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0951

查看

153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alma

85#
发表于 2013-10-6 23:11: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10-6 23:20 编辑
alma兄提到的白瑞纳克的书我几年前也翻读过,您的这些数据有一个可能不是太严谨的地方,就是所有音乐厅的RT ...
虎口脱险 发表于 2013-10-6 00:17


虎兄好,好久不见。    本帖就是与M大兄与老念讨论声音走向。我认为最近50年来的声音走向是走向清丽,而不是相反,所以大熊的演绎才是反动,不是主流。当然,在美学批评里,反动是中性词,不是贬义。但是宏观视野还是要辨一下的。欢迎质疑。


l------------您的这些数据有一个可能不是太严谨的地方,就是所有音乐厅的RT和EDT列表都没有对应的音乐厅容积数据作比对,在声学监听室和标准听音室设计的标准RT计算是和容积紧密相关的。

这个反驳很微弱,没有力量。音乐厅的容积确实重要并影响音质,但最后还是要在音质各主要参数体现。我这里试图说明在纵贯上的音乐厅听到的声音是越来越清丽,而不是反之。

--------------------另外,兄有没有发现你的数据中好的音乐厅有个声学特质(满场时):中低频150~250hz的残响时间是中频1K残响时间的110~120%,中高频2~4K的残响时间是1K的80~90%。


这是很好的反驳。但是我这里给出的解释,是人耳在接受不同频段的接受度不一样,也就是说相对而言,接受中低频的幅度要超过中高频。我相信我可以找到人耳的这些证据,但现在还没有。虎兄要推翻我的论点,您必须找到最近50年人耳能接受的低频扩展了,也就是必须是纵贯的证据,而不是平均值,才可以。

但虎兄这个论据,倒是支持我以前的论点,就是中性是不存在的,而平衡才存在。

谢谢虎兄,欢迎质疑。我相信我手上的论据要多于M大兄和老念,如果您支持他们,就要把我手上的论据一一废掉。但现在还没有。其实我很清楚上面这个论据很有缺陷,但目前还没有人能指出( ⊙ o ⊙ )啊!。

点评

alma兄好久不见!俺语钝,可没想要和兄辩论,只是看到了关注的话题提提看法,您继续!  发表于 2013-10-7 19:46

使用道具 TOP

86#
发表于 2013-10-6 23:28: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10-7 23:54 编辑

(三)决定声音走向的三要素之一:音乐

虽然与M大兄和老念观点不一样,但菜鸟非常理解他们,这两位大师都是可以进入声音修道院的最高层。菜鸟希望能在这里解释一下。

音乐的最高等级不是音色,是结构。用建筑师的话说,就是他们不是听立面的,是听空间构成的。一个音乐的结构越好,她的声音肯定是要偏厚重的,而听音色的话,她 的声音不需要厚重。我们可以看看哪些作曲家的音乐结构好,巴赫(无与伦比的第一),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以上几位作曲家虽然结构好,但是声音本身不需要厚重。往下是勃拉姆斯、瓦格纳和布鲁克纳和理查。后面这些作曲家的结构都很好,所以,声音还是要重一些。

不好意思,我又要批判马勒了,马勒的结构不好,所以她的效果很容易出来。

结构好的音乐,很难做。相反片段化的音乐很好做,亨德尔的作品里一个又一个咏叹调,非常平面化,这都是很好做的音乐。

使用道具 TOP

87#
发表于 2013-10-6 23:48: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10-6 23:54 编辑

(四)决定声音走向的三要素之二:指挥

决定声音走向的三要素分别是:音乐、指挥和市场。就指挥来说,结构的重要性无与伦比,然后我们看看伟大的指挥们,三巨头福特文格勒的结构非常不稳定,很多乐迷就是热爱这种不稳定。瓦尔特的结构也不太稳定,最稳定的是托斯卡尼尼。强调结构就需要对细节牺牲,所以富特大师的音色一般,瓦尔特后期因为录音制作的原因,他是非常强调音色的,在很多日本版唱片里,我听到的是后期制作人夸张的处理。托斯卡尼尼因为他实在是太高超了,所以他就不那么去关注音色。然后是四巨头的克伦,他也是非常强调结构而忽略细节的,因为他的唱片比较多,你会发现他演绎的唱片中音色会比较重。

能将结构与音色做的最平衡的是,是两位维也纳的指挥,他们可以做到,我估计他们就一直在指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卡拉扬很有意思,卡爷的结构非常好,但是他在音色处理上非常尽力,你会发现细节甚至超过结构。

然后谈谈最近50年来的指挥们,卡拉扬以后的伟大德国指挥有谁?旺德很棒,大熊很菜。关于大熊为什么菜,我以后会告诉你。

使用道具 TOP

88#
发表于 2013-10-7 00:23: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10-8 00:08 编辑

(五)决定声音走向的三要素之三:市场

最近的音乐演出市场,菜鸟发现瓦格纳很少(全本的),理查更少。倒是马勒很多。布鲁克纳演出,在国内市场我听到外国乐团带来最多的是四,我听过的不下三个,甚至更多。勃拉姆斯也很多。菜鸟一直在想这个原因。譬如说马勒演出的最多的,不是四而是一,我都要听到呕吐。

这是中国市场,然后我的朋友们曾经咨询迪图瓦,问为什么理查的歌剧最近在中国几乎没有演出,结果迪图瓦说,“我自己都很少演出理查”------我们直接傻。这说明一个事情,理查歌剧在全世界都很少演出。说说马勒,马勒的音乐很好演,这种结构不强但不断反复循环的很好演。

市场决定于听众,听众的口味正在发生变化,莫扎特、贝多芬一直都是最爱,但布鲁克纳、瓦格纳和理查,这些伟大的结构工程师的作品演出机会越来越少了。这也是造成乐团声音越来越清丽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现在喜欢清、丽、美,而不是反之。

市场正在发生变化,就是说那些结构性不强,比较平面化的音乐正在悄然而上。贝多芬还是市场的主流,但是演好的不多。菜鸟已经说了,强调结构的音乐作品都不好演,但马勒很好演。

使用道具 TOP

89#
发表于 2013-10-7 00:47: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10-7 23:58 编辑

菜鸟今晚喝高了,今晚又是1k的字吧。后面还有1k。
欢迎质疑和反驳。



使用道具 TOP

90#
发表于 2013-10-7 01:51:37 | 只看该作者
正和您认为的相反:马勒很难演,他的织体和音色太难做了,也不是张力越大越就是马勒,也不是厚重就是马勒。李教授听马勒,看来还不如梅塔12岁第一次听马勒时的认识,误入歧途了(当然,梅塔的马勒并不好)。
讲来讲去,李教授误入歧途了。近日听《游吟诗人》,威尔第浪漫三部曲之一,越在听,越在想,分段式歌剧的张力怎么调整,怎么做好。瓦格纳把歌剧搞交响化,威尔第也有点不自信了,比才才是真正的天才。而这一切,似乎不能用卢塞恩来纳入。说明,卢塞恩仅仅是一种现象。

使用道具 TOP

91#
发表于 2013-10-7 02:25: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10-7 02:38 编辑
正和您认为的相反:马勒很难演,他的织体和音色太难做了,也不是张力越大越就是马勒,也不是厚重就是马勒。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3-10-7 01:51

M兄,您认为马勒难演,我认为马勒好演。这事我俩说了不算的。别人说了算。
但菜鸟同意您说的,马勒演绎需要控制。
我很好奇,M兄认为那些马勒演绎是符合您接近的目标呢?






使用道具 TOP

92#
发表于 2013-10-7 08:47:47 | 只看该作者
60年代,EMI的制作人Walter Legger拥有的马勒眼光,今天看来,需要特别回味:尽管那个时代,马勒已经开始甦醒,那时的马勒处于一种原真状态的马勒(我的《马四历史录音考》中有这方面的论据),但由于距离马勒自己演绎他的交响乐时间上已经太过久远,像马勒这么伟大的指挥家演绎自己的作品,一定有他心目中的要求,尽管我们能从马勒或同时代的门格尔贝格、瓦尔特等人留下来的总谱推知一二,但历史风貌的还原,谁也未知和做不到。那个时代,霍伦斯坦和米特洛普罗斯,已经是两位中生代推演马勒的生力军,但Legge并未采用他们来录制EMI的马勒cycle,而是耐人寻味地采用了两位实际上很少涉猎马勒的指挥,英国指挥巴比罗利指挥5,6和马勒歌曲集,马勒的小小恩惠得到者克廉佩勒指挥2,4,7,9和《大地之歌》。以今天的眼光来看,Legge所策划的这些马勒录音,是中位的,尽管克廉佩勒晚年走块状路线,但他的马勒与后世代伯恩斯坦、索尔蒂、海廷克相比,他的马勒架构非常清楚,乐队织体并不是混沌的,张力控制在总体极小的氛围中;而巴比罗利1962年开天辟地的柏林爱乐《马九》是历史性的马勒录音,无论是现场演奏还是后来的录音室录音,都充分体现出他是一位卓越的马勒同时代人(而非门格尔贝格和布鲁诺·瓦尔特),他的马勒体现出架构宏大中蕴含了轻盈,他使BPO发出类似LSO的(或者是他的Halle乐团)透明音色,他的马勒摒弃了张力极大的圆弧线,从来未见要死要活的高潮迸发,回味他的《马五》小柔版,几乎就是一个经典,一个反伯恩斯坦的经典。很可惜,这两位在70年代去世以后,国际马勒浪潮的到来使后人几乎忘却了他们所走的路线,连带着EMI把Legge扫地出门,巴比罗利和克廉佩勒的马勒也被归入冷门。而这,正是我认为还原马勒原貌的最好演绎,尽管我始终沉浸于1982年卡拉扬制造的《马九》超级圆滑奏的穹窿之中无法自拔。

使用道具 TOP

93#
发表于 2013-10-7 08:5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味卡拉扬演出《马九》的经历很耐人寻味:卡拉扬这样矜持、自制力很强的指挥,在排练指挥《马九》这样的作品后,几乎就要虚脱到生死一回。自此,他又远离了马勒。为什么卡拉扬这样的指挥,掌控一切都游刃有余,而到了马勒这里,又会心甘情愿地为马勒死过一回呢?答案,绝非是为了制造噱头。

使用道具 TOP

94#
发表于 2013-10-7 11:11:30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吧,不光正能量可以拯救生活,负能量也可以,比如福特、比如马勒。我的主张是:吃健康食品为主,但不 ...
Rozinante 发表于 2013-5-29 02:19



第一段小弟高度认同。大调、小调曲目的比例甚至有些人还可以更偏小调多些。

使用道具 TOP

95#
发表于 2013-10-7 23:50: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lma 于 2013-10-7 23:51 编辑
60年代,EMI的制作人Walter Legger拥有的马勒眼光,今天看来,需要特别回味:尽管那个时代,马勒已经开始甦 ...
metamophore 发表于 2013-10-7 08:47

佩服!巴比罗利的任何马勒演绎都是经典,我非常喜欢。至于克伦佩勒的马勒,听得不多,说不好,倒是克伦佩勒的布鲁克纳是非常非常棒。卡爷的马勒第九,我听得遍数很少,原因和卡爷自己的理由一样,这样的音乐还是少弄为好,做完和听完都要虚脱到生死!

使用道具 TOP

96#
发表于 2013-10-8 12:26:40 | 只看该作者
听个几遍这个第九虚脱是绝不会的,但有精神依赖和麻醉作用是真的,所以,只能阶段性(十年一回吧?)为妙。不听,可惜。我还想找找看有没有这个黑胶呢。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3 20:47, Processed in 0.028603 second(s), 18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