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8019

查看

126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alma

61#
发表于 2012-4-9 10:21:23 | 只看该作者
海顿交响曲也不用听很多,可以挑着买,比如富特的88就非常好
baiteng 发表于 2012-4-9 10:15

还有老卡的104

使用道具 TOP

62#
发表于 2012-4-9 14:50: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2-4-9 14:51 编辑
回复
人们普遍认为海顿的交响曲具有娱乐性质,我想转载音乐评论家之语,使诸位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关注 ...
670707 发表于 2012-4-9 10:07


欢迎先生回来,菜鸟再学习一下。
关于音乐评论那个帖子,虽然有时大家的语言会激烈一点,但很快就会烟消云散。这里气氛还是比较好的。有念经院士和各位版主主持大局,不会有大问题。


使用道具 TOP

63#
发表于 2012-4-9 15:27:28 | 只看该作者
我已经连续几天在拉通听海顿的交响曲全集了(多拉第/匈牙利爱乐),可以比较明晰的是,仅仅在低音声部这一 ...
狗儿念经 发表于 2012-4-9 00:01


捷克、匈牙利与德奥系统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他们擅长德奥也是有传统的。


使用道具 TOP

64#
发表于 2012-4-9 20:21:03 | 只看该作者
那晚的演出我在场,穆小姐拉贝小协技术一流,就是不投入,特别是第二乐章。回家我拿出格鲁米欧的CD重放 ...
甲米 发表于 2012-4-8 23:47


甲米兄,我找到一篇穆洛娃和巴塞尔的乐评,大家随便看看:

穆洛娃的大气与巴塞尔乐团的精致
http://www.douban.com/note/208871090/

使用道具 TOP

65#
发表于 2012-4-9 20:36:39 | 只看该作者
毎场演出总少不了捧场的人

使用道具 TOP

66#
发表于 2012-4-9 21:13:42 | 只看该作者
毎场演出总少不了捧场的人
甲米 发表于 2012-4-9 20:36


我在豆瓣上浏览了下,发现我那些听古乐的朋友们,基本上都对本场音乐会有较好的评价。

其实,一场音乐会有不同评价很正常,有次我把一场古乐音乐会评成年度最佳演出之一,遭到某专业人士喷,因为他带着法国来的音乐学教授听了上半场就开溜了。他们嫌指挥太具有表演性。O(∩_∩)O~   


使用道具 TOP

67#
发表于 2012-4-10 18:43:57 | 只看该作者
捷克、匈牙利与德奥系统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他们擅长德奥也是有传统的。
bodyheat 发表于 2012-4-9 15:27

奥匈帝国治下的传统吧,其实这个意义上捷克也差不多。德奥作品的演绎,尤其弦乐领域,匈牙利似乎有某种先天优势。


使用道具 TOP

68#
发表于 2012-4-11 11:18: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狗儿念经 的帖子
先生此言颇具趣味性,匈牙利人确实在二十世纪将弦乐在音乐艺术表现力方面作出一定贡献,留声机的发明使我们通过唱片录音得以佐证,其反映在音乐作曲和管弦乐团之声,为此我们以作曲家巴托克和指挥家赛尔为例;众所周知,巴托克和肖斯塔科维奇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为二十世纪室内乐作品的瑰宝,同时又具有作曲家深刻的内心世界表露和人性思考与焦虑不安,前者完成6部弦乐四重奏,后者暂且不论,,巴托克这些弦乐四重奏作品普遍使用不协和音作为音乐和思想的表现工具,从而拓展了弦乐的演奏技术,我想用“撞击法”来形容,,比如指法上有滑音、拨弦、强颤音,弓法上的琴马上的运弓,指板上运弓等,当然这些皆为音乐作品体现而为之。接下来是乔治 赛尔统率下的克利夫兰交响乐团(1946-1970),今天我们无论聆听其演奏的贝多芬抑或马勒作品的唱片,强劲的弦乐、富有控制而精致的管乐,造就了“密不透风而平衡的乐队音响”,由此乐团能按赛尔要求演奏出精确的速度与节奏、清晰而弹性的力度对比、强烈的戏剧张力、富有表现力的自由速度,这一切都基于该乐团坚实的弦乐支撑。

   

使用道具 TOP

69#
发表于 2012-4-11 11:50: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先生此言颇具趣味性,匈牙利人确实在二十世纪将弦乐在音乐艺术表现力方面作出一定贡献,留声机的发明 ...
670707 发表于 2012-4-11 11:18



请先生推荐一些塞尔的经典曲目

使用道具 TOP

70#
发表于 2012-4-11 14:36: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baiteng 的帖子
回先生,我推荐赛尔与费舍尔合作录制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以及他与拉斯金合作录制的马勒第四交响曲;请先生不防试听。

   

使用道具 TOP

71#
发表于 2012-4-11 15:14: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alma 的帖子
我有幸在偶然机会看到先生关于音响器材还原唱片之声与现场演奏之间的观点,深感佩服;因为我俩都对于“毫发毕现”的HIFI性与现场演奏“缺少”这些细节的问题提出质疑;其实这是一个敏感而切合实际的问题,在此大家明白一个事实,习练过西洋发声法的同好说:横膈膜运气、共鸣体发声,达到一定程度后,歌唱中舌腔无需运动,以此我们便可知道,浓重的齿声和汪汪的口水,肯定是不对的;即便未经训练卖弄天赋嗓音录制的发烧片,在“放大镜”下产生的嘴唇“蠕动”,那也是反映事物表面——脸部运动,从而忽略了情由喉而发,这种现象往往不在唱片公司录制,更多问题出在发烧友的器材搭配和声音调教方面。再例如古典音乐中钢琴协奏曲,钢琴家告诉我们:乐谱中钢琴声部与管弦乐声部是平等关系,弹琴者不是为一个人演奏,他面对的是整个舞台和观众,因此钢琴音量不可能“盖着”乐队,钢琴形体也不会显得大于整个乐队;我们从音场定位也能理解,“庞大”的三角琴“横在”哪里,那么弦乐、管乐、打击乐的纵深感和乐器发声的层次性将荡然无存,声音的音乐性就在九霄云外了。


   

使用道具 TOP

72#
发表于 2012-4-11 16:09: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alma 的帖子
本来这一贴是想挂在别的贴子里,思量最后还是放在先生这里为妥。记得以前在本论坛内与荣誉版主先生说起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当时天真烂漫的我将音响器材中听到的弓法进行“炫耀”,现在通过阅读、揣摩菅野冲彦对其家中器材调声之法和李哥好友(我敬重的老师之一)谆谆教诲,使我明白、做到了器材投资做加法而HIFI性做减法,追求唱片中真实的信息、学习和体会音乐艺术之精髓,为此感到幸运。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4 10:50, Processed in 0.025548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