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04171

查看

1018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541#
发表于 2015-2-23 21:54: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5-2-28 23:48 编辑

      春节的旅行就是在噪音中穿行。

      鞭炮的喧嚣是我喜欢的,这声音里有许多个人成长的回忆。孩子的吵闹是可以容忍的,这七天就应是由着他们放纵天性的时刻。

      然而成年人在市场、车站、机场、影院等所有公共场合的喧哗,与孩子们同等音量的大呼小叫,各种劣质扬声器泛滥出的人声以及所谓乐声,只能说明我们这个社会对于公共财产(public property)的极度无知、极度漠视。看到商家将自家的垃圾扫到街上,或是有人将公园的长椅弄脏或破坏,大家自然会予以谴责,虽然今天这些现象仍然比比皆是。那么公共空间的安静呢,似乎是可以肆意毁灭而不承受任何实物或良心代价的。

      这里既不是讨论这个话题的地方,留着一肚子话别处却说吧。遇到这种情景,唯一的排解是默默地唱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的主旋律。学一学爱因斯坦罢了。

      我绝对相信,爱听音乐特别是那些惯于静心聆听音乐的人,是不会由着自己的破嗓子放纵地撕毁宁静之美好的。也不会太过放纵自己的孩子,在小小的年纪就对各种声音丧失了区分良莠的能力,只能用自私的喊叫填充寂静。然而寂静并不是”空“,而是一种”满“啊。

      戴上耳机,是另一个选项。网络上有那么多的选项。用旅行中必不可少的等待时刻,对比一下米凯朗杰利、古尔达、古尔德、齐默曼等大师是如何演绎贝五钢协的,听音的同时还能观察他们手指的运动,也不失为一桩美事。

      遗憾的是,这种对比只能是”半吊子“的比较,区分节奏、强弱、造句、速度的变化是可以的,但辩识大师各具特点的音色,看他们不同的触键如何造就他们设想的琴声,可就困难得多了。

      回到音响系统面前,放一张塞金的贝五,虽然眼前没有任何图像,但塞金那富有特色的击键、变速和断句活灵活现浮于眼前,倒比看那些网上小视频更让人激动呢。

      再听一下Edo de Waart 1970年代在Philips的录音,张张精彩,张张都能够说明什么是美好的、悦人的声音。如今这位封面上的翩翩少年已经银丝满头,几年前听他指挥皇家弗拉芒爱乐的表演也未留下深刻印象。但他在初出道时录制的巴赫、莫扎特,包括为格鲁米欧等大师的伴奏,从风格和音响效果上都成为和平时代典雅诠释的代表。

      这些录音干净、透明、清爽,因为乐队建制小,所以用不着夸张的音场画面和澎湃的低音托底,可以采用相对近距离的收音,形成一种很强的包围感。主奏乐器质感极强,堂音较少,小提琴的一些乐段甚至可以听到手指击打指板的声音,但同时并不缺乏空气感,对双簧管这样的乐器则给予一定的呼吸距离。实际上,在现场是很难听到这种录音效果的,即使是在规模不大的厅室内听小乐队的“堂会”,坐在一排1号,总还会听到空间的回音,前后排乐器的声音也会自然地融合,主奏乐器不会像在录音中那样突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542#
发表于 2015-2-28 09:53:22 | 只看该作者

石兄新年好。

巴伯小提琴协奏曲

巴伯是美国现代作曲家,他的音乐风格不是太激进,趋向保守。他的最有名的作品就是路人皆知的《弦乐柔板》,这部作品柔美光鲜,表现了一种悲剧性,直击人的心灵。巴伯也写交响曲,他的作曲题材还算比较广泛,不过有名的作品就不是太多,小提琴协奏曲是他的另外一部比较美名远扬的音乐作品。

巴伯的小提琴协奏曲音乐风格与德奥的小提琴协奏曲比较差异很大,总的来说,巴伯的小提琴协奏曲没有德奥作品的哲学思辨色彩,也缺少德奥作品的沉思和深刻性。但是巴伯的小提琴协奏曲优美如画,听了令人心醉。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的前两个乐章类似美国电影音乐,优美如歌,具有一种昏黄的色彩和调子。不过这两个乐章不管是音乐深度和演奏难度都不够,委托巴伯创作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的老板曾嫌弃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缺乏深度和难度。巴伯吸取了教训,在创作第三乐章时增加了难度。巴伯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音乐风格是现代的,比较前卫和激进,演奏难度也非常高。

巴伯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唱片版本不是很多,最有名的就是沙汉姆和普列文的版本了。在录制巴伯小提琴协奏曲的时候,沙汉姆的演奏水平正处于上升阶段,高超的技巧使得沙汉姆拉起这部作品来也非常游刃有余。其实这张唱片的卖点在于普列文。因为普列文擅长电影音乐,他曾四度获得奥斯卡电影配乐大奖。而这部巴伯小提琴协奏曲在音乐风格上非常类似美国电影音乐,因此,由普列文来协奏就真的是最合适不过了。。。。。

在这张唱片上也有一首科恩戈尔德的小提琴协奏曲,也是电影风格的,不过音乐风格比较激进,有很多现代音乐的元素,这部作品也相当流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给施兄拜个晚年。出差刚回京,有几天没来看了。祝兄羊年大吉,听乐欢喜。  发表于 2015-2-28 23:47

使用道具 TOP

543#
发表于 2015-3-1 00:19: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5-3-1 08:35 编辑

      时隔18年,再次走进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努力寻找记忆中的碎片,却已枉然。

      未能免俗,仅有三个小时,优先去看欧洲油画馆。一眼望去,能从风格笔触上叫出作者名字来的,要比上次多得多了。看到梵高、莫奈也没从前那么激动了。达芬奇、鲁本斯、特纳等诸多欧洲大师的藏品并不杰出,伦敦国家画廊、卢浮宫、佛罗伦萨乌菲济、马德里普拉多以及散落在欧洲大陆各个角落的名家杰作浩如烟海,那些壁画更是无法迁移到美国。但那几幅格里科还是令我驻足良久,他总是那么迷人。

      很遗憾,没时间去看现代绘画,波拉克、沃霍尔在别的地方遇到过,Rothko却从未直面,这次又无奈地失之交臂。纽约是他的老巢啊。

      中国馆的明清册页丰富且有特色,包括董其昌、王时敏、蓝瑛等人的真迹,恬淡而富有生机,好几位都追倪瓒画意,虽不达之,却也着实感人。老外搭建的仿苏州网师园一隅的明轩显然有诸多瑕疵,不过点到而止矣,勉强说得过去。恰好迎面听到一个美国小姑娘走进院子时说,"Oh, it's beautiful",不由得心中暗暗一笑。如果这时院中放一曲古琴音乐,应该会令她更为感动。而那园子的布置如果更地道些,更灵性些,会令往观者更为震撼。

      关于绘画与音乐的通感,已是个俗不可耐的话题。但这种通感积累成为听乐者观画时的惯常反应,倒不失为一件赏心乐事。每每去看博物馆,总能联想起大量的曲调。这次令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不同时代风格的画作引发出的音乐主题,而是看画时脚步不由自主地移动,竟也是随着脑海中音乐的起伏变化,而且大多是抒情的慢板,节奏和拍子富有弹性,譬如肖邦长句的legato。

      常看画的人知道,在博物馆里游荡超过一小时,脚踝会酸痛,头脑会涨痛,需要歇息片刻,恢复心智与体力。这同音乐会中场休息大约是一个道理。大凡沉浸在艺术之中,虽然表面看上去是端坐或闲游,精神与内心却是高度的亢奋,大脑如机械表芯般飞速转动,人在这种内紧外松的状态下得到心理的调整和情感的渲泻。


点评

有一个很好的解乏解疲的逛博物馆的方法:绘画或文物与雕塑作品交替看。雕塑的欣赏方法是围着圆雕四面围绕着看,可以仰望着看,也可以低首俯看,甚至可以触摸着欣赏。  发表于 2015-3-1 11:13

使用道具 TOP

544#
发表于 2015-3-2 05:31: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石南根 的帖子

近半年大都会正搞El Greco全美藏品展,兄很幸运刚好赶上个尾巴。
    El Greco 在西方美术史上整个儿是一邪门儿的存在,二百年里完全不带其他人玩儿的感觉。“米开朗琪罗不懂绘画”~别人谁敢说这话都叫二百五,唯独Greco 这么说叫“天才就是这么任性!”。如今任性一词俨然成了坊间一则口头禅,跟四百年前这位比全TM弱爆了!

点评

格里科是个怪杰,我不知道他之前有谁可以供他效仿,但他身后的西班牙画家多有他的烙印。  发表于 2015-3-2 22:33

使用道具 TOP

545#
发表于 2015-3-2 10:46:08 | 只看该作者
谈到美术,春节期间在家乡看到一本书叫《徐悲鸿PK徐志摩》(还真的是这样的书名),犹豫了一下,没有买。这本书是讲当年徐悲鸿和徐志摩在艺术上的争论的。

点评

那个时代挺有意思的。名人之间有许多恩恩怨怨,今天的“艺术家”们好像倒不如他们放得开。  发表于 2015-3-2 22:34

使用道具 TOP

546#
发表于 2015-3-2 18:46:46 | 只看该作者
以前在ipad上看过greco的画,感觉很怪,但在托莱多看到真迹时,才真的被震撼了。

使用道具 TOP

547#
发表于 2015-3-2 22:33:32 | 只看该作者
格列柯给人的视觉冲击力远远要超越卡拉瓦焦,其冲击力在于观画者也深深地参与入画家创作时的那种高热谵妄的迷厥状态。

点评

卡拉瓦乔用光,格列柯用光,还用形。中文是应该用格列柯,免得与上世纪那位同样谵妄的意大利画家基里科混淆。  发表于 2015-3-2 23:36

使用道具 TOP

MZL

548#
发表于 2015-3-2 22:42:35 | 只看该作者
他笔下的人物造型被有意拉长了,有的画整幅看上去像是凸透镜的影像,加之灰暗色调的笼罩,似有一种诡异的神秘感。作品散见于欧美各大博物馆。估计普拉多美术馆能多些,有机会定去看看。

点评

如果没记错,普拉多好像是有两个半个很大的厅(不是两个半)留给他。离得老远就能望见。兄有机会再去托莱多走走,美妙极了。对比着想起五台山,那叫一个恨呢,怎一个恨字了得!!!  发表于 2015-3-2 23:40

使用道具 TOP

549#
发表于 2015-3-2 23:48: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5-3-3 00:06 编辑



      今晚之前,真的是根本不认识她。拿出来一听,吃了一惊。

      肖邦的谐谑曲色彩斑斓,给演奏者很大的弹性空间。此前印象最深的是李赫特,而且是音效不佳的现场单声道录音。但李爷弹得太“爷们儿”了。而且强力槌击和弦后,丝毫不影响下一句上下行音阶的流畅。抢拍、赶拍,随性而至却又恰到好处。

      Ruth弹得正好相反。浪漫的激情化解在均衡、雅致的造句中,起伏连绵有如董源的山水。柔板的段落正似微澜之江水,内里蕴含着巨大的动力,看上去却沉着冷静,汨汨汤汤,涌动前行。女性特有的敏感和诗情画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肖邦又多了一番味道。

      老太太1925年生人,早年是个钢琴神童。网上一搜便知生平,她孩提时代的老师名单中有Arthur Schanabel, Egon Petri, Alfred Cortot, Joseph Hofmann, Sergei Rachmaninoff,令人咋舌。

      有意思的是,已过90岁生日的老人家今年4月还打算在巴黎开演奏会呢。祝她遂愿,也祝坛中高人能有幸去听听。鲁宾斯坦1976年出场最后一场音乐会是89岁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这老太的教师队伍堪称有史最豪华阵容,不过她究其一生也未达到她老师们的高度,着实可惜!她那两本书价值颇高,尤其是回忆录,黄金时代大师们的生活侧影。  发表于 2015-3-4 09:00
斯莱津斯卡  发表于 2015-3-3 02:33

使用道具 TOP

550#
发表于 2015-3-3 08:25:27 | 只看该作者
各位精通音乐,美术,都很厉害。
石兄还提到董源,巨然的山水,犀利。

点评

弟也觉得与诸兄交流十分地愉快,增长见识,坚定自信。  发表于 2015-3-3 11:23

使用道具 TOP

551#
发表于 2015-3-4 21:28:24 | 只看该作者


      一直不太喜欢费拉。作为法比学派传人,承继伊萨伊、蒂博之衣钵,但他的琴音总是没有格鲁米欧那么柔润、顺滑。说他“清丽”,又没有米尔斯坦那么瘦中有骨、金钩铁划。说他感性,听听他的同门师兄梅纽因,那种“上下翻飞”之挥洒,肝肠寸断、百转迂回,费拉只能望其项背。为什么卡拉扬那么喜欢他?同他一起录了所有重要的小提琴协奏曲?

      其实都是录音惹的祸。因为此前一直听的都是DG的录音,也就是费拉与卡拉扬合作的那些演奏。他的琴声给我留下的就是上面那些印象。

      回到他早些时候在EMI的录音,感觉就完全不同了。上面这张白金狗贵得要命,我只有同本录音的单声道ALP版。但单声道能够更加突出地表现独奏者的声音和技巧。费拉在这张门德尔松+柴可夫斯基的表演酣畅淋漓,虽然不是俄罗斯学派那种大开大阖,却也情感充沛、柔中带刚。特别是琴音的多重变化,即使是他偏亮的高音区,也在不同乐句中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而中低音、双音的表现更是韧性十足、流畅明丽,丝毫没有涩、闷、窄、幼等等那些充斥在DG录音里的恶声。

      这张录音呈现的一代大师的卓越风采,费拉虽不十分完美,但足具个人的鲜明特征,堪与其他法比学派乃至其他学派的演奏家比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费拉斯与老卡合作时,一方面受卡爷的制约,更主要的是自己的想法开始多起来,反而木有当初凭直觉演绎作品时那么一气呵成。录音因素尚在其次。法比学派里他真算不上大师人物,Ida都比他具备大师风范。  发表于 2015-3-6 03:02

使用道具 TOP

552#
发表于 2015-3-4 22:17: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5-3-4 23:05 编辑


      老片子,苏联时期的单声道,肖斯塔科维奇演奏自己的一小部分《前奏曲和赋格》( 懒得拍照,图片转自网络)。一共大约半个小时。



      以前听的是上面这本3CD的尼古拉耶娃,全听下来将近3小时。老太太弹得很有张力,力道十足,跳跃感很强。

      肖公自己弹得更有风趣,色彩对比更多,轻重音反差很大,踏板的效果十分明显。低音共鸣沉厚,高音脆爽清丽,艳而不妖。不知道是否因为黑胶的缘故。

      听到第二面,每首风格差异更大,前一首连续不断的三连音、四连音像是德彪西的“雪”,后一首开始就是厚重的低音和弦,像是“大教堂”,但音阶曲调与和弦效果又截然不同于德彪西。低音部分与高音部分并不相融,而是各唱各的,听上去像是夏里亚宾、阿美琳在同台歌唱,真是妙极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8 02:08, Processed in 0.038329 second(s), 25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