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17942

查看

675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yah

649#
发表于 2016-2-28 12:36:02 | 只看该作者
Roseknight_gao 发表于 2015-12-8 16:49
一晃好几年......

时过境迁,我现在到是非常喜欢内田光子的莫扎特钢奏,她对稳定与戏剧性的拿捏把我迷住 ...

可以听听丽莉·克劳斯的莫扎特,与内田一种全然不同的演绎。

使用道具 TOP

yah

650#
发表于 2016-2-28 18:25:54 | 只看该作者
mm33 发表于 2016-2-28 12:33
还有布什在战前的林德波恩指挥的3个现场莫扎特歌剧传奇录音

俺都没听过。有机会一定找来听听。

使用道具 TOP

651#
发表于 2016-3-4 08:43:28 | 只看该作者
霍根伍德的古乐乐团演奏莫扎特,曲风非常细腻,交响略逊。

使用道具 TOP

652#
发表于 2016-3-6 17:39:3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yah兄的好帖子。又爬过了一遍。我有很久没有碰莫扎特了。一直都在近代打转转。回头重新听听去。呵呵。

使用道具 TOP

653#
发表于 2016-3-7 15:26:28 | 只看该作者
请教诸位,一直想收一套小莫全集,飞利浦版太贵了。荷兰辉煌的算是最便宜的了,不知谁已经吻其方泽?可否介绍一下: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10.5-c.w4002-9688876824.13.faINM0&id=43498630343

使用道具 TOP

yah

654#
发表于 2016-3-14 08:11:42 | 只看该作者
我爱莫扎特 发表于 2016-3-7 15:26
请教诸位,一直想收一套小莫全集,飞利浦版太贵了。荷兰辉煌的算是最便宜的了,不知谁已经吻其方泽?可否介 ...

这套,没有听过。本帖342楼转过一个介绍:
http://www.hiendlife.com/x1/foru ... age%3D1&page=29

使用道具 TOP

655#
发表于 2016-4-3 22:49: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寻芳不觉醉 于 2016-4-4 12:51 编辑

莫扎特的第20钢协,最近比较了几个不同版本:布伦德尔、内田恭子、BILSON、基辛。
个人最喜欢基辛的弹奏。基辛,这位1971年出生在前苏联的钢琴新秀,五年级时就以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及作品举行个人演奏会。这位从未参加过国际钢琴比赛的年轻钢琴家,被誉为霍诺维兹以来最好的钢琴家。他弹奏的莫扎特第20号钢协的华彩乐段是贝多芬编写的,钢琴切入前奏的时机非常自然、恰到好处,钢琴的韵味十分迷人,且带有一丝幽幽之情,令人不自觉的沉迷进去,被吸引到音乐里。基辛的莫20钢协,令人想到爱情!带有罗西尼式的浪漫曲调!
与之相比,布伦德尔显得略轻率,内田显得略做作,BILSON显得略闷骚。

使用道具 TOP

656#
发表于 2016-4-9 21:25:22 | 只看该作者
转贴:什么是天才?莫扎特是一个音乐天才吗?

”天才“的概念似乎包括了至少两类特殊的性质。有些人显然是有创造力的天才。他们有能力思考“盒子外部的”东西——形成智力的结构或艺术作品。他们如此有独创性,有说服力和想象力,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一些杰出的贡献。因此诗人莎士比亚、画家米开朗琪罗和科学家牛顿显然可以算作此类天才,另一些人,可以被称为有认识力的天才。他们有能力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机敏处理或控制信息。这些人的大脑可以算大账,具有照相机般的记忆力,或者可以辨别绝对音高。不管哪种标准,莫扎特都是一位既有创造力又有认识力的天才。
尽管莫扎特可能不是音乐史上最早熟的少年作曲家——这个荣誉似乎还应该给舒伯特和门德尔松——当莫扎特到了22岁时,他以惊人的速度轻而易举地完成一部又一部作品。他小时候就可以辨认任何和弦中的音符,判断乐器音高的极微小变化,或者急切地挑出乐谱中的错音。他14岁时,在罗马的西斯廷小教堂听了一首经文歌的演唱后,就能凭记忆把它一个音一个音地默写出来。这首经文大约有两分钟长,并有好几个声部。我们第一次听到一段4或5秒的音乐时可以记住多少?显然莫扎特可以在他“内心听觉”中存储和处理大量的音乐。而且不光是音乐,其他声音也是一样!莫扎特是一个超级善于模仿的人。他几乎第一次听到后就能讲好几种外语。难怪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1749-1832)曾说莫扎特是“神的创造力在人间的化身”。
但是天才也有个性失调的时候——天才很少是“正常的”。莫扎特曾经手足无措坐立不安,他的嘴里经常冒出孩子式的笑话和双关语。直到十岁上下,他还害怕小号是音响,音不准的乐器也给他的耳朵带来肉体上的痛苦。莫扎特在维也纳的很多住所都是乱糟糟的,他经常在床上边吃饭变作曲。他从未进入过学校或者接受除音乐艺术以外的系统的教育。不过他的书信显示他是一位具有高度智慧的人,莫扎特自己的藏书很少,阅读也很少,他几乎只痴迷于音乐。当他被音乐所占有时,他就忘却了身边的一切烦扰。奇怪的是,从他创作的作品来看,他的音乐的内在世界是完全平衡的,有序的和完美的。
所以,如果你相信这个世界有天才的话,那么莫扎特肯定算一位。

首先关于其音乐天赋逆天的两个重要表现

1、拥有绝对音高(absolute pitch, AP)导致其超强的音乐记忆能力。

2、不打草稿^.^

也许在我们想象中,音乐家作曲应该是坐在钢琴前,一边试着弹出旋律,一边马上记在五线谱上,然后反复修改。但是,莫扎特会告诉你,你们这些凡人要出点成果太费劲了。莫扎特的技能就是,不打草稿,写出来即是成品。

当莫扎特思路有点混乱的时候,会在对曲谱做简单罗列对位关系,而旋律部分则是一气呵成的。在莫扎特的手稿中,只在手稿的边缘部分会有一些数字或字母,而曲谱部分则清晰整洁。那些数字是他写音乐的时候玩的数字游戏,或者在推导基础数学公式。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莫扎特在作曲的时候非常天真烂漫的,也很符合莫扎特的性格。

而在贝多芬的的手稿中则有很多刮擦,涂抹,不同颜色的线条做的标记,各种涂涂改改。
或许他们只是在创作的时候力图写出更完美的旋律吧。我们难免会感叹,贝多芬---这个当初被其父亲当作莫扎特二世来培养的音乐神童,在莫扎特面前终归也只是个凡人。在当时,莫扎特被誉为“神童莫扎特”(the divine mozart),直至今日人们仍然认可这个称谓。
一个作曲家被贴上标签是很有意思的,我们不会称呼巴赫为神童,而称其为坚定的巴赫,勤劳的巴赫;形容贝多芬为the powerful composer,the striving composer.我能把巴赫和他的二十个孩子以某种方式联系起来,或者把贝多芬和混乱联系起来,你看贝多芬的总谱,潦草的记下来又快速地划去,他总是要试着不断地修改,划掉。有时候他的饭撒到了手稿上,还要清理掉。贝多芬整个生活都是乱糟糟的(it's just his whole life kind of chaotic there)而莫扎特则是清晰而整洁的。从手稿开始即是这样,非常有条理,就像我们所说的,他是音乐神童。他的音乐像是神送过来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657#
发表于 2016-4-12 08:54:18 | 只看该作者
莫扎特倾向于日神,贝多芬倾向于酒神。他们在古典音乐历史上地位同等重要。

点评

那么,巴赫就是月神!巴赫音乐可以像月光一样洗條人的灵魂和杂念。  发表于 2016-4-12 11:24

使用道具 TOP

658#
发表于 2016-4-12 13:1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寻芳兄:

日神和酒神,这两者是对立的,是西方美学的一种说法,艺术产生于日神和酒神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激荡之中。日神代表着典雅,优美,适度,而酒神代表着原始的生命冲动。简单地说,在音乐中,存在着日神精神,也必然存在着酒神精神,莫扎特和贝多芬就代表着两极。也可以这样理解:从性格特点来说,莫扎特的音乐特点类似日神精神,而贝多芬类似酒神。

谈到巴赫,与巴赫对应的是瓦格纳。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反映了人类普遍认知的价值观。而瓦格纳和巴赫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日耳曼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巴赫和瓦格纳反映了日耳曼民族性格特点的两个侧面:巴赫的严谨精确和瓦格纳的崇高人生使命感交相辉映。

巴赫和瓦格纳,贝多芬和莫扎特,他们都共存于人类的音乐艺术的世界之中。

使用道具 TOP

659#
发表于 2016-4-12 21:36:28 | 只看该作者
寻芳不觉醉 发表于 2016-4-3 22:49
莫扎特的第20钢协,最近比较了几个不同版本:布伦德尔、内田恭子、BILSON、基辛。
个人最喜欢基辛的弹奏。 ...

莫20钢协,个人最喜欢施纳贝尔的版本。听别的版本都没那种意境了。

使用道具 TOP

660#
发表于 2016-4-13 14:41:05 | 只看该作者
巴赫和瓦格纳,贝多芬和莫扎特等,正是这些先辈使得我们的音乐世界丰富多彩!的确,只喜欢一家是不够的,一直只听一家是很单调乏味的,就像巴赫,贝多芬和莫扎特,某段时期,我非常喜欢莫扎特的欢乐,天天听,感受美好;某段时期又非常喜欢贝多芬的激昂,天天听,感受激情;某段时期又非常喜欢巴赫的清新,天天听,感受洗礼。还有其他音乐大家的作品作为佐料。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3 10:02, Processed in 0.033961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