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烧友搭配 › 查看主题

496686

查看

1366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ikushi

889#
发表于 2014-8-4 16:41: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ikushi 于 2014-8-5 09:34 编辑


    纯音响之诱惑
    第一篇
    重播抽象世界“声音”的非常不可思议之“器械”
    很多器材可以简单的归类到音响的范畴。例如喇叭,挂式耳机、入耳式耳机也可成为广义上的音响。然而,接下来要谈到的音响,话题只涉及其中那些一味追求优美音质和音乐魅力的发烧话题。
    这个话题的前提是声音。而声音是抽象的,声音具有独特的魅力,话题可能有点晦涩。我们身边的事物很多都是具象的、视之有型的物体。而抽象是无形无踪的,一旦领略其意境就不难发现其中无限无尽的魅力。这个正是音响发烧最引人入胜的特质所在。刚才谈到抽象,正因其看不见、摸不着,才会激发我们的知觉、想像,形成一种心像。但是只要没有这种心像一切则无从谈起。如果听着声音却无动于衷,说得通俗一点,这情形就像是对马念佛,马耳东风而已。
    诚然,要从平时聆听的声音中领会其意境发现其中的魅力,就必须要经过某种程度的训练。首先是要对声音和音乐感兴趣。举个我们日常接触的事物例子,五觉之中的味道、味觉。很大程度上与此最为相似。味道,谁吃谁都能感受,但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美食家的。尤其是讲到味道的魅力,可谓是百人有百味,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只有兴趣爱好强烈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美食家。
    声音也一样,只要是一名健康者,谁都能听到声音。但遗憾的是其中能区分声音的含意、理解声音美妙的却在极少数。在这个意义上讲,抽象的世界恰是人类认知薄弱的世界。
    音乐艺术就是利用人类认知薄弱的、抽象的声音为素材制作而成。它与其他任何艺术都不同。与其他艺术相比,它没有诸如此类的说教,抽象给人们提供了无限的延伸空间。而探索这一无垠空间的兴趣正是音响发烧魅力之所在。
    只因空间无限,才会奥秘无穷。这一世界的奥秘需要自己开拓、发掘。说穿啦就是一种自我满足的世界(其实人类的行为全都如此的。。。。。)。正因为是一种自我满足,这样的欲求日益高涨,永无止境。音响的独特魅力在于代表现代水平的机械化生产、叫做OPT Mechatronics的先进技术与抽象的心像世界的完美结合。
    也许我们会觉得存在于头脑中无垠的抽象世界,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类硬件是毫不相干的。然而,当这种无形无踪的事物与最先进的OPT Mechatronics结合在一起时,人们才真正感受到其中的魅力所在。当然,能将如此高难度的抽象世界进行录音、重播的器械---这里所讲的器械,不仅仅是指机械装置,更指的是系统整体---必须是极为高精度的器材,一种维系了抽象世界的不可思议的器材。
    一说起器械,人们常常会联想到代替人类运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东西,但是,音响器材则完全不同,它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另类的器械,能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大脑和心灵,牵动着我们的感性和情绪。通过感性来打动变幻莫测的人心。
    由于它要用电,依赖电力公司运行,因此很多时候会被认为是一种电器产品。就算是产品,它也是一种与普通意义上的电器产品完全不同档次、与人们的心灵密切相连的特殊器械。

   
    第二篇
    爱迪生的发明寄予“看不见”的声音与音乐的、纯粹的魅力
    上一篇我讲到音乐艺术是抽象的,重播音乐的音响是一种紧密维系着人类心灵的特殊器械。它很容易与一般的家庭电器混为一谈,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这点请务必记住。确实某些音响器材与一般的家庭电器大同小异,但是这里要讲到的、真正具有魅力的音响器材则是完全不同次元的存在。所以大家才为此而发烧。我想对家庭电器发烧的应该很少见吧。
    这里我们再来谈谈,与音响最近似的处理音像和声音的AV器械和音响的分别。正如上篇提到的音响是抽象,而AV是名副其实的具象,完全是两极的存在。对于鉴赏者而言,具象是具体的、说明性的,从而也是有限的。抽象则是非说明性的,能激发起无限的想像。其实Visual=具像也因有抽象的声音存在,虽不能断言两者完全没关系。但这里的声音只是充当辅助的角色,主角始终是作为视觉对象的影像。
        AV器械与音响器械,在技术层面确有很多共同之处。两者都涉及电子、机械、以及光学等领域。制造技术也大都相同。因此,大厂家往往都会两者兼顾。不过,因其使用性的根本不同,不能仅仅因为制造技术相似就混为一谈。
    近年来,随着数码化的进展,在音响与Visual领域,重播媒体也渐见能共享技术方面的共通基础。举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重播音乐的CD,重播影像的DVD一族,大致相同。两者也渐渐被混淆。
    对于上述两者虽形似,但仍是分属两个不同领域的作品,我经常会拿哑剧来做比喻。哑剧作为舞台剧的一种表演形式,正是因为没有台词,才给了它存在的理由。假如哑剧的扮演着一旦黔驴技穷开口说明便告失败。哑剧是一门用演技这种具象来表现抽象的艺术。
    在纯音乐领域,如果是现场的演奏会,我们能看到舞台上的演奏者,会认为这就是具象,但想要传递给人们的作品却始终是纯粹抽象的世界。类似交响曲这类作品更是纯粹抽象的存在,难度远在哑剧之上!就拿一场交响音乐会而言,一半的观众是去看演出,另一半则是去听音乐。
    然而,真正意义上去聆听纯粹音乐,则是倾听变成声音的作品,至于演奏者的姿势、或者他们的美丑长相实在不应该被关注的。当然,歌剧和芭蕾又另当别论。问题是人们不可能不受眼见实物的影响,因此,在现场纯粹获得音乐情报反而变成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音响则不同,由于没有影像,想见也无法如愿,因而能百分之百的享受纯粹的音乐。这就是抽象的真正的魅力所在,它不受具象的影响。
    在音响的漫长历史进程中,这种见不到的种种益处,往往总是被消极的理解接受。爱迪生当年发明了只能记录声音的重播装置,我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歪打正着的发明!当时,声音的记录与影像的记录是需要各自分开进行的。试想想,假如当时是一起开发,同时进行的话,也许迄今我们仍然无法体验到我所指出的音响所具有的这种魅力,或者说LPCD的魅力。。。。。。
    幸与不幸,过去的这一个世纪,产生了只记录声音的唱片。随之发现的种种魅力可谓是纯音响的精髓所在。

使用道具 TOP

890#
发表于 2014-8-4 21:15: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ikushi 于 2014-8-5 16:30 编辑

    第三篇
    发烧的本质不在于对象,而在于本人的聆听和心态
    上篇讲到爱迪生当年的发明只能重播记录的声音,因此为我们在现场音乐会以外提供了一个欣赏纯音乐的绝佳舞台。倘若当时能将画面与声音同时记录的话,也许我们迄今都不会发现来自抽象世界的纯音乐的魅力。
    当然,声音并非是在爱迪生发明后的一个世纪里突然变好的。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在听着完成度不高的声音。进入耳朵的劣质声音,不仅不平衡,更是一些多余的杂质。所有这些都是杂音。于是,人们渐渐的学会了从这些多余的声音、噪音混杂的劣质声音中,识别自己想听的声音,并将唱片音乐视为一门艺术。这里不仅需要超人的注意力,更需要具备某种才能。这些注意力集中的人、具备才能的人能成功的从噪音混杂的劣质声音中专心的欣赏音乐。但多数人确实对此束手无策。。。。。。事实上就是在那个时代,只有极少数人能将唱片作为一门极致的音乐艺术来加以欣赏的。
    后来,技术日益进步提升。到今天,我们已经能够实现相当接近于现场音乐演奏的、内容细节丰富的重播。所以说,音响的魅力、那种抽象的音乐的魅力,本来就应该是广被理解,广为普及的。
    然而,环顾当今,令人遗憾的是一提到音响就只有极端分化的两极存在。要么是理所当然的自得其乐,要么就会被视作特殊群体。我本人几次三番向各位重提音响作为抽象世界的魅力这一话题,既源自我的愿望,更是本文的主题。
    刚才我提到了噪音混杂的声音、与接近现场内容细节丰富的声音,它们两者间的不同。需要澄清的是,单就欣赏音乐这一抽象艺术本身来讲,杂音多少与否、频率响应如何,其本质上并无多大的差异。我想强调的是,真正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受听者。
    其实,发烧的意义以及价值不在于兴趣爱好所面对的对象,而是在于当事人的感性以及精神。这才是我最想表达的观点。
    过去的时代,我们聆听音乐还需要具备一种创造力,要能识别噪音与声音、遇到劣质声音时,还要学会用想象力来弥补。相比之下,如今的时代聆听已经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事儿。所以,我们理所当然的可以更轻松随意的通过纯音响来欣赏音乐的。然而,现实却刚好相反。也许正是这种轻松随意反到让我们遗忘了它应有的价值。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话说的可能有些绝对,发烧(兴趣爱好)本来就是一种基于自己喜爱而作出选择的游戏,并非他人强加的。它就是一种人生轨迹的反映。其中至为关键的还是人、和他的心态。正是由于道具、物体等有实物可鉴,人们的兴趣爱好很容易停留在实体的对象物和技术等层面,并热衷于以此厘出定义、认定价值。
    但是,如果你坚持要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提升,且努力有所成就收获时,那就有必要先弄清楚自己为何会被感动,然后再孜孜不倦的展开追求,直到自我满意!
    我们常说的谚语中,有句“一窍通,百窍通”的名句。不同世界、对象之间,专家们各自的沟通却是一样的容易。此言并非是自诩已经通了一窍,我只是感受到在音响世界也情同此理,终毕生的努力追求必定能感悟到其中真正的喜悦,进入一个极致的境界。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厨师与摄影师会意外的投缘。这恰恰说明,意义和价值存在于对象,其实它更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之前,我讲过AV与纯音响的差别,两者在作为对象的技术和道具层面自有相似之处,但是它们的本质、以及各自所追求的行为方向性和兴趣爱好却完全不同。

         
     第四篇
     以谦虚的态度面对唱片,让音乐家的心与自我形成共鸣
    人们常说,音响重播是一种现场的再现。意思是说先有现场,后有唱片。确实如果没有演奏,就不可能产生LP或者CD。现场和唱片,究其音乐本质而言是一致的,各自拥有不同的价值。只是有必要认识到两者之间所存在的鉴赏形式和条件的不同。由于对此认识的不足,导致音乐烧友与唱片音响烧友的不均等现象产生。更令人尴尬的是,我们所遇到的音响烧友并不一定是音乐烧友。有的音响烧友,音响系统非常的高大上,但是唱片(这里统指LPCD等软件)却少得可怜!
    现场也好,唱片也罢,音乐的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在音乐欣赏手段方面,它们各自拥有固有的体系和独特性。
    谈到现场演奏与唱片重播的关系,我们常常听到“现场有一种唱片所没有的感动”。这种说法自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仅就音乐带来感动这一本质的话题和价值而言,两者是一致的。音乐的本质是从心灵到心灵之间通过声音传递的一种信息。
    演奏音乐是通过空气导体向听众传递演奏者心灵的一种活动。同样,聆听音乐演奏也是通过空气传播,将自己的心与演奏者的心紧贴在一起形成一种共鸣。有些人无视声音与心灵的内在联系,他们高谈阔论“音乐只有现场”,以为只要演奏者与观众的面对面就能产生“心灵感动”。关键还是在于声音!
事实上,确实有一些唱片没有演奏的灵魂。问题是如果我们先入为主认定唱片就是那些通过机械设备生产出来的媒体音乐的话,就会无视优秀唱片的存在。现实的情形是录音能记录演奏者的心迹,并非只有依靠现场才能传递的。现场未能传递心迹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危险的是,对于唱片和音响的歧见和偏见,它们一经先入为主,心灵就不可能再有交集。
    聆听唱片时,应该以一种谦虚的态度,用一种认真的心态去面对。面对唱片,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敬意,心灵沟通就很难进行。
    面对音响和唱片,倘若我们没有崇高的价值观,只将唱片视为记录载体、将音响器材当作普通的家电产品,以此来听音乐的话,感动心灵无疑是一句空话。一些人在选择音响器材时,一切以价格为优先,尽量挑廉价货的心态,恰恰证明他们从来就没有认同过行业的价值观。音乐演奏的心永远不可能打动这种人的。
    相反,面对唱片心怀敬意,相信它是演奏者心灵告白的载体,以谦虚的态度集中注意力倾听扬声器出来的声音,只要是优秀的音乐载体,它必定能传递演奏者的心灵。若仍感受不到这样的信息,就有必要进行谦虚的自省。对于唱片和音响,只要有过一次被音乐感动过的经历,就会相信我的观点。这是成功者的经验之谈。
    现场的珍贵稀缺之处是由于其音乐的声音不可重复。现场传递心灵。它、具备了感动人们的客观条件,就像备餐一样具体详细。相比之下,音响只有纯粹的声音,欠缺现场的客观优势。但是它同样有充满魔力之处,就是只有声音才会有的那种纯粹性、现场不可复制的声音可以来回反复的聆听。
    唱片与现场正好相反,可以反复聆听同一个演奏。每次聆听所加深的理解又能获得新的感动。新的感动令心灵沟通更加丰富多彩。这一切正是现场所不能取代的。
    而这种愉悦和感动正是音响发烧的极致境界!
***译者注:文章中的“发烧”一词,原文是“趣味”,即兴趣爱好。按照中文的语境,我有时候将它意译为“发烧”。
      

      

使用道具 TOP

891#
发表于 2014-8-7 18:39: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ikushi 于 2014-8-7 18:41 编辑


    立秋
    今日立秋。
    昨天,千里之外D市的朋友微信向我诉苦说连日高温,达到三十六度之高,以致无法跟往常一样听音乐。
    我刚去过朋友所在的这座北方沿海都市,受到过真情的款待。夏季的凉爽是当地人引以为傲的。走在街上,绝大部分公寓看不到安装的冷气设施。朋友介绍说最热也就几天,可用风扇对付一下便过去。这环保又节约的举措,当时令一年四季十个月离不开冷气的我深感惊讶的。
    看来世事无绝对!
    不过,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过了立秋,酷暑终于渐去,该是更易呆在家里静心与音响相处。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宋]刘翰《立秋》)
    去年年底,购买《Stereosound》时偶尔托朋友买回了42期的《analog》杂志,听音乐时也会随意翻阅翻阅。其中一篇菅野冲彦先生的长篇访谈录吸引了我的眼球。恰巧从这一期开始,每期连载两篇。非常欣赏老先生的这种人文主义音响与音乐观点。于是,将它逐一译出。希望能将整篇访谈录读完,并完整的介绍给国内的同好。
    近来,自己的音响系统调整完线材后,重播的唱片音乐性得以大幅提升。
    于是,经常翻出马勒的作品来听。西诺波利的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更是其中的至爱。
    这位络腮胡子、多才多艺的当代著名指挥家头脑清晰、冷静理智,指挥风格大胆潇洒又深刻细腻,既果断又富有想象力。拥有脑神经外科博士学位的意大利美男子被批评过于冷漠和平淡,缺少一种震撼人们心灵的冲动激情。在他指挥演奏的某些交响乐作品中,都不同程度的使人感到了速度缓慢和缺乏热情的弱点。也许这正是我喜欢他指挥马勒第二的原因所在:理智与情感的完美结合!
    54岁的他2001年4月20日在德国柏林德意志湾剧院指挥《阿依达》第三幕时倒在了柏林爱乐的指挥台上,成为永远的遗憾!
    大师走啦。《复活》崇高的结尾大合唱已深深的铭刻在我的脑海,回荡。。。。。。
   “乘着以炽热之爱的动力赢得的双翼,我将展翅高飞!我将死亡,直至再生!复活,是的,你将复活,我的心啊,就在一瞬间!你奋力以求的一切,将领你得见上帝!”
    感谢与我日夜相对的音响系统,
    感谢西诺波利、爱乐乐团和它的合唱团,
    感谢BrigitteFassbaender女中音,Rosalind Plowright女高音!
    每一次倾听,都会有一种新的、重生的感觉,让你浑然忘却日常的烦忧。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胜过灵丹妙药。
    音响是一种文化,它深植于烦琐的生活之中。用苦练得到的内心修养、无需提醒的各种自觉、还有以约束自己为前提的自由和时刻替别人着想的善良,我们将音响文化提升至一种传递快乐的声音艺术,伴随着我们接着走完这不长不短的人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zzz

892#
发表于 2014-8-8 09:17:14 | 只看该作者
菅野冲彦先生的观点,本人十二分的同意!

使用道具 TOP

893#
发表于 2014-8-10 04:37:54 | 只看该作者
面对唱片心怀敬意,相信它是演奏者心灵告白的载体,以谦虚的态度集中注意力倾听扬声器出来的声音,只要是优秀的音乐载体,它必定能传递演奏者的心灵。若仍感受不到这样的信息,就有必要进行谦虚的自省。对于唱片和音响,只要有过一次被音乐感动过的经历,就会相信我的观点。这是成功者的经验之谈。------确实是这样。

使用道具 TOP

894#
发表于 2014-8-10 04:47:35 | 只看该作者
现场的珍贵稀缺之处是由于其音乐的声音不可重复。现场传递心灵。它、具备了感动人们的客观条件,就像备餐一样具体详细。相比之下,音响只有纯粹的声音,欠缺现场的客观优势。但是它同样有充满魔力之处,就是只有声音才会有的那种纯粹性、现场不可复制的声音可以来回反复的聆听。

    唱片与现场正好相反,可以反复聆听同一个演奏。每次聆听所加深的理解又能获得新的感动。新的感动令心灵沟通更加丰富多彩。这一切正是现场所不能取代的。
唱片其实可以有n种声音,因为发烧友的折腾与否唱片的表现会大相径庭!现场只有一种效果,
但是到了听众那里,可能有n种理解!
这,也许是一种什么样的看法呢?

使用道具 TOP

895#
发表于 2014-8-11 14:10:22 | 只看该作者
     《纯音响的诱惑》连载文章,相信会有很多精彩、可供借鉴之处的。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和参与。
       为方便阅读,如果可能的话,请在相关译文的栏目里点评。

       上月底,我尝试在日版Amazon网站直接邮购了三本书籍,其中一本就是7月号的《analog》,但是等了一周,得到的回复是邮购被退回!正是莫名其妙。看来只能通过传统的手法,继续拜托在日本的朋友重新邮购。
      新的连载文字翻译第五和第六篇因此要顺延。敬请谅解!

使用道具 TOP

nba

896#
发表于 2014-8-13 14:07: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nba 于 2014-8-13 14:25 编辑

首先谢谢郁兄《纯音响之诱惑》的翻译,辛苦了。

以下提出一些观点或意见供大家参考,不对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第一篇
重播抽象世界“声音”的非常不可思议之“器械”

音乐艺术就是利用人类认知薄弱的、抽象的声音为素材制作而成。它与其他任何艺术都不同。与其他艺术相比,它没有诸如此类的说教,抽象给人们提供了无限的延伸空间。而探索这一无垠空间的兴趣正是音响发烧魅力之所在。

    只因空间无限,才会奥秘无穷。这一世界的奥秘需要自己开拓、发掘。说穿啦就是一种自我满足的世界(其实人类的行为全都如此的。。。。。)。正因为是一种自我满足,这样的欲求日益高涨,永无止境。音响的独特魅力在于代表现代水平的机械化生产、叫做OPT Mechatronics的先进技术与抽象的心像世界的完美结合。

    也许我们会觉得存在于头脑中无垠的抽象世界,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类硬件是毫不相干的。然而,当这种无形无踪的事物与最先进的OPT Mechatronics结合在一起时,人们才真正感受到其中的魅力所在。当然,能将如此高难度的抽象世界进行录音、重播的器械---这里所讲的器械,不仅仅是指机械装置,更指的是系统整体---必须是极为高精度的器材,一种维系了抽象世界的不可思议的器材。

    一说起器械,人们常常会联想到代替人类运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东西,但是,音响器材则完全不同,它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另类的器械,能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大脑和心灵,牵动着我们的感性和情绪。通过感性来打动变幻莫测的人心。
-----------------------------------------------------------------------------------------------------------------------------------
第一篇肯定了音响器材在“大脑和心灵”、“感性和情绪”、“通过感性来打动变幻莫测的人心”的作用。
第三篇是否又否定了音响器材的特殊作用了?

第三篇
"发烧的本质不在于对象,而在于本人的聆听和心态"--------------这里所指的发烧对象应该是音响器材、音响技术和唱片,特别是音响器材,对不对。而“聆听和心态”应指聆听音乐时的心态。  上面第一篇的其中一段:“重播的器械---这里所讲的器械,不仅仅是指机械装置,更指的是系统整体---必须是极为高精度的器材,一种维系了抽象世界的不可思议的器材。”和“音响器材则完全不同,它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另类的器械,能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大脑和心灵,牵动着我们的感性和情绪。通过感性来打动变幻莫测的人心。 ”  所以这里是否矛盾了?第一篇是把音响和音乐联系起来了,现在又把它们分割。既正常又不正常,既合理又不合理。发烧的对象既可以音响也可以音乐,又可以音响和音乐。


“刚才我提到了噪音混杂的声音、与接近现场内容细节丰富的声音,它们两者间的不同。需要澄清的是,单就欣赏音乐这一抽象艺术本身来讲,杂音多少与否、频率响应如何,其本质上并无多大的差异。我想强调的是,真正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受听者。 ”------------上面菅野冲彦先生说过:"必须是极为高精度的器材,一种维系了抽象世界的不可思议的器材。”  这里是否又矛盾了?

不过,通过菅野冲彦先生的访谈录增加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音响与音乐,启发良多,文章须有瑕疵,但不愧是一般人做不到想不到的一篇好文章。








点评

第一篇强调的是“音响是重播音乐的不可思议的器械”,第三篇强调的则是“发烧的本质取决于心态与聆听方式”,后者是前者的本质提升。作者强调了器材的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人!人的因素第一。  发表于 2014-8-13 15:17
感谢nba兄的详细点评。这是一篇译文,读起来有些拗口和“朦胧”,加上本人文字表达能力有限,更有导致误会的可能。其实,作者的主题是不矛盾的。  发表于 2014-8-13 15:09

使用道具 TOP

zzz

897#
发表于 2014-8-13 15:21:30 | 只看该作者
个人觉得,菅野冲彦先生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通过音响和音乐的世界,认识到了一个“真理”
“一切唯心造!”

一段音乐是不是好听,一套音响是不是合理,从其本质来说是由聆听者,而非器材及音乐本身决定的。
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以前听个收音机,听个磁带,都觉得比现在几十万的音响好听。

因此,菅野冲彦先生提出了唱片演奏家的理论。一张唱片本身是没有标准的,是通过播放者赋予其新的精神内涵。这就是“唯心造”。音乐的感染力是通过播放者自身创造的,也往往只能感染播放者自身。不过这个观点,估计很多大烧,老烧都是不认同的。

音响器材是播放者的工具,播放者通过器材才能创造自身风格的唱片演奏。这个器材本身是物质的,但创造出来的音乐是无形的。而音乐本身播放的好坏是人为认定的,也是无形的。因此在本质上,我们要否定标准的存在,因为那必然是千人千口,众口难调。

就好像电影。一部电影的好坏,是观看者自身决定的。但是,毫无疑问,世界上存在这奥斯卡奖这个东西。又反过来,得到奥斯卡奖的就是适合你的电影吗?但是奥斯卡奖又是所有电影人追求的目标。事实上,这种矛盾存在与世界的方方面面。音乐、电影、小说、美食。。。。。,应该说所有的方面都存在。

其本质是,人是一种只能感受自己感觉的动物。但人又是一种共同生活的动物,所以又会建立一种共同的标准。人的自我感受和共同标准会发生矛盾,这种矛盾几乎无法解决。

回到音响。一套系统到底好听不好听,就由他的主人说了算,还是另有一套众人的标准来定义呢??两个发烧友可能会为了一套系统吵翻天,实际只是由于他们的听觉系统只能感受自己耳朵听到的东西,同时两人以前生活背景和感悟也不同造成的。

菅野冲彦先生显然更关注自身的感受,而非一个普世的标准。抓住这点,就能明白他的总体思路,他的文章就容易看懂些。我个人非常赞同他的观点。如果对于音响重放有一个抉择:“求真还是求美”,我亦然选择求美。因为这世界根本就没有真实的标准。“一切唯心造”,适合你的东西就是最真的东西,其他都是假的!

点评

“一切唯心造”!如同文学、绘画等艺术,植根生活、基于现实,但必定胜于现实生活,我们是否应该更多的从人文的角度去发烧音响,欣赏音乐?!物质能让人变为土豪,而崇高精神下的物质能让你蜕变、渐渐的成为贵族!  发表于 2014-8-14 10:13
真不代表美,音响而言,我宁愿舍真求美,呵呵  发表于 2014-8-13 19:03

使用道具 TOP

zzz

898#
发表于 2014-8-13 15:30:28 | 只看该作者
再补充一点,世界的本质是无序的,无标准的。

但当无数无序,无标准集合起来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种有序,标准的表象。具体参考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

点评

“约定俗成”,无规则是不能成方圆的。音响世界也同,遵守这些“客观”标准是发烧音响所经的基础的、必须的阶段。  发表于 2014-8-14 10:19

使用道具 TOP

nba

899#
发表于 2014-8-13 16:51: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nba 于 2014-8-13 16:59 编辑

音响或音响技术是有标准的,就拿谐波失真来说,当超过多少人耳就能听出来,音响器材必须控制在一个范围内,这是有标准的,国际电工委员会规定的总谐波失真的最低要求为:晶体管:前级放大器为0.5%,合并放大器小于等于0.7%,但实际上都可做到0.1%以下:FM立体声调谐器小于等于1.5%,实际上可做到0.5%以下;激光唱机更可做到0.01%以下。等等。国家有国家标准,国际有国际标准,电声领域还有很多标准:

电声设计标准:http://wenku.baidu.com/link?url= ... D8ad3w26ERsnRXUZ1uG

无线WIFI行业标准及测试:http://www.elecfans.com/soft/162/2011/20110310189959.html

IEC/TC29标准: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SJS200306027.htm

http://www.baidu.com/s?tn=baidus ... 7%C9%F9%B1%EA%D7%BC








点评

音响以及相关的技术肯定有需要遵循的客观标准,如同音乐乐理。这是基础,而基础是至关重要的!张旭、怀素的狂草并非醉酒后的如来神笔,而是遵循书法艺术客观规律之上的极致的“谁心所欲”!  发表于 2014-8-14 10:30

使用道具 TOP

900#
发表于 2014-8-13 18:54:22 | 只看该作者
几天前已拜读了菅野冲彦先生<纯音响的诱惑>的译文,老郁劳苦功高,赞一个!同样注意到nba兄所提的问题,不过我更关注文章的精髓与启迪。

点评

拙译如能让各位从中有所启迪,已经满足。继续一起努力。  发表于 2014-8-14 10:41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0-7 07:29, Processed in 0.041681 second(s), 21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