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器材讨论 › 查看主题

37871

查看

125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舒存

73#
发表于 2014-10-24 09:17:05 | 只看该作者
当然,我这里最需要感谢的就是无私的黄老师!!!

使用道具 TOP

74#
发表于 2014-10-24 09:25: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cfan 于 2014-10-24 09:31 编辑
看了各位特别是2位版主的发言,也深受启发。但是,要“使系统音乐真正融合”,如何调整呢?怎么样才算是“不融合”?因为,以前大家说一套器材如何地好的一项指标是“声音的分离度”,而“融合”与“分离度”是相互矛盾的。疑惑。求解!
老龚 发表于 2014-10-23 16:22

调整的手段都类似,不外乎空间、电、垫的处理,器材包括线材的组合搭配,以及摆位调整。

但对音乐的看法不同,哪怕用一样的调整手段,也必将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音乐的融合感是个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东西,即便音乐学院的教授,或者成名成家的演奏家,也未必彻底领悟。如果一定要描述的话,我简单举两个例子说说基本的情况。

一,前面提过的现场听管弦音乐会,如果是维也纳爱乐、慕尼黑爱乐、伦敦爱乐这样的顶级团,仔细观察他们弦乐群合奏时的发音,音色高度统一。再好的团,小提琴每位乐手的实力都不可能完全一样,不经过严格的训练和匹配不可能发出整齐如丝绒般的声音。听差一些的团,比如鹿特丹爱乐、上交、上海爱乐等,在弦乐群的音色和谐上就会有比较大的分散,音色不那么统一协调。可想而知如果用“数人头”这样的标准去衡量乐器群的时候,维也纳爱乐就要垫底了。

二、听室内乐现场,弦乐四重奏或者钢琴三重奏。在乐器合奏时,乐器是相互融合的,不会刻意凸出每把乐器的质感和音色,也不会有清晰的分离乐器定位。听上去是一把大乐器在发声。在独奏时对话、在合奏时融合。

多听一些这样的古典音乐现场,有助于建立正确的音响观。

“乐器分离度”这一观点在发烧友中根深蒂固,不知其根源从何而起,至少我早年也深受其误,直到摆脱后,才觅到一点进入音乐核心的途径。

使用道具 TOP

75#
发表于 2014-10-24 10:14: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wmm 于 2014-10-24 10:15 编辑

请谅解我可能语言中的直接了当。我是决心积极推广黄老师的空间处理方法的,我以为这是一件大好事。当然可能过程中会得罪一些反对空间处理的朋友,这我也认了,并愿意去承担这样的后果。

使用道具 TOP

76#
发表于 2014-10-24 10:57:51 | 只看该作者
哈,虎口脱险兄,尊重您们的愿望,我们不上门打扰。但希望你们在坛上多具体的介绍介绍自己的调整方法,否则我们很难相信你们领悟倒的,连音乐学院教授或者成名成家的演奏家也未必彻底领悟的那一套理论是否会正确!?

使用道具 TOP

77#
发表于 2014-10-24 15:01: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龚 于 2014-10-25 08:11 编辑
调整的手段都类似,不外乎空间、电、垫的处理,器材包括线材的组合搭配,以及摆位调整。

但对音乐的看 ...
scfan 发表于 2014-10-24 09:25

原来“融合”的调整也是与一般调整音响手法一样,我想,九九归一“声音耐听”都是大家调整音响的标准。大家意见不一,我认为可能是各自对声音理解或描述不同而已,现场听估计是一样的。“数人头”也讲过头,“融合”到底是“平面融合”还是“立体融合”,这也没有讲清楚。我想“平面融合"声音就不正确了,”立体融合“才好。”立体“也就产生了所谓的”音场“了。个人理解。


使用道具 TOP

78#
发表于 2014-10-24 17:30: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wwlewis 于 2014-10-26 10:56 编辑

关于音场的定位感,我个人理解,以大型交响为例,应该是指各声部的定位,各声部有前后高低和左右排列的定位感(即使在齐奏时),而并非是指有多少把提琴在拉,多少个人头在唱。 打个比方,负责呈现音乐高潮部分的铜管和打击乐组的声部,其发声的位置一定是高于齐奏时的弦乐组的,即使你是在小空间里播放,也一定要有清楚的高低定位感,如果铜管、打击乐组声部的位置高度感不够(这里指音场平面的位置,也有指立体的高度),只在整个音场的中间(喇叭和后墙之中),甚至跑到前面弦乐组里来吹奏的话,用刘汉盛先生的话来讲就是“调声一定是错误”的。

如果是室内乐,四、五把琴的发声位置感就不应该是混在一起的,有次与朋友一起听单拿C2系统的莫扎特弦乐曲,记得开始有段,我没有感觉到大提琴在演奏,就问旁边的一位朋友,他说一直有拉的,在后面点,很轻。这位朋友是专业弹钢琴的盲人。

当然,王老师的“高、中、低三段平衡和以还原完整准确的音场为目标”的扩散吸音法,只是家庭空间调声的方法之一。他的理念,方法和标准比较具体直观,有可操作性,正如同石井先生的吸音法,和论坛美声兄的反射吸音法,殊途同归。如果单以音色和音乐的融合感为标准,当然也是可行的,但缺乏可操作性,容易众说纷纭,各执己见。

我这里只讲调声的方法,无谓对错,这样与舒存先生的开题呼应,不然大家又跑远了。


使用道具 TOP

79#
发表于 2014-10-25 08:06:33 | 只看该作者
前面Tyr兄提到的:“听不到点定位,只是一团音,不同的乐器音团大小不同,小提琴两个月饼盒大小,巴松有1.5米见方,黑管也有1米。”这应该指的是乐器的形体感,但这些并不妨碍他们在现场各乐器之间的空间定位感。

记得以前看到过一篇调整喇叭摆位的好文,以帕格尼尼【小提琴与吉他二重奏】 (DG 437 837-2)为例,小提琴在左中靠后的位置,吉他声始终在右中比小提琴稍低的位置,定位感非常明显,有此碟的朋友肯定很多,不妨试听辨析下。而小提琴在左中靠后的位置,中音过渡到高音时要异常平顺,在这里不应该听到高音与音乐的分离,高音要融合在音乐之中,这应该是指小提琴的形体感了。

使用道具 TOP

80#
发表于 2014-10-25 11:40:12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唱片有当时录音现场的照片参考,会靠谱些!因为不同乐团、音乐厅大小、不同指挥、不同录音师对不同的乐器摆位有较大差异的,因此各个乐器的定位音场有很大差异!录音师摆麦克风多少、距离、麦克风的型号都会影响形体是团还是点!如果其中的资料我们不清楚,我们如何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音场呢?

使用道具 TOP

81#
发表于 2014-10-25 13:10:42 | 只看该作者
这要看各人要求如何,有些人认为这些已经影响音场很大差别,呵呵。我的意思是,既然如此,就不用太纠结音场(太多不确定性了,合理即可),多关心音乐性方向。

使用道具 TOP

82#
发表于 2014-10-25 13:55:20 | 只看该作者
朱兄也太在意别人的听感了,呵呵!甚至把烧友善意的评述用“评判”两字来代替,大可不必太介意了。我觉得过 ...
LCL123 发表于 2014-10-23 23:33

顶下小罗你比那些当面说假话,背后说真话的听友要好


点评

我和老王一样,论坛里的讨论一定要诚实、说真话,先小人后君子更好...  发表于 2014-10-25 19:34

使用道具 TOP

83#
发表于 2014-10-25 14:02: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cfan 于 2014-10-25 14:34 编辑

接上百线版的话头,

古典音乐通过音响重播,我们身边几位朋友的第一追求是反映这个录音的音乐艺术级别和深度(包括演奏家、指挥家和乐团表达的艺术级别高低、音乐内涵表达的深浅)。而认识的大多数发烧友认为宽深的音场和精确的定位、高清晰的乐器分离度、细腻的声音,才是首要的标准。当然,大家都认为音响系统重播是应该追求音乐性的,这一点上并无矛盾。矛盾在于,谁先谁后?

在实际调整中,发现调整到一定程度后,在具体追求音场、定位、分离度、细腻这些HIFI指标时,基本上和追求音乐艺术级别和深度是往两个相反的方向走的。调整方法都一样,但这两个方向相反,就导致了调音结果的不同,一个左、一个右。从技术的角度,都是可以做到的。

往音乐艺术级别深度方向走的调音,可以比较轻松听出超级大师远高于一般大师们的地方、传世名演和平庸之作的区别、音乐的层次感和钢琴、小提琴名家们招牌的音色,但可能没有宽深的音场,定位也不清晰。钢琴的形体、质感、密度可能都算不得优秀。卡拉斯是卡拉斯,但可能口型有时会比较大。

往HIFI方向走的调音,可以轻松听出录音的宽深、乐队的层次、乐器的定位、形态(比如九尺大钢琴)和质感。但是基本上大师和一般大师们的区别就有点模糊不清了,老大师们招牌的音色也不见了,音乐的深度也不见了。甚至帕格尼尼的魅力还能盖过勃拉姆斯,卡拉斯的口型控制得非常好,但可能音色还比不过乔治乌。

经过好多尝试,听过好多系统,基本上都在这两条路上,或近或远。只能认为这两种取向是一种矛盾,并从这些年来的现场音乐会中得到了些许验证。

您选择哪种声音呢?

点评

S版说的应该是更深一层次的听音理解,学习了。刚才王老师发来的一段原话:音场与音乐的融汇不是一对矛盾,而是相互依赖的关系,目的是平衡,音场是手段!  发表于 2014-10-25 22:54
tyr
看得很透析,哈!  发表于 2014-10-25 20:54

使用道具 TOP

84#
发表于 2014-10-25 18:02:15 | 只看该作者
scfan兄并没有拿出一堆什么声学音乐理论,而是根据自身在调整音啊时大量的亲身实践经验为依据,为标准,写出了以上观点鲜明的文章,写的精彩,赞一个!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9-25 04:26, Processed in 0.049422 second(s), 18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