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烧友搭配 › 查看主题

501085

查看

1335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ikushi

805#
发表于 2014-5-6 17:07:3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石兄和各位朋友的关注。
终于走出了多愁善感的四月。
缅怀好友最好的方法就是我们要快活的活在当下,当然连我好友的那份儿我也要替他享受了!

使用道具 TOP

806#
发表于 2014-5-6 17:15:37 | 只看该作者
二、666

        66AuidoNote Kondo M1000mk2前级与一代名机Ongaku合并机的价值;
        6则是同样经典的Chartwell35aFoundation脚架的价格。
    这组有趣的数字讲述一个同样经典的故事。
    为尊重故事主人公,我只能简称他为Y兄。我与Y兄的相识又是因为Kondo器材。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Y兄钟爱35a箱子。他拥有一对年龄超过20年的Chartwell35a,这些年来他尝试用各类不同的功放搭配。直到两年前,他选定了马兰士7AudioNote Jinro211后级驱动。在同城,他与另外四人同属于音乐发烧友,志同道合,久而久之便结成了“五人帮”。五人不仅年龄相差,性格、爱好各异,职业家境不同,但都喜欢音乐,热爱音响。
     五人帮中,Y兄是核心,所以他的音响搭配自然也成为大伙儿关注的共同事业。然而由于使用年久的马七状态不甚稳定,经常会让他们有冰火两重天的感受。尤其是对于经常神游于古典音乐世界的Y兄来说,打击甚大!
     一次偶然的机会,五人帮驱车几百公里到Kondo拥趸、也是我朋友的J兄家走访,欣赏了M1000mk2前级加Ongaku驱动瑞典的MARTEN COLTRANE2系统。这是他们第一次近距离认真接触到Kondo器材。
从与J兄的交谈中,Y兄知道千里之外的我也是Kondo器材的资深用家,甚至与新旧代理熟络。后来,我们通了几次电话,交流了使用Kondo器材的心得。
    与我所接触到的很多烧友一样,Y兄事业有成,生活富足,入手Kondo器材对于他根本就是小事一桩。但从欣赏Kondo器材到实际动手购买,Y兄足足酝酿了一年有余。道理其实很简单,发烧友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器材升级必定首先要做好自我的心里调整。
    也是在事后,据五人帮的朋友说起这期间他们先后四次造访过J兄府邸,反复认真细听Kondo器材的不同搭配。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感染了J兄,特意送这套功放到Y兄府邸,用来试搭Chartwell35a。故事的结局似乎不存在任何悬念!
    当晚,五人帮异口同声的感叹从来没有听过如美妙的、完全超越了35a的真正35a声音。
    事情的结局就是,等J兄搬走器材后,Y兄的系统一直再也没有开过声!
    当Y兄电话通知我决定购入KondoM1000mk2Ongaku时。除了分享了他的喜悦的同时,我也由衷替他感到高兴!
    经过了3个多月的漫长等待,终于在马年春节前夕,Y兄的听音室重又响起熟悉而动听的声音!一段时间的煲炼后,新器材Kondo M1000mk2Ongaku搭配Chartwell35a组合所营造出来的音乐氛围:那种玲珑剔透的音色,层次分明的音场,抑扬顿挫又丝丝入扣的乐感,还有那种栩栩如生的活生感,足已让飞扬的音符深深植入聆听者的灵魂!
    还原音乐本色才是音响器材的终极目标,也是烧友的至高追求。
       Y兄邀请我春暖花开时去做客。我当然也很想领略Kondo35a书架箱的风采。
        4月中旬,借参加五人帮朋友中W兄弟的婚礼之际,我约定了Y兄。
        Y兄是纯粹的本地人,小我一岁,兴趣广泛,平素除喜爱音响和古典音乐,也热爱摄影和户外活动,更是书画收藏的高手。
    他告诉我,与众不同的是,他不仅仅是用耳朵享受音乐,更能用全身皮肤来感受。这种感知方式反映在他收藏字画也一样灵验。
        Y兄住的小区位于一风景名胜处。偌大的小区别墅和高层洋楼错落有致的分布着。春天的嫩绿将周围环境装点得更加幽雅妩媚,细雨后的空气里散发着春天的气息沁人心脾。
    在面积超过170平米的复式里,Y兄既没有选择做客厅党,也没有大兴土木营造一个发烧窝,仅仅是利用了十余平米的小书房改做独立的听音室!在这个三米长四米宽的狭小空间里,超过四米的教堂式尖顶应该是这个空间的一大亮点。

    地板上打横摆放的是一台旧款的廉价专业CDTascamKondoM1000mk2Ongaku。一对Chartwell35a喇叭离开后墙大概有一米左右。厚厚的窗帘布遮住了落地窗,成为视觉上的正能量。线材也非常普通,功放的电源线是跟机的银线,CD到前级用了一对Audio Note Sogon,前后级则用了一对花了1.5万从二手商家找到的西电音频用信号线!喇叭线是一款很老的廉价线。
    听Y兄讲,他曾经试过银彩等线材,EMMLabsDCSPuccini等现代数码音源,但都不能满足自己对声音的追求。他与五人帮的朋友们一样喜欢老声音,就像收集的老版唱片一样。
Y兄的空间实在太小巧玲珑,以致无法摆放沙发茶几等必用品。连购买了很久的LP唱盘系统也无法安装使用。
    这个空间一次性最多只能容纳3人享受。我们两席地而坐在垫子上,靠着墙静静的听。周围静谧非常,甚至感觉到可以听见自己的心跳。
    格林古尔德演绎的巴赫《Aria with 30 variations Bwv 988 Goldberg Variations》、内田光子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作品279-283)、美艺三重奏的莫扎特钢琴三重奏(作品502、542等)、亚当《吉赛尔》、康德拉新指挥阿姆斯特丹管弦乐团演绎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第四乐章《巴格达节庆等》。。。。。。直到肚子发出咕噜的抗议声。
    无论是小品,还是管弦乐齐奏,在强大的KondoM1000mk2与27瓦单端并联的211功放驱动下,35a展现出落地喇叭般的从容不迫和绝佳的平衡度。在某种程度上,它打破了35a只能听听人声或简单乐曲的物理性限制,更像是一对全频落地大箱。
    声音只能体会,不能言传。
    在没有亲临Y兄的听音室欣赏之前,与众多的烧友一样,我也难以理解Y兄杀鸡用牛刀式的搭配用意。这一刻,我明白了Y兄的良苦用心。他在缔结一个属于35a的神话,同时也在创造一个Kondo器材搭配的奇迹。
    也许,Y兄只是在自己的斗室里营造一个如在教堂里享受音乐的氛围空间!
    尽管新器材需要磨合、煲炼和微调,但Y兄已经能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放下一天的奔波疲劳,轻松的投入音乐世界。
     想起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在浮世的当下,Y兄的淡泊与淡定如同系统出的美声,令我身心一新。
        Y兄家附近的东航逸云酒店位于五云山下,绿色环抱中的园林式建筑,处处可闻鸟语花香。清晨独自散步其间,更觉生命的弥足珍贵。
        34年前我已经开始熟悉这座城市---一座被誉为天堂的地方。如果说青山绿水筑就了这座城市的品格,那么鸟语花香就是对居于城市的生命群体的赞美和馈赠。
    如果说音乐是存在于作曲家心目中被具体化了的真善美,音响就是通往这真善美的桥梁。
    音响发烧友是幸福的,能按照各自的理想建桥铺路。
    音乐发烧友是幸运的,即使荣华富贵都消失,起码我们还有音乐,和对重播音乐的美好追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喇叭线看起来像是MIT的MH750,挺多人用MIT搭配35a的  发表于 2014-5-14 10:51
佩服!  发表于 2014-5-12 21:50

使用道具 TOP

807#
发表于 2014-5-6 18:00:32 | 只看该作者
Kondo M1000mk2/Ongaku+Chartwell35a声音不毒才怪,更要命的是老郁的笔头...

点评

据闻兄台大江南北一番云游,必有甸甸收获啊!等有机会聆听。。。。。。  发表于 2014-5-7 11:20

使用道具 TOP

808#
发表于 2014-5-6 18:15:04 | 只看该作者
老郁的文章太有诗意了!看了使人犹如沐浴春风!清爽透顶!这篇文章非常吻合五月的这个季节

点评

老郁复出了,这到底是kondo的声音还是3/5A的声音?  发表于 2014-5-8 17:28
谢123院士的关注。改天一定去你处酒醉饭饱一次!  发表于 2014-5-7 11:22

使用道具 TOP

809#
发表于 2014-5-12 17:56:52 | 只看该作者
ikushi  发表于 5 天前
谢123院士的关注。改天一定去你处酒醉饭饱一次!
好啊!欢迎


使用道具 TOP

810#
发表于 2014-5-13 17:4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ikushi 的帖子


    声音与风景还有行文相得益彰!!!!毒死人不偿命!!!!

使用道具 TOP

811#
发表于 2014-5-13 18:57:27 | 只看该作者
据说kondo在上海音展表现奇差。推的喇叭花尖薄无比

点评

小雨哥教授真是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啊!好在是“据说”,而非亲耳所闻。哈哈。再说音展有那间房会好声?!  发表于 2014-5-13 21:17

使用道具 TOP

812#
发表于 2014-5-16 14:23:40 | 只看该作者

    居有乐
    自从装上单声道唱头,这本来就嫌不够用的时间变得更加仓促,恨不得把睡觉的时间也用上!在单声道与立体声唱片、还有CD音源之间,感觉时间被严重压缩!
    爱上单声道唱片,一半是因为心理需要,发烧生涯十余年,越来越着迷黄金时期大师们的精彩演绎;另一半则是生理因素,普天下烧友哪有不折腾的理儿?!
    有大V前辈们说,西方古典音乐不听单声道(历史)录音,犹如没有经历过结婚生子的女性,成不了一个完整的女人!
    想想也是这个道理。立体声技术是直到1958年前后才得以推广应运,而古典音乐录音制作的黄金时期早在此前已经盛行。美女小提琴家Joanna Martzy、帅哥钢琴大师Dino Lipatti、意大利大提琴家Enrico Mainardi、波兰钢琴家Josef Hofmann、还有那些伟大的指挥家们Erich KleiberWilhelm Furtwangler。。。。。。面对一大堆天皇巨星留下的大批珍贵的头版单声道录音,到底是该怨大师们生不逢时,还是叹我等相见恨晚?
    所幸时下LP潮流的复兴,形形色色的单声道唱头,为我等打通了一条时光隧道,可以任意通往你专属的音乐圣殿!
    听单声道唱片,单声道的唱头是必不可少的。若用立体声的唱头,纵使是金壳钻杆,也无异于听后期翻录成立体声的复刻版LPCD,纯粹是隔靴挠痒,无法真正感受到曲目和演绎的魅力!
   
    我手上的这枚单声道唱头是托GV用七千多元购得,名叫LPAudio。七千多元购单声道唱头就算是国外的同类产品也属中高价,况且是国产的精品,不可谓不贵!在被舶来品霸占绝大部分天下的Hiend市场,咱就当是支持一回国货。
    价格不菲,但这枚唱头声底温暖、声音饱满、平衡度也不俗,配在自己的系统上,听各类古典尚算合格。
    自从有了德国超声波洗碟机,听LP变得更为轻松愉悦。每天选定想听的十来张唱片,交给机器洗干净、晾干,等候享用。这玩意儿会让自己有种帝王将相般拥有后宫佳丽三千的快感。
    当然,听音乐愉悦的心境必不可少,欲望和杂念不可有,但需要一些淡淡的孤独感觉。
    对于与你日夜厮守的系统器材,我笃信她们都是有生命力的存在。在我目前的系统,我的单声道深度还只能到五十年代,再早的历史录音暂时还不想触及。
    绝大多数时间,我爱一个人静静的听。每到周末,便会有一种莫名的欣喜,并慢慢的任它提升至高潮。周末的我是一个标准的宅男,我已经将自己全部交给了音响(乐)。起得比平时还早些,整理好心情,一直听到傍晚时分TGLee Audio再生电源处理器的蓄电池没电!
    周而复始,便变为习惯,成为活生生的生活中一部分。
    一次,有几个相熟的邻城烧友来访。刚好在听这张Philips50年代中期出版的格罗米欧自弹自拉的莫扎特、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坊间都知道作为法比流派代表的格罗米欧琴艺高超,但他的钢琴也一样出色恐怕鲜为人知的。见他们听得如痴如醉的样子,我接着又播放了一张格罗米欧与哈斯姬尔合奏的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这张唱片会告诉你啥叫纯净和优雅!在品茶的间隙,当我告诉他们刚在播放的唱片都是单声道唱片时,个个露出惊讶不已的神色。
    这套唱片价值10K,是英国ERC公司利用当年母带和器材,精心炮制的限量版Johanna Martzy巴赫小无。年前收到后,一直没有开封欣赏。倒不是因为价格贵,而是觉得自己还够不上这份心境!
    尽管单声道唱片有大师们精彩的演绎,但它在舞台空间还原、以及相应的层次表现等方面,比起同样是五、六十黄金年代立体声唱片,有着天生的不足之处。唱头和唱片的价格差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在目前阶段,我仍然不太喜欢用单声道来听交响乐一类大型作品,福特文格勒也不例外。
    京城有几位大烧是资深的单声道唱片收藏家,他们告诉我单声道唱片最好能用同时代的器材聆听,原汁原味。我打内心欣赏他们的玩法,还计划着尽早找机会去领略黄金时代的金色声音。
    其实,男人倾其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花心找合适的理由和注释。尝到了甜头,便会有纳妾的野望。日前已经跟好朋友声望音响的庄兄约定,等Lundon DeccaIkeda单声道唱头一到,第一时间搞过来跟手中的这枚国产精品比试比试!
    在音响领域,我向来欣赏不同器材的不同风格。但我仍很难接受闭门造车式的固执和唯我独尊的霸道心态。

    日前去香港探望朋友,到位于旺角银行中心大厦的信昌唱片,见店长阿辉催问预订的ERC公司限量复制柯岗柴小协几时能到货。顺便买了十叠Original Master Sleeves防静电的黑胶内套、Radio Recordings公司复刻的Johanna Martzy8CD大包、The Complete Studio Recordings公司制作的Ginette Naveu4CD精选等一大堆宝贝,装了满满两个环保袋。在候船室休息时,有一个七十多岁的清瘦老翁盯着我的环保袋欲言又止的在我面前来回徘徊。见我留意到他的目光,这位长者便嘶哑着嗓音问我哪里可以买到唱头。原来是环保袋上信昌唱片醒目的文字吸引了他!眼前这位颤颤悠悠的老人还是一位可敬的烧友前辈(按照年纪判断,他应该是属于香港的第一批烧友吧)。他告诉我唱针坏掉,想换一枚。一个居然不知道鸭寮街或者旺角添置大厦的爱乐者基本上还不能称为烧友。但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在他的晚年清贫生活里仍然渴望有音乐相伴。此事深深的触动了我,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文章的标题是套自苏东坡的《于潜僧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在于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乐!
    祝各位同样拥有一个愉快的周末!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813#
发表于 2014-5-16 17:00:02 | 只看该作者
记得在早期爱乐杂志提到, 小作品, 器乐独奏的单声道录音尚可一听。交响作品一定是立体声录音优势所在。 可惜 无论是富特文格勒还是托斯卡尼尼都是无缘立体声录音,没有熬到技术成熟的时代。

同样, 我们的国粹--京剧,众位大师们也是没有机会录制立体声录音。即便是在60-70年代, 我们也只能欣赏到马谭张裘 李袁杜叶等大师单声道录音。我还收藏了一批胶木版本片子 需要用钻石唱针才能放音的, 其中有著名的四五花洞。

我听过日本百代出过一批富大师的SACD转制的录音, 个别录音效果非凡。比如著名的1951年贝鲁依特音乐节的贝9,尤其是加入一段开场前的富大师走上舞台 全体观众掌声雷动 现场感强烈。   

使用道具 TOP

814#
发表于 2014-5-16 17:20:42 | 只看该作者
dx300兄所提到大师1951年现场录音版本应该就是这张CD的内容吧?

这张CD由日本一家公司录制。很喜欢它的封面颜色。当然也喜欢大师的经典演绎的。
录音师录制时故意将LP的轻微炒豆生也原汁原味的给予保留。以致会让人产生一种听LP的错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个人以为:福爷的贝九的录音中,当推42年的黑色贝九最能体现贝多芬的暴力美学。 福爷复出后的录音深邃且苍老很多。郁兄若喜欢福爷的风格,可找找福爷协会的lp,虽说录音不尽如意,但鲜活如斯。  发表于 2014-5-22 16:36
个人以为:福爷的贝九的录音中,当推42年的黑色贝九最能体现贝多芬的暴力美学。  发表于 2014-5-22 16:33

使用道具 TOP

815#
发表于 2014-5-16 17:51:43 | 只看该作者
好烧的唱片,好骚的老郁

使用道具 TOP

816#
发表于 2014-5-16 19:24: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x300 于 2014-5-16 19:28 编辑
dx300兄所提到大师1951年现场录音版本应该就是这张CD的内容吧?

这张CD由日本一家公司录制。很喜欢它的封 ...
ikushi 发表于 2014-5-16 17:20

对的! 就是这个录音。我有CD版本和SACD版本。 百代2011年重新DSD转制的SACD版本更好! 原始模拟母带在百代的手上, 所以相信这个DSD转制更权威, 应该是修道院路的那批人马做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我基本以LP为主,没有SACD唱机。相信SACD版本更佳。周末愉快!  发表于 2014-5-16 21:46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5 00:52, Processed in 0.029555 second(s), 14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