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17273

查看

87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167

49#
发表于 2010-5-14 14:22:19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朗朗还是迎合了很多人口味的。虽然我身边的发烧友和部分相对有内涵的朋友对朗朗都持保留意见,但是觉得他很好、很强大的也大有人在。
小黑 发表于 2010-5-14 13:30

完全正确的,这个世界上喜欢朗朗的人肯定会大大多于我们这些发烧友。
能有几个发烧友?所以我们发烧友也不要自我感觉过于良好。
哈哈。

使用道具 TOP

50#
发表于 2010-5-14 14:29: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尘客 于 2010-5-15 00:21 编辑
现在就行这个!听众也在变啊!你不适应,自己的市场就小,不仅仅是艺术家在堕落,听众也在堕落,都在沉沦! ...
leo3908 发表于 2010-5-14 11:54

不太同意。
如此说来,那么古典音乐的渐行渐远,就一定标志着这个时代正在走向没落?
“被”堕落的是什么?道德么?价值么?艺术水平与趣味么?何为不堕落的标准、尺度?

说到尺度,联想到小时候曾经有过的对这世界、对旅行的概念。全部高中以前、下乡当知青以前对远游的回忆,不过是在父母的带领下,经罗江到中江去的4天探亲,如今半天功夫的事。
问问现在的中学生,坐过飞机甚至到过国外的不在少数。(不代表农村,他们很多还停留在原来的“尺度”)
类似的尺度例子太多了,互联网、航天飞机......等等。
这世界已从(孕育了“巴、莫、贝、勃”等大音乐家的)两维时空、田园牧歌的那些世代,进入了和正在进入四维、甚至多维时空的全新时代,尺度、价值等标准不得不更新,它不得不摇摇摆摆但义无返顾地调整着自己。
音乐也正在寻找,音乐不灭。郎朗们只是某种过程,而且是少不了的,不管最终它是前奏、间奏,还是新的乐章。
至少,我想像不出没有了郎朗甚至李云迪们,对古典音乐是多大个福音。

古典音乐的未来,我想像还是寄望于它的包容性。

使用道具 TOP

51#
发表于 2010-5-14 15:33:24 | 只看该作者
我的要求特低,他能吸引多点人喜欢音乐,社会上就少一点暴戾之人,喜欢音乐的人,我觉得极少是暴戾之人吧,特别联系最近的几个大案子。时代变化了,音乐家与演员的区别也难了,在富足之后希望他能朝音乐家这个方向走。

使用道具 TOP

167

52#
发表于 2010-5-14 15:51: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167 于 2010-5-14 15:55 编辑

我去过几次朗朗的发布会,陪朋友去的,他是唱片行业的。
不是在人民大会堂就是在国家大剧院,郎爸特别装B,全身白,走到屋里还戴墨镜,一堆保镖围着他们。

一到那里,才发现很多很多父母带着小琴童在那里等了两个小时了,还有外地专门跑来的,父母辈谈论的是朗朗又新代言了哪个品牌,代言费1500万;又在哪个会上弹了一曲,出场费25万.........据说刘亦菲都想找他,结果被郎爸讽刺了一番,说他家少爷是要找国外公主的。(小插曲,后来被误传的刘亦菲对记者说:弹钢琴的不就是个技术工作吗?没什么特别的,我觉得这小女孩挺有骨气的)

其实关注朗朗的那些社会人士,有几个是喜欢音乐的,他们关注他是因为他很快就飞黄腾达,挣钱如同印钞机,性质和国妓章受人关注一样

所以我不觉得他能吸引什么普通民众去听音乐,去净化心灵美化社会的,我只觉得他就是一个财富偶像,新时代的成功人士,和变魔术的刘谦,打台球的丁俊晖、演小品的赵本山、胡诌的于丹、滚床单的章子怡一样

使用道具 TOP

53#
发表于 2010-5-14 16:28:14 | 只看该作者
哈哈。。。这个帖子越来越有味道了,很好,俺喜欢!尘客兄说的好,包容!!!用词真好!!!不管郎朗们现在想什么,只要能多吸引人们关注古典音乐,也是好的!!

使用道具 TOP

54#
发表于 2010-5-14 16:52: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舒存 于 2010-5-14 16:53 编辑

听过郎朗的现场,比预期的还要差。差在哪里?没有什么琴声,没什么音色,没什么音乐。他的触键有问题,远一点,琴声不忍卒听;音色变化,不能围绕音乐作品演绎需要。主编说他是个弹琴匠,一点不为过。很多人赞赏郎朗的速度和技巧,也不奇怪,他爱炫耀这个。其实,要说速度和技巧,大家可以关注一下沈文裕,比郎朗有过之无不及,但也是没有音乐的。沈文裕空有技巧,他曾公开叫板郎朗一比炫机。

郎朗这些人,早就是个过渡性人物了。老外的捧场,不过一时新奇而已,不必太较真。郎朗离开美国公司到DG,不是大肆报道?他被DG抛弃了,现在到了索尼,听说了吗?

他的成功,有几个关节点,应该知道。一个是殷承宗。郎朗获得的青少年老柴奖,功劳完全是殷。殷无代价地把音色的概念、音乐的概念教给了他。郎父一度感激不尽。殷在文革后客走他乡,谙熟美国市场成功之道,亲手包装推销郎朗。就在殷的努力接近成功的那一刻,面对老外诱惑,郎父一脚踢开了殷。如同当初他们得到殷帮助时候一样,一脚踢开原来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

另一个成功源于是中国的庞大市场,无数琴童,巨大商机,深深吸引了老外。现在这些所谓古典音乐成功者,无一不需要仰仗中国这个招牌。伦敦交响乐团到访中国就明说,选择郎朗,是赞助商的制定。赞助商罗尔斯罗伊斯公司认定,郎朗是市场的热点。

顺便说一下,郎朗获得的所谓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家比赛,号称是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的组成部分,其实是忽悠人的。哪位见过老柴的比赛在外国举办的? 这个青少年比赛,在厦门也举办过。或者可以这么说,青少年的这项比赛,是针对经济发展活跃国家地区举办的。网上你可以查到,是由1990年才成立的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明星协会发起创办的,只是个不定期的比赛。

http://hi.baidu.com/porome/blog/ ... 2e8e325c600820.html

使用道具 TOP

55#
发表于 2010-5-14 16:58:02 | 只看该作者
补充一句话:上面说到,没有什么琴声,不是说没声音,是说琴声不忍卒听。中国很多琴童,或出名的,弹钢琴,使劲砸琴,琴声像打铁。

使用道具 TOP

56#
发表于 2010-5-14 17:26:17 | 只看该作者
这么说吧,来自于国外的报道和评论不少,对朗朗有褒有贬,不一而足,其间不乏比咱这里更加讥讽和嘲笑的口吻。连他的老师格拉夫曼也曾语带讥讽地表示,如果舒曼(Schumann)听到郎朗对他的音乐的诠释,可能会突发心脏病,尽管“可能不至于致命”。

中国音乐的大环境真正缺乏的并非对天才神童们的赞美之词,相反这样的语言太多太多,以至于多得溢出了音乐本身的范围(也许咱需要的正是这与音乐无关的言外之意),当然,这让那些个“被赞美”者们相当飘然,忘乎所以者不说也罢。自古以来,我们缺的就是批评,中国音乐界严格说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批评者,媒体文娱记者们能充当这个角色吗?看来这无须争论。

一个健康的艺术环境不仅需要赞美,更需要批评,某种意义上,批评的力量远胜于赞美,否则,天才们会在富氧的环境中窒息而死,仲永从来不少,殇者如云啊!

使用道具 TOP

57#
发表于 2010-5-14 17:29: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苏州 于 2010-5-14 17:31 编辑

50# 尘客                                          这个回答很有趣,不过“巴、莫、贝、勃”已是经典,要超越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个时候大音乐家,无所不能,不仅能作曲,又是大演奏家。作曲范围又广。到了肖邦以后分得很细了,专做部分乐器了作曲了。前苏联的拉 可能是最后一位又作曲又演奏的大师了。现在的古典作曲家的曲目可能大部分的古典爱好者接受不了。可能已进入四维初级段。要求听众也有四维的耳朵。

使用道具 TOP

58#
发表于 2010-5-14 18:01:53 | 只看该作者
无疑郎朗商业上的成功远超他的艺术上的成绩。现在是商业化加快餐文化,那些超女快男唱得听不懂得歌跳得看不懂得舞一年赚的钱要比莫扎特一辈子赚的还多。现在的艺术家要超过以前比较难的。老烧喜欢听单声道的唱片,不是喜欢那时录音而是喜欢演奏的水平。

使用道具 TOP

59#
发表于 2010-5-14 18:42:39 | 只看该作者
52# 167


167兄说的实在,他们这班楞子那象艺术家的素质,就是冲个利字,亨受财富劳一把,正真的象搞航空钱老一类才能得到尊敬崇拜。

使用道具 TOP

60#
发表于 2010-5-14 23:49:11 | 只看该作者
还是忍不住想再说几句。

喜欢古典音乐,最好境界是平常心,不必非以自己胸中块垒来示人,虽然这东西人人皆有。
一花一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理解的音乐,没有专利,也没有高雅流俗之分,只要喜欢是真心。
你出世,他入世,一笑置之又何妨?

伪大师崇拜固然令人反感,但反感的理由不应该是对真大师的崇拜。以我辈外行,看了又听了那么多对大师风范的介绍,自是耳有所感心有所悟,但仍然坚信即使如初道琴童,只要用心弹来,必有能够感动我的音符。何况一郎朗?喜欢的话,管他什么大师不大师,不喜欢了的话,用脚投票便是。这是当今四维世界教给我最实际的东西,也是我淘碟常买常新的动力。

我想真正的大师,未必会如此介意,甚至激愤。音乐是属于每个人的,既然不分贵贱,为什么一定要分格调高低?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9 01:26, Processed in 0.027109 second(s), 13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