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6588

查看

45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远志

25#
发表于 2014-7-12 12:27:27 | 只看该作者
个人觉得,音响是为音乐服务的,两都之间并不矛盾,两都是完全系统一的,做到音响性,也就有了音乐性,不知道楼主的音响性指的是什么?音乐性又是什么?也不能给发烧乱下定义,这样会产生很多误导。

使用道具 TOP

26#
发表于 2014-7-12 13:49:00 | 只看该作者
在这个帖子里,  我就虚心求教,居然没人搭理。

再次求科普: 什么是音响性? 什么是音乐性?  

点评

自己听两小时一曲的 高朋满座不停换碟的  发表于 2020-11-8 04:04

使用道具 TOP

27#
发表于 2014-7-12 14:14:26 | 只看该作者
不懂就问。  什么是音响性? 什么是音乐性?  音响不是为表现音乐服务的吗?  为什么有这个悖论?
dx300 发表于 2014-7-8 14:20
在这个帖子里,  我就虚心求教,居然没人搭理。

再次求科普: 什么是音响性? 什么是音乐性?
dx300 发表于 2014-7-12 13:49


从你以上两个回复中可以看出你自己已经有明确答案,何不将你的观点跟大家谈谈?


使用道具 TOP

28#
发表于 2014-7-15 09:09:22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个极度不好总结的问题,个人浅见: 音响性就是对面前的器材追求高端和聆听的纵深和宽度还原的极限追求,音乐性就是对各种音乐表现出的不同声音追求色彩和光鲜度高度痴迷,进而是对音乐个性诠释的良好还原.不知对否,个人浅见,勿拍砖...

使用道具 TOP

29#
发表于 2014-7-15 15:07:45 | 只看该作者

音响与音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通过音乐史的发展过程也能见证音乐家们不断追求更丰富音响效果的过程。

而且越往近代或现代音乐,其色彩感越往丰富新鲜甚至有点刺激的方向发展。

乐器制作家为了适应音乐作品的发展,也在不断注重乐器有更好的动态与更丰富色彩的表现力,而不光一味是甜美。

即使同一件乐器,演奏不同的和弦就能产生各种色彩变化。3度音程和6度音程,或者同一个和弦的转位,其音响效果也会不同。

同一个和弦,由不同的乐器的组合演奏,其音响效果与色彩感也不相同。

同一支乐队,上半场演奏莫扎特下半场演奏柏辽兹的作品时,你会产生像换了乐器的感觉。

同一个指挥,由于数码录音的出现,会选择将以前曾录制过的作品重新录制一遍。

以上这些都能够反映出音乐家们通过扩充音响性来丰富和增加音乐表现力的努力与追求。

发烧友大可不必不管任何作品,都期待会发出你所期待的那种音色,比方铜管乐并非一定是光辉灿烂,小提琴就一定是松香味十足或者所谓木头味十足。

音响应该具有能够表现出各个方向的表现能力,该明亮时明亮,该暗淡时暗淡,收放自如才是追求目标,而不应该只是单方向优越。

更不应该只要是小提琴,不管是巴赫或者巴托克都要听到你所期待的,具有某种特质的琴声。



点评

严重同意  发表于 2014-7-18 23:56
说得好  发表于 2014-7-15 17:31
同感,快哉.我也说两句,相同乐队,相同作品,不同指挥产生的音响效果也是大相径庭,即便前三者都相同,不同的录音师一样会产生迥异的音响效果.高保真某种程度不过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不必咬文嚼字.  发表于 2014-7-15 15:58

使用道具 TOP

30#
发表于 2014-7-15 16:27:57 | 只看该作者
看来舞台兄对音乐与音响有着很深的了解,而且对于乐器的发展也有着很敏感的触觉。非常认同您把和声比成色彩的比喻,大调与小调有着完全不同的明暗感受,同一个类别中不同的和弦又代表着不同的色彩变化,就如同绘画一样,旋律如同优美的线条。某种程度上作曲家与画家其实是一个职业,最大不同之处是作曲家的作品是鲜活的,它可以被不同的演奏家赋予不同的内涵,这也是音乐的迷人之处。

使用道具 TOP

31#
发表于 2014-7-15 16:58: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JMA 于 2014-7-15 17:14 编辑

声音由基音和泛音组成,泛音由一系列不同被次、不同强度的泛音列组成,不同的泛音列决定着不同的音色。
由于音响系统在重放过程中会削弱原有泛音(特别是高次泛音)并产生新的泛音(谐波),从而组成新的泛音列,不同的新的泛音列形成新的音色,决定着系统侧重于音响性还是音乐性。

使用道具 TOP

32#
发表于 2014-7-15 22:20:24 | 只看该作者
小弟只知道放摇滚乐没有音响性就不好听,放古琴没有音乐性就不好听。虽然小弟极少听摇滚乐和古琴

使用道具 TOP

33#
发表于 2014-7-16 01:15:21 | 只看该作者
瞎扯一下:按照康德的论调,hifi性属于纯粹的理性判断,数据指标啥的,这个你改变不了,那是硬的;音乐性属于判断力,也就是审美判断,这个是可以改变的,众说纷纭的,说不清楚的,理还乱的,如果非要说,那我的看法是:你的音乐鉴赏力有多高,你的系统音乐性就有多大可能性!

使用道具 TOP

34#
发表于 2014-7-16 03:02: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pyp 于 2014-7-16 03:07 编辑
瞎扯一下:按照康德的论调,hifi性属于纯粹的理性判断,数据指标啥的,这个你改变不了,那是硬的;音乐性属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4-7-16 01:15

上升到哲学和美学的珠穆朗玛了,够意思!

问题是,音响设计师,往往是具有审美判断力的纯粹理性判断者,他设计音响的时候,可能顾不上区分这两者的搭配比例吧。我们听者,更难判断了。这本身就是判断力和纯粹理性判断的问题。

使用道具 TOP

35#
发表于 2014-7-16 06:47: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vincentlyl 于 2014-7-16 12:42 编辑

音响性的极致便是音乐性。音响只有音响性及不同的特性。音乐性存在于总谱。

使用道具 TOP

36#
发表于 2014-7-16 08:42: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wwlewis 于 2014-7-16 12:11 编辑

一套系统的音响性和音乐性,都指的是对声音的还原。
顾名思义,音响性侧重于响声,只要是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不管好听的,难听的,如以前大家熟悉的打碎玻璃,火车启动,电闪雷鸣等等;而音乐性只能是针对我们人类谱写记载流传下来的对无词调,器乐,室内乐,管弦乐,流行,爵士,歌剧,音乐剧,戏曲等等的演绎,至于音乐家们如何演绎,听众又如何欣赏和理解,那就是康德所说的审美范畴的事情了,因人而已。
所以有的朋友只听莫扎特,有的朋友偏好歌剧,戏曲......而我的一些朋友是特别喜欢“打碎玻璃”,说这个才好听,才过瘾,哈哈。
就我们家庭听音室来讲,音响性和音乐性应该是相通的。组建家庭听音室的唯一目的就是对声音的高度还原,也就是大伙儿平常讲的HIFI--高保真。音响性是其中的基础,音乐性更高级,更复杂,还原难度也更大,因为音乐是有内涵的,包含了作者和演绎者的情感表达。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3 22:33, Processed in 0.100721 second(s), 18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