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13996

查看

80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聆听者

37#
发表于 2018-7-11 02:40:23 | 只看该作者
梁羽生、金庸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给读者带来新的感受!楼主虽然没有到开宗立派的境地,但是用心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也算颇有新意,值得点赞!至于好声音的三个特征大家同不同意,完不完整,大可以抛出自己的观点的!

使用道具 TOP

38#
发表于 2018-7-11 16:03:59 | 只看该作者
音乐的创作、演绎、传播与鉴赏与绘画文学等其他类别艺术有很大不同。受环境、器材、演绎者、受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非常大。

我们非专业人士要比较全面、准确地用语言文字来归纳提炼以便于互相交流分享不是太容易的,大家各自从实战中提炼体会在一个平台来分享,尽管有时不十分全面,比愉也不一定非常恰当,但引人思考、质疑与共鸣有时是并存的,仍然值得尊重与鼓励。

贴主长文观点很明晰,逐条展开剖析。
宁静(细节、安定、宁静、黑背景、环境底噪低)
阳光感(健康声底、通透、绵密、平衡)
入境(辨识度、控制力、动人、如临现场、听感自然真实有感染力)
我本人最欣赏的是,以上这三个方面恰巧涵盖了我们在家欣赏罐头音乐的三个大的要素:房间环境、器材素质、听者感受。

相比于现场LlVE音乐会,音乐厅对应家庭听音室、乐队乐器素质对应器材素质、现场听众对应聆听者。这三大要素缺一不可。在HlFl阶段器材素质占主要,追求极致HlEND境界的话,你会发现器材素质固然仍然是重点,另外两个方面也绝对不可忽视。

第一条房间环境,大致涵盖:
房间相对于器材能量的合适容积大小
合理的长宽高尺寸比例
合适的混响时间控制(吸收与扩散引用)
室内装饰材料的使用
环境底噪控制

第二器材素质,烧友折腾项目大致如下:
供电部分:拉电源专线地线、专用电柜空开漏保、墙插、电处、保险丝等
主机部分:不同品牌不同级别机型的购置与搭配
线材部分:信号线、嗽叭线、电源线、解码线、唱臂线等
垫材避震部分:器材架、各种钉垫等
精细调整部分:相位、摆位、摩改等

第三听者感受
相比以上两项这个较难体会,作为一个音乐兼音响发烧友,我的体会是:
"入境"或者说我们借助音响技术来进入音乐艺术需要你的音乐知识(曲目积累)音响认识(对好声音的鉴别能力)与健康安定的心境。

贴主列出的第一条宁静(环境底噪)尽管只是听音空间素质中的一项而已,这一点的重要性我很有感受。以前系统在一楼客厅,记得七八年前富盛阿峰来玩,向我强调房间底噪的重要性并用很专业的器材测了底噪,大约有30db多些,门外有车开过时能达到40db多。现在新居的听音室一半在地下,手机下载的软件实测只有10~15db间,新房间容积是原来的1.8倍、聆听距离是原来的1.5倍,同样系统音量不需要加大,却听到了很多的细节与微动态,难以描述。

贴主列出的第二条阳光感
使用描述视觉元素来比喻可能不十分贴切,有的人甚至完全无法体会。
我想这个听感与许多指标都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全频能量、密度与重量感通透度、层次感。
谈及易于烧友同好之间沟通交流的共通语言词汇,刘汉盛先生已经提炼了很多年,从最初的七八要到现在的二十要,不能说这二十要是绝对详尽,其中有些要素之间也有交叉涵盖的范围,有的词汇也不是原创,我认为值得最高的尊重。
相比于很多烧友"乐感好"等笼统主观的描述,阳光感让我更有共鸣一些。

顺便吐槽一下我们同好间交流平台的怪状:
描述声音不屑使用专家发明的客观技术型用词,什么音质音色密度平衡度频宽细节再生太过时了……
自己创造的主观艺术型用词人家又完全无法体会,什么旋律好有乐感……
人家引用别的领域词汇来作引申比喻也无法领会没有共鸣。
最后平台上除了求助贴只会有两种讨论结果:
大伙各玩各的自己开心就行了、要分享讨论先把自家录音发上来评个高低。
看来版主们是否抓紧考虑统一下录音设备及操作方法了……

点评

非常赞同用录音来作为音响系统的声音交流辅助!我正在考虑大家统一用sony D100(暂时便携式较好保真度,我的轮着寄给大家)录音机来录自己的系统放上来,听的播放器用foobar,耳机用森海塞尔的HD600/650.  发表于 2018-7-12 03:27
我已经在几年前提出用录音段落来表达自己的声音认识是相对较客观的好办法,我本人也放了许多我自己系统的录音在拙贴(801S3讨论贴)上,是自己的系统声音的日记,是否跟自己文字相符有音为证,起码做不了指鹿为马!  发表于 2018-7-12 03:18

使用道具 TOP

tyr

39#
发表于 2018-7-11 17:41:43 | 只看该作者
简单说说个人观点
1、作为个人的赏乐感悟,的确精彩;
2、作为一套音响系统对音乐的演绎水平衡量标准,就有所欠缺,理由有二:一是不能因为音乐的非具象性,而用具有非具象性的文字来表述,这样就会出现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理解;衡量的唯一准则-标准性就失去了;二是衡量音乐是否感人与衡量器材没必然关系,将感受硬性捆绑可能产生误导。

使用道具 TOP

40#
发表于 2018-7-11 18:12: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agidyna 于 2018-7-21 17:15 编辑

刚看了两部电影〈猎杀星期一〉〈匿名者〉,都是讲述人类社会今后为了方便管理被统一行为、被统一监视——这种题材荷里活一直乐此不疲。为什么?因为今天享受自由的美国人很恐惧“被统一”。                                                                              
    对于重播音乐的描述,我国曾经有规范性词汇描述,但是那个年代注定制定不全面,举个例子:音场,那个年代是无法理解的,因为我们所接触的器材限制了我们的视界(耳界),至于这几年出现的“微动态”更是制定描述的前辈们不敢想象的。那个年代描述得比较单一另一个原因是只有报纸、杂志从业人员“垄断”了发言权,其他人只有看的份儿。因此,在人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各种论坛畅所欲言的今天何至于提出统一器材作为标准?!然后再统一描述统一发布?                        
       另外,玩HiFi的既有贩夫走卒,也有企业高管国家政要(如梅德韦杰夫),大家的爱好和要求明显不一致:流行曲(先不分上世纪30/60/90年代)、爵士乐、摇滚、黑人灵歌、古典音乐(先不说巴洛克、浪漫派),因此他们描述听感肯定百花齐放,不论用摄影家的视觉还是厨师的味觉,但是我觉得只要是出于内心的真诚描述,都可以接受理解,毕竟不是要“出版”。我所不能接受的是已故艺人黄霑口头禅哪一种——文人多屎尿——东拉西扯加上心灵鸡汤。

点评

明白人  发表于 2018-7-14 17:06
最后几句精辟。  发表于 2018-7-11 18:42

使用道具 TOP

41#
发表于 2018-7-11 18:34:28 | 只看该作者
       游离于音响和音乐之间的表述,较易获得烧友青睐,误导误解难免。
       就拿宁静来说,不一定是好事,缺少微动态细节也是一种干净,明亮也与此有关,录音现场也是有混响的,录音器材开机就会有轻微底噪,听不到是有问题,缺少汗毛似的细节,如同光板没毛,会发亮少质感。

使用道具 TOP

42#
发表于 2018-7-13 10:34:04 | 只看该作者
无论是一把琴OR一个音响系统,声音好音乐会更感人。音乐艺术鉴赏力高的人对声音会有更好的理解与把握。
技术与艺术尽管密切相关,不过我认为声音好坏更多属于科学技术领域,服务于音乐艺术。
获取、评价声音好坏需要科学的头脑与理性剖析。

比如说上面坛友提到的破坏宁静的底噪问题,在某个特定空间听一套系统对音乐重播时,除了乐器声(包括直达声&反射声)以外的噪声大致以下四个来源:

1.房间本身的环境底噪,系统通电之前就存在。
这个我认为越低越好。

2.机器本身的底噪,机器通电通路后尚未读碟之前就存在。
这个我也认为越低越好。不过实战中经常发现升级更高素质的线材后,同等音量下机器底噪增大了,随之声音更好听,全频能量更强。这只说明线材能量大,同时把噪音与乐音加强了,不等于说机器底噪是好东西。

3.模拟音源如黑㬵、盘带读碟时因为盘面等问题产生的炒豆声。这个肯定希望没有。

4.正常放音时,唱片里本身录在里面的录音现场的其他声音,进入话筒的现场各种噪声及录音设备的底噪等。
这个的重播与乐音是同步的,一般来说录音底噪细节多,音乐也更好听,聆听者似乎做不了什么。
系统升级了,一般是乐音出来之前的录音底噪大了,音乐也更好听,原因是全频能量密度加强了,细节也更多。
好几家日本公司的CD重制对录音底噪进行了选择性抑制后再发行,有的人却不喜欢。不难理解抑制噪音时同时消失了部分乐音细节,有得有失。

使用道具 TOP

43#
发表于 2018-7-13 10:59:17 | 只看该作者
znd06 发表于 2018-7-10 19:19
HiFi意为高保真,对终极用户来说,也可叫低失真重放,这意思很明确,它属于物理技术层面,它服务 ...




      

使用道具 TOP

tyr

44#
发表于 2018-7-14 10:22:19 | 只看该作者
以前地谈过的,一点肤浅体会:

发表于 2015-4-24 01:58: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tyr 于 2015-4-25 00:53 编辑


音乐重放的质量,哈,这比较笼统,也不好定性,
现场聆听演奏,往往很容易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不单喜悦的美、痛苦也是美, 优秀的演奏,给你的就是一种美的感受。
而演奏录音后的载体,就是这种美的接力,我们器材将载体重播出来,就是这种美传递的最后一环。
能够让你感受感到演奏者所传达的美,这才是音响的本来目的。
----
补充一下,以上说的“美”,不单指外在形体、声音的感官之美,更有的是你赞叹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之美,哈。也是你感受到的属于美学范畴的“美”。


发表于 2015-4-21 02:27:26 | 只看该作者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yOTA4MTYw.html?from=s1.8-1-1.2
克莱伯指挥的伯莱姆斯第2交响曲,
音乐的确难以用文字来表述,
而音乐的语言,或者说是音乐家的的语言,是用美妙悦耳、意味深长的声音来表达他的激情。
个人以为,伯莱姆斯第2交响曲是音响系统音乐性表达很好的试金石之一,
不单是对器材,对乐团,对指挥也是个坎,
克莱伯的这伯莱姆斯第2,少见的饱满大气而不失华美。
当系统播完整首伯莱姆斯第2交响曲(是要完整的播完整曲),没将你闷着的话,
哈,从欣赏音乐的角度说,也不会差了。

回复 音乐等于力量 的帖子

很高兴,力量兄的感受对我很有启发。谢了。
再说说勃2,
勃2在古典里的地位或影响在这暂不去论究,
但他的慢板是相当有华彩,换个通俗的话就是抓心,而不同的指挥,处理也不一样,多都出彩。
有现场聆听经验的可能都有这个体会,就是高潮部分只是令你兴奋,而令你陶醉和引起你思绪联翩是有丰富层次和变化的弱音演奏部分,
而弱音的演奏,乐手的水平,乐团的水平,指挥和乐团的融合度,乐手和乐手之间的默契-----这·些·都很重要,这正是区分乐团水平的标志之一,
曾听过乐团在演奏勃2的第2乐章时乱了,当时是一老外指挥一国内乐团,估计一是指挥和乐团的沟通不够,另一原因,乐团在这方面真的弱。
在音响上也是这样,能整曲听下来,能令你有所回想的,就不差,
还有,评判系统的话,最好是整曲听下来再去判断,哈,个人做法,如觉得好玩就试试吧。
如觉得和闷,难受的话,就去找找系统的问题,
音乐,无论那类,都不应令你难受的,就是安魂曲,也是令你更安详而有种升华的感受。
哈,胡扯几句,有错的请多包涵。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 ... -95.3.9-1.1-1-1-8-0
有兴趣可看看这个,克莱伯的一个纪念片,可以见到指挥是怎样调整乐团,以达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

点评

克莱伯的勃四交是名版,勃二倒没关注,马上去找来听听。不知道有没有黑㬵。  发表于 2018-7-14 14:49

使用道具 TOP

tyr

45#
发表于 2018-7-14 10:29:30 |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TOP

tyr

46#
发表于 2018-7-14 15:17:15 | 只看该作者
勃二黑胶有很多,我这两张都不算好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克莱伯指挥的勃二黑㬵存在么?  发表于 2018-7-14 15:26

使用道具 TOP

tyr

47#
发表于 2018-7-14 16:52:4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要到音乐版那边问问了

使用道具 TOP

tyr

48#
发表于 2018-7-14 19:33: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tyr 于 2018-7-14 19:40 编辑


音场这个,在现代录音,包括单声道时代,在业界已有概念和具体实施技术,只不过在当时音场的呈现大多只限录音室环境,一般家庭难以体现,
现在我们有幸在大部分烧友家里都能体会到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5-4-29 13:18, Processed in 0.030853 second(s), 20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