 发表于 2012-8-28 12:14


关注大熊更多于布七的话,可以31日飞来上海听勃一,搭配的曲目也很棒,汤豪赛、黎恩济序曲,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前奏曲及爱之死。关注布七更多于大熊,可以11月2日到北京大鸟蛋去听布七,搭配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前奏曲及爱之死。

使用道具 TOP

29#
发表于 2012-8-28 17:11:04 | 只看该作者
那歌剧和艺术歌曲怎么办?
bluesky 发表于 2012-8-27 15:47

戏剧和音乐本来是矛盾的,换个角度其实倒可以说,歌剧是音乐的一次显圣,显现了音乐的广度。

使用道具 TOP

30#
发表于 2012-8-28 21:06:51 | 只看该作者
最近听了雄辩系列里西诺波里演绎的理查施特劳斯,其中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查拉图斯如是说》。西诺的演绎深刻细腻。

点评

谢分享,可惜西诺的演绎没有听过。  发表于 2012-8-29 12:17

使用道具 TOP

31#
发表于 2012-8-28 21:16: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中独舞 于 2012-8-28 21:17 编辑
独舞版主的眼光敏锐。

马勒原本以尼采的文章《愉悦的智慧》来命名第三交响曲(p293).

啊,人类!当 ...马勒借用这首歌来作为其富含哲理的第三交响曲主题,我们可以一窥当时的文化一代那痛苦的心理化的世界观(p248)。《世纪末的维也纳》,卡尔-休斯克。
alma 发表于 2012-8-28 01:37

马勒终身都在追寻天堂,对精神归宿和感情归宿的执着一直都在他的音乐中体现。在西方社会,追求精神归宿必定会从宗教信仰中去寻找,但是马勒的时代却又是个特殊的时代,尼采对上帝已经死亡的宣判在他的《查拉图斯如是说》中已经揭示得非常透彻,上帝的存在自始就是人类为了逃避现实的谎言,马勒从童年时代的就一直梦想的天国最终竟是空的!因为尼采说,人要以自己的意志面对现实,人的意志决定价值!而马勒之前所体会的人生无常更让他感觉到无助和厌世。他是一个灵魂的放逐者,马勒当时也受到“世纪末情结”的影响,面对生离死别,在没有上帝庇护的现实中更显得无奈和厌世。

而这个“世纪末情结”,卡尔教授在《世纪末的维也纳》中如是说:自由主义在政治上的挫败;文化领域中的传统形式与现代形式冲突;建筑领域中是立足公众还是功能之上的争论;弗洛伊德“梦是被压抑的愿望的满足”的提出在心理学上的突破;绘画领域中分离派的成立,并毫无惧色的喊出了他们彪悍的宣言:将艺术献给它所在的时代,将自由献给它所在的艺术。其实这一切都是在“现代”口号指引之下的自然迸发。这是一座弗洛伊德式的城市......

待续



使用道具 TOP

32#
发表于 2012-8-28 21:47:08 | 只看该作者
霍夫曼斯塔尔的一句话道出了世纪末的维也纳:“与现行的社会秩序较量很难,而提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社会秩序更难。”在一个颓废、混乱、压抑、百废待兴的年代里,用艺术和审美构建一个乌托邦世界,注定是一个碎裂的世界,像一个碎裂的镜片,折射出的却是光怪陆离的真实世界。

马勒正是受到这样一个破碎、游离的世纪末情结影响,面对生离死别,在没有上帝庇护的现实中更显得无奈。最终马勒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所以之后在写第九交响曲的时候马勒对死亡已经超然了,正符合了尼采的哲学精神:不要天堂,只要大地。也可以说是人已经上了天堂,在看着尘世间的自己。《大地之歌》正是马勒从预感死亡到憧憬死亡到最后赞美死亡的写照。且把alma对马勒是否更有深度的论点放一边,我真的真的非常喜欢马勒,经过一生的上天堂在人间下地狱的百般磨难和追寻,他最终找回了自己,释然了生命,恍若隔世!

使用道具 TOP

33#
发表于 2012-8-28 22:27: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桂猪 于 2012-8-28 22:29 编辑

犹太教徒就上帝和他们的关系有别于基督教徒。他们不仅有旧约,也有塔木德。坚信自己是上帝子民的同时,也观察着这个世界的种种现象,律法已从天上交到人间,研习、辩论便是犹太人精神生活中的固定节目。在这个过程中,上帝的意义、形象和同人类的关系会变得富有弹性。时代的思潮会对马勒构成冲击,但低估了上帝同犹太人联系的坚韧度和形式的灵活度(巴比伦塔木德里有倾斜的墙壁),马勒没有从上帝身边走开————尼采、叔本华、弗洛伊德们对马勒信仰的影响并非摧毁性的(只要把马勒放在和阿尔玛的对比中就更加清楚了)——马勒是找到上帝了的(见瓦尔特《古斯塔夫·马勒》最后一页)!
马勒、瓦尔特们的信仰除了时代的背景外,或许还应放在犹太人的文化中去考察,这是特殊之处。

使用道具 TOP

34#
发表于 2012-8-28 22:42:26 | 只看该作者
马勒终身都在追寻天堂,对精神归宿和感情归宿的执着一直都在他的音乐中体现。在西方社会,追求精神归宿必 ...
雨中独舞 发表于 2012-8-28 21:16

妹子,尼采没那么简单,世上大多数关于尼采的只言片语,又或者大路货的尼采释读都是不靠谱的!尼采从未宣告过犹太人-基督教中那个十字架上的上帝的死亡。上帝存在与否与尼采宣告上帝死亡没有一毛钱关系,要有关系,尼采就是上帝的上帝了——尼采所能宣告的仅仅是欧洲思想史中那个形而上学的上帝之死!思辨的上帝从来跟十字架上的上帝不是一回事。

尼采要反反复复仔细琢磨!连海德格尔这等“超人”也不能言说清楚的尼采,更不是你我一两句话能够概括的。

使用道具 TOP

35#
发表于 2012-8-28 23:32:16 | 只看该作者
妹子,尼采没那么简单,世上大多数关于尼采的只言片语,又或者大路货的尼采释读都是不靠谱的!尼采从未宣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2-8-28 22:42

别说尼采,就是狗儿念经老哥也非一两句话可以概括的。我无意用只言片语去定论尼采的思想,尼采是复杂的,是有毒的,但也不妨碍世人去接近他。他放在那里就是让世人来论的。

使用道具 TOP

36#
发表于 2012-8-29 00:06:54 | 只看该作者
别说尼采,就是狗儿念经老哥也非一两句话可以概括的。我无意用只言片语去定论尼采的思想,尼采是复杂的, ...
雨中独舞 发表于 2012-8-28 23:32

好像我也说过“自从尼采宣告上帝死了以来。。。。。。”之类的话,哈哈。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16 07:27, Processed in 0.030533 second(s), 1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