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91763

查看

1068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829#
发表于 2015-12-30 02:06:12 | 只看该作者
《春风风人》闻名已久,总算能下载读到,虽然好像扫描的质量不好,缺页。希望能尽快再版。
看了几篇,与楼上诸兄讨论。
小提琴,歌剧的乐评,似乎比较容易走入技术层面的讨论,比如哈西德的连顿弓,卡巴耶的弱音。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对音乐的欣赏会否变成了对音乐家挑战技术难度的欣赏?或是对音乐家的技术天才的欣赏?
又想起了读过的台湾唐鲁孙的全集。虽然以谈饮食为主,但也有大量老北京的掌故,尤其是京剧那些名角儿的掌故,因为唐老先生也是个京剧发烧友。因我完全没接触过京剧,因此他的很多评论也是看得完全不明所以,比如”水音特亮”。由此想到舞台艺术的许多典范、传统,计较过度会否像袁四爷那样,把五步还是七步当成一个根本问题。不计较又会否变成了“差不多先生”。
我个人的口味儿,似乎倾向于萨义德那样于智性的乐评。

使用道具 TOP

830#
发表于 2015-12-30 14:52:24 | 只看该作者
也并不是说,艺术欣赏的最高层面就是那“好这一口”。老戏迷、歌剧迷、音乐会迷都会津津乐道于那只能心领意会的“这一口”。这只能说是艺术欣赏的一种极高的境界。
而艺术欣赏的另一种更高阶的境界是艺术灵魂的欣赏,欣赏这种“这一口”的处时、处情、处境。这种合时、合情、合境的精湛技术的运用,是艺术灵魂的升华,最高阶的境界是艺术手段与艺术旨趣高度统一,也就是像卡拉斯那种燃烧生命以塑造、升华人物的境界。
郑古董眼中一再将海菲茨视为不可逾越的艺术高峰,并非一再地钟情于他的凌厉技术,而是慨叹于海菲茨那种从不滥情、从不为技术而技术的高洁艺术旨趣。但海菲茨又会在需要的时候表达出浓郁到化不开的抒情和柔肠。
艺术旨趣上升于技术层面,这是所有的老乐迷、老戏迷所津津乐道的。

点评

精彩!!!  发表于 2015-12-31 07:58

使用道具 TOP

831#
发表于 2015-12-30 14:52: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etamophore 于 2015-12-30 21:18 编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每每令人瞠目!!!赞叹!!!  发表于 2015-12-31 08:04

使用道具 TOP

832#
发表于 2015-12-30 18:29: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odyheat 于 2015-12-30 18:31 编辑

metamophore
也难怪,我儿时也是甚喜欢帕格尼尼那些小曲,及长,这些耳提面命之曲竟渐渐淡忘了。  发表于 昨天 20:59


再怎么说,作为一名弦乐器知名教授,如此轻视自己祖师爷非凡的艺术成就,总不大说得过去。帕格尼尼的那些“小曲”对后世浪漫主义时期的诸位大将可是有着极深远的影响。最显著的就是李斯特和肖邦,钢琴教授哪位轻视过这二位的作品?说不好听的,肖邦那俩协奏曲管弦部分写的比帕格尼尼差远了吧,那还被业界奉为圭臬呢!也没见谁不屑一顾嘛。拉赫玛尼诺夫不也根据那些“小曲”的主题创作了一则不朽之作吗!舒曼在世时早就明确指出那些“小曲”技巧之外更宝贵的艺术品位。后世小提琴家里也就萨拉萨蒂在原创上堪有一比,克莱斯勒仅限于一些通俗小品,对古典音乐创作史的影响谈不上。

上世纪后半叶西方古典学界对帕格尼尼作品的再发掘是一件幸事,其意义就好比五十年代后期开始业界对伯辽兹作品的重新认识和评价一样。国内音乐教育界这方面曾经比较滞后,老人家这方面未免有点儿想不开。不过也仅此一点而已,郑老师对当代绝大部份小提琴家的判断都与俺自己的心得能对上,而且敢于实话实说言之有物。




使用道具 TOP

833#
发表于 2015-12-30 19:24:48 | 只看该作者


http://pan.baidu.com/s/1pKqO7X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834#
发表于 2015-12-31 11:31:06 | 只看该作者
我也凑热闹贴几张帕格尼尼。不过我的黑胶都是拿来看的,还没有黑胶系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835#
发表于 2015-12-31 16:34: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odyheat 于 2015-12-31 16:36 编辑

安格尔1819年那幅著名的《帕格尼尼肖像》  总是会勾起我儿时习画的情景。

10岁时俺娘给俺找了位美术老师学素描,刚从老师手里领到第一本临摹教材,簇新的大开本,急不可待地翻将起来,其中最吸引我目光的就是后半册中这幅《尼克洛·帕格尼尼肖像》  。课上自然不得不跟着老师从最基础的练习开始,回到家便赶紧翻到安格尔的那幅画页,仗着之前已有的那点儿底子,铺开素描纸自顾自临摹起来。花了两天终于搞定,这画对于线条拿得准的人而言临摹起来相对容易些。自己心下不免得意,拿去给俺娘看讨了几句夸奖,美滋滋地挂于床头墙上孤芳自赏。那是俺头一次尝试素描人物,记忆颇深。

当时甚至并不知道这个帕格尼尼究竟何方神圣,只从画面晓得是个拉小提琴的外国人。后来还是楼下会拉琴的新新哥告诉我好多帕格尼尼的故事,才恍然大悟肃然起了敬意。新新哥虽然只比我大俩岁,但却是我儿时唯一偶像般的存在,对我青少年时期的养成起到最重要的影响。这家伙从小到大从学习到各项爱好,似乎永远是市区级第一,没得过第二的样子。那天他还送给我一盘英国PICKWICK出版的原版磁带,内容正是帕尔曼演奏的包括帕格尼尼在内的几首小品,那是我人生第一盘原版古典乐启蒙读物,三十几年来我一直珍藏着它。

点评

安格尔的这幅线描采用的类似于中国画中白描的技法,笔法简练细腻而又超逸,为素描人像中的杰作。我儿时也对这幅作品钦慕有加。一直有一个疑问:安格尔笔下的帕格尼尼面貌和蔼高贵,大大不同于其他画家笔下那些獐...  发表于 2015-12-31 19:39

使用道具 TOP

836#
发表于 2015-12-31 21:50:25 | 只看该作者
感谢诸兄的高见高论!祝诸兄2016年平安幸福,听乐愉快,继续交流,互学互长!

使用道具 TOP

837#
发表于 2016-1-2 00:03:22 | 只看该作者
元旦前受领导指示,给系统内其他单位的年轻同事介绍古典音乐,时间是一个小时。

这种所谓“讲课”非常容易陷入各种误区:过于理论,单以文字介绍历史事实和典故,了无生趣;侧重聆听,花大量时间听乐曲片段,时间超长,不知所云,且以偏盖全;失之浅显,结合电影音乐、小品等以消除隔膜,但无以展现古典音乐之博大精深;深奥难懂,分析乐理、结构乃至版本、风格的比较,大谈哲学和灵智,把刚入门的新人吓呆吓跑。。。。。。

这次也不是太成功,听众对古典音乐了解极少,甚至问我“二泉映月算不算古典音乐”。对于奏鸣曲式结构的介绍已使大家摸不到头脑。对比憨豆先生和卡拉斯的O Mio Babbino Caro,博大家一笑,但无以触及歌剧的真实风貌。坐中只有一个年轻人有意与我探讨听贝多芬的心得,却被领导的客套话打断并再没得到时间交流。

回来读几页郑延益老师的文章,想到那些同事们读来定然一片云雾,不禁感慨,时至今日,古典音乐在知识阶层内依然如此小众。再感慨的是,不少古典音乐爱好者的入门是由发烧音响开启。郑老师虽不烧,却也不反对研究如何以音响还原乐器的真实音色。也算是音响的功德之一。《春风风人》真是时代杰作,对于各个阶段的爱乐者都能有所启迪,并指引着大家打开更深处的音乐之门。

介绍奏鸣曲,借用的舒伯特960第一乐章,布伦德尔在YOUTUBE的视频。今天2016年第一天,又拿出霍洛维兹《The Poet》唱片重温960,发现霍氏的音色如此独特、多样,尤其的高音的晶莹和低音和弦的宽散。加上他自己风格的造句、断句,与布伦德尔相较,展现的是另一幅色彩浓酽、感觉上更加入世的人生图画。

点评

别忘了,霍洛维茨此一录音还是一个现场录音,也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次D.960的录音。  发表于 2016-1-2 02:53

使用道具 TOP

838#
发表于 2016-1-2 08:35:34 | 只看该作者
大M兄,新年好。兄这一轮发轫引来诸多鸿论,特别是对郑延益老师的温情重拾,受益良多。年前曾赴沪出差,停留不足24小时,无法谋面,甚是遗憾。幸而有此平台,继续讨教。

上面所提霍洛维茨之D.960,还有一疑。李赫特的版本受到高度推崇,但节奏极慢,情绪极为压抑,演绎有些极端。霍氏这版算是名演,基调是平和的,大概与他晚期心境有关。但他老来演奏从心所欲不逾矩,又有着变幻多彩、仙气十足的音色,因而听来总有些Playful,似乎不够沉重。如果听者期待李赫特那样的人生哀悼,可能会很失望。

这首曲子同其他名曲一样,需要听众多演绎,且各位大师风格不同,从解释上说应没有高下之分。塞金、哈斯基尔、莉莉.克劳斯、科曾等等,都很精彩。施纳贝尔古早且朴实,与后来人差别更大。

霍洛维茨赴美首演25周年纪念那张,录的也是960。兄可能忘了。

点评

愿石兄2016年时有美乐相伴,心怀美好。  发表于 2016-1-2 19:19

使用道具 TOP

839#
发表于 2016-1-2 22:59:36 | 只看该作者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古典音乐也非一小时入门,领导能想到普及入门,算是一兆头

点评

音乐确是一时入门的,前无牵领,全凭化学反应的因子使然。  发表于 2016-1-2 23:28

使用道具 TOP

840#
发表于 2016-1-3 14:59:35 | 只看该作者
上个月听了维也纳指挥家克里普斯与英国伦敦交响乐团演奏贝多芬交响曲全集的结合,结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主要是风格不够鲜明,没有形成独特且一以贯之的气势。单独一首一首地听,第二、三、第六、第八尚有感动之处,然而一整套听下来,看不到平常人们所期待的宏大构架。每个乐章、每首曲子自然有其构架,而对于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来说,指挥家心里也应该有个构架。

把这个组合反其道行之,听听出身英伦的拉特尔指挥维也纳交响乐团的演绎。维也纳是贝多芬的音乐故乡,拉特尔长年执掌柏林爱乐,这个组合对双方、对听者都是个考验。

这套贝多芬是拉特尔2002年9月开始指挥柏林爱乐前4、5月间在维也纳的现场录音,演出第九时还动用了他的利特浦亲兵担任合唱。(待续)

点评

对于全集的演绎,自是不能等同与单曲。史上,先列优秀的全集如门格尔贝格、瓦尔特、卡拉扬63、80s、伯姆、伯恩斯坦DG、加德纳等无不是运筹帷幄、前后贯通、珠联璧合之作。  发表于 2016-1-3 22:33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7-6 05:48, Processed in 0.047253 second(s), 23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