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重复谈《春天》和《克莱采》了,看看一段有用的,或许有启发意义:“D大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Violin Sonata No.1 in D major)是贝多芬所遗留下十首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一首,创作年代约为1797年,属贝多芬早期作品。贝多芬将此曲题献给他的老师,也就是当时维也纳的一位歌剧作曲家萨耶里(Antonio Salieli)。曲中不仅呈现早期古典乐所特有的风格语法,诸如线条句法明晰、多分解式和弦音形、嘉兰特(Galant Style,一种流行于十八世纪中期宫廷音乐的优雅风格)风格等;其严谨的构架形式亦充分表露出贝多芬在此曲中对早期古典风格诠释上的谨慎与用心。 早在莫扎特时期的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中就存在一种现象:小提琴部分有时仅为钢琴作助奏,贝多芬这首作品多少延续了这种习惯,而赋予钢琴部分相当份量的主导地位。不过,我们同时亦可由此曲的乐句及段落设计上发觉贝多芬似乎正有意提升小提琴的主导地位。在三个乐章中主题乐句常是呈均衡状态下的分配,例如:钢琴主奏前乐句时,后乐句则交由小提琴主奏;当小提琴助奏而钢琴主奏了一整个变奏乐段后,下一个变奏则由小提琴担任主奏;甚至有时候乐句的进行是交织于小提琴与钢琴之间的。这些现象对于古典晚期乃至浪漫时期以后的奏鸣曲,都是很常用的室内乐表现手法,但对于早期的贝多芬而言,却具有关键的发展意义。比起贝多芬那两首著名的“春”与“克鲁采”奏鸣曲,此曲似乎较不为人所知,原因也许在于它的写作年代较早,没有后来的作品成熟,风格不太具代表性。但是它在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发展史上的意义却是不容忽视的。全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生动快板”乐章是一个既标准又段落分明的奏鸣曲,曲风呈现出典雅工整的古典美。第二“流畅的行板”乐章为主题与四个变奏。主题部分是一个古典优雅的歌唱段落,小提琴总是继钢琴奏出乐句后才再重述回应。第三“快板”乐章为回旋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出现了四次。主要的两个主题皆为典型的嘉兰特风格,此乐章无论在小提琴与钢琴的搭配上,或是融合早期古典风格与贝多芬自己的语法上,都比前两个乐章来得更纯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