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alma 的帖子
我有幸在偶然机会看到先生关于音响器材还原唱片之声与现场演奏之间的观点,深感佩服;因为我俩都对于“毫发毕现”的HIFI性与现场演奏“缺少”这些细节的问题提出质疑;其实这是一个敏感而切合实际的问题,在此大家明白一个事实,习练过西洋发声法的同好说:横膈膜运气、共鸣体发声,达到一定程度后,歌唱中舌腔无需运动,以此我们便可知道,浓重的齿声和汪汪的口水,肯定是不对的;即便未经训练卖弄天赋嗓音录制的发烧片,在“放大镜”下产生的嘴唇“蠕动”,那也是反映事物表面——脸部运动,从而忽略了情由喉而发,这种现象往往不在唱片公司录制,更多问题出在发烧友的器材搭配和声音调教方面。再例如古典音乐中钢琴协奏曲,钢琴家告诉我们:乐谱中钢琴声部与管弦乐声部是平等关系,弹琴者不是为一个人演奏,他面对的是整个舞台和观众,因此钢琴音量不可能“盖着”乐队,钢琴形体也不会显得大于整个乐队;我们从音场定位也能理解,“庞大”的三角琴“横在”哪里,那么弦乐、管乐、打击乐的纵深感和乐器发声的层次性将荡然无存,声音的音乐性就在九霄云外了。
回复 alma 的帖子
本来这一贴是想挂在别的贴子里,思量最后还是放在先生这里为妥。记得以前在本论坛内与荣誉版主先生说起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当时天真烂漫的我将音响器材中听到的弓法进行“炫耀”,现在通过阅读、揣摩菅野冲彦对其家中器材调声之法和李哥好友(我敬重的老师之一)谆谆教诲,使我明白、做到了器材投资做加法而HIFI性做减法,追求唱片中真实的信息、学习和体会音乐艺术之精髓,为此感到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