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0237

查看

82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shinelb

37#
发表于 2016-1-11 11:49:17 | 只看该作者
石南根 发表于 2016-1-11 11:19
香港不是文化沙漠。

五十年代一大批内地精英逃至香港,虽然有些辗转返回内地,或远游欧美、台湾等地,但 ...

还是石兄文笔犀利,哈哈。

使用道具 TOP

38#
发表于 2016-1-11 12:57:25 | 只看该作者
35楼分析的透彻

点评

这可不是可以随便写出来的哦。  发表于 2016-1-11 15:00

使用道具 TOP

HAC

39#
发表于 2016-1-11 13:24:25 | 只看该作者
这些唱片我都有,而且还都是很老的片子,但我不认为我是发烧友,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音乐音响爱好者。

点评

在这里回复老兄吧,以前我也看《高保真音响》,潘主编是人才啊。最近也看,感觉还不错。  发表于 2016-1-11 14:59

使用道具 TOP

zzz

40#
发表于 2016-1-11 13:55:46 | 只看该作者
shinelb 发表于 2016-1-11 10:49
他获得过很多次格莱美奖,我个人倒是比较喜欢的,他的唱片都很发烧。

是吗,那我回去再听听。

使用道具 TOP

41#
发表于 2016-1-11 15:19:44 | 只看该作者
发烧友经常说的能够听到小提琴家的呼吸声的唱片我印象中有两张,
一张就是kavakos这张,另一张是穆特的卡门幻想曲。
kavakos这张呼吸声要明显一些。穆特那张,主要是第一首流浪者之歌,如果你的器材分析力够好,是可以听出呼吸声的。
当然,这些都是发烧友才会去注意的了,也可以说是发烧的乐趣之一吧。与音乐就没有多大关系了。

点评

HAC
说实在的,我特别不喜欢这张里面的呼吸声,有点太大了!穆特那张还可以。  发表于 2016-1-11 16:38

使用道具 TOP

42#
发表于 2016-1-11 15:29:23 | 只看该作者
能有曲,演,录都全部通过的实在太少

使用道具 TOP

43#
发表于 2016-1-11 15:37:17 | 只看该作者
1647650152 发表于 2016-1-11 15:29
能有曲,演,录都全部通过的实在太少

发烧碟的特点主要还是录得好。
有一张发烧碟叫贝多芬黄页,这是威信的一张试音碟,是贝多芬的第十小提琴奏鸣曲和埃奈斯库的小提琴奏鸣曲。录音效果非常好,但感觉演绎就一般。
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还是历史上那些名演更好听。
可见,录音效果不一定放在首位。

点评

HAC
发烧盘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价格。  发表于 2016-1-11 16:39

使用道具 TOP

44#
发表于 2016-1-11 16:34:27 | 只看该作者
香港艺术节今年已是第44届了。。。。。。认同35楼意见。

使用道具 TOP

45#
发表于 2016-1-11 16:49:23 | 只看该作者
说实在的,我特别不喜欢这张里面的呼吸声,有点太大了!穆特那张还可以。
--------------------------------------------------------------------------------------------------
回HAC兄,这个贴基本就是我们那一代发烧友的经历了。
还有一次,我记得去听音响,老板对我说,你看穆特的呼吸声都可以听到,你说这音响牛不牛?
其实,几万块钱的器材都可以听到的。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实践一下。

点评

HAC
的确如此,当年“发烧”还真的把注意力放在录音上,购买了大量的发烧片子,竖着耳朵在找什么乐谱掉在地上的细节,本末倒置啊。  发表于 2016-1-12 08:50

使用道具 TOP

46#
发表于 2016-1-11 20:01:08 | 只看该作者
不是发烧友,奔向发烧的路上,哈哈~
有个问题请教各位:发烧友们听西方音乐多一些,这是事实吧?
是因为压根不喜欢中国音乐作品,中国音乐作品不值得听,还是因为国内的唱片质量不尽如人意?
谢谢!

点评

中国或汉族音乐以旋律为主线,不似西方古典以织体为主,相对简单而思考的乐趣少,跟不好听切不可混为一谈  发表于 2016-1-11 20:51

使用道具 TOP

47#
发表于 2016-1-11 20:37:2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香港是“文化沙漠”这个说法最早是谁提出的,目前所知最早的确凿记载是:1927年2月27号,鲁迅第二次来港,应大公报邀请进行两场演讲,当时英国人发动多种方式阻挠,结果到场却有五六百人之多,很多人站着听完,席上一群年轻的香港写作者向鲁迅提问:“香港是文化沙漠吗?”鲁迅当时的回覆是:“不可以这样说,这样说太颓唐了,就算它是沙漠也不是不能改变的。”

使用道具 TOP

48#
发表于 2016-1-11 20:39:41 | 只看该作者
被叫成“文化沙漠”的地方也很多。但无非都在祖国南部——香港啊,广州啊,深圳啊⋯⋯就从来没听说过谁管北京叫文化沙漠的,也没听过谁管上海或者乌鲁木齐叫文化沙漠。
显然人们倾向于觉得南蛮之地,说鸟语,且串出浓浓资本主义味儿的地方才配得上“文化沙漠”这一称号。比起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过以或者被小平划了一个圈之后才“先富起来”的广州和深圳,“文化沙漠”中最正宗的当属正正经经沦为过上百年资本主义殖民地香港了。
说香港没文化么?也是啊,这是一个会把《zookeeper》翻译成《精装群兽追女仔》的地方啊,是一个发行量最大报纸在黑社会背景的《东方日报》以及一个广告多过新闻的免费报纸《头条日报》中角逐的地方啊。说香港没文化么?但也不是啊。论文盲率,论教育程度,论文化设施,哪哪样也没有落在后边啊;2011年世界大学排名港大、港中文及科大学分别位居22、37及40位,全歼位列46的北大和47的清华了。除非是比普通话,别的还有什么好比呢。
“文化沙漠”这个词(怀着既然它存在就尝试去理解它的心情)不免是针对香港是一个彻底的商业社会,消费社会这点而言的。
香港是世界上经济自由度最高的地区,没有之一。加拿大费沙学会(Fraser Institute)公布的“世界经济自由2011年报告”,香港在全球经济自由度排名首位。同样,香港是世界上最强调经济价值的城市,很可能也没有之一。这里不是不重视文化,只是更重视物质罢了。香港人可以不知道三皇五帝,但不可以不懂得炒股、炒楼、熟知李嘉诚的发家史和豪门恩怨的最新八卦 。
如果有个专门给中国人用的词叫崇洋媚外的话,香港当然算是首当其冲地“崇洋媚外”。崇洋媚外就自然要“照办煮碗”(依葫芦画瓢),洋人有的,我也要有。把伦敦,纽约学了个大概模子。莫圆庄在《明报周刊》里说香港多的是小美国人和小英国人;林燕妮说香港人老是忙着对外国人显示自己到过多少外国国家,懂得多少洋东西。 于是香港能和伦敦,巴黎一样并列为世界著名摩登大都会,却似乎也只限于摩登而已。
香港也是世界人均广告接收量最多的地区,加上昨天刚出的苹果爽报,香港的免费报纸足有六份。大概如果不是香港人民对消费主义的接受,香港不可能成为一个有6份免费报纸同时存在的地方。对于香港人来说,广告就像新闻一样是需要也想要阅读的内容。能够做广告的地方都已经做了广告,据说几年前政府还差点打算要在香港的隧道内设置广告位置,最终被议员以“如果放一些美女图片在那里,也许会引起车祸”的理由否决掉了。
香港的这种消费主义气质即使在其文化人的身上也一概明显地体现出来。香港那四位久负盛名的大才子:金庸,倪匡,黄霑,蔡澜。一个“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长居华人作家首富;一个众体皆备,日进万言,速度之快,稿酬迭来,世界第一;一个是黄金填词人,作品脍炙人口,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代表;最后这个食色性也,卖酱售茶,至今逍遥在美食美女间。他们极深的古典文化造诣,和他们非常市场化的文风,在香港这片奇葩的土地上奇怪地融合得天衣无缝。
其实这个问题,很多香港作家的文章都可以回答你。香港文化人都很有一种盛世已过的危机感,都经常很不吝啬地批评香港文化,不过他们的批评文章也都正像他们批评的文化一样,有一种通俗易懂,老少咸宜的香港风格,悖悖论论的。
林奕华说香港人喜欢投机,就像香港人喜欢韦小宝。“精于卖乖,抛浪头,不学无术,走精面(投机取巧),执生(伺机行事)⋯⋯如果不是有着这类人的高速繁殖,香港不可能在短短二十年间创造如此骄人的经济成就,以及如骨牌效益的‘文化下陷’。”
“香港是百分百现实的。现实的意思,是不作无谓的行动与妄想。在香港人的字典里,数艺术是最无谓的。因此,连娱乐所保函的艺术成分,也必须被硬生生地分拆剔除。唯有这样,香港人才会觉得在娱乐上花的钱用得其所:金有纯金,娱乐当然也是越纯越好。”
文化沙漠就这样继续活色生香地有气质,没文化下去。
                 -----------------来源于“知乎”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3 12:57, Processed in 0.027514 second(s), 22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