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29710

查看

451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burt5177

61#
发表于 2011-8-12 20:09:34 | 只看该作者
B老师这下错了。按法语的读音,译作《达夫尼与克罗埃》,s并不发音。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1-8-12 18:02

法语我是门外汉。

使用道具 TOP

62#
发表于 2011-8-13 21:47:17 | 只看该作者
B老师最近为沉寂多日的论坛带进一股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新风。

使用道具 TOP

63#
发表于 2011-8-14 03:36:51 | 只看该作者
思考:拉威尔作品中泛印象主义风格
拉威尔的作品具备了印象主义音乐的一般特征,因此可以说拉威尔是一位不逊 ...
burt5177 发表于 2011-8-12 17:33


菜鸟说些菜鸟的见解,拉威尔显然是不能被完全被划入印象主义作曲家的范围,虽然很多人愿意这样做的。我觉得拉威尔之所以不能被完全划入,原因还在于,音乐的进行方式。德彪西横向的东方性和发散性的取向很明显,但是拉威尔还是遵从纵向和横向均衡发展的模式前进。这是我在波哥莱里奇独奏会所体验到,其实任何音乐都可以被演奏为印象派的方向。不是吗?


点评

老李从听感上的认识令人敬佩!  发表于 2012-10-15 11:08

使用道具 TOP

64#
发表于 2011-8-14 04:24:44 | 只看该作者
确实是这样,拉威尔之不能被列入德彪西之“印象主义”体系等同于德加与莫奈之“印象主义”绘画风马牛不相及。仍然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德彪西音乐是法国音乐的传承和体系,实际上,德彪西是第一位背离了法国音乐学院体系的法国作曲家,而拉威尔仍然是法国音乐学派的最后一位十九世纪的大师。从绘画上的“印象主义”(尤其是“后印象主义”)的向东方靠拢一样,德彪西明显地也具有这种倾向,但是一种革命性的靠拢。我们经常可以感觉到,德彪西的音乐东方性是那么强烈,有时甚至于都亲切到听上去像是咱们中国的作曲家。B老师能深入地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委吗?

使用道具 TOP

65#
发表于 2011-8-14 22:3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metamophore兄 :从德彪西的音乐语言来分析不知是否回答了您的问题。
调式:印象派为了摆脱大、小调对音乐的统治,不得不转向新的音阶结构,德彪西在其作品中除了常使用的自然大小调外(我们用的最多的调式,类似中国的宫和羽调式)还使用中古调式音阶、五声音阶(类似宫、商、角、徵、羽)。德彪西从古调式的平行四、五度进行获得了很大的灵感,德彪西用空洞的平行四、五度来来反叛欧洲丰满的三、六度进行,并使这一手法成为印象派的重要手法之一。音程:德彪西广泛使用四、五度音程,这种四、五度听起来就是中国的,常常给人以空旷的感觉。旋律结构:德彪西很少使用气息宽广的旋律,在音乐发展中避免使用浪漫派常用的重复、发展、摸进的手法。旋律一块一块的(中国的旋律常常是豆腐块的)。音响:纯净、透明、柔和部分和我国音乐相似。和弦:平行和弦在五声调式中比较常用,附加音和弦的使用就是我们民歌配西洋和声常用的手法。特别是四度叠置和弦的运用使人听上去非常非常像中国音乐。印象派的异国风情(五声音阶)很多是东方色彩的。

点评

从调式调性以及和声色彩这些方面来看最像了。但实质上完全不同。继续看帖!  发表于 2012-10-15 11:19

使用道具 TOP

66#
发表于 2011-8-15 00:25:47 | 只看该作者
B老师是专家级的!

使用道具 TOP

67#
发表于 2011-8-15 07:16:47 | 只看该作者
二、表现主义音乐
1、来源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作为20世纪初期(德奥)出现的一种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对绘画、诗歌、戏剧和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主张艺术要表现人们的情感或心灵。它作为印象主义的反义词在德国的绘画和诗歌领域出现,以康定斯基为代表,然后扩展到音乐领域。它的产生有一定的社会原因:当时德国实行专制统治,社会矛盾突出,动荡不安,从而引发了一些艺术家极其主观的情感表达;他们认为世上全是苦难、丑恶和恐怖,因此用夸张、畸形和抽象的几何图形来表达内心的主观感受。1918年奥地利作曲家蒂森(Heinz Tiessen,1887-1971)借用表现主义的观点来评论音乐作品,从此表现主义风格在音乐领域出现并逐渐流行。表现主义的音乐家们在音乐表现手法上也离经叛道,进行了大胆创新,这使得他们的音乐作品在艺术形态上较传统音乐有了质的变化。
2、特征:
表现主义音乐作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反义词,从它们的对比中,可以看到这两个流派在音乐表现上的各自特征:印象主义音乐描绘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外部瞬间的感受,关注自然界的色彩、光线和气氛,是对自然现实的模仿与再现;而表现主义音乐则放弃对周围世界的描绘,强调把内心体验表达出来,直接追求内心深处的感觉,主张音乐要表现人们的思想本质和内在灵魂。
表现主义音乐与过去的音乐有着继承的关系,根基在晚期浪漫主义的戏剧性的作品中,如:理查•斯特劳斯、瓦格纳等,在这些作品中,无论是对强烈、紧张的情绪的描绘,对悲痛、绝望的心理的刻画,还是对奇特、恐怖的形象的塑造,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表现主义的特征。从表现形式来看,表现主义音乐比某些晚期浪漫主义音乐更加怪诞、不协和、带刺激性,尤其表现在音乐语言从半音化走向无调性。如: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序曲,为了表现忧郁、渴望而又不能得到满足的情绪和气氛,用了大量的半音进行,从一个不协和和弦解决到另一个不协和和弦,不断地转调,达到了有调性范围内调性不稳定的极限。勋伯格往前走了一步,在他的作品中调性没有了,他取消了能够确立调性的七个自然音与五个变化音之间的区别。十二个音级都很重要,没有一个音取得中心音的地位。这就是无调性。
表现主义在音乐上变现为:零碎的急剧跳动的旋律进行,节拍不对称,力度极端变化,和弦尖锐不谐和,结构不清晰,最重要的是运用了十二音体系。因此,在表现主义音乐中缺少浪漫主义音乐的抒情性、古典主义音乐的逻辑性、印象主义音乐的精美音响,显得离奇怪诞、不悦耳。
3、代表人物
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他们三人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68#
发表于 2011-8-15 14:02: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metamophore兄 :从德彪西的音乐语言来分析不知是否回答了您的问题。
调式:印象派为了摆脱大、小调对音 ...
burt5177 发表于 2011-8-14 22:33

精辟啊!一直感觉德彪西音乐中有重意境、轻旋律(与西方传统曲调相比)的特点,与中国古乐有相通之处,经Burt老师分析后豁然开朗。

使用道具 TOP

69#
发表于 2011-8-15 15:10:00 | 只看该作者
精辟啊!一直感觉德彪西音乐中有重意境、轻旋律(与西方传统曲调相比)的特点,与中国古乐有相通之处,经 ...
广陵散 发表于 2011-8-15 14:02

您的感觉非常准确。

使用道具 TOP

70#
发表于 2011-8-15 19:46: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urt5177 于 2011-8-15 20:03 编辑

与表现主义有关的两个概念:
1、什么是无调性?
“无调性”是指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不像18、19世纪的大多数音乐那样建立在围着调中心转的和声关系和旋律关系上音乐作品。无调性这一术语不再用于建立在十二音序列原则上的音乐。勋伯格在1908年——1923年后写作的音乐是建立在十二个音的音集、序列或音列上。然而十二音音乐并不必然是无调性。

使用道具 TOP

71#
发表于 2011-8-15 20:00: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urt5177 于 2011-8-15 23:18 编辑

2、十二音音乐:
十二音音乐是20世纪20年代产生的一种作曲方法,也称十二音体系,它是传统调式与和声体系不断扩展的结果。奥地利作曲家豪尔(Josef Matthias Hauer,1883-1959)等人最早使用十二音技术,而真正将十二音技术发展成体系的是勋伯格。
十二音音乐作曲法:作曲家预先设置十二个半音的基本音列,并以原型及其三种变形:逆行、倒影、逆行倒影、作为基本材料进行创作,这些音列通过音高移位(每个音列都有48个关系密切的音高序列),节奏变化等方式进行展开。
它的基本原则是:十二个半音地位平等,取消传统大小调体系的音级功能差别。具体写作中应遵循下列规则:①每一个音必须在其余11个音都出现之后方可重复,防止调性的出现,但允许震音、波音、辅助音的短暂重复;②避免三和弦进行,以免引起调性感;③四度、五度音程,三全音音程尽可能只用一次;④在序列中不过多使用相同的音程。


现在还能记得80年代上大学的时候学十二音作曲技法的情景,刚开课的时候教室里挤满了作曲系的其他的年级的学生和校外搞作曲的同行们——因为我们班赶上了学院第一次开这门课。结果几次课后就剩下我们班这五个学作曲专业的同学了,每次上课不是算那些数字,就是那些排列和变形。不过多亏那个时候坚持下来了,学过十二音作曲技法对分析现代作品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

使用道具 TOP

72#
发表于 2011-8-15 22:22:03 | 只看该作者
勋伯格
勋伯格(A. Schoenberg,1874-1951),奥地利作曲家、音乐理论家,画家(擅长丹青),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表现主义”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和亚历山大•策姆林斯基学过数月的对位法,而这就是后来成为现代音乐杰出作曲家的勋伯格所受到的唯一的正规音乐教育),曾在柏林和维也纳任教授,后因犹太人身份在纳粹上台之后被解除了教授职务,1933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1940年入美国籍。他与自己的两个学生贝尔格和韦伯恩同为十二音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三人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勋伯格的音乐创作经历了多种风格的变迁,这些多元化的特征分别体现在其创作的三个阶段中。对音乐所进行的重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曲家,如达拉皮科拉、欣涅克等。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6-26 22:42, Processed in 0.045697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