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156156

查看

1026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901#
发表于 2018-8-20 13:54:42 | 只看该作者
最近每每有些闲暇,都来极品爬楼看石先生的帖子,高质量的思想和文字在当今浮躁嘈杂中罕见而出挑,期待石先生的大作早日面世。

使用道具 TOP

902#
发表于 2018-8-22 10:16:42 | 只看该作者
多谢石兄,翘首以待

使用道具 TOP

903#
发表于 2018-9-4 17:05:29 | 只看该作者
Three months passed since I last dropped a few lines about music. And it's over a month since I made my tribute tour to Mount Kang Ripoche. For many times I heard or read music lovers saying that there was a linkage between Bruckner symphonies and mountains on Tibetan Plateau, though it might be the Alps where the scenic splendor fired the musical inspirations of the old-good-folk composer. Yet today it is Celibidache's Bruckner No.5 that urges me to jot down the fading memory of the Holy Mountain.

冈仁波齐,尽管海拔只有6656米,却比很多7000米以上的山峰更加有名,而且据信尚未有人登项,或说尚未有人获准尝试登顶。作为四个宗教认定的神山,世界的中心,大地的肚脐,湿婆的驻地,最好还是保留它人类出现前的原始状态。


从飞机上可以远远望见那金字塔般的白色山锥。人有了腾云驾雾的能力,原先很多神圣所在失去了其神秘色彩。然而如同藏地佛教盛传的大师神通,神秘只是一些人类未知未觉的集聚,并不是这一事物或信仰的本质。神通的有无不是成佛的核心要件,神山从外观上讲不再神秘,也并不减损信徒对其崇拜的力量。

第一天从海拔不到百米的北京飞到3600米的拉萨,第二天从拉萨飞到阿里,下榻到神山脚下4600米的塔尔钦,第三天步行21公里,夜晚合衣假寐在5100米的中转点大帐篷里,第四天早上5点起身,用5个小时缓缓地爬过6公里陡坡,跨越5600米的卓玛拉山口,晚上8点才完成当天32公里路程回到塔尔钦出发点。作为中原汉地的登山菜鸟,一路上眼巴巴地看着一拨又一拨的藏族同胞迈着轻松愉快的步伐,从身边超越过去,逐渐消失在前方的山路上,包括不少手转经轮的大爷大妈。

一个明眸皓齿、英俊矫健且略有青涩的藏族小伙子在离终点3公里处热情地打招呼:“大叔,你从哪儿来?”

“北京。走了两天,有点走不动了。你昨天几点出发的?”

“我今天早上出发的。我四天前到的,已经转了三圈了,每天一圈。明天得回家了。”

“这么厉害啊!你多大了?”

“21。”

“你家在哪里?”

“那曲那边儿。这次没时间了,下回再来转。”

“好,好,我走得慢,你们先走。”

“那我们走了,你慢慢走。”

小伙子和他的伙伴们踩着砂石“咔咔咔”地走远了,就像北京天桥居民一早儿一晚儿转一圈天坛。

使用道具 TOP

904#
发表于 2018-9-4 17:20:43 | 只看该作者
在高海拔的地方,走上坡路非常吃力,气短,像夏天的狗一样猛喘。

向卓玛拉山口攀登的那几公里,更是要命,多是香山鬼见愁的坡度,需要一步三喘,三步一停,五步一歇。或许是因为大脑极度缺氧,在一些段落中已经没有思维的可能,唯一能够意识到的只有向前走、向前走、向前走,能够看到的只有脚下一步之内的土地、泥沙和石块,能够听到的只有暴风般的喘息和急剧心跳冲击脑壳的轰鸣。说不上天旋地转,但周围的事物不停地向远处退去,向高处飞去。意识无法与外界交互,人失去了认知周遭的能力。

也没有畏惧,不觉得这可能是心脏骤停的前兆,因为什么思想都没有,只是机械地、本能地、无目的地任由驱体重复一个个动作。也不敢停下来,似乎潜意识里保存着一个古老的告诫,必须不间断地走下去,停下来便是永远的终结。

使用道具 TOP

905#
发表于 2018-9-4 21:06:04 | 只看该作者
那时候就没有什么布鲁克纳了,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浩渺烟波,云蒸霞蔚,已然尽从感官世界里消失了。肉体上是一种无痛的挣扎,将躯壳放在燔祭台上灸烤,皮肉的灼烧已经融化在魂魄的游移中了。

此时此刻,不远处的藏族男女竟然高声唱起民歌,高亢的嗓音,绵长的呼吸,婉转的旋律,在空旷的山谷间飘荡。也只有他们有裕如的体力对着神山歌唱,路上的汉族人、印度人、欧洲白人,大概都是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只有听的份儿了。

这53公里的环路上,除了大大小小的玛尼堆、幡经阵,还有传说中先辈诸教高人留下的印迹,藏族同胞多是要拜一拜、摸一摸。对于不识藏文又缺乏当地宗教知识的外来人,这些圣迹多少有些陌生。但是当那些不怕人的小鸟围着一堆传说有神迹的岩石转来转去不肯飞走时,外人也会惊奇于此地万物生灵的亲近与和睦。当路边的土拨鼠钻出洞来,骄傲地呲着两个大门牙快乐地咀嚼马粪球的时候,行人便远远地从路上绕开去,免得打扰这些个头不小的土著居民,让他们吃个痛快。

据说信仰佛教的藏民沿顺时针方向转山,信仰苯教的藏民沿逆时针方向转山。从登山的角度讲,沿顺时针方向,从塔尔钦向西进入环路,到达北坡后攀登卓玛拉山口的坡度相对较缓,翻越山口后下山路虽然陡峭,总比向上爬来得轻松些。从教派的角度说,苯教的万字符swastika是逆时针转的,同北半球漩涡水流方向是一致的(科学解释是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使然),可能要顺应这个大自然的方向指示才合规矩、合规律。

使用道具 TOP

906#
发表于 2018-9-5 17:09: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odyheat 于 2018-9-5 18:06 编辑

读石兄转山之美文,既不必忍受躯体灼烧的苦楚,又能某种程度地感同身受一路朝圣的精神涤荡。貌似很是赚到了。不过终究不比身体力行者。

心动不如行动,想一想还是没动。尽管年轻时爬香山鬼见愁有过15分半的记录,许是当时田径训练基础还在,身轻、体脂低、足弓深的缘故;云贵等地海拔6000米的山上丁点儿高山反应都没有,若非山风太劲,上蹿一段路的心力和体能还是有的。可如今宅了也小十年了,即使身形上并无丝毫改变,但若再欲亲历石兄这种苦旅征程,恐必得提前俩月滚滚身子才敢做打算,能否恢复到当年七成的水平,亦相当可疑嘞。否则,朝圣路上搞得自己苦不堪言,甚至开始怀疑人生可就尴尬了。

INTO THIN AIR:DEATH ON EVEREST 是哥伦比亚三星97年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拍摄的一部非常写实的登山题材影片,当时全美院线上映并不广泛。该片的管弦配乐却非常精彩,Lee Holdridge用Jerry Goldsmith式的奇数节奏(迟滞的)-不和谐音块技法,将高山上空气稀薄呼吸困难,望眼欲穿救援的严酷煎熬等情境刻画得有如身临其境。于与此同时,珠峰的险峻壮美与探险者无畏生死的勇气,亦在豪迈宽广管弦乐与强劲打击群组的对比下相应生辉。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这个录音是大K的一个副牌Citadel在伦敦CTS录音室,采用“双轨直录”技术制作的。这项技术对乐队和指挥者现场要求非常高,尤擅录音的爱乐乐团为此一展其深厚的功力。CTS在温布利的老录音棚非常高阔,“双直”时只能通过调节门窗的开合,以控制过多残响,还要保持最佳的平衡度与管弦音色。这种技术录制的管弦和打击乐常常使得声压格外显著,高低频两段延展充分,动态还原真实完整,特别有利于营造一种异常严厉的效果,以迎合这部作品题材所要表达的内涵。录音师Mike Ross二十年前伦敦秋天露的那一手儿非常高杆!

CD版的Mastering做的很细致,听起来已然够否极泰来、惊天动地了;LP是数字母带直刻的,效果想来应该更棒。诚意推荐给刚刚经历了转山身心双重洗礼,归来接茬儿跑胶的石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07#
发表于 2018-9-7 11:01:39 | 只看该作者
说到苯教,这次旅行引发出一些新的认识。曾经一度无端地把汉字“苯”跟“笨”联想到一起,以为苯教就是一种“笨笨”的原始宗教,早期藏地先民对自然界各种可解及不可解的存在的初始崇拜,粗糙且僻戾。

导游强巴小哥勤奋、诙谐、开朗,照他的说法,苯教从阿里地区传播开去,向北一直到今天的西伯利亚,所以历史上女真等东北方向诸多游牧民族奉行的萨满教就是苯教的后续变种。说不定美洲印第安人的原始宗教也与苯教有关呢。

然而苯教向南的传播就有另一番故事了。

苯教自己讲,苯教创始人敦巴辛饶米沃在一万三千年前创立苯教。学者们相信大约在距今3800年左右,敦巴辛饶米沃总结升华了藏地原始宗教,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制度化,建立了今天学界认可的雍仲苯教。冈仁波齐和玛旁雍措一带也被认为是苯教的初创地。

苯教主张万物有灵,众生平等,多重世界。假如这种思想能够通过某种路径传播到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印度地区,是否会在公元前七到五世纪对支持种姓制度、将众生分成三六九等的婆罗门教产生某种冲击呢?是否会激发净饭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的某些智慧想象呢?他也不是第一个对婆罗门教义进行反思进而反省的智者,耆那教的第二十四祖还要早他一百多年。

我们传统上认定,佛教思想创始于印度,于公元六至七世纪进入藏地,经过前弘期和始于十世纪末的后弘期,与土生土长的苯教进行了长时间的斗争与融合,逐渐形成富有藏地特色的藏传佛教。如是,则外来理念为纲,本地思想为佐。然而,如果我们能够认定,在佛教诞生时代的南亚次大陆上,各种思潮曾受到更早时期藏地观念的影响,则文明的滥觞、思想的传播、文化的源起,就有了一个不同的历史路径。即是东亚地区意识形态的早期高地是在被称作世界屋脊之屋脊的阿里地区。

使用道具 TOP

908#
发表于 2018-9-8 22:36:52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实在是难以摆脱周围环境的约束、桎梏、限定,像传说中的敦巴辛绕米沃佛祖那样跳出当下世界,从天空以飞鸟的角度,从未来以历史的回顾,从非人以神祗的觉悟,观察判断总结当世的情形,殊非易事,几近绝境。

否定自身托生之族群的文化、信仰、宗教、仪轨、体制、习俗等等之孤正,否定自己所处之点在时间及空间轴线上的唯一性、排他性,否定自我认知及外向触及之无限延展之可能,从而为求真知真识甘受一切关于“叛逆”的罪罚和责讨,殊非易事,代价巨大。

“场域”是一个时髦的概念,给予每个生命个体足够的借口,在熟悉的人生环境中沾沾自喜、洋洋自得,逃避追寻恒理、持节守操的大责任。“场域”的确是每一个体无法推开的限定条件,同时也是破坏人生完满觉智的直接罪魁。

而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如此多的“政治正确”和“族群禁忌”,使得人们对一些本来明白易解的事 理疏于考量,任由如此多的“逻辑悖误”、“情理扭曲”一忍再忍、一让再让,直至事物扭曲、矛盾板结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使用道具 TOP

909#
发表于 2018-9-9 14:33:11 | 只看该作者
玛旁雍错与拉昂错一堤之隔,但一个水质清甜,天赐甘露,滋养众生,一个是水质感涩,牛羊不饮,草木不生,一个是四教信众常年朝拜的圣湖,一个是被以恶名达闻、众人怯之的鬼湖。虽说以教义论,邪恶相生,以逻辑论,正反互存,“鬼湖”作为一个实体、一个名称、一个概念,其存在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但一心朝圣求福的人大多还是敬而远之,所谓趋利避害,不找麻烦。

若想看到神山雪峰倒映在圣湖水面上的美景,要绕到玛旁雍错南侧的观景点,途中经过拉昂错岸边。导游和司机都是年轻人,心无禁忌,便将车子停在拉昂错的砂石岸上,人可以步行几百米走到鬼湖岸边。

踩踏砂石,总是有声响的,运动中的人还带着风。然而到了岸边,驻足抬眼,凝望蓝中带青的辽阔水面,远眺据说是湿婆之妻喜马拉雅女神帕尔瓦蒂驻地的纳木纳尼峰,周遭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安静得令人畏惧,尽管曜日晴晌、疏云浮荡的大白天。令人想起零下-273.15度。绝对零度。分子失去了动能和势能,粒子不再有任何运动。

使用道具 TOP

910#
发表于 2018-9-9 16:16:18 | 只看该作者
王维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下流”可谓静谧之致,从文学技巧上讲,是以有声之意达无声之境。但从物理学角度看,那情境并不是绝对的静,即使没有流水的清音,月光落在松林上尚有一丝震颤呢。都市人躲到乡下去求清静,在万籁俱寂的晴夜仰望星空,以为除了流星之外一切都安息了,但村里尚有机警的小狗小猫和伺机觅食求偶的虫蛙鼠鼬呢。就是说,在许多我们以为已经是极为寂静的瞬间,如果仔细地听,耳界里还会有十分丰富的声音讯息呢。

面对高原连绵雪峰下波浪不兴、云影笃定、生命无踪的拉昂湖,再一次支愣起耳朵去寻找细丝些微的响动,努力否定意识中自以为然的静寂,排除想象中自然界物理振动的消失。然而,这种寻找竟然是徒劳的。不论如何努力,竟然听不到任何声音。甚至连心跳声都消失了。在听觉的界域中,一切进入“空”的状态。

最为感慨继而感到可怕的是,在听觉入“空”的时分,视觉的界域中却是满满当当的各种元素,证明身边的世界充满着物质存在,而且是此前无从领略的动人心魄的辽阔宏大之存在。证明此时个体的主观观照是如此的积极、旺盛,对于客体诸相的反射和思辩丝毫不曾停歇。一方面是绝寂,另外几方面却是超常的充盈。所谓“空”乃“虚有”,“无”非“绝生”,斯时即矣。

对于一直迷恋于音乐声响的人来说,此时此刻的“绝寂”,与巴赫大无萨拉班德这浅吟低唱、贝多芬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之终曲和弦、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之长句轰鸣、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之长笛告别,同样意义丰富、悸动人心,甚至更胜于各个音符及乐思之集合。

面对“绝寂”,结果竟是精神的崩溃。躯壳尚在,意识却已飘离。身形尤立,神智完全倒伏。最后打破静寂的,是crescendo至不可抑制的鼻息。

离开拉昂错,到达玛旁雍错观景点,正碰上一队印度朝圣者围着白烟升腾的篝火,敲着大大小小的皮鼓,唱着似曾相识的经曲,扭着衣着鲜亮的身躯,表达男女老少们不远万里、长途旅行来到圣湖的喜悦,祈祷他们信仰的驻锡于此地的诸神庇佑。

使用道具 TOP

911#
发表于 2018-9-17 22:33:16 | 只看该作者
       自从在布鲁塞尔工作期间订阅《金融时报》后,每周末阅读其《生活和艺术》(Life & Arts)版加页成为一种嗜好,迄今已近十年。其中一些专栏语言和品味俱佳,既是文学珍馐,又是事理佳茗,读后浑身畅快,心情大悦。

       加页中还有一册《如何花大钱》(How to Spend it )铜版纸彩页专刊,载满高端消费的前沿报告和诱人图片,展现出世界范围内高收入人群泛全球化的美好生活,同时也是消费主义毒害质朴人性、啮食清澈本心的绝佳例证。好在那上面列举的商品档次实在高出个人消费能力若干等级,因此也就可以相当淡定地以看热闹、听故事的心态去欣赏这些遥不可及的客观存在了。

       倒是每每这本薄薄的承载多种变异形态之广告册页的最后一篇文章,常常以某种出人意料的角度,将读者带出无限物欲和豪华情境,回归到周而复始却也日新月异的人生常态中来。这最后一篇文章是对某位小有名气的商界、演艺界、体育界、设计界等成功人士的采访,请他或她讲述一下如何度过周末的两天时间。之所以选择小有名气的人,大概是因为他们的周末生活总体上尚能属于他们自己,不像社会上的大咖们一年到头难得有正常的、规律性的、私密的休息时间。此外,这些名人多多少少跟艺术沾点边儿,带些文艺范儿,跟这本大册子的风格比较搭调。

       即使这些主人公并不能每个周末都如文章描写的那样,能够全天候地与家人作伴,按照自己的喜好安排好两天内各个时间段,也没有受到工作或公务打扰,但大体上还是能够看出这些小名人的个人爱好、性格特点、生活情趣和品质。

       虽然不一定是真的,但大多数文章中描绘的周末生活状态具有一个共同特征:慢节奏。当然有人是要做些体育锻炼的,比如跑步、游泳、打球,但这不妨碍他们在急促的身体运动中将内心节拍放慢。从字里行间读出的,也正是这样一种舒缓的心拍。

未完

使用道具 TOP

912#
发表于 2018-9-25 16:16:09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亲爱的乐友:

       小弟在这个论坛上胡言乱语了五年时间,最近把这些贴子的内容稍作归纳,整理成了一本印刷品,起名《聆乐杂记》,零零杂杂竟有505页。虽然实质内容没有什么特别增减,但翻纸页会比翻网页来得便利些。

       哪位年兄肯屈尊一阅,小弟愿奉上拙作乞赐指正。请惠赐地址电话,以便弟随后发快递。唯请诸兄到付邮费,得罪之处望海涵耳。

点评

国庆后寄几本到广州...谢谢!  发表于 2018-9-27 14:33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3 08:52, Processed in 0.028215 second(s), 1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