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urt5177 于 2011-2-9 01:04 编辑
3、速度 速度即音乐作品演奏的快慢,速度的改变往往导致作品形象的转变 (1)举一个比较通俗的例子:圣·桑《动物狂欢节》组曲, 《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的第四首《乌龟》。这段旋律描写的是乌龟在庄严的行板中慢慢地爬行,这个主题来自奥芬巴哈的轻歌剧《天堂与地狱》序曲中的一段旋律,这段旋律风靡一时,直到现在我们还经常能听到这首表现了洗衣女们的“康康舞曲”。康康舞的配乐用了奥芬巴哈的这段旋律,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旋律原来的作者是谁了。 让·雷诺阿(Jean Renoir)有一部电影叫《法国康康舞》。 到底是康康舞使红磨坊火了,还是红磨坊使康康舞红遍世界? 一张比较通俗的奥芬巴哈的唱片,音效非常好。
第五首《大象》。 低音提琴演奏了一段相当笨拙的旋律,这段旋律来自柏辽兹《浮士德的沉沦》中《仙女的舞蹈》,翩翩起舞的仙女变成了笨拙的大象,再次证明了不同的速度可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
(2)肖邦C小调夜曲Op.48之1。 这首作品开始速度是Lento(缓慢的),再现时的速度是Doppio movimento(快一倍),再现部的速度比原来的速度快了一倍,所以说,如果开始的旋律带有某种如泣如诉的情绪,那么,再现就带有明显的冲动激昂的情绪。 再如肖邦夜曲的第一首。同样的作品,由于演奏速度不同,鲁宾斯坦的版本(5’23”)和阿劳的版本(5’51”)带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3) 巴哈《三部创意曲》第二首。 由于巴哈原来没有速度标记,所以现有的乐谱标记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车尔尼版本速度是快板(四分附点音附=100),彼得版速度标记是行板(四分附点音附=60)。因此钢琴家演奏的时间也就有所不同:席夫演奏的时间为2’10”,尼古拉耶娃2’27”,古尔德3’,速度快的就有点像舞曲,而速度慢的就变成了一首安静的田园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