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6430

查看

93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733#
发表于 2017-6-5 15:08:16 | 只看该作者
朱乃正有一个特点,就是油画和中国画他都有所涉猎。他的中国画也很有特色的。

这是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个传统,当年徐悲鸿和吴作人都是这样的。他们既画油画,也画中国画。中西融合也是他们多年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吧。虽然他们当年都去过西方学习,但对中国传统绘画,他们始终不离不弃。这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今天更要重视我们的传统了。

我记得好像毕加索曾说过(好像是对张大千说的),大意是说东方有很伟大的艺术,你们为什么要到西方去学习,毕加索的话,还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使用道具 TOP

734#
发表于 2017-6-5 16:28:02 | 只看该作者
徐悲鸿的绘画,不论是油画还是中国画,他偏爱中国题材。

著名的像《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九方皋》,《愚公移山》,《山鬼》等等。

使用道具 TOP

735#
发表于 2017-6-5 20:27:49 | 只看该作者
       应和一下施兄。

       同事在故宫参观“四僧展”,发了些图片,果然张张精彩。髡残的几幅小品和题跋清远隽逸,无比动人。

       生为中国人,实是大幸。先人在艺术道路上已经走了那么远,后人得以笑看西方人小跑紧追。只是我们前数百年国运不济,现在有钱人多了但文化人少且缺少风骨,优秀的艺术人才叠又不会为古人和今人作市场、作宣传,干看着欧美人掌握全球艺术市场的话语权。但是真正的艺术家必然是世界性的,对于异邦异族的艺术成就一定是慨然接受并赞赏的,所以倒不怕中国的伟大艺术传统被时间磨灭。

       但最好不要总是墙外开花墙内香。欧美人夸自己的东西好,全世界都跟着喊好。欧美人夸有些中国的东西好,国人才跟着喊好。应该是中国人使劲为自己的好东西喊好才对。当然,必须能说清楚为什么好,这需要客观、冷静、深入、持久地研究,不是出于一脑门热情胡乱叫嚷的。很多情况下,需要辩论,才能令人信服。

       不辩不足以服人。

使用道具 TOP

736#
发表于 2017-6-5 22:29:42 | 只看该作者


       几年前在德国旅行,一天一夜穿过黑森林,到达弗莱堡(FREIBURG)。那是个著名的绿色城市,倒不是因为植被多,而是因为城市设施采用大量环保工艺和清洁能源,据说可以达到零能耗,甚至还能输出自然发电的余量。

       看到上面这位德国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WOLFGANG MARSCHNER在弗莱堡音乐学院工作,勾起些许往事回忆。前两天看到同为德国学派的早期小提琴家塔施纳曾寄居吕德斯海姆,不禁感慨一番。前面贴子里提到出差时再游吕城,登上山顶俯瞰莱茵河谷,根据介绍也知道这个小城历史悠久,但没有想到这样一位传奇演奏家一度携家人躲避战乱,在此盘桓数年。欧洲地界就是如此,一个小地方也能讲出很多有趣的事情,历史积淀,没办法。

       MARSCHNER出生于1926年,成名期应该略晚于担任富特文格勒时期柏林爱乐首席的塔施纳。1943年在德国服兵役,1945年19岁时在汉诺威国立歌剧院上任,此后在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担任首席。1950年代开始在埃森富克旺根艺术大学、科隆音乐学院教授小提琴,1963年开始在弗赖堡大学音乐学院工作。1970年成立冠以自己名字的室内管弦乐团。

       他的琴音出奇地洁净,揉弦非常节制,造句也相当工整,自然而然地生出一种高贵、清丽、优雅的气质。同犹太裔小提琴家普遍存在的低回婉转、如泣如诉,完全走的是两条路。用这种洁净的声音表现帕格尼尼、萨拉萨蒂,还有拉威尔的茨冈,还真需要小小地适应一下。

       前文讨论过小提琴演奏中的犹太风格影响。到今天,小提琴演奏应该越来越“国际化”了,兼容并包,因为折衷主义比较容易讨好听众。声音比较周正,不能出“邪”声,同时情感表达要充分、丰富,articulation中的变化和张力比较明显。但大家都这样的话,也就意味着个性风格的丧失。所以,能够听到像MARSCHNER 这样相对更加忠实于某一种传统风格的演奏,还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使用道具 TOP

737#
发表于 2017-6-7 22:07:09 | 只看该作者
       微信里,同事晒图,今晚在国家大剧院看《玫瑰骑士》。

       昨天,老妹妹晒图,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纪念李德伦先生诞辰100周年。

       前天,来自四川的忘年交晒图,万里之遥来京,在国家大剧院看话剧《风雪夜归人》。

       上周,邻居RECORD 33兄晒图,不期同路却未相遇,在国家大剧院聆听费城交响乐团演 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上月,为公务进进出出大剧院,了解到许多幕布后面的机巧与辛劳,所幸未有机会将文艺作为生存之道,否则恐怕一点美感都不能知觉了。

       大剧院那极具争议的外观曾颇为不齿。非其自身之过也,只是它不该占据京畿核心,与四周景观颇不和谐,从迎薰亭向南望,正是扣在新华门顶上的一个大X包。水下长廊是个独特的设计,从下面仰头向上看十分有趣,但在室外看那一汪浊水,实在有煞风景。北京地面上要想维系一方清泓,难度不是一般的大。那是相当的大。

       最近进大剧院的几次经历都不怎么令人激动。虽然听现场与听唱片感觉不同,但优秀的演绎听多了,还是会对听现场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对比、评判、分析,较不容易沉浸到当下的音乐气氛中去。第一次正式到现场听音乐,好像是中央乐团在北京音乐厅演出贝多芬第三交响曲,陈佐煌指挥,那时候很兴奋,很正经,却不大听得出门道。

       说到李德伦老先生,因为八十年代住得离中央乐团很近,上学也在附近,经常上下学路上能看到李先生胖大的身躯在附近晃过。有一天放学在校门口踢球,一脚将球踢到刚好路过的大师脑门上,但老先生似乎正在想事,似乎毫无反应,直愣愣地继续走自己的路。他那时已经进入暮年,没有前几年斯特恩访华时那种留盼风采了。

       中央乐团几任常任指挥,命运都不怎么好,汤沐海、陈佐煌、胡炳旭等远走他国,陈燮阳回到上海。艺术与官僚的博弈,直属院团改不了的毛病。

点评

大包与三峡坝一样也许已知天命,很快又是拉伸GDP机会。至于需要的几千亿,加班印出来很快的。  发表于 2017-6-8 10:59

使用道具 TOP

738#
发表于 2017-6-8 08:46:00 | 只看该作者
纪念李德伦先生诞辰100周年:http://mt.sohu.com/cul/d20170606/146503422_740791.s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施兄,没想到李心草那么早就出道了。看着还很年轻。  发表于 2017-6-8 09:53

使用道具 TOP

739#
发表于 2017-6-8 16:54:03 | 只看该作者
大包与三峡坝一样也许已知天命,很快又是拉伸GDP机会。至于需要的几千亿,加班印出来很快的。  


回J兄,这个很可怕的。印钞比浪费杀人更快!

点评

问题是知道这个很可怕的人太少了,温水里青蛙太多。  发表于 2017-6-9 10:26

使用道具 TOP

740#
发表于 2017-6-9 10:41:27 | 只看该作者
谈到徐悲鸿先生,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位伟大的中国美术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的先驱。

小时候学画画,徐悲鸿先生可以说是自己的偶像吧,临摹过很多他的绘画,当然都是根据他的画集临摹的,那时候也读过廖靖文女士写的《徐悲鸿一生》。大学毕业后来到深圳,廖靖文女士还来深圳美术馆举办过徐悲鸿的画展,我也去看了画展,并带着徐悲鸿的画集,请廖靖文女士签了名。北京有徐悲鸿纪念馆,也就是徐悲鸿故居。《悲鸿故居》是周总理题的字。

徐悲鸿和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美术的两座高峰,他们既是画家,也是著名美术教育家,他们代表着中国现代美术相对的两种风格,形成双峰对峙,共同构建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历史图景。他们相互竞争,也相互激荡,共同促进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

徐悲鸿名作非常多!

《田横五百士》:



《徯我后》:



《九方皋》:



《愚公移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741#
发表于 2017-6-9 10:46:14 | 只看该作者
《泰戈尔像》:



《山鬼》:



《箫声》:



《徐悲鸿自画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施兄太给力了。总能从原本呆板的议论生发开去,图文并茂地赋予更多艺术的福利。  发表于 2017-6-9 13:08

使用道具 TOP

742#
发表于 2017-6-10 16:30:31 | 只看该作者


       苏州张康平兄店中有这张 Wolfgang Marschner 演奏的贝多芬“克鲁采”和“春天”,淘来一听。

       德国弗莱堡这家 CHRISTOPHORUS 唱片公司的录音颇有音乐厅的现场感,钢琴偏右,小提琴在左。钢琴能量很大,声音能够撑满空间,小提琴有时纤巧了些。现场坐到10排以后,就是这个感觉。前面那张合集也是如此。

       因为第一个认真听的“克鲁采”和“春天”是双奥组合,那种富有歌唱性、温暖清甜的声音形成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不知不觉地成了衡量其他演奏的基准标杆。

       但是Marschner 的德系风格严谨、光洁、冷静,与奥伊斯特拉赫相较,简直是光谱系的两端。Elsner 虽为女性,但钢琴伴奏不居下风,铮铮有力,有时还有点抢风头,形成了两件乐器之间的动态平衡。这其实是作曲家的初衷。

       多听贝多芬作品的各种演绎版本,反复地证明施纳贝尔的断言不虚。作品永远比演奏伟大。并不是每一个春天都是那么多情浪漫,总有春风吹起却未激起心中涟漪或者忽而风雨如晦却叹春华易逝的时刻。不作表面的感动,不发轻易的感伤,并不意味着乐音中缺乏生力和冲动,犹如在平湖绿荫中隐藏着万物暗自茁壮地生长。



       Gerhard Taschner 是富特文格勒棒下战时柏林爱乐的首席,从照片上看是个美男子,在网上那一小段据说是1942年4月19日为希特勒庆生的贝九演出现场录像中还闪了他几秒钟的镜头。他拉得很投入,但从位置看是似乎是第二小提琴。 这段视频中是戈培尔与老富握手那一刹那老富脸上的表情,可以作出很多种解读。但国内领导同演出人员亲切握手时,没有哪位大师能够闪出那样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表情。

       这张CD多是1940年代后期的现场录音,Taschner与Gesieking也形成了同上面那张唱片一样的平衡。从录音上讲,小提琴占此近麦的便宜,但是吉塞金指下音乐的穿透力可不是那么容易被盖掉的。

       Taschner 的琴音听上去要比 Marschner 丰满些、温润些,揉弦幅度也较宽广,但到不了俄罗斯学派那种程度。总体上还是端直方正的声音。两位大师演奏的弗兰克小奏很有意思,没有听到其他版本里经常出现的拖腔或滑指,整体上不那么粘稠,不那么哀怨,但音乐张力一点儿也不弱。很像上面Marschner/Elsner 的贝多芬。


使用道具 TOP

743#
发表于 2017-6-10 21:02:50 | 只看该作者


上面发图不成功,补一下

使用道具 TOP

744#
发表于 2017-6-10 22:01:59 | 只看该作者
那日观赏《风雪夜归人》,情到深处之时多次落泪。小时候听《卡门》时是不知道为什么而流泪。
如今的泪,是因为与作者产生了极强的共鸣,已经有些分不清角色的故事与自己的故事了,那种触动心弦,让紧绷的神经被拨动的感觉,让我再次感受到心还活着。

炽热的心伴随着浓稠感情的泪
被引力牵引着滴下
亦真亦幻的故事中
迷茫中不知身在何处的人
被不知名的力量牵引着行走在逐渐变暖的路上
将过去的冰冷留在身后
看到了新的希望与生的光芒
本以为可能已经无望
但现在方才发现
原来美好一直都在自己的手中酝酿

此番赴京收获极大,感谢石兄的款待与帮助~
望石兄及嫂子保重身体,咱们下次巴蜀见!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7 09:25, Processed in 0.030988 second(s), 20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