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6254

查看

93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409#
发表于 2016-10-16 18:45:49 | 只看该作者
       唉,实在太贵的,就只能听CD了,包括那套LEVY的大无,MARTZY的小无。TELMANYI还得看机会吧

       以前提到蕾菲布的巴赫。第一帕提塔组曲,和著名的利帕第相比,完全是两个极端。想起YOUTUBE上老太太“张牙舞爪”地弹拉威尔的架势,也就不奇怪她的巴赫会有这样一种强劲的气势,活泼的节奏,凿实的触键。大M兄前面说到“首聆效应”,用在这里正合适。听惯了利帕第,听过PLETNEV,都属于轻灵平和的演绎,SCHIFF甚至有些孱弱,再听LEFEBURE还真得适应一阵儿。尼古拉耶娃的巴赫算是有筋骨的,可还不如蕾氏刚劲。有一拼的是尤第娜。

       据说LONG女士弹琴也有男子气慨。再加上NEVEU,这些法国女人,真有意思。

点评

从蔻蔻·夏奈尔开始,法国女人身上那种中性迷人的气味,就是时尚界的风潮。用在艺术领域,阴柔之气倒吸引不了男性了。  发表于 2016-10-16 19:12

使用道具 TOP

410#
发表于 2016-10-16 19:01:09 | 只看该作者
        回施兄,小无的版本真是浩罕,格鲁米欧这个录音也有立体声、单声道以及版次之分。真是不能太钻牛角尖啊。

       兄在另一贴中议论老罗大无复刻版的效果,勾得弟也下单订了一套。听过以后会在兄的贴子里附议。



        本以为晚期录音特别是数码录音的再版应该质量有保障,因为不存在母带变质或消磁的问题,而且新碟盘基重,材料纯度也应该不错。但是最近进手的上面这套格鲁米欧与克里昂合作的莫小奏音效实在不大理想,初听还不如格氏与哈斯基尔的单声道录音,更不如谢霖和海布勒那版,主要是结像不够清晰。也许是功放刚换电子管的问题。

使用道具 TOP

411#
发表于 2016-10-16 19:19:11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是农历九月十六。阳历2016年10月16日。因为数字吉利,有不少年轻人择今日结婚。祝他们百头偕老。

       前几天与老友攀谈,一同感慨人生白驹过隙,到了四十几岁,得抓紧做自己想做的事。当然不是不顾一切地疯魔。再者,老友竟然也细细地问起黑胶唱片的事,有意踏进这条忘河。

       于是开始以下的征程。为了听到克莱斯勒、埃尔曼、海菲兹黄金时代的录音,他们自己在盛年听自己的录音,必须建立一套听78转SHELLAC唱片的系统。手里的QUAD 22前级有调节1954年以前各家公司出版唱片曲线的功能,虽然不能抵过FM122前级那么强大,但总算是有这么一个基本架构,不能浪费设计师的一番苦心。



       用现在的MC唱头听流行和爵士,总有点high不起来的劲头。得考虑上MM头。

       45转还听不了。

       单声道唱片在LENCO机上声音偏硬,得考虑GARRARD 301+SME 3012+ORTOFON SPU A这类的经典方案。

       不能一时到位,但要开始努力了。

使用道具 TOP

412#
发表于 2016-10-16 20:45:58 | 只看该作者
石南根 发表于 2016-10-16 19:01
回施兄,小无的版本真是浩罕,格鲁米欧这个录音也有立体声、单声道以及版次之分。真是不能太钻牛角 ...

我也有这样的体会,菲利普有些数码黑胶声音是要差一些,具体原因也不知道。
菲利普的黑胶,红银以前的黑胶声音要好。蓝银要差一些,但还可以,蓝白就又要差了。
据说红银是菲利普最成熟时期的黑胶。

点评

红银是PHILIPS最成熟的时期,那些室内乐、小乐队作品质感极强,仿佛触手可及,略有些近场。但红银名片的价格也最贵啊。  发表于 2016-10-16 21:18

使用道具 TOP

413#
发表于 2016-10-16 20:58:18 | 只看该作者
石南根 发表于 2016-10-16 18:45
唉,实在太贵的,就只能听CD了,包括那套LEVY的大无,MARTZY的小无。TELMANYI还得看机会吧

  ...

尼古拉耶娃的巴赫总体风格优雅、抒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这位老太太冷静得多,平和得多。就这部作品而言,李赫特比尼老太还要抒情,旋律线顺滑极了,理智上认为有些过了,但进入耳朵真是好听。  发表于 2016-10-16 21:56

使用道具 TOP

414#
发表于 2016-10-16 21:52:47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觉得目前某张黑胶试听效果不佳,不要急着出掉。
因为如果将来器材有调整,再听效果或许不一样的。

点评

提醒得好  发表于 2016-10-16 22:31

使用道具 TOP

415#
发表于 2016-10-16 21:53:48 | 只看该作者
       莫扎特单簧管五重奏,DE PEYER演奏单簧管,MELOS四重奏,HMV ASD 605 半月版。

       这张唱片是当年在比利时跳市“捡”来的,因为电影《阿玛德乌斯》里面萨里埃利“读听”着包括这首五重奏在内的莫扎特作品,百感交集地将乐谱洒了一地的画面,从大学时代就深深地留在脑海中。

       幸而这是一张演录俱佳的唱片,后来经常被用来测试音响效果。本来还在适应RCA 2A3与TUNG-SOL 5U4G 这一新组合,对一些音效上的变化心生疑窦,但这张唱片证明这些新入伍的战士实际上是老兵油子,一下子使音乐画面变得更加立体、更加生动。尤其是DE PEYER的“管技”一览无余,充分展示其长音之纯净、顿音之跳跃。因为自己学过笛子,所以知道连续 顿音时的胸部运动是怎样的。这回能够“看”到演奏者调动身体力量吹出这一串音符了。当然,大小提琴的配合也很重要,不能总是温吞水,该有“BITE”的时候要爆发出来。但是作为室内乐,又不能过份,破了总局。这需要演奏家们相互默契,也需要良好的回放系统把这种感受“呈送”给听者。今天算是沾了边,感谢LP,也感谢LIO。

点评

梅洛斯有一套舒伯特弦乐四重奏全集,我听过一些,感觉不错的。  发表于 2016-10-16 22:04

使用道具 TOP

416#
发表于 2016-10-16 22:06:12 | 只看该作者
说唱片怎么能不上图啊.嘿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就是Watteau的作品嘛  发表于 2016-10-18 23:29
您厉害,哈哈  发表于 2016-10-16 22:30
封面这幅画象华托的风格,哈哈。  发表于 2016-10-16 22:11

使用道具 TOP

417#
发表于 2016-10-17 22:42:31 | 只看该作者


       霍尔舍(Ulf Hoelscher)曾求师于Rostal和Gingold,理论上是法比学派的传人,虽然他本人是德国人。1942年出生于巴伐利亚,战后应该是在西德,并且到美国上过学,1979年却与当时属于东德的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合作录制了两首德国作曲家的经典作品,而且同时在东德ETERNA厂牌和西德EMI分部发行,不知道这背后有什么特别的故事。



       对于这两个曲目,霍尔舍显然驾轻就熟,演奏得非常流畅。乐句打造得既端庄、又精准,同他的老师金戈尔德一样,“既不夸张也不过份”,但因为琴声始终优美和煦,时时打动人心。德累斯顿听上去似乎仍未脱开康维茨尼的影响,音响宏大,形体伟岸,一副凛然、豪迈的正气。这样的诠释听上去会缺少点柔情蜜意,但谁敢说那些甜腻、感伤的演奏符合舒曼、门德尔松的本意呢?

       听这张唱片,有两点感受。一是不要小看名不见经传的唱片。那些榜单中绝大多数都是精彩演绎或加上精彩录音,不听一遍应该说是有缺憾的。但榜单之外的绝妙录音实在不胜枚举,有时候要靠运气才能撞见。除了霍氏赏心悦耳的演奏外,这张ETERNA的录音也算大气磅礴,且兼顾细腻精巧。二是不要片面强调音效优先。现在追逐发烧片成风。演录俱佳的名录音自然是人类音乐史上的珍宝,值得倍加珍惜。但有些TAS上榜片、某位外国网红评出的所谓DIVINITY和DEMIGOD片,从音乐内容上讲实在不敢恭维。发烧片愉悦感官,却不可能像深刻的音乐作品一样,启迪心智,陶冶性情。

使用道具 TOP

418#
发表于 2016-10-18 21:37:05 | 只看该作者


       如施兄以前所说,听音乐需要读书帮助。一种是读并非与音乐直接相关的书,博览广知,增强听音乐的内心积演。另一种是读解说音乐的书,对音乐作品的来路和去向有个大致的了解,便利对作品的内在认知。

       《爱乐》杂志,不管多少人批评它,总还是开卷有益,能够提供不少的背景材料和细致分析。2015年第10期讲莫扎特的室内乐作品,以每部作品都分开来是详细的结构介绍,而且阅读这些文字所需要的时间长度与乐曲本身的演奏用时相当契合。边听边读,边读边听,实在是一种极致的享受。如果没有这些材料,自己很难想到这些听上去简单悦耳的长笛四重奏还蕴含着那么多丰富的内容。

        说句题外话。常去音乐厅的朋友都知道,很多情况下现场音乐不是完全用耳朵“听”,而是用身体各个部位去“感知”,不同频率的空气振动会触发人体的不同反应,更不同旋律的情感刺激也会在人体不同部位出现生理反应,而不仅是触动脑神经。所以,良好的音乐回放给听者带来的不应只是耳朵里的感觉,还应该有更多全身心的感触。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器材放的音量比较大却并不让听者觉得刺耳,只会让听者觉得自己的座位离音乐家们靠近了些。

点评

这张录音极佳!  发表于 2016-10-19 12:01

使用道具 TOP

419#
发表于 2016-10-19 09:20:4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音乐,最理想的方式是能够去看贝多芬和巴赫的原始手稿,其次是去看出版的乐谱。对于很多音乐爱好者来说,都很困难。

对于大多数爱乐者来说,听音乐之余,看看《音乐圣经》也不错的,也是不错的学习方式。《音乐圣经》的一些资料还是不错的。象谈到贝多芬的手稿时,会说明贝多芬在某处标注了“温暖的”,“如歌的”,“感动”这些字句,这些字句非常重要,对了解贝多芬当时的心境以及心理状态都非常重要。比如听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我也会有时边听边看。

对音乐的理解,学习和研究当然都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不过我们也要意识到,音乐家创作了作品,并不是专门给那些懂乐理的人听的,没学过音乐的人也可以感受得到的。

使用道具 TOP

420#
发表于 2016-10-19 11:36:13 | 只看该作者
音乐是很容易明白的,一点也不深奥。比如贝多芬的小提琴、钢琴曲都是很容易得到共鸣,充满了美好。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4 08:47, Processed in 0.039325 second(s), 23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