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465

查看

85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ikushi

25#
发表于 2010-7-5 13:24: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尘客 于 2010-7-5 13:31 编辑

喜欢菅野的“唱片演奏家”表达方式,同时基本赞同他的唱片回放是一种再创造的观点,我早就不再把现场当作发烧的圣殿了。
关于音响、音乐和发烧的议论或理论,我总觉得要从象牙塔中走出来,“深入简出”、让人一听就明白才好,而不是难于捉摸,除非认为它本来就是小众化的东西。这也是我喜欢“唱片演奏家”这个说法的原因之一,尽管未必完全同意。
而且,非常赞同强调听音的“再创造”观点,因为它更重视发烧过程的个性。受音乐的感动,是人类的天性(不止于人类),这感动有多少是源于对声音的理性的理解?又有多少不是源于对“有规律的”声音的自我心领神会?
声音的“规律”及对其不同程度的理性认识,以及“发烧”所涉及的声音本身品质,是音乐感动的基础但决不是灵魂。以一个非专业的发烧者来看,一些“正宗的”音乐欣赏理论,感觉是对共性摆得高了些,理性化了些。包容性不够。
所以喜欢菅野。

使用道具 TOP

26#
发表于 2010-7-5 23:16:00 | 只看该作者
看来这大半天的时间没有白辛苦呀。能请各位来各抒己见,对广大群众,尤其是喜欢摆弄器材的群众应该是有所帮助的。
  舒存兄说得精彩:如果音响追求的只是这种“逼真”的“敲门声”,肯定是一种不幸,但音响可以产生这种“逼真”的“敲门声”,肯定是万幸。呵呵。

使用道具 TOP

27#
发表于 2010-7-6 02:17:14 | 只看该作者
如果音响追求的只是这种“逼真”的“敲门声”,肯定是一种不幸,但音响可以产生这种“逼真”的“敲门声”,肯定是万幸。 ...
舒存 发表于 2010-7-5 13:21

嗯,这个观点也很“逼真”!

使用道具 TOP

28#
发表于 2010-7-6 11:00:06 | 只看该作者
喜欢菅野的“唱片演奏家”表达方式,同时基本赞同他的唱片回放是一种再创造的观点,我早就不再把现场当作发烧的圣殿了。
关于音响、音乐和发烧的议论或理论,我总觉得要从象牙塔中走出来,“深入简出”、让人一听就明白才好,而不是难于捉摸,除非认为它本来就是小众化的东西。这也是我喜欢“唱片演奏家”这个说法的原因之一,尽管未必完全同意。
而且,非常赞同强调听音的“再创造”观点,因为它更重视发烧过程的个性。受音乐的感动,是人类的天性(不止于人类),这感动有多少是源于对声音的理性的理解?又有多少不是源于对“有规律的”声音的自我心领神会?
声音的“规律”及对其不同程度的理性认识,以及“发烧”所涉及的声音本身品质,是音乐感动的基础但决不是灵魂。以一个非专业的发烧者来看,一些“正宗的”音乐欣赏理论,感觉是对共性摆得高了些,理性化了些。包容性不够。
所以喜欢菅野。
尘客 发表于 2010-7-5 13:24



音响爱好,与所有兴趣爱好最大的不同,最根本的不同在于,音响爱好是多面体的。是爱好声音,是爱好音乐音响,是爱好工业产品设计制作,是爱好音响时尚新颖......各种选择,因人而异。

音响不同其他兴趣爱好,更不同其他时尚爱好,跟价格的关系,有密切关联,但又不是对等关系。如100万价格的车,买回来就肯定比10万好。但是,100万的音响买回来,未必比10万的好。

从音响爱好,或音乐音响爱好角度来说,我们交流和讨论,真正有意义的,不是什么理论和技术,不是什么好在哪里,而是用什么具体办法充分发挥出系统优势,让100万好过10万,让10万超出价格的表现。

交流和讨论这个过程,理论和技术的意义,只为交流讨论的便利而存在。对于不搞DIY,没有更多实际意义。所以,他们懂与不懂并不重要。但是,对声音不可缺乏应有的敏感度。也就是说,一般画画的朋友,对各种绘画理论历史,可以无知,但切不可没有色感。对声音的品质如没有感知,可以断言,即使系统花再高的价格,自己也调整不出好声音。

菅野的各种说法,侧重鼓动的是音响前面的部分,有意隐藏了后面这个部分意思的表达。

使用道具 TOP

29#
发表于 2010-7-6 11:25:47 | 只看该作者
舒存兄的文章,总让人细细看来,即有所得。网络话语多霸权,多武断,多意气。更多随心所欲的信口开河。用心写文章,讲道理的,实在很少。极品人生有一批认真写文章,把音响音乐当学问的大佬们在,可谓有麝自然香了。

使用道具 TOP

30#
发表于 2010-7-6 11:28: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舒存 于 2010-7-6 11:41 编辑

音响的各种理论、各种理念很多,但真正从声学角度来诠释的并不多见,很多只是一般物理学的,电子学的,更多的是常识性的,更是想象的。从现实情况来看,不乏错误的误导,如曾经提及的音箱制作的所谓“无共振”理论 http://lts.bbs.net/bbs/02/6132.h ... ontent=%DD%D1%D2%B0。个人理解,之所以提出并被接受,其实是对避震和谐振理论的一种曲解。

这里说一个最简单的理论,也是被忽视的理论,其实是音响最基础的常识。

音响为什么非得听音乐作品演奏,不能听“敲门声”?有很多声音,是纵向波,例如一般的鼓乐,多是纵向波,电磁波是纵向波,纵向波是可以通过仪器检测到的;但音乐主要是横向波。横向波很难通过仪器检测到,但却是人耳可以感觉到的,通俗一点说,他是人耳可以听出来的一种有变化的声音。从这个意义上很容易理解,为何总是有人强调说,音响系统最终表现,只能通过聆听音乐来判断。

这么说,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你是否反对技术,反对指标,反对检测?非也。音响产品归结还是工业产品,无论多高级的系统,即使是下单才生产的产品,也需要一定额度的量产,但如果没有技术、没有指标、没有检测,如何保证量产最起码的品质?所以,反对随心所欲的DIY,反对自由改变厂机原设计。我的问题是,你用什么条件做品质的基本保证?

一般音响爱好,大可不懂什么纵向波横向波这些理论,但切不可不懂耳朵感觉声音变化。如何更敏锐感觉音响系统的声音变化,意味着如何把100万系统调整的表现更好。但这涉及到另外话题,就此打住了。

使用道具 TOP

31#
发表于 2010-7-6 11:55:09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觉得音乐也好,音响也好,真正应该探讨的是审美的方向问题。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不美的,是可以有一个大概的标准,如果用舒存兄的话来说,就是对于声音的品质的标准的讨论。这些标准当然最后也是可以突破的,但是一开始没有标准,就没有学习的方法,也就没法进步。
现在的所谓音响讨论,大多数都是没有美学标准的,说某箱出某声,某器出某声,三言两语不着边际。其实根本没有办法作为参考,只是满足发烧的读者某一刻的贪慕奢求的yy心态而已。
菅野在那一帮大佬中,算是很认真探讨美学方式的一位了。从他多年的文章可以看出,他是有自己特别的声音要求,也认真尊重别人的声音。不会像港台枪文那样,说东西好,就恨不得赌咒发誓,说东西不好,就说要去填海,既没有对音响设计意图的尊重,也缺少最起码的文明礼貌。这样东西也有一帮意气用事的发烧友捧场,所取的,无非是口味相投,不求甚解,更不求更深一层的讨论。

使用道具 TOP

32#
发表于 2010-7-6 12:09:42 | 只看该作者
舒存兄的文章,总让人细细看来,即有所得。网络话语多霸权,多武断,多意气。更多随心所欲的信口开河。用心写文章,讲道理的,实在很少。极品人生有一批认真写文章,把音响音乐当学问的大佬们在,可谓有麝自然香了。 ...
清兵 发表于 2010-7-6 11:25



真惭愧!

过去在其他论坛,最早只是平静的发言,后来有一些讨论,发展到言辞激烈的争论,再后来多是商榷性的发言,很少结论性的发言。一些知交批评我,没有结论,只有推论。有的说,不看我发言;有的说,看不明白说的意思。

五一世博开幕,特意去拜访上海一高烧友,他对我直言,要好好教导发烧友。从过去到现在,没有教导的意思,只是袒露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说出自己的观点,没有说服的意思。所说的话,并非信口开河,不少是多年思考过的话题,只是以前很少这么坦言相告的。

十几年聆听音响,我声音取向没变,喜欢的音乐类型没变,一切都没变,变的只是原来一些迷惑的东西,变得更清晰了......

老兄见笑了,我其实在这里很少发言,还是潜水学习的时候更多一点!

使用道具 TOP

33#
发表于 2010-7-6 12:18:09 | 只看该作者
一开始没有标准,就没有学习的方法,也就没法进步......

清兵 发表于 2010-7-6 11:55



这是很经典的一句话,也是我想说的一句话。

“标准”这个词,一些朋友可能有质疑,也可以称作“参考坐标”,或鉴别依据。不是理论,是自己熟悉的一种可以把握声音特点的方法和手段。

使用道具 TOP

34#
发表于 2010-7-6 14:12:26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有些忙乱,不能静心写些感受。拜读了楼上各位兄弟的真知炽见,受益啦。
舒存兄的评论我爱看,因为发自内心,且坦诚。
清兵兄最近喜事连连,CELLO引诱大,不过要记得去健身。
喜欢的就是栏目中各位的畅所欲言。
何谓标准?何谓参考?从对声音的追求,到对音乐美学的追求,这本身就是一个质的飞跃。
上海的资深烧友感慨:要好好教导发烧友。
这简直就是忠言逆耳啊!我坚决支持!
也许将教导改为引导,或诱导可能会容易入耳一些?但这不重要。
记起一句话(不记得是哪位大师的):没有垃圾器材,只有垃圾用家!
继续精彩啊。。。。。。

使用道具 TOP

35#
发表于 2010-7-6 15:34:26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很经典的一句话,也是我想说的一句话。

“标准”这个词,一些朋友可能有质疑,也可以称作“参考坐标”,或鉴别依据。不是理论,是自己熟悉的一种可以把握声音特点的方法和手段。
舒存 发表于 2010-7-6 12:18


如是如是,善哉善哉

使用道具 TOP

36#
发表于 2010-7-8 00:00:4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大家的发言。对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想清楚,所以,有时干脆不想。

我谈谈音响的三个定义:
“hifi是试图重现现场并捕捉音色艺术”,这是个主流观点,持有这种观点的大侠不在少数,包括台湾的psycho这样的资深乐迷也是这个观点。但我自问每次从音乐厅回家我是不敢打开音响的,当然是我的系统和环境差得很远。但是我以为现场的重现在家用系统和普通听音室中是极其难的。在家用系统中追求这种目标意义不大,因为你可能永远达不到。

那么我们跳到另一个定义:
“hifi是试图最大程度还原唱片中的信息”,这个也是主流观点,它摆脱了唯现场论的桎梏,但是又陷入了唱片的圈套,这带来了几个问题,包括,唱片中的有多少信息其实我们不清楚;不同公司的唱片在声音取向上差异甚大,不同声音工程师对声音的理解可能是南辕北辙,还有,譬如说有的唱片制作仅是为了让低端系统可以获得更好的听感,而在高端系统上缺点被放大暴露-----

就上述这两个观点而言,我认为第二个最有疑问,我为什么要被声音工程师的理念和唱片制作时的定位所困扰?我很清楚现场演奏时根本不可能是这个声音,譬如就像我现在听的decca普罗的钢协(阿什肯纳齐、普列文、伦敦交响)唱片一样,假、薄、飘、尖。但是第一个定义也是有疑问的,现场的样子要在家用系统和家用环境中重现,我们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然后是第三个定义:
“hifi是唱片演奏家”,这个定义粗看是很好的,他强调了hifi系统的个性同时突出了系统主人的个人品味。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可以像卡拉扬那样在贝六交响曲的演出时将第一小提琴声部凸显,虽然会牺牲掉柏林爱乐齐奏时其他声部的表现,但是总体来看这个声音比较优美。卡拉扬可以这样子做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我们确实可以让系统超越唱片而能带来让自己愉悦的声音。

这三个定义中,第三个定义强调的是美,一种个性的美。第二个定义强调的是真,是唯唱片信息的真。第一个定义强调的是美,是唯现场的美。我一直认为,真与美是不能放在一起讨论的,hifi第一要素是美,没有美啥都谈不上。所以,第二个定义首先被我过滤掉。然后剩下第一个和第三个定义。我觉得这两个方面可以联系起来,第一个定义强调了一个共性,第二个定义强调了一个个性。Hifi应该在这两个定义也就是在共性和个性中找到平衡。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7 15:08, Processed in 0.038312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