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04163

查看

1018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349#
发表于 2014-4-5 01:22:29 | 只看该作者
我在用Grado Sonata refreence,能满足我的要求,不过我没有听过MC头

使用道具 TOP

350#
发表于 2014-4-5 20:54: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4-4-5 20:58 编辑

回复 stratus 的帖子


       简单给兄一个反馈吧。听黑胶,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听前辈的经验介绍,大方向都是很准的,但具体到细枝末节的时候,每套系统的个体差异很大,真的是不能完全照搬。

      就我那套很普通的系统而言,这次换MC头还是有不小提高的。最大的提升是音场和定位,舞台感和位置感都更加清晰了,当然距几位大烧的系统还差得远。所以说MC头适合听古典音乐的这个大方向,我通过这次实践操作是认同的。

      对天龙DENON 103系的唱头,网上有很多评论,有褒有贬,也有兼而有之的,但对其声音特点的判断大多是一致的:细节多,定位强,音色直白偏冷,高低频延伸不足,等等。装上一试,大略不差。与其同级的是AT33,Benz Micro Gold等等,但没有机会试,只能撞大运。

      微调阶段,关于加重唱头架的小建议也是管用的,一便士加一美分应该起了些作用。但关于针压和抗滑力的说法就多了,网上有的主张应比中间值大,有的主张比中间值低,还有台湾那个所谓“超低针压”云云。所以只好自己一点点试。最后居然是Carpenters帮了忙,因为从小听过各种介质的表现,熟悉得不得了,心里对她的声音特点比较有底。当针压超过中间值(2.5g) 的话齿音会突出,听起来不舒服,所以慢慢地减至2.35,自觉在柔和度与活泼性上取得了平衡,符合自己的听乐习惯,可以长时间听不累,但需要冲击力的时候也不会软脚。
      有了这一点点提高,发觉黑胶碟的音效差异竟然如此之大。各个品牌、各个时期、各个版次之间能够听出许多不同。因此,调整音响系统的状态,恐怕必须要取中,不能偏向某一方,否则一部分黑胶听上去“正确”,其他那些黑胶就没法听了。




使用道具 TOP

351#
发表于 2014-4-5 21:48: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4-4-5 21:51 编辑

       清明,夜晚。安静,清爽。海棠花盛开在楼下,杨树的新叶绽放在枝头。关上窗,将风和新芽的甜香留在感官之外。

       柯岗,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慢板。老柯今晚是温暖的,并不如他演奏老柴或拉罗时那般凌厉。

       本该点一支蜡烛,给所有走向另一种存在的过往的人们。有早早离去的亲人,有才走不久的小孩子和同事,还有那一飞机的同胞,以及飞机上不是同胞的人们。

       要是能把莫扎特送给他们,就更好了。也许他们已经聚首在另外一个空间世界了,还有柯岗。

       读到有人批判无神论者的虚伪与虚妄,有人怀念中国理性与智慧充盈自足的荣华年代,有人痛惜商业利益接过文化革命的火炬,继续焚烧中华文明的精神家园,摧毁一切有形与无形的遗存。将一个人转化为另一种存在,死亡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做个文化上的“活死人”,并不是什么难事。

       而我还在听柯岗。已是第五协奏曲了。

       在变革的年代成长,所经历的,不啻于一次次的蜕变与重生。每一次蜕变,都似乎还能保留一些前身的特征。但重生多次后,回头望去,早年的自己已然完全死掉了。

       二十五年前,听到莫扎特,如闻仙乐。希望燃烧在心头,青春的动力不能止息。

       然而,烈火的吞噬与炙烤,慢慢将莫扎特变成一个伟大的伤痕,一个曾经苦痛却日臻美丽的伤痕。今天如果明烛祭奠,其中也必有青春的自我。

       就让柯岗的琴唱下去吧,如同心所在的摇曳烛火,照亮窗内的这一份寂静,照亮窗外的海棠花和杨树的嫩芽。


点评

昨日傍晚,听完马勒第一,稀有的邀上LP去登临近的板障山。望着拾级而上的熟悉背影,这个背影陪伴自己走过27 个春秋。青山依旧,青春不再。但生命如同小径边顽强的青翠嫩绿,面向未来,自在逍遥!  发表于 2014-4-6 15:56

使用道具 TOP

352#
发表于 2014-4-12 10:58:02 | 只看该作者
清明节三天假日,过得很舒心,每天都听几个小时的音乐,还在优酷上看了几部电影。

随后的一周,报应开始了。连续四天,每天加班到很晚,其中一天到家已经12点半了。没有音乐的日子。甚至没有机会跑一下步。

某天还和老板辩论了一番。老板是个好人,但是那种不在乎艺术和音乐、甚至经常嘲讽文艺的工作狂。据我观察,他的世界应该没有什么音乐,连流行歌曲和轻松音乐都不存在。与他共同语言少,或说共同观念少,也是可以理解的事。

音乐从直观上讲,不过是一些声响罢了,而这些声响后面却有着无尽的世态变迁、人生体验与智慧精神。作品的内容、含义和背景是一回事,那些是可以触及的知识,单就音乐直击人心的震撼而言,那些不可言状、无法说明的内质就足以令人着迷且无法摆脱。诚然,能够感受到音乐在知识层背后的东西,是一件幸事,但并非都是快乐,常常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和痛楚。

老板说,你们这些人,怎么有那么多想法,思维都是混乱的。我只能内心叹口气。他说的一点不错。想法多了,纠结就更多,看到悬浮在半空中的透明,都认为那充满了矛盾。音乐又何尝不是这样,许多的无解,许多的问号,许多的怅惘,许多的回味,,,

使用道具 TOP

353#
发表于 2014-4-23 22:01:06 | 只看该作者
      上周跑了一趟海参崴,匆匆忙忙地开了一天会,俄罗斯的远东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也许是时间太短了。同路的国人们都纷纷感叹,这曾经是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海港,黑龙江和吉林的物产本来只需这一百多公里的陆路就可以出海了,如今却要假道他国,还要给过路费。更不要提那丰沃的原野和茂密的森林了。我倒是很羡慕俄罗斯境内未经开垦的原生态,仍然能够给人类以自我渺小感,不像国境这边,过渡的开发和高耸的建筑让人们觉得自己很牛B,对原野不再有敬畏之心。

      以前曾提到过,在莫斯科附近看到冬天的白桦林,心中一下子涌起老柴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和拉赫马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片片旋律。初春的远东仍然一片焦黄,一时间激不起乐感,车上同事们的聒噪也扫尽了乐思联想的兴致。

      直到俄方主人在一艘帆船海军训练舰旁举行欢迎仪式,一支十二人小型管乐队奏起中俄两国国歌时,才意识到音乐仍然萦绕在生存的空间里。那乐队实在是业余,音准还算好,味道却差了许多,听到自己国家的国歌被奏得如此不堪,大家只能相视一笑。

      俄罗斯人到底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晚宴时分热情的主人安排了文艺表演,有歌有舞,没有放任何录音,全是俄罗斯民族乐器现场伴奏。一首六人合唱一下子让全场安静下来,我也放下刀叉转头细听。真的是六声部哎。两男四女,男高男中区别明显,四个女声时而合并,时而分开,一支歌唱天鹅的歌风被演绎得美伦美奂。虽然歌者的嗓音并非十分出色,但整体效果靠着变化多端的和声足以令人陶醉。

      歌者是上了些年纪的,而扮演天鹅的舞者则是稚气未脱的少男少女。台下观众的目光应该都集中在那唯一的男孩子身上。因为他始终在笑,笑得那么真诚,那么自然,那么自我,全然不理会身边的女伴和场中宾客们情绪的变化。我在二十岁出头的时候,曾经结识过一位半专业的舞蹈演员,她说受过专业训练的舞者都会一招,面向观众时咧开嘴傻笑,一回身就收了笑容,歇一下紧绷的脸颊。我看那少年的笑容,实在是实实在在的笑呀,他可能不是个专业的舞蹈演员了吧。

点评

近来石兄真够忙的。等了许久,又等来一篇好文,读来很是亲切。  发表于 2014-4-23 23:37

使用道具 TOP

354#
发表于 2014-4-23 23:46:31 | 只看该作者
上周跑了一趟海参崴,匆匆忙忙地开了一天会,俄罗斯的远东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也许是时间太 ...
石南根 发表于 2014-4-23 22:01

海参崴上世纪初还有好几万黑龙江人在那儿做生意,十月革命后不久段祺瑞北洋政府还派兵过去驻扎过,不过是连同英法德意日诸强一块儿的。老毛子一些学者抓住这点居然说历史上中国曾经侵略过俄罗斯,这逻辑非同一般的霸道!

使用道具 TOP

355#
发表于 2014-4-25 22:12:38 | 只看该作者
    我那发小哥儿们本周日(27日)下午3点半在中央美院(花家地南街8号)美术馆一层报告厅与美院画家一起讲“形声意的交互=探讨艺术的情绪传达和即兴”。他会演奏一些大提琴名曲。在京的同好,欢迎有空前去度过一个视觉与听觉艺术共享的下午。如蒙谋面,一起喝咖啡。

使用道具 TOP

356#
发表于 2014-4-27 20:38: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4-4-27 20:45 编辑

      今天下午去中央美院听了上面说的那个讲座。主讲人探讨了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即艺术门类的通感:看画时耳边响起音乐片段,听音乐时眼前浮现美丽的风光或图画。其实人类的其他知觉何尝不是如此,嗅觉、味觉、触觉,同样会相互串连,美酒、咖啡、香茶,会令人联想到其他美好的知觉。一段阴森的乐曲、一幅黑暗的画面,会令人毛孔紧缩,浑身发冷。但不可否认,视觉与听觉的感知能力与范围要超过其他感官,主讲人选择美术与音乐,将之联系于人的情绪,是个很好的选择。

      有点可惜的是,讲座的内容并不是那么深入,对音乐和绘画的分析停留在表象与直觉的层面,并没有深入到音乐的结构性内容与绘画的主题境界中去。可能是照顾大多数听众,而且有不少小朋友,被家长带来扫盲。对我而言,只能是隔靴搔痒,启发一些联想罢了。不过开卷有益,听听总是有收获的,主讲人请观众将一幅画面与音乐的节奏、形式、织体和情绪连接起来,看看小朋友们的直观感受,还是挺有意思的。



      有让我高兴的,是再次听到发小的琴声。如今他背着老罗弟子的名声,也颇有了一些建树。名气于我是没有触动的,亲耳听到他愈发成熟稳健的琴声,才真是眼前一亮,心中一颤。上次听到他现场拉琴已经是四五年前的事了。今天听上去,真有脱胎换骨之感。第一感觉是如同小提琴界的斯特恩,略带沙哑,跨幅颇大,属于尽情挥洒型的,但没斯特恩那么夸张,声底并十分地厚重。真是为他高兴,演奏家能有自己的声音,是很难的事情,也是颇杰出的成就。私底下以为,他还需更鲜明些。44岁还早,但愿他大器晚成,在演奏界留下自己的印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羡慕石兄的耳福。当然也时常惦记着那杯美味的咖啡!  发表于 2014-4-28 17:25

使用道具 TOP

357#
发表于 2014-5-6 09:08:12 | 只看该作者
以前曾提到过,在莫斯科附近看到冬天的白桦林,心中一下子涌起老柴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和拉赫马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片片旋律。初春的远东仍然一片焦黄,一时间激不起乐感,车上同事们的聒噪也扫尽了乐思联想的兴致。
石南根 发表于 2014-4-23 22:01
助助兴,萨弗拉索夫《白嘴鸭归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358#
发表于 2014-5-11 18:02: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4-5-12 07:23 编辑

      上星期是六天班,每天加班到很晚,有两天离开办公室已是十二点半。两点左右入睡,五点起来溜狗,做上班的准备。人生至此,生不如死。

      昨天周六又是大半天的加班,仰首问天,这是为什么?虽然工作近二十年,也承担一定的职责,但是从来不能够如同我的一些同事,在工作中获得人生的快乐。非不敬业也,只是人生的宽广令我无法将生命的全部放到工作上。

      昨晚去太庙准备下周一的活动,现场的表演还未准备好,一切乱糟糟的,临时搭建的舞台和看台泛着胶合板刺鼻的味道。上次进这个院子,大约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太庙正殿的彩绘是修复过的,黄色琉璃瓦似乎没有全换。它张狂、灿烂的样子,我很不喜欢。倒是对面的大门,似是未及修葺,仍是古旧的样子,看上去更有味道。正殿建筑的体量太大了,飞檐的比例不可能做得再大些,闹不好会垮下来,因此就没有了唐宋建筑的味道。整体上强调的是庄严恢宏,但是缺乏人性的亲切,也没有向上飞腾的气势。不能算我亲眼见过的古建中的佼佼者。

      临时设置的彩灯色彩班斓,加上院落内本已繁多细碎的颜色,造成一种乍乍乎乎、热热闹闹的氛围。也许这就是活动主办者想要的。演员们稀稀拉拉地走台,布景工人出出进进,搬运大大小小的球体和半球体以为装饰。来视察的领导在下属的围绕下指指点点,一群群临时凑在一起的工作组大声地讨论着各种事由。两小时后,在下的忍耐似乎到了极限,把余下的工作交给同事,带着若干人离开了。

     出了那中心庭院,入夜的公园里人影寥寥。合抱不过来的古柏、班驳的红墙、散落四下的石件,不远处端门黑漆漆的影子,一下子把人带到另一个世界。走至端门午门间,与同事聊起土木堡之役、庭杖案等等,再沿着宫墙走向东华门,看着稀稀拉拉的雨滴落入筒子河,打碎那几点灯光的倒影,这才仿佛回到自己的世界,那个二十多年前十分熟悉、十分亲切的世界。

      说这么多,同音乐有什么关系呢?

      有的。向同事解释为什么我着急走,理由是我年纪大了,不再能忍受长时间的嘈杂。年轻的同事表示理解,虽然他们仍然向往着夜店和迪厅。还有一个原因,恐怕讲出来他们也无法理解。二十多年来,把听音乐当个正经事儿,对音响、诠释、演绎等等越来越挑剔,连带着对身边的声音也越来越敏感。比如,最近开车居然也很少听广播了,特别是音乐节目。北京能收到的音乐节目太烂了,本已无趣的音乐作品加上DJ们煞有介事的串词,简直就是污人心耳的垃圾。与其受这污染,不如什么也不听,落个耳根清静,虽然这样开车会很无聊。推之及远,对于各种劣质音乐及其声响,近来似乎愈发地没有宽容心,虽不致惹人嫌地胡乱发表评论,但能躲就躲,能藏就藏。
      推之及更远,由于一直对其他门类的艺术,还有富具传承的事理学说感兴趣,因而对以艺术之名行苟且之事的各种作为,以学说为掩盖追求私利的各类装点,也是愈发不能忍受。每天接触到的数万个汉字字符中,有意义、讲事理的寥寥数行数句而已,余者皆可称信息垃圾也。而我也在不停地制造着类似的垃圾,以之供养自己苟且的生命。朋友说,不要执迷,生活需要圆融,但当圆融的结果是感官与心灵的污浊时,执迷未必不是一件必需的好事。



      在听音乐,也只有执迷下去了。一定要把已经听到第10首的朱利亚四重奏的贝多芬四重奏全集全部听完。朱利亚的版本并不受推崇,vegh、busch、alban berg、budapest、italian等等名气更大,我也零星地听过。但手上只有这一套完整地盒装,演奏风格、录音质量整齐划一,从头听到尾,一定对理解贝多芬四重奏有好处,起码是增加一个理解的角度。

      进入第十首的最后乐章,大提琴有一小段宣叙调(注: 经R 兄指正,应该是中提琴的一段变奏),平缓地流淌在其他三把提琴断奏(注: 乐谱上是长音,听起来是断奏)之上,仿佛昨晚筒子河边撩动柳枝的清凉夜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359#
发表于 2014-5-11 21:51:05 | 只看该作者
石兄的文字真漂亮,喧闹与宁静的反差让人身临其境。

但是瘦马还是忍不住想纠缠些毫无意义的细节,石兄莫怪。 第十不是《竖琴》么?末乐章哪里有大提琴的宣叙调啊?

使用道具 TOP

360#
发表于 2014-5-11 23:45:53 | 只看该作者
石楠兄是本坛最辛苦劳作的一位仁兄,为生活也为情势,这样的生活、工作节奏全然没有了自我和一般的生物节奏。我记得很清楚:2002年我在朝阳医院急诊的手术台上接诊的一位患者临终前的遗言:“我忒累了!......”。我也清楚地记得:那一年我送走了人民日报社年仅45岁的副社长。
告别北京,我久久地回望烟洇的北京城,怀念那里的人们,魂牵梦萦那里的风物,但任然庆幸我生活在上海,这个自由呼吸得多的城市。
尽管也有纷繁芜杂的事物和一波又一波的重担,尽管也有心境沉珂的时候,但总是有时间让音乐在耳边响起、读一小段文字、翻看一小段网页、回复几句短信的时间。生活,如果少了这些,无味、无趣、也无着。生活如若不这样,不如不生活!
告诫石楠兄,珍惜健康,也珍惜生活。

点评

就是对在下的激励! 虽然永远达不到您的欣赏和收藏水平, 但知有同乐, 已是喜悦之极. 还在坚持锻炼,但感觉不如在国外时底气足. 京城空气食物饮水诸事皆不宜人居, 勉力苟活. 再次感谢!!  发表于 2014-5-12 07:31
M兄宅心仁厚,多谢诫言相赠. 有时落在一个圈子里,很难脱身出来看.到这个年纪,下决心跳出去也非易事. 我们单位数千人,每年都有英年早逝者,也有我熟识的,不胜唏嘘. 所以坚持得空就听一两张录音, 而且您和其他大侠的存在   发表于 2014-5-12 07:28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7 21:29, Processed in 0.032758 second(s), 20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