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烧友搭配 › 查看主题

246159

查看

374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records33

73#
发表于 2013-12-24 15:11:48 | 只看该作者

扬声器篇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8-9-18 18:59 编辑

   
        CELLO Stradivari Master ( 后简称 CELLO Strad Master ) 扬声器抵达听音室已有一个季度了。系统在不断调整之下,CELLO Strad Master 的逐步表现出了无可替代的霸主姿态。这是一对让人“一见钟情”,完全不会再有更换欲望的超级扬声器!
        记得第一次聆听 CELLO Strad Master 是在三年前的事情,深圳拖鞋老弟的一对 5 尺给了我这个机会。简陋的 LP 系统,播放了一张又是 N 次版的西班牙压片大卫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尽管如此,CELLO Strad Master 仍然呈现出精准的声线和形体,极佳空间和难得一见的像真度让我怦然心动!此刻我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CELLO Strad Master 一定是我后半生的扬声器终极选择!
        如此武断的肯定 CELLO Strad Master 本非偶然,作为 mark levinson 簇拥,早已是认可其产品的设计理念和品质。Thomas P. Colangelo 是一位居于幕后的音响设计大师,在他从业的三十年多中,设计创造的音响器材从 Mark Levinson Audio System 以至 Cello Audio 系统早已成为音响史上的经典。他早期的杰作 mark levinson ML-6B 和 mark levinson ML-2 至今仍然是 hi-fi 放大器的标杆!Cello Audio 的年代,是 Thomas P. Colangelo 巅峰时期,Thomas P. Colangelo 与 Paul Jayson 再次联手设计制作了 Palette MIV 均衡器、Audio Suite 控制放大器、Performance 功率放大器以及 Stradivari Grand Master、Stradivari Master 系列扬声器,Cello audio 系统一经问世即成为音响极品中的极品。随着 Cello audio 公司的解体转让以及 Thomas P. Colangelo 不幸离世,这些 Cello Audio 器材已经成为 “ 绝响 ”。和 Thomas P. Colangelo 合作多年的 mark levinson 曾这样说道:“ 永远不会再有第二个 Colangelo ”,“ Colangelo 是一个梵高式天才, 为人们创造了这么多美好的音响。但总是那么踏实、忠诚和谦虚...... 。“
        今天能够拥有和使用 Cello Audio 的全套器材,实感三生有幸。这也算是对 Thomas P. Colangelo  大师的崇敬之心和怀念之情吧!


         Cello audio 位于美国东海岸的音响公司,20 年前,美国人把东西海岸音响公司的风格分为:明朗、豪放的西海岸声;内敛、厚重的东海岸生。 Cello audio 当然属于后者。其实,现在东西海岸的风格都有所变化和相互融合,差别在逐渐减少。
        CELLO Strad Master 扬声器是典型的东海岸声,细致稠密的中高频,温暖浑厚的低频。弱电平时,演绎的细节极为丰富,绝不会出现 “ 曝光过度 ” 的白化现象。毫无污染,清澈透明的空间,大场面、大动态时既不压缩又不张扬,声场极其稳定。声压级瞬变的情况下,乐器比例保持不变。 CELLO Strad Master 的这些特质非常难得,体现了扬声器的最高标准。
       1644 年出生于意大利的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 Antonio Stradivari,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弦乐器制造大师,“ Stradivari ” 这一名衔标志着弦乐器的最高水准之一。Cello Audio 公司 1991 年推出以意大利名琴 Stradivari ( 后缩写 Strad ) 为名的系列扬声器,Cello audio 用 “ Stradivari ” 来为其扬声器命名其用心可见一斑。
       1991 年 9 月超级旗舰扬声器 Strad Grand Master 率先问世。立刻引起世人的瞩目。Cello audio 的粉丝们给这个高达 220cm 的巨无霸扬声器一个昵称叫 “ 7 呎 ”。同年 11 月又推出次旗舰 CELLO Strad Master , Cello audio 的粉丝们同样也给这个扬声器一个昵称叫 “ 5 呎 ”。5 呎有了 7 呎的经验之后又做了一些改进。
       早期的 CELLO Strad 系列扬声器使用喇叭的单元全部是由 AR 特别定制的。 AR 单元,声音委婉柔美,唯美有余而动力不足,两级延伸也有所欠缺。 CELLO AUDIO 针对这些问题,在 90 年代后期放弃使用 AR 单元,改用了丹拿单元,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它标志着 Cello audio 要向极品级扬声器领域进军。

       让我们来具体的了解和分析一下 CELLO Strad Master 的扬声器吧的设计和制作特点吧。
      
       CELLO Strad Master 扬声器采用了专业扬声器的垂直线阵列设计,这一方式就是把单元垂直紧密排列,线阵列的好处是可以大大的拓宽高频和中频垂直方向的指向性,提高声压级,降低高频的衰减。线阵列的另一个优点是:均分荷载,使得每个单元负担大大的减轻了,以致每个单元始终都工作在低失真的线性的状态。失真度大幅度的降低,在播放大型交响音乐作品时动态的表现极为轻松自然。
        CELLO Strad Master 每只扬声器有着净重 100 多公斤的超重箱体,箱体是高密度板制作的,密度板的厚度是 27mm,整个箱体分有四个密封的腔室,隔层板使用环氧树脂粘接,并有加强筋加固。整个箱体刚性非常好。


       中高音一个腔室,这个腔室比较大,差不多占整个箱体的 60%;往下是低音单元各自独立的两个腔室,每个腔室容积经测量约 43升,腔室中填充吸音棉约 0.5kg;三个安装单元的腔室内壁都贴有 3.5mm 厚,绿豆糕色的板材,这种特殊材质的板材据说是航天飞行器外层的隔热材料,具有非常好的抑振作用。这种涂层可以隔热和高效的阻尼震动。这些措施都是为了让 CELLO Strad Master 发声时箱体能够稳如泰山,保证每一个单元的音圈活塞运动时始终不会产生谐振和偏移轴芯。
       箱体最底部有一个约20升的腔室,里面灌满了配重物料(铅粒?),难怪箱子那么沉重!

       CELLO Strad Master 是密封式音箱,密封式也是我喜欢的箱体设计方式,它的优点是低频失真小,全频连贯性好。密封式音箱的缺点是低频效率比倒相式音箱的要低,对放大器的功率要求就高了很多。

       CELLO Strad Master 选用的丹拿单元型号分别是:3/4 吋的 D-21/2 系列高音; 2.1 吋的 D-54AF 中音; 12 吋的 30W-100 低音。每只扬声器高音单元和中音单元各用了 4 只,低音低音用了 2 只。一对 CELLO Strad Master 扬声器共用了 20 Dynaudio 单元!  如此不计成本的重料投入显现了 Cello audio 的务实态度。




       下图是听音室侧立面图,标示出了4个高音单元的垂直排列高度和每个高音单元至听音点的轴外指向度数。对 CELLO Strad Master 的高中低单元的排列做了测量,再测量了扬声器面板内倾角。接下来对照单元技术参数,在电脑上对 CELLO Strad Master 在听音室的摆位进行了初步模拟摆位的计算。



       下图是听音室平面图,标示出了水平方向高音单元至听音点的轴外指向度数。



       Strad Master  的面板设计了内倾角,两只喇叭是完全镜像的,喇叭背后的标签明确标示了 “L” 和 “R” ,因此 Strad Master 是不能左右互换的。Strad Master  的内倾角厂家公布的角度是15 度,这个内倾角不仅提供了良好的扬声器的指向性,也避免了扬声器箱体平行面容易产生共振的问题,可谓“一箭双雕”。
       对照厂家的轴外指向三个度数的曲线,可以大致计算出 Strad Master  在我的听音室的高频响应曲线。当然,这里并没有把环境因素对曲线的影响计算在内,要获得实际环境下播放准确的曲线,就需要在开声之后,根据喇叭已有的内倾角对 Strad Master  的宽度与听音点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以及三点在房间的坐标位置的前后的调整, 同时配合MIV 进行细致的补偿调校。



       丹拿的喇叭单元在业界可谓是大哥大,尤其是丝膜高音占据了行业的但半壁江山。丹拿的单元的确有着极高的水准,众多扬声器厂家选择使用丹拿单元也是情理之中。但是,丹拿单元就像一匹马力无限的烈马,难有几个大侠能够驯服它。当有人问到 CELLO AUDIO 扬声器好声的设计的秘诀是什么时,mark levinson 果断的回答道:“ 使用 Dynaudo 的单元”。其实 mark levinson 只回答了问题实质的一半。纵观市场上使用丹拿单元的扬声器,只有极少几个厂家能够做出好声,不少扬声器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过亮、过锐的倾向,以致扬声器不够耐听。因此我认为,CELLO AUDIO 选用丹拿单元是一个明智之举,但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就是单元的搭配选型、箱体设计,分频器设计以及校声。这是扬声器设计的关键所在,厂家的技术机密,当然也是 mark levinson 不能回答问题的另一半。
       很多朋友在看到 CELLO Strad Master 时,都会不约而同的说 “ 要是高音用丹拿 Esotar T-330 就好了” 。实话说,我也曾今这样想过,但当我为购买 CELLO Strad Master 而 “ 做功课 ” 时 ,在反复阅读丹拿单元的资料之后,发现我们对丹拿单元的一贯认知可能有所曲解,(不包括 DIY 扬声器烧友)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全面去了解丹拿单元技术特性 !
       Esotar T-330 的确是个好单元,尤其是在两分频的扬声器上的运用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比如 Sonus Faber 的成名作 Electa Amator、完成度极高的旗舰 EXTREMA。Esotar T-330D 的高频非常纤细和透明,中频丰满浓郁,从下图厂家的测试曲线可以看到, T-330D 的频响曲线在 2kHz~29kHz 之内都非常平坦,仅有 ± 3dB 的起伏,过了 29kHz 才开始滚降。如此高频响应在今天仍然是其他众多厂家无法做到的。T-330D 另一个特点是谐振频率低至 500Hz,这无疑给两分频音箱的低频单元提供了非常好的衔接条件。 当然切除 T-330D 的一部分中频,在三分频音箱上运用也同样有一些经典的产品,比如 Rockport  的扬声器 Antares 和 Hyperion ( 老旗舰 ) 。


     Esotar 平方是丹拿公司新的高音单元, 问世至今没有公布的具体的技术数据。不过根据使用 Esotar 平方的扬声器指标也可以判断,Esotar 平方的高频响应能够平滑的伸展到 40kHz 至 50kHz。其实这样指标的高音单元早在 Esotar T-330 时代就有了,它就是丹拿的 D-21 系列高音单元。
       下图是丹拿高音单元 D-21/2 厂家的测试曲线,D-21/2 高频可以平直的伸展至 45KHz。D-21/2 与 Esotar T-330D 不同之处在于频率带域。 T-330D 频率下限较宽,而 D-21/2 频率下限相对窄一些,到了 2kHz 开始衰减。 D-21/2 的频率曲线 3kHz-45kHz 是平直的; T-330D 的频率曲线 2kHz-29kHz 是平直的。比较之下我们得知,T-330D 通常适合两分频扬声器使用,而 D-21/2 通常适合三分频以上扬声器使用,厂家之所以设计不同的单元,其用途自然也就不同。CELLO 的一款名为 Serafin Active 的有源书架扬声器用的就是 T-330D 高音单元,这款两分频的书架音响的分频点与世霸的 EXTREMA 一样,都是 2 kHz。同样的高音单元,同样的两分频喇叭设计,不同的牌子和外观,真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而三分频的 CELLO Strad Master 高音单元选用的是丹拿 D-21/2,与中音的分频点是 5kHz,高音和中音的频率衔接堪称完美。总之, T-330D 和 D-21/2 它们都是高品质的高音单元,关键是:合理的选择才是最好的 !


       中后期 CELLO Strad Master 选用丹拿的高音单元是D-21系列,先是直接使用厂家的 D-21 AF,后又使用第三代的 D-21/2,为了满足 CELLO Strad Master 后期版本的设计要求,CELLO AUDIO 特意向丹拿定制了带有后缀的 D-21-2 cello 专用高音单元。






       中后期 CELLO Strad Master 使用中音单元是 D-54 AF。这个 2 英寸的软球顶中音丝膜上涂有一层粘稠不干的阻尼物质,这样可能会使单元的灵敏度有所降低,但是在高电平时就不会出现毛刺感的盆裂效应,使的音质密实、柔顺和富有光泽。从曲线图看频率响应在 350-7500Hz 的范围内非常平直。D-54 AF 可以在 100W 的输入功率下连续工作,10 毫秒可以承受 1000W 的功率输入。




       中后期 CELLO Strad Master 使用低音单元是 30W100 XL。早期丹拿低音单元 30W100 XL 是灰绿色泡沫边,而后期的泡沫边则是深灰色的。30W100 XL 低频单元的频率响应是22-900Hz,连续输入功率130W,10毫秒容许1000W的功率输入。扬声器的线性冲程9mm;音圈质量48g,音圈直径达100mm。
        当把高音单元 D-21/2 、中音单元 D-54 AF 和低音单元 30W100 XL 的三条测试曲线模拟衔接成全频曲线时,你会发现一条完美的曲线呈现在眼前。这是 CELLO Strad Master 好声的基础 !





      CELLO Strad Master 是三分频设计,高音、中音和低音可以做三线分音连接,当然也可以三功放连接(厂家不推荐电子分音)。接线柱是英制 1/4 20 的螺栓,非常可靠和耐用的设计。早中期的螺柱和螺母是紫铜的。


      后期的 CELLO Strad Master 后期的 ( 150#以上的 ) 螺柱和螺母也是紫铜的,但表面已经镀了铑,这样不仅耐磨,而且不易氧化,接触面可以长久保持良好的导电性。这个图片是 CELLO 同好发给我的,羡慕他的 3 分音 STRING 3 喇叭线!



      驳接喇叭线时,螺帽不易拧的过紧,以免损伤喇叭插和螺杆螺帽的螺牙,因为紫铜比较软。螺帽旋进到位后(没有间隙),然后再顺时针旋紧 ( 45度 ) 约八分之一圈就可以了。这样做不是我的经验,是厂家在使用手册上非常详尽的叮嘱。呵呵。


       还没有购买 CELLO Strings 3 喇叭线,临时用 VDH 红衣主教喇叭线代用一下,简单的用紫铜条做了一个跳线板,比用铜线拧的跳线要好一些。


      这是 CELLO 为 7 呎 Strad Grand Master 和 5 呎 Strad Master 设计的原装底板,材质与箱体相同。鸭舌式的倾斜面,让 Strad Grand Master 和 Strad Master 箱体向前倾斜有一定的角度,这个角度可以减少线列阵中高音单元的微小的相位差。保证乐声源的定位精度。这样的设计理论无疑是正确的有效的。可惜我的这对 CELLO Strad Master 没有配给这对底板。视觉上,扬声器的前倾是否有不稳定感有待实际使用来感受。



      2016.4.12.  前不久终于找到了一对 CELLO Strad Master 原装的底板。实物观察后发现,原来喇叭与底板是需要用螺丝连接的,每个底板有 10 个安装螺丝通孔,通孔的反面有沉孔,便于螺丝螺帽的埋入。底板还没有来得及安装,安装后再行试听。





      2016.09.23. 国庆节前把 5 呎重新请回听音室,不过这对 Strad Master 是更新的一对,编号 178#L+178#R。




      取出购买近一年的 CELLO Strad Master 原装的底板,给这对新 “上任” 的 5 呎安装上。第一次安装 CELLO  Strad Maste 底板,观察后发现原来的喇叭脚必须拆下。拆下的喇叭脚是一个与 5 呎横断面一样的框架,只是尺寸收小了一圈。10 个固定螺丝的位置与鸭舌底座完全吻合。


      安装 CELLO  Strad Maste 的底座并不复杂,但因为箱体太重,还是挺费劲的,加之要细心的保护箱体的钢琴漆和单元,还是要慢慢来。不知不觉的耗时 2 个小时才结束了工作。







      以前对 5 呎喇叭底座的倾斜角度未知,这次可以实际测试一下倾斜角。用手机水平珠做了测试,前倾为 3 度。手机测量这个角度肯定是不准确的,于是又用直尺进行精确的机械测量,把获得的几何数据输入电脑,再进行图形模拟计算,结果这个前倾角是 2.75 度。看来手机测量的误差还是蛮大的,当然手机的分辨力只有+/-1度,无法获得精确的度数也就不足为奇了。



      5 呎在装上底座之后,四只高音单元的中心距离地面的高度是 120cm,从这个中心投射皇帝位,与 105cm 聆听高度交汇。在电脑上计算后,聆听点距离两只喇叭的垂直长度是 312.2cm。原先的距离是 310cm,相差非常小。


      两只喇叭终于安排停当,送电开机。声音还是那么柔美细腻,前倾的箱体的确让相位更加精准,乐器位置触手可及。大乐队的声场分布极为开阔和自然。就是侧面看喇叭前倾还有点不习惯,呵呵。CELLO AUDIO 系统配置不知不觉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今天试听就算是来个 3 周年小庆吧!



     2017.8.7.  朋友 5 尺喇叭的泡沫边坏了,四处寻购找到了一批与之配套泡沫边,灰绿色的泡沫边应该是早期丹拿的产品。朋友也给了我一套,留着备用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74#
发表于 2013-12-25 08:13: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mtazyp 于 2013-12-25 08:22 编辑

  昨晚刚去听了一场厦门爱乐在厦门大学科艺中心举行的圣诞音乐会,余音犹在耳旁,“细致稠密的中高频,温暖浑厚的低频”不就是我们苦苦追求的现场重现吗?恭喜王兄得偿所愿,找机会到府上学习

点评

欢迎 xmtazyp 兄来合肥一同分享音乐与音响!  发表于 2013-12-25 15:44

使用道具 TOP

75#
发表于 2013-12-25 15:5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xmtazyp 的帖子

         王兄的气浮黑胶系统令人眼馋啊!厦门好像有一玩家王兄认识吗?可否介绍下
   

点评

请收短消息,  发表于 2013-12-25 16:44

使用道具 TOP

76#
发表于 2013-12-31 09:54: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8-1-28 13:09 编辑



       我收藏和使用的几枚唱头。
       Haruo Takeda 是日本唱头 Miyabi ” 雅 “ 的设计师。1980年 Mark Levinson 委托 Haruo Takeda 设计制作了一枚唱头,这枚限量 100 只 MC 唱头型号为 MLC-1,据说当年售价高达3000美金。







        有趣的是 Haruo Takeda 后来又为 CELLO 制作一枚唱头,这枚名为 Chorale “ 合唱”  的唱头,其外形几乎与 mark levinson MLC-1 一模一样,只是外壳银色和黑色的不同。Chorale 与 MLC-1 输出一样为 0.25mV, 频宽 horale 要宽一些,顺服度有些差别,唱头重量差 0.5g。唱头的技术参数是从英国一家网站获得的,列表看, Chorale 的循迹力是 1.5g,而我收集的资料中有 Chorale 说明书的照片,可以清楚看到厂家标注 Chorale 的循迹力是 2.2-2.5g,这个数据无疑是准确的。
       两款唱头我有幸收藏了一枚成色极新的 Mark Levinson MLC-1,Cello Chorale 也听仔细的过几次,因为不在同一系统和环境下聆听,所以无从比较。但两者的表现都是一流水准。  







        之后,CELLO Audio 计划产生第二枚高档唱头,这次 CELLO 的几位设计师相中了 Ikeda 无针杆的唱头的设计理念,并与 Ikeda 签约定制了 100 枚,这个限量版的 “ CELLO Limited " 唱头又称 “Maestro”。据说 CELLO Limited 的设计制作源于 Ikeda 的 Ikeda 9CII,唱头外形与之大同小异,内部构造同出一辙。 Ikeda 9CII 输出 0.18mV, CELLO Limited 还要低一些,只有 0.15mV,看来追求频宽和细节信息量是 Cello 的要求重点。
      CELLO Limited 银色的外壳与 CELLO 放大器箱体材质完全一致。无针杆唱头可以获取极其丰富的唱纹信息,这是针杆唱头无法比拟的。国外的黑胶爱好者这样评述:“IKEDA 无针杆唱头是听古典唱片必备的利器” ,由此可见 CELLO 定制无针杆唱头的良苦用心。CELLO Limited 当年售价差不多是 CELLO Chorale 唱头的近 3 倍,价格不菲。
       这枚珍贵的 CELLO Limited 无针杆唱头我是在 5-6 年前收藏的全新品。这次升级 CELLO 系统, CELLO Limited 应该 “ 出山了 ” 。最近计划购买 STRINGS 3 ,喇叭线一经配好,就让 CELLO Limited 上阵。期待 CELLO Limited 和全套 CELLO 系统能够有 ” 天衣 “ 配合!































      这是早期的光悦玫瑰木签名唱头,早期的四个输入插针都是镀金的,现在的都是镀铑。因此老款新款区别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比较之下,新款的分析力略好一些,老款的声音要厚暖耐听些。如何选择要看系统的搭配以及个人的喜好而定了。



      这枚光悦玛瑙唱头也是早期的,它的尺寸较大(指长度),港台烧友通常称之为大玛瑙或长版玛瑙。老版本玛瑙头的音质柔和度要比现在的玛瑙头好,相对比较耐听一些。







      2017.12.21.  运气还真不错,一直想找一枚成色好的玫瑰木长版的光悦唱头,在不经意找着啦,并且还配着玫瑰木的光悦唱头架!小小不足的是原装木盒子没有了。尽管如此还是好开心!唱头还没有来及安装,周末来好好的欣赏这枚靓头。













      2018.01.06  今天把这枚长版玫瑰木唱头接上了,声低与老大(长版玛瑙)基本一致,可谓是同出一门的胞兄弟。声音一出就十分迷人,再经仔细调校,声音与老大有九成相似,最大的差别是低频的力度不及老大,全频的密度略欠一点点。如果不是即刻比较,这枚长版玫瑰木的音质也足以让你满意十分!



      这次比较的条件 99% 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唱头架,长版玛瑙用的是 SME 唱头架,而 长版玫瑰木用的是光悦木质唱头架,相信之间会有一些不同。有时间用相同的唱头架进行一次试听,再看看两者的表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77#
发表于 2013-12-31 11:03:25 | 只看该作者
请教records33兄一个问题,按照道理,cello自己的唱头不用说是用来匹配他们自己的mc唱放101。可是这张101卡,实在太多人跟我说动态不够了,几乎个个都是拿高输出的唱头来匹配这个唱放,甚至我还看过一个tom的邮件,建议加个前前级给101用。可是看到上面给出的cello唱头数据,cello的唱头无一例外是非常低的输出,这是怎么回事呢?

点评

清兵兄你好,深圳杜兄是国内使用 CELLO 系统较早的,他也一直抱怨 拍P-101 输出太低。从 P-101 负载看,1000 欧到是应该使用输出内阻在25-50 欧的高输出唱头,比如 VDH 0.6-0.8mV 的唱头,或 清澈的金手指至尊等等。   发表于 2016-5-23 13:00

使用道具 TOP

78#
发表于 2013-12-31 14:54: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7-9-24 18:58 编辑


       KONDO SILERED FORMER KSL-SFz 纯银升压牛已经服役在新的系统中,为了和 Boulder 2008 唱放全平衡输入更好地配合,对 KSL-SFz 做了一点小手术,原有的 RCA 插更换为平衡插。这个镀银平衡公插是日制产品,ITT 平衡插品质非常高,KONDO、金嗓子等高档品牌的线材都使用这个品牌。

      ITT 平衡插在国内还真不好找到,恰好 EBAY 一位波兰人在出售,于是拍购一对。



      ITT 每个平衡插头有三个部件一个护套,整体工艺水准非常高。



     KSL-SFz 升压牛购买有3年多了,一直没有接入系统,这次系统更新 KSL-SFz 升压牛也披挂上阵了。输出线已经更换为 ITT 平衡插。



     输出线输出端的 ITT 平衡插的细节放大。



      KSL-SFz 升压牛的接地考虑到和平衡唱头放大器的连接问题,特别设计了地线的两个连接方式,负端接地和悬浮接地。面板上负端接地是对应的三个阻抗选择(非平衡接地),悬浮接地就是平衡方式接地。



      三组输入都是纯银的 RCA 端子,阻抗分别为 1 欧、3 欧、40 欧。1 欧的输入适合输出 0.08-0.15mV 的低输出唱头,增益 36dB ( 63 倍放大 );3 欧的输入适合输出 0.2-0.5mV 的中输出唱头,增益 30dB( 30 倍放大 ) ;40 欧的输入适合输出 0.6-1mV 的中输出唱头,增益 20dB( 10 倍放大 ) 。

      目前我把珍藏多年的 Mark levinson MLC-1 唱头拿出来与 KSL-SFz 进行了组合试听,效果惊人。详细报告将在唱头篇中叙述。



      这是 MlCRO SElKl MT1000 动圈唱头升压变压器。或许它的音质不是最顶级的,但其外型设计、选材用料以及制作工艺一定是最高级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79#
发表于 2013-12-31 15:36: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清兵兄你好,深圳杜兄是国内使用 CELLO 系统较早的,他也一直抱怨 拍P-101 输出太低。从 ...
records33 发表于 2013-12-31 14:54

当年老杜是用audionote升压牛加b100听单声道,我听过很不错,有意效仿。不过立体声用101比较不满意,好像也是用范登豪的高输出草蜢头。他有张稀有的603卡,好像找极品的徐师傅改了做唱放,不过结果好像也不太满意。不知道他现在还在用101不。

records33兄对于升压牛和唱头有什么好推荐?前前级现在很难找,对于跟101如何才能匹配我更是一无所知,records33兄有什么心得可分享分享?

点评

你在广州还是比较方便,可以和关系不错二手商借听一些升压牛,只要阻抗匹配,音色喜欢就OK!  发表于 2013-12-31 16:31

使用道具 TOP

80#
发表于 2013-12-31 18:26:25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老兄的建议

使用道具 TOP

81#
发表于 2014-4-3 10:10:29 | 只看该作者
王老师:
不知您能否费心介绍一下,较为入门的Cello 1MO前级 和 Cello 150后级 的特点,其使用注意事项。
据说这套功放推世霸的大名琴很好,而我正苦于自己的大名琴推不好。
谢谢您普及音响知识!

使用道具 TOP

82#
发表于 2014-4-3 10:07:42 | 只看该作者
高高手,很受教!

使用道具 TOP

83#
发表于 2014-1-5 16:01: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ecords33 于 2016-1-23 13:37 编辑


        作为音乐与音响爱好者,我们不仅需要一套素质不错的器材,同时也需要一间好声的听音室。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就可以买到你想要的器材,但未必能得到你想要的听音室,这里指的不是听音室的大小,而是指听音室声学环境处理的优劣。
        要打造一间高质量的听音室并非易事,因为它涉及到较为专业的建筑声学。建筑声学,简称 “ 建声 ”,它涵盖的内容以主要有三项。1.  如何在室内获得良好的声学效果。2.  对建筑环境噪声控制,在建筑环境中避免噪音的干扰和危害。3.  提高声学效果、控制噪声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空间特性、构造以及各种建筑材料。我们未必需要深究建筑声学理论,但我们必须注意并明白以下两点,这或许会给我们打造一间好声的听音室会有所帮助。
       第一,音乐厅和音响室的声学设计完全不同。虽然音乐厅和音响室都要解决室内空间的声学问题,但两者的声源性质完全不同。音乐厅中的古典音乐、歌剧、芭蕾舞演出是真实乐器和人声,这类演出都是不容许扩声的。我们在音乐厅听到的声音不仅有乐器和人声的直达声还有音乐厅环境的反射声,还有听众的噪声。由于音乐厅巨大的空间,墙壁和天花的适当反射声会补充音乐能量,音乐厅墙壁和天花的扩散不仅是为了消除驻波,更是为了众多听音点声场声压的均匀性。这些就是音乐厅的声场空间声学基本特性。当然,每一个音乐厅的声学特性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这些音乐建筑的空间大小不同,形状结构不同。正是这个原因,才产生不同音乐厅有不同的五彩斑斓的音色效果。
       那么我们的听音室的声学特性会如何呢。与音乐厅不同的是,听音室的声源并非真人真乐器,而是播放不同介质的录音制品。录音制品的信息中已经包含了录音当时环境中所有的声波信息,这些声波信息包含乐器和人声的直达声、录音环境的 ( 音乐厅、歌剧院或录音棚 ) 反射声,还有环境噪声。这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听音室播放音乐时,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已经包含了所有的信息,因此听音室和音乐厅相反,不需要再对录音里的人声和乐器 “ 渲染 ”,适当做一些吸收,竟可能的减少听音室内壁的反射声。
       音响室的声学处理的不好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空间太小,不能将反射声的能量快速衰减,从而使的混响过长,严重的干扰了音乐信号,导致声像的 ” 重影 “。因此音响室的声学处理应该以吸收为主,注意第一反射点的扩散。条件容许的情况下竟可能的选择较大的听音空间。
       第二,音乐厅和音响室的环境噪声处理的原则是一致的,两者都希望外来的噪声尽可能低一些。音乐厅的环境噪声处理肯定比家庭音响室做的更专业更好。国内外一些音乐厅背景总噪声级的实测值,好的能做到HC20,一般的也能做到 NG25NG30我国目前厅堂背景总噪声级规定为 NR25NR30 之间。
     而作为家庭听音室,总噪声级很难做到专业演出厅堂的水准,原因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因素比较多,主要有室内和室外两个部分的噪声源。比如室内自家和邻里的电视机、洗衣机、空调、语音等等噪声。还有室外的汽车、摩托车等等噪声,密封条件比较好的听音室总噪声级通常都在 NR40 以内,这个噪声级完全不影响听音乐,当然能够低于这个值那就更好了。音响室的环境噪声通常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噪声级,音响室远离马路的肯定要好于靠近马路的,这是先天的条件。音响室的环境噪声的后天的补救方法是对门窗进行隔音处理,比如增加门窗的厚度和层数,效果都是不错的。

一.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朋友购买了一台音响测试仪,寄到了我这里,希望我先试用一下。在仔细阅读了使用手册后,便用笔记本电脑安装好测试仪的驱动软件,连接好话筒,再把信号送入放大器的线路输入端,调整好输出电平,开始测试。


       测试话筒安装在 “ 皇帝位 ” 上,把话筒的高度调整在距地面 105cm 的位置。


        声级计安装位置上与测试仪话筒的位置是一样的。


二.  听音室的总背景噪声级测试
      
       首先测试听音室的总的背景( 环境 ) 噪声级,第一次测试的时间是中午12 时,测试仪的测试结果和声级计的测试结果比较接近。
       实际测试时会受到环境噪声变化的影响,我们可以分别在中午、下午和晚上三个时段测试,取三个时段测试数据的平均值为最终背景总噪声级。下面三个图谱可以看到,噪声值在中午相对比较高一些,傍晚略低一些,晚上 10 时噪声级更低一些。三个时段的平均噪声级在35 db,这是比较理想的噪声值。

       环境总噪声级测试-1,测试时间为中午 12 时。


       环境总噪声级测试-2,测试时间为下午 18 时。


        环境总噪声级测试-3,测试时间为下午 22 时。


三.  听音室的混响测试

     我们在考虑音响室的混响时间时,不能用音乐厅或歌剧院的混响时间来做参照,原因是,录音制品里面已经包含了录音场时的自然混响,而音乐厅或歌剧院的混响是现场产生的。这就是说,在音乐厅或歌剧院听音乐或看歌剧时,即有乐器和人声的直达声也有多次的环境反射声。而音响系统播放的是录音制品,扬声器播出音乐里不仅包含录音现场乐器和人声的直达声,也包括环境( 音乐厅、歌剧院或录音棚 ) 多次反射声。因此音响室不能像音乐厅和歌剧院设计1.5-2秒那么长的混响时间,否则反射声会严重的干扰和破坏重播效果。
       空间容积在 100 立方米的左右的矩形音响室,通常情况下混响时间设计处理在 0.4 秒左右较为合适。确定音响室的混响时间的原则是:宁短勿长。混响时间短可以提高声像清晰度和音场定位等方面的重播质量,只是需要放大器提供更大一些的输出,这些都是可以也容易解决的。而混响时间长就麻烦了,声像清晰度和音场定位等方面的重播质量都会降低,问题是仅仅用提高器材档次是无法解决的。因此当我们在处理音响室声学环境时一定要注意合理的设定混响时间。

       我的听音室的混响时间测试结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平均混响时间在 0.365 秒。衰减时间短,而且房间的频率响应处理的也比较平坦。






四.  听音室音响系统频率响应测试

       听音室分别进行 30dB、40dB、50dB、60dB 声压级下的频率响应测试,全频曲线都比较平坦,而且一致性也很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84#
发表于 2014-1-5 16:13:10 | 只看该作者
records33兄有没有测试过房间频响曲线?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3 06:56, Processed in 0.030180 second(s), 20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