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6422

查看

93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793#
发表于 2017-8-28 21:23:35 | 只看该作者
恐怕有些地方有误,敬请各位斧正!

使用道具 TOP

794#
发表于 2017-9-5 00:06:01 | 只看该作者
那是唱给上帝听的

使用道具 TOP

795#
发表于 2017-9-5 00:08:02 | 只看该作者
石兄这包容心亦是难得了。

使用道具 TOP

796#
发表于 2017-9-21 08:57:10 | 只看该作者
准备给同事介绍一下贝多芬第32钢琴奏鸣曲,以下文字请诸兄指教,以免有疏漏。

        首先,我想厘清一个概念:古典音乐。因为语义的问题,大家对什么是古典音乐,这些音乐怎么就古典了,古典就高雅、不古典就俗气吗,怎么才能听懂这些玩意儿,存在一些误解。我个人认为,音乐大体分为两类:艺术音乐、社会音乐。艺术音乐创作有着清晰、明确的理论基础,表达较为深刻的思想情感和哲学概念,技术手段相对复杂,表达手段相对含蓄,与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本身所具有的抽象、虚幻、留白、移情等特性契合度较高。社会音乐的创作自发性、冲动性更强,技术层面比较简洁,以非常直白的形式表达或引发瞬间强烈的情感悸动,相对而言更为具象、更为实在、更为饱满、更为短暂。我们常说的古典音乐,一般是指十五世纪直二十世纪中叶西方作曲家按照各个时代的音乐法则创作的艺术音乐。但艺术音乐的源流、分支及继承是一个更大的概念,而音乐则是更加宏伟博大的一幅艺术画卷。

        这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的32首奏鸣曲中的最后一首。今天因为时间关系,为大家播放最后一个乐章。也就是说,这是贝多芬作为正式曲目创作的最后一首奏鸣曲--第三十二奏鸣曲的最后一个乐章,是他对于钢琴这种乐器、钢琴奏鸣曲这种创作形式的告别篇目。THIS IS WHAT PEOPLE CALL HIS VALEDICTORY STATEMENT FOR PIANO COMPOSITION。对于一部经典音乐作品,每个人的理解和欣赏的角度都有所不同。今天我想以“论自由”的角度介绍自己对这个作品的一些看法。

        这个乐章是变奏曲式,即以乐章开始的主题为基础,经过8个变奏段落直至终了,是一个线型结构。古典音乐中比较常用的还有奏鸣曲式,那是一个多数情况下由两个主题交织、重复、变化、再现等手法构成的复式结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比较符合人类接触事物、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其他比较有名的变奏曲,是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从主题发展变化出来12段变奏,每段在速度、调性、旋律音型、和弦类别、性格表现上都有差异。这个乐章的变奏要比“小星星”复杂得多。有些段落从听感上不容易找到主题的影子,但从谱子上看,这8个变奏是一脉相承的。

        这个乐章的调性是C大调。钢琴中间那个白键(小字一组)为起始音,主音阶由其余6个白键完成到下一个C,12345671, 钢琴有6组音阶。不讲乐理了。但强调一下,C大调音乐的主要特点是平稳、宽广、中庸、朴素、庄严。国歌是G大调,激昂兴奋,军乐多是G大调。

        这首曲子一共有两个乐章组成,在传统奏鸣曲中比较少见。一般是由四乐章,快板、慢板、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快板组成,或者由快慢快三个乐章组成。此曲第一乐章是快板,有着贝多芬一贯的宏伟、跳跃然、充分活力和激情风格。这个第二乐章的标注是Arietta - Adagio molto semplice e cantabile,由小咏叹调进入非常简洁、富有歌唱性的慢板。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并欣赏这段音乐,简要介绍一下背景情况。贝多芬出生于1770年,逝世于1827年,他青  壮年时代经历了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横扫欧洲并失败、德意志小君候们一败涂地等等欧洲政治社会的大动荡,更为重要的是启蒙运动的思想精华已经在政治上转化为行动,在思想上渗透到市民阶层,反封建、反教会、反专制,要自由、要民主、要平等、要理性,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大家比较熟悉的贝多芬音乐的主要特征,是像第三、第五、第七交响曲那样充满矛盾交锋、富含斗争激情、体现正义胜利的风格,满满的正能量和乐观主义精神,不能不说是那个时代知识阶层思想认识及理想信念的反映。而到了1820年左右,随着拿破仑的变质及被传统势力在军事上击败、波旁王朝复辟,以及法国大革命的血腥残暴给欧洲其他国家造成的震动和警醒,革命的浪潮和热情从思想上、实践上都进入了一个低谷,人们在对革命进行一轮反思,同时也为1830年新一轮高潮积蓄力量。应该说,欧洲全社会尤其是资产阶级裹挟着下层民众争取自由的努力取得初步成果,准备攀爬下一个阶梯。

        就贝多芬个人而言,到了五十一、二岁的时候,已经在维也纳确立了全欧顶尖作曲家的名声。对于作曲家来说,贝多芬时代造就了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对贵族的依赖性大大降低,能够依靠创作从平民社会中获取生存资源。到了晚年,虽然贝多芬孑然一身、无儿无女,但基本上衣食无忧,还能照顾那个不争气的侄子卡尔。可以说,作为艺术家,贝多芬基本上做到了经济自由。对于艺术而言,不必攀附豪强具有重要意义,这意味着艺术家在创作目的上不需要听命于权力,能够享有极大的自由空间。否则也很验证想象,吃着哈布斯堡王朝家赏赐的锦衣玉食,作曲诅咒这该死的封建制度,号召大家起来革命把恩主打倒。当然这种与贵族的脱钩不是绝对的,因为人世是复杂的。所谓革命与反革命之间有很多的纠结与转换。比如最后这首奏鸣曲,贝多芬题献给他了多年的恩主,哈布斯堡王朝系统的贵族,音乐爱好者鲁道夫大公。而且他还是位红衣主教哦。

        前面提到,贝多芬一共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因其高超的创作技艺和深刻内涵,被称作钢琴音乐的新约圣经。旧约是巴赫的WTC,48首平均律钢琴曲。每位钢琴演奏家或者爱好者都不能越过这部分钢琴音乐经典。第一奏鸣曲创作于1794-95年期间,最后一首创作于1821-22年期间。近二十年间,贝多芬钢琴音乐的创作实现了几次飞跃。从一开始,他就在寻求创作技法上的自由,力图比他的长辈海顿、莫扎特在音乐表现上前进一步。他早期第一至第四奏鸣曲还能听出莫扎特的影子,但从音乐语汇的独特性、技法的丰富性、结构的复杂性上已经超越了莫扎特。进入创作旺盛期,他的“悲怆”、“月光”、“热情”、“田园”、“告别”等著名曲目完全是革新型的创作,此前没有哪位钢琴家能够在音乐表现力上达到如此高度。快者,如“热情”奏鸣曲的结尾,摧枯拉朽,浪涛奔涌,一泻千里。慢者,如“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轻柔舒缓,沉静深邃,波澜不惊。在这些非常成熟的作品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人生百味、社会百态,各种认知与情感都能找到共鸣点。而且它们是一种建立在理性架构上的情感表达,非常地厚重,非常地精密,非常地深沉。这也就是为什么两百年来世界各地如此多的人一而再、再而三、在人生不同阶段反复被贝多芬打动。

        到了他的创作晚期,贝多分在创作的目的及技法自由上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技法方面,他在作品整体和局部结构上,在和声构成、速度变化、变奏样式上的越发摆脱传统程式的束缚,越发自如地运用各种手法来表达音乐的实质内涵。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如第九交响曲、最后四首弦乐四重奏以及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与此同时,在音乐内容和主旨方面,贝多芬同样实现了卓越的突破。这个我在后面介绍。由于各种原因,贝多芬音乐在进入中国时,被强调的不是他的晚期作品,而在全球音乐爱好者看来,这一时期的作品代表着贝多芬创作的高峰,或者说继中期后的又一座高峰。时间所限,我们还是集中来看一下现在听的这个奏鸣曲。

        首先,结构是自由的。前面提到过,这个奏鸣曲采用非常少见的两乐章结构。虽然这不是贝多芬第一次创作只有两个乐章的奏鸣曲,但这首曲子是一个运用二元对立统一的经典范例。第一乐章快板,充满了矛盾主题之间的对抗与对话,在一次次戏剧性的骤停后是逐渐加快的节奏和越来越丰厚的和声,仿佛清晨的海浪一次次冲上沙滩,显出深藏在海面下令人生畏的巨大能量。这个乐章,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壮年贝多芬意气风发、疾恶如仇、生龙活虎的气质与风采。而第二乐章慢板,一上来就是一个沉思、远望、长叹的主题,随后通一个又一个变奏处理呈现出千姿百态、面貌迥异的音乐形象。但不论如何变化,不论每一段变奏的节奏型、速度、和声如何不同,整个乐章始终充满着启始主题中那种对人生的体味、犹疑、感慨,仿佛草原上的风,时徐时疾,有时带着野花的芬芳,有时带来远方森林的幽涩。这一动一静,一快一慢,一个复式一个线性,一个激悦一个沉郁,萃取了钢琴奏鸣曲创作元素的精华,斫去冗枝余叶,以一种极简朴、极高明、极清澈的形式呈现给听众一个人类个体对于大千世界的观照。

        第二,手法是自由的。这首奏鸣曲采用了十分丰富的音乐创作手法,有一股集大成的力量。经过二十多年的创作积累,贝多芬对于各种音乐技法熟稔于心,在这首曲子中做到信手拈来,水到渠成,不着痕迹。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一些段落中采用了复调对拉的传统手法。巴洛克后期,复调音乐逐渐退出舞台,海顿、莫扎特、舒伯特及同时代的作曲家大多采用主调音乐的手法写作音乐(简单说,就是有个主旋律,用适当的和声去衬托之)。但在贝多芬晚期的创作中,他又多次采用巴赫一代常用的复调手法,将赋格、卡农等传统手法自然而然地融入主调音乐中,充分运用复调音乐缜密精致的织体、瑰丽斑斓的色彩,增添音乐表现的层次感。复调音乐的创作要求极其严格地遵循规则、范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带着枷锁的舞蹈,比主调音乐写作需要更多的数学计算、整体统筹,而且不能心急。作为开创浪漫主义音乐先河的一代大师,贝多芬在创作晚期重视复调、回归复调,带动了不少后世欧洲音乐家跟进研究借鉴。巴赫今天有这么大的名气,是和门德尔松对巴赫音乐的挖掘并在社会上推广是分不开的。贝多芬似乎是在说,我们可以革命,我们可以改变,但我们不能够破坏人类的基本准则,砸烂前辈所有的积累和遗存。在积淀丰厚的土壤上,新苗才能茁壮成长。其实我们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也是这个道理,在了解掌握人世间的普遍规律、惯常规范后,能够驾驭自己的欲望和行为,在有限的范畴内获得无限的自由,是一种经世练达、厚积薄发的自由境界。

        第三,创新是自由的。我们重点听一下第二乐章。如果第一次听第二乐章,会惊讶于这八段变奏呈现出的难以想象的丰富变化,其中有些是当时非常前卫的创新,走在时代之先。比如说,它的基本节奏型是9/16拍,但其中有些小节6/16、18/32、12/32、26/64拍,还有以三连音形成的27/32拍,看谱子是不规则的,但在实际演奏中感觉非常熨贴,行进得非常流畅。第三变奏听起来像是20世纪20年代才在美国流行的黑人舞蹈BOOGIE-WOOGIE,第四变奏类似爵士或RAGTIME风格,听众不由得跟着打拍子。(插一句,为什么要知道这些风格,因为知道了,一方面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欣赏各种音乐,另一方面不会被忽悠。ADELE为什么好?因为她非常有功地延习和借鉴前辈各种唱法,包括黑人把LOVE说成LAUVE。MICHAEL JACKSON为什么好,因为他的音乐创作大量地使用西方古典音乐的基本技法,包括莫扎特,这个有机会再探讨。)最后一部分变奏中,有很长一段大量使用震音,包括技术上十分困难的双震音,在围绕旋律线上下游走。能够把震音这种装饰音用得如此巧妙,成为表达音乐意境的突出手段,成为这段音乐中最引人注意、被人们记住的关键元素,这在音乐史上是很少见的。还有一些诸如半音变调之类的手法,都是创新,但都运用得十分熨贴。前面我们说,人世间有不可逾越的规矩套子,同时这个世界又给予人类群体及每个个体以无限的机会。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人类的感知同时变得越来越宏大和精微。贝多芬在最后一个乐章,用音符将那个时代的不可能变为可能,以一种听似嘻哈风的腔调对过往的凡尘俗事作了一番戏谑和调侃,再以后世德彪西的音画描绘、菲利普格拉斯的极简音程,用触摸泥土、粘满草根的手掀开天幕,将众生眼光引向世所未见的云端之外。

        第四,精神是自由的。在经历第一乐章的人间喜剧后,第二乐章带着听众走出人世,在对人生的释然回望中解脱束缚,走向飘渺浩瀚的星空。很多人说,这个乐章有着深刻的宗教意涵。我以为,这不过是贝多芬面对宏大的世界、辽阔的宇宙献出的一息人之元气、一朵灵魂之花。这个乐章运载着人生的力量,自然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复归起点却又脱胎换骨的力量。在这个层面上,贝多芬在最后创作中实现了钢琴奏鸣曲甚至是各类音乐载体形而上的自由,超越音乐形的桎梏,进入心性顿开、灵智放飞的新境界。革命可以解决人与人关系出现的问题以及利益分配上的矛盾,但在每个人都会面对的终极问题上,革命没有给出答案。法国大革命的一个教训,就是极端主义在社会变革浪潮中形成新的集权和暴政,在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上建立新的牢狱,给人们扣上新的枷锁,而且将贤哲的理论简单化、符号化、俚俗化,搞成一团污烟瘴气。那些号称不必思考人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为什么存在、如何存在等哲学命题的革命家是伪革命家,那些没有厘清楚宗教与信仰的区别,以反宗教替代反信仰,以缺乏理论基础的无神论、垢藏内心的泛神论批判一神论表象缺陷的人不过是些伪激进,更不要说那些把现实利益捆绑在所谓意识形态战车上、钳制人们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的伪君子们了。贝多芬用最后一个乐章,狠狠地扇了他们一个耳光。再说回去看远一点。贝多芬第一首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个音符,是小字一组C,就是钢琴中间那个中央C。贝多芬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最后一个和弦,是由5个音符组成的C大调主和弦,用四个音托住那个中央C。这是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和心路历程、几百个音乐作品的创作积累,穿越几十万个音符的间隔,最终达致的对起点那个中央C之和谐、中正、理性、冷静的扩充。我不知道这是大师有意为之,还是巧作天成,但就这一个和弦,在恰当的机缘下,也可以成为一个“点化”或者“棒喝”,是二百年前常在原野上茕茕子立、在森林中踽踽独行欧洲音乐大师给予当下活着的全世界观人们的启迪与恩赐。

使用道具 TOP

797#
发表于 2017-9-21 15:40:39 | 只看该作者
石南根 发表于 2017-9-21 08:57
准备给同事介绍一下贝多芬第32钢琴奏鸣曲,以下文字请诸兄指教,以免有疏漏。

        首先,我想厘清一个概念 ...


这讲义写的真够劲儿!~赞

BTW:“小咏叹慢板”不是一个二部曲式的小抒情曲主题+五段变奏么…… 八变奏是怎么个说法儿?

使用道具 TOP

798#
发表于 2017-9-21 16:07: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odyheat 于 2017-9-21 16:12 编辑

主题主体、五变奏段+短插与尾声,这么算倒是有八个indices。

还是说明一下儿比较妥,否则可能产生歧义。

点评

谢谢。8段的说法自然是抄来的。您这个更准确。多谢。  发表于 2017-9-22 06:14

使用道具 TOP

799#
发表于 2017-9-21 16:25:00 | 只看该作者
最后一段升华得极有腔调。
又好比最后贝大人一脚踏在天元上,稳稳策动四角征子…… 一切尽在掌握啊

点评

您这个比喻形象得很。我一定用上。总体上,我觉得有点忽悠大了,说的太玄了,同事们恐怕一下子消化不了。  发表于 2017-9-22 06:24

使用道具 TOP

800#
发表于 2017-9-23 06:33: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etamophore 于 2017-9-23 06:34 编辑

“他青壮年时代经历了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横扫欧洲并失败、德意志小君候们一败涂地等等欧洲政治社会的大动荡,更为重要的是启蒙运动的思想精华已经在政治上转化为行动,在思想上渗透到市民阶层,反封建、反教会、反专制,要自由、要民主、要平等、要理性,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

这段波澜壮阔的话,写得真是视野宏大!最近在英文课上连着学习了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知道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继自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大革命)、英国大革命,虽为拿破仑复辟所终止,却为后来的罗伯斯庇尔专制开了先河,其影响力,在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直至产生了俄国革命、中国革命。
将贝多芬放到这样宏大的视野中去解读,必然能更深刻地认识贝多芬!
最近多次聆听伯恩斯坦1968年与NYPO的贝多芬《第八交响曲》,其酒神精神,其革命的贯彻至底的气势,让我几到癫狂不能自已。贝多芬,是需要具备其精神的释者的。富特文格勒之阴郁愤懑,并不是贝多芬的全部。

点评

大M兄内心依旧青春燃烧啊。  发表于 2017-9-23 10:22

使用道具 TOP

801#
发表于 2017-9-23 10:23:27 | 只看该作者
看来贝多芬也是给予诠释者极大空间的

使用道具 TOP

802#
发表于 2017-9-24 11:31:13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石南根
您这个比喻形象得很。我一定用上。总体上,我觉得有点忽悠大了,说的太玄了,同事们恐怕一下子消化不了。

反正您老这通儿气吞寰宇的抒发够底下这帮孩子喝一壶的  ~不过你们那儿基本都文科精英出身,也不至于那么难点化。

使用道具 TOP

803#
发表于 2017-9-27 10:4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大M兄,我还真有这个录音,只是现在搬家还没拆箱。等房间搞定了,唱片拿出来,第一个先听这个曲子。

使用道具 TOP

804#
发表于 2017-9-27 20:53:48 | 只看该作者
今天介绍了贝多芬,大多数同事一头雾水。还是有点急了,有些基本概念必须提前扫盲。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7 05:47, Processed in 0.034861 second(s), 19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