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03849

查看

1018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757#
发表于 2015-11-16 12:15:57 | 只看该作者
看了一页,已感受颇深,音响,人生,想起自己无谓的折腾,花无谓的钱财。现在还走在折腾的路上,不知何时能回头,何时能领悟到真正音乐。而不是贪婪着,折磨着,浪费时间着。身体是一切之本。请兄台身体健康。

点评

我很敬佩认真研究音响的朋友,而且我们非常需要有经验的音响专家为大家提供各类听音器材选项。同样,先入手研究各类音乐、录音版本的朋友能够为后来人提供有益的指导。心存感激。谢谢SY兄的良好祝愿。同保重。  发表于 2015-11-16 17:42

使用道具 TOP

758#
发表于 2015-11-17 09:01:29 | 只看该作者
35A搭配黑胶是个经典搭配,如果是专注于听音乐,其实都够用的了。35A表现的弦乐以及人声令人非常难忘。其实今天仍然有很多对35A不离不弃的烧友,有些人还用非常昂贵的胆机来搭配,都充分说明了35A的深入人心。对音响的理解,我个人认为并不一定需要大系统大功率的。

大无的版本非常多,我也听过一些,最难忘的还是斯塔克的水星版和富尼埃的阿奇夫版的黑胶。这两个录音的头版黑胶都非常贵,其实也是贵得有理的。即使是2版,3版效果仍然不俗,具体就不描述声音怎样了。所以如果玩黑胶的话,首要任务还是先买这两个录音,这也是最经典的版本。在这个基础上,再拓展聆听范围吧。

点评

俺只有PHILIPS 重刻的STARKER,估计是3版的FOURNIER。兄的招唤,弟还得继续努力!!出血!!  发表于 2015-11-17 12:45

使用道具 TOP

759#
发表于 2015-11-17 15:43:46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不谈音响了,还是谈音乐吧。

使用道具 TOP

760#
发表于 2015-11-17 22:43:43 | 只看该作者
粗粗听了凯格尔的贝多芬一二三,没有初闻老康时那样眼前一亮的感觉。甚至不如日前听苏特纳那般印象深刻。连续听东德指挥家,新奇感下降了吧。

比较一下第三交响曲,凯氏棒下,结构和织体极为清晰明了,清晰得近乎冷静。用手随着打拍子,无法出现富特文格勒般的颤栗。换言之,乐句中音符之间、小节之间弹性不足。

第二乐章,似乎放弃了悲剧性展现,有些段落有了些抒情的意味。很多情况下,听贝多芬是将心情掷入滔滔江河,随之奔涌翻滚。如果不是这样,更多用理性去聆听,不失为一种风格,但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再听听后面几部重量级的作品。

使用道具 TOP

761#
发表于 2015-11-19 22:09:06 | 只看该作者
有钱就会任性,花钱是硬道理。虽然没啥钱,但还是没听进大M兄的告诫,最终出血收齐了吉列尔斯的贝多芬奏鸣曲13+1张黑胶。其中有一张英版,一张复刻。这么执拗,实在是因为吉列尔斯的演奏每每入耳动心。第二奏鸣曲,早期作品,有谁弹得这般深沉隽永,其中的慢板听上去仿佛舒伯特的晚期风格。无可比拟的是the sound, the piano sound! 基辛在纪录片The Great Pianists 当中慢条斯理地强调 the sound,当初不以为然,也不明就里,听了黑胶上的吉列尔斯,开始有些许了解基辛的意思。演奏家没有自己的sound,后续的创造就缺少根基。那些以结构和塑形出名的大师,其实也都有自己的sound,否则如何一耳朵听出来是谁呢。

点评

恭喜石兄,吉利尔斯在dg的录音,无论是模拟还是数字,都是非常出色的  发表于 2015-11-21 21:19
跟CD比差别大吗?是否黑胶能听出CD听不出的钢琴家的特质?真心请教。如果石兄说YES,我就去马投资黑胶系统(现在用一个100刀的二手日本唱盘)。  发表于 2015-11-20 01:04

使用道具 TOP

762#
发表于 2015-11-20 06:35:59 | 只看该作者
钢琴家之一耳能辨的sound,由什么所组成呢?吉列尔斯是在演艺生涯的中期才逐渐形成,但像古尔德年纪轻轻就已经相当成熟,更有今年之日本盲人钢琴家09年克莱本大赛金奖辻井伸行20岁就已经老道到一耳能辨。sound还不都是音色的原因,还有钢琴造句和情绪化的个性在其中,组合得水乳交融且合情合理,才会是扣人心弦的优秀艺术家。
说到底,钢琴家的个性化演绎也是和种种玄妙的化学反应一样吧。

使用道具 TOP

763#
发表于 2015-11-20 22:16:59 | 只看该作者
大M兄所言极是。吉列尔斯独特的触键,几乎令人忘记了造句和个性的重要性。

对于李赫特、布伦德尔、齐默曼等人,造句、抑扬呼吸、速度变化等等,在打造个性琴音方面要比触键来得要紧。而对于霍洛维茨、古尔德、佩拉西亚等人,触键和造句,同样都是彰显个性的重要因素。

这就说到大头兄提的问题了。黑胶唱片和CD展现同一本录音,声音一定会有所不同,但恐怕还达不到影响辨识演奏家的程度,特别是对造句、速度变化应该根本没影响。只是键槌击打钢弦的震响和余韵会有些许差别。

单就吉列尔斯而言,听黑胶,听CD,都能很快听出他的音色来。但黑胶给弟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实在是令人感动。

究竟值不值得单投入,最好是先在朋友那里对比听听再说。

点评

谢谢  发表于 2015-11-21 00:45

使用道具 TOP

764#
发表于 2015-11-20 22:34:50 | 只看该作者
继续听凯格尔的贝多芬。到第七,他还都只是个慢板高手。行板和快板太规正了,要不是有顽强的低音撑腰,乐曲的气势就快衰了。第七的末乐章结尾前居然没有明显的加速,听不出所谓“醉狂”之态,但因为声音、节奏很结实,并不能挑出什么大毛病来。再听听九,再议。

使用道具 TOP

765#
发表于 2015-11-21 09:17:16 | 只看该作者
又回到那个争论不休的题目:黑胶 vs CD

没办法用技术指标说清这件事。而且以绝对理性标准判断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往往走不通。

对于国内的爱乐者,要考虑的变量太多了。录音资料的可供性,音乐知识,生活和居住环境,家庭状况,健康,财力,朋友圈,面子,等等。

以个人经历看,这两种介质以及其他音乐媒介恐怕都躲不开。在录音质量好的情况下,包括单声道,能够找到版次和状态好的黑胶,是福份。尤其是以弦乐作为主奏乐器的协奏曲,小型管乐(包括爵士)作品,室内乐,艺术歌曲,歌剧及强调唱功的人声,把系统处理到位,音乐氛围极佳。交响乐和钢琴稍逊。但这方面投资可观,而且是连年不断的。

CD,特别是大包子,是扩展见识的宝藏。系统处理得当,录音精良,同样可以得到极好的音乐享受。在MID-FI系统上,CD重播会有一点点GLOSS,清晰,光洁,但有可能不够润厚,温暖。但通常听音乐,注意力不会放在那一点点音色的差别上,作曲家的理念、音乐家的表演有更多值得关注和品味的地方。

以欣赏音乐论,在财力有限、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如施纳尔贝兄所言所行,亦是个人浅见,两者结合是最好的选择。

使用道具 TOP

766#
发表于 2015-11-21 13:57:10 | 只看该作者
想起了幼时最初听卡拉斯,那是从充满电平声干扰的沈阳人民广播电台的六档广播节目以及简陋的磁带录音开始,有时几乎到了不忍卒听的程度,但卡拉斯的魅力足以攫取一颗少年的心,以致此后数十年矢志不渝。
实际上,对美好音乐的向往,超越物质、超越种种藩篱,是听真音乐的滋味所在。

使用道具 TOP

767#
发表于 2015-11-21 16:15:51 | 只看该作者
最初听卡拉斯,也是从磁带+walkman开始的。而且当时穷学生,为图便宜,买了10来盘“风衣录音”,依然听得入迷。那是此前从未听到过的嗓音和唱法啊。

结婚时,朋友送了卡拉斯双CD集锦,在面包机上听,视若珍宝。

买第一套音响时,拿这套CD还有海菲兹、STING去试机。新加坡ADEPHI大厦里有很多音响店,一家用胆机推SONUS FABER书架箱(型号记不清了)表现卡拉斯效果最好,听得差点掉下眼泪。

最后量财购物,买了一套MONITOR AUDIO音箱+PRIMARE功放+LUXMAN CD机组合。回家连好线,先放的是COSTA DIVA。这回没憋住,掉了眼泪。

十七年后,听觉神经已被磨得老粗,难得再感动一回。老是用批判的状态去听演绎和音效。其实少了很多感悟和乐趣。这次听吉列尔斯,是近年难得有的小激动,所以下狠手收唱片,也是执心未尽。

所以说,质量都是相对的,时间、环境、经历、感受都是参照系数。而且生活得太甜蜜,听古典音乐不会有什么深刻感悟,既使是听莫扎特、门德尔松、德彪西。

使用道具 TOP

768#
发表于 2015-11-21 20:40:25 | 只看该作者
听完全部凯格尔的贝多芬交响曲,心中生出个不大厚道甚至有些罪恶的想法。

在长我若干岁、出生于60年代的乐友中,凯格尔、康维茨尼、罗格纳、苏特纳等一批东德指挥家的录音得到不少赞许和推崇。

前不久听完老康,还不觉有什么疑惑。但凯格尔的贝多芬,让我想起幼年时期、文革末期的音乐风格,残存在脑中,忽而今天被唤醒。

用乐理或技术分析凯格尔的特色,是个不小的挑战。听到第四的时候,凯氏塑造悲剧气氛的能力还颇打动人,但第五爆发力不足,第六人文情怀不足,第七不够冲动,第八太欢乐了,第九有些刻板。总体上他打造的是既靓又正,起伏不大的音乐语汇,因为德累斯顿的演奏无可挑剔,所以听起来十分顺耳顺心。但贝多芬是这样的吗?

放下凯格尔,赶忙搬出富特文格勒。同样的第九的末乐章,富老的色彩丰富得多,通过速度、节奏、轻重的变化拉开一幅斑斓画卷。单说那段再熟悉不过的主旋律。低音提琴奏响前,有一刻超出预期的休止,十分弱地起奏,速度也控制得牢,气氛压抑、沉重。3345 5432 1123 3.22-,弦乐奏主旋律时,音符有时值上的微调,不是如乐谱所示平均分配的,而且乐句整体展现得非常流畅、连贯,像轻声慢语的诉说,也像心平气和的安慰。反复后,二遍的末尾徐徐加速加力,乐队的声音也变得明朗,情绪慢慢激动起来,为进入下个段落做了很好的铺垫。虽然富氏的演绎不能作为统一的标尺,但在音乐感染力上的确胜出一筹。

我怀疑,有些前辈喜欢东德指挥,是因为怀念少年时代耳濡目染的音乐风格。少年时代对事物的初始认知,会影响人的一生。

对于前辈的倾向,晚辈无可厚非,而且听音乐本来就是主观性很强的行为。我所略有担忧的,是音乐风格背后反映的时代特征。高大、勇猛、阳光、乐观、前冲、同一、整齐、规矩,,,似乎是那个年代的风尚。政治也好,文化也好,生活也好,照此办理,无二选。今天的时尚,趋向悲观、靡废、混乱,正走向另一个极端,并不是好现象、好趋势。但死守在另一端,也并非能够如实反映这世界的常态。

每晚楼下一群大妈在摧毁神经的舞曲中跳健身操。保持健康是值得同情和支持的。但沉醉在统一、通俗、规整、趋同的节奏和动作中,实在是对人性的麻醉和残害。因为廉价,因为时尚暴力,所以成为俗众的一时之选。但是那些大妈们有其他的选项吗?

想到这些,又生出一个罪恶的念头。凯氏的自戕既然是他自愿的卫道,道不同,也就不值得同情了。有点违逆自己标榜的人性观。


点评

想起来前几天在网上看的殷承宗/李德伦的黄河 :). 当然层次不能跟东德指挥家比。  发表于 2015-11-21 23:56
当我第一次听伯恩斯坦的贝多芬《第八》、加德纳的《贝七》、坎泰利的《贝七》、富特战时《田园》、蒙都《英雄》都有一种云开雾散见真神的激动。但听上述东德指挥的贝交时没被感动过。本人1967年生人。  发表于 2015-11-21 23:18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3 21:59, Processed in 0.027009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