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极品休闲 › 查看主题

44468

查看

233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甲米

61#
发表于 2012-10-30 19:33:09 | 只看该作者
曾国藩在攻克天京后,权势极大,功高震主,清朝对其极不放心。咸丰帝曾在湘军克复武汉时叹道:“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曾国藩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历史知识,熟悉历代掌故,因而在击败太平天国后一方面自裁湘军,一方面把家书刊行问世,借以表明自己忠心为清廷效命,以塞弄臣之口。曾国藩家书自时起便风靡流行,历久不衰。后经多家取舍整理,形成多种版本。总的说来,他的家书现存1400多篇,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历时30年,其内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这些家书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实而又生动的生活宝鉴。

点评

知道这本书但我不想读它,担心读了后做人更加压抑  发表于 2012-10-30 20:18

使用道具 TOP

62#
发表于 2012-10-30 20:30:58 | 只看该作者
兄台担心可能也有道理,其实这套书不是只谈政治、行军打仗的。
里面谈到很多生活的道理,娓娓道来,有智慧的真知灼见。
不过曾国藩这个人对自己要求太高了!
他说了,但他也做到了。他是言行一致的,不过像他那样要求自己,确实会很累。

点评

记得是以前老蒋特别喜爱读的书,称曾是古今第一完人  发表于 2012-10-30 21:39

使用道具 TOP

63#
发表于 2012-10-30 21:41:25 | 只看该作者
是的,老毛和老蒋都很推崇他的。

使用道具 TOP

64#
发表于 2013-1-20 12:19:52 | 只看该作者
  
  《不说,就真来不及了》 袁苡程/著,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

  提到人生的意义,有人可能会想起耳熟能详的名人语录、长辈告知的伦理教诲,或是哲学大师们对此进行的深奥的理论探讨和难有定论的旷世之争。但很少有人知道人生的意义在临终者的心里又是怎样的?他们在那一刻的想法与平时有什么不同?对活着的人又有哪些启示?

  多年前,我在纽约大学读心理学研究生,论文选题是人类的忏悔心理。一直以来,我对人类内心隐藏的秘密比对人的心理应该如何健康发展更感兴趣。相对来说,一个人的忏悔之心往往集中表现在他的临终之际,而不是当他拥有健康、财富和社会地位之时。所以中国人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西方人的说法也很接近:临终之人无谎言(No one lies at his deathbed)。

  为搜集各种临终遗言作为第一手素材,我首先去了藏书无数的纽约市公共图书馆,结果发现能找到的东西基本仅限于名人的临终遗言。而这些名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的话,虽不乏哲理与智慧,幽默与诙谐,但他们在弥留之际说出的只能是只言片语,较完整的忏悔几乎没有。此外,这些历代名人留下的遗言也并不能代表芸芸众生在临终时对自己生命的忏悔和反思。

  我开始重整思路。这时,一个闪念突然击中了我——为何不搜集这个城市里的真人临终遗言作为第一手材料?生活在大千世界里,尤其是纽约,哪个人没有故事?我相信,每个人的生活里都有只属于他自己的秘密,无论是贵为总统还是一介邮差,无论是富贾名流还是市井百姓,也无论是黄毛小童还是耄耋老人。秘密有大有小,越是难于启齿和需要忏悔的,就隐藏得越深、越久。而到了生命尽头,一切都不能再等,因为死亡将结束一切。所以,一个人如果到了这时还不能卸下多年的心理重负,一吐为快,实为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之一。而我想做的,就是为那些已知自己将不久于世、却仍有话不能对任何人讲的人们,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方式,让他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生命中深藏的秘密、忏悔和人生感悟表白出来。我知道,能让他们放下顾虑这样去做的关键就是匿名。于是,我花了三百五十美元在《纽约时报》上登了一个小广告:

  征求匿名临终遗言:如果你在临终前仍有话不能说,请放心地把你的秘密和心愿匿名托付给我,以便轻装上路。不要带着它们去天堂,因为它们只属于尘世。来信请寄:灵魂保险箱收,纽约xxxxxx邮政信箱,邮编xxxxx.

  开始实施这一计划的那天刚下了大雪,当我把装有广告内容和支票的信封扔进路边的邮箱后,才忽然对自己这一突发的奇想感到有些怀疑和不安。我到底在做什么?结果会怎样?一定有人认为这是疯狂之举!但直觉告诉我,一定会有人来信,因为这里是纽约。

  一个星期之后,我收到了第一封来信。拿着那封信,我激动不已,半天不敢拆开。信封上的笔迹每一画都是弯曲的,都在抖动,看似是一个年纪很大或身有重患的人所写。终于,我拆开了信封并一口气读完了它。写信人说自己是个躺在医院里身患绝症的76岁老人,在世的日子已经不多了。几天前他无意中听到两个护士在聊天时提到了我登的广告,就决定把一个隐藏了50多年的秘密交给我保存。这位老人年轻时当过邮差,曾因嫉妒而恶作剧,最后导致了一个姑娘的病逝。他带着深深的忏悔说:“我知道我不值得任何人爱了,因此后来一直独身,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包括我的父母。你是第一个知道我罪孽的人,只因为你是一个陌生人。我愿意像你所说,把这个沉重的秘密卸下留在尘世,因为我很快就要走了。我必须忏悔才能安心地走,我不能错过你给我的这唯一的机会!”

  接踵而来的是我当初做决定时始料不及的。来信逐渐多了起来,几乎每天都有,有时一封,有时几封,最多时一天达到七八封。它们来自大学教授、出租车司机、大公司总裁、艾滋病人、普通家庭妇女,甚至还有隐居在曼哈顿多年的好莱坞影星。他们每个人的故事几乎都是一个浓缩的、带有遗憾的人生,其中不乏撼动心灵的故事。我很难形容每次打开一封信时的心情,就好像一次次被邀请走进一个个陌生人的灵魂,一览其中或隐藏多年的一个秘密,或一个永远无法释怀的情结,更多的则是对某件事或某个人的终极忏悔。

  我忍不住去看过其中几个人,当然前提是能从他们信中留下的线索找到他们。出乎我的意料,临终的他们都很欣慰见到我。而对我来说,先看到他们的信再看到他们真实的本人无疑是一个颇为震撼的情感经验。

  虽然大多数来信人都没有使用真实姓名、年龄和地址,但是我相信他们没有一个人曾在信中撒谎,也没有一个人在写信时不无挣扎、犹豫和痛苦。而当他们把信发出之后,又无一例外地会感到如释重负。人都需要一个能够直面自己灵魂并最终得到解脱的机会。这些陌生人把本该对神父说的话全写在了信里——如此一来,他们得以避免直面真人的尴尬,也在自己尚能回忆和写信的时候讲出了各自较为完整的人生故事。

  法国的著名牧师内德·兰塞姆生前曾无数次亲自聆听临终者的忏悔和最后遗言,并将它们记在了60多本日记中。但是就在他准备将这些日记编成一本名为《最后的话》的书并出版时,一场大地震引发的火灾将他所有的日记付之一炬。令人无限惋惜的是,届时已90岁的兰塞姆再也无法回忆出那些日记的内容了。《最后的话》如果能够出版,无疑将会是最被世人期待的一本书。兰塞姆在他所安葬的著名圣保罗大教堂的墓碑上,用雕刻的手迹写道: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

  此书无意去弥补兰塞姆牧师留下的遗憾,因为绝无可能。但是,作为地球人的一部分,这些普通的纽约客在生命即将终结时所表露的忏悔、秘密或感悟,都具有人性的相通性和普遍性,故对活着的我们必然具有启发性——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是他们的一部分,差别要比想象中的小很多。

使用道具 TOP

65#
发表于 2013-1-23 17:25: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时光车间 于 2013-1-23 17:26 编辑

大部头的不喜欢看。

喜欢看字少的、简单的书。

《童年与故乡》


《十方一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66#
发表于 2013-1-28 10:17:53 | 只看该作者
张兄,有中文版的吗?网上查了一下,好像和拉罗什福科的《道德箴言录》差不多,有点兴趣。
还有三大奇书谁评的?《孙子兵法》几百年前已为西方所知了?

使用道具 TOP

67#
发表于 2013-1-28 10:27:37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一下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作家出版社。写的很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解读人的行为。译笔流畅,篇幅也不大,作为口袋书正好。

使用道具 TOP

68#
发表于 2013-1-28 12:47:47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一下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作家出版社。写的很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解读人的行为。译笔流畅,篇幅 ...
wangziyuang 发表于 2013-1-28 10:27


wang兄介绍的书,要搞来读读。
兄台的王国维大部头开看没有啊?当当上好象很贵啊?
哈哈,我今年花了半年看一本书,还在看,真有点奢侈,效率太低了。

使用道具 TOP

69#
发表于 2013-1-28 13:0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和.静.怡.真 的帖子

《逃避自由》值得一读。
《观堂集林》没在计划里,不敢看。王国维先生只看过《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和几篇史论。最近我弟还搞来一本王国维的诗词集,有空翻翻。
家里的书我也大部分没看,买书和看书是两回事,一般买回来后要放一两年。
   

使用道具 TOP

70#
发表于 2013-1-28 13:28: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和.静.怡.真 于 2013-1-28 13:43 编辑
回复

《逃避自由》值得一读。
《观堂集林》没在计划里,不敢看。王国维先生只看过《人间词话》,《宋元 ...
wangziyuang 发表于 2013-1-28 13:03


兄台博看博学.我想兄台看着柜上满满的书都会有种由衷的满足感.
淘书买书,也是一种乐趣,有时会发展成"瘾".
有时,我看到自己的那些书,那些唱片,虽然不是特别的丰富,但是我叩心自问,自己真的都看了吗,听了吗?精力和时间摆在这里.我看书喜欢投入,遇到合适自己的,会翻来覆去的看,要用在自己的生活中.进度异常的慢.所以,我也不想添过多的东西,多则乱,会打架.慢慢把自己手上有的先消化消化.高屋建瓴得建立在坚实的平台上,既感到自己的无知外,越来越觉得书有"毒性".

使用道具 TOP

71#
发表于 2013-1-28 13:50: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和.静.怡.真 于 2013-1-28 14:03 编辑
回复

《逃避自由》值得一读。
《观堂集林》没在计划里,不敢看。王国维先生只看过《人间词话》,《宋元 ...
wangziyuang 发表于 2013-1-28 13:03


wang兄也是喜欢诗歌的,我们俩在这方面是同好啊。雨版之前有开过一个诗歌的贴子。兄台如果有兴趣,有时间,不妨可以每隔一些时间,每天贴两首自己喜欢的,大概说一下背景。(仅是建议,不是压力 )我们就工作之余,睡觉前背一背。嘿嘿,诗中自有真境界。假以时日,久而久之,我想大家都会年轻如昔。搞不好,还可以省下不少旅游的费用啊。哈哈。。。

点评

这个,水平不够,怕贻笑大方了。  发表于 2013-1-28 15:11

使用道具 TOP

72#
发表于 2013-1-28 14:17:50 | 只看该作者
春节将近,给书房做了个大扫除,给每本书都松了松筋骨,并随手翻了翻许多年前读过的一些文章。如今重新拜读,深觉少小时期智浅识短,不过是年少时怀了一份高山仰止的心态在懵懂琢磨,对字句架构成的深邃含义还停留在了一知半解的程度。现在重读,多少有点仗着年岁累进和生活阅历,所以相比从前更能领略这书中的真谛和意趣。

叔本华说:“写在纸上的思想,不过是印在沙上的行路人的足迹,人们虽然可以因它而知道前人索取之道路,但行路人为了行路和观望前面的风景起见,是必须使用他自己的眼睛的。”

小儿从小在我的那堆书中耳熏目染,然后得出一结论,世界上的大文学家和音乐家(他是琴童)都是男的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2 15:40, Processed in 0.036219 second(s), 19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