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人生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极品人生 主讨论区 音乐唱片 › 查看主题

203803

查看

1069

回复
返回列表
楼主: 石南根

961#
发表于 2016-4-4 20:28: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6-4-6 07:58 编辑

一、红天朗进场,惊艳!苦等GRF复刻箱吧

二、沙夫朗Melodiya进场,大无黑胶暂时闭关;CD继续

三、Goldberg和Kraus莫小奏进场,可以对比Boskovsky版本
       Szigeti莫小奏进场,可以对比Szeryng,后者还不齐

四、老克莱伯的《费加罗的婚礼》大DECCA复刻版进场,心仪之选,超越CD

五、莱纳的斯特劳斯、巴托克等进场,历史上首张立体声,纪念意义大于聆听

六、第一张Leffebure,台湾人十分推崇的法国钢琴家

七、RABIN十三岁拉的帕格尼尼,与之比肩的有16岁的梅纽因,17岁的哈西德

使用道具 TOP

962#
发表于 2016-4-4 20:39:57 | 只看该作者
借一段网上高手的博客材料:

索夫罗尼茨基第一次全面而正式的出版,是1980年开始的Melodiya出版计划——“索夫罗尼茨基录音全集”。原计划是分12集,超过60张黑胶。其中:第五集是列宁格勒爱乐大音乐厅音乐会(5LP)、第六集是舒伯特和肖邦,当然还有一些斯克里亚宾(5LP)、第七集是莫斯科音乐学院小音乐厅的独奏会(5LP)、第八集是散曲(6LP)、第九集是散曲(6LP)、第十集是贝多芬、舒曼等作品(6LP)、第十二集是肖邦、舒曼等(6LP)。原计划,第一至四集是索夫罗尼茨基在斯克里亚宾纪念馆独奏会的那些录音,第十一集原计划不详。但到后来,第一至四、十一集一直都没出版。

终于收齐!

使用道具 TOP

963#
发表于 2016-4-5 20:28:31 | 只看该作者
石兄大手笔啊!

使用道具 TOP

964#
发表于 2016-4-5 22:07: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6-4-6 08:04 编辑

       出差路上读蒋勋先生的《汉字书法之美》,讲到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书,分别是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苏东坡寒食二首。他在长篇解说中运用了许多音乐形象作比拟,而且是引用的例子来自西方古典音乐,令人十分欣慰,西乐与国艺之间毕竟是有如此多的通连之处。

        随着蒋先生的引领,返回去重新端详那几幅再熟悉不过的书法名作,竟也看出了一段段音符的起承转合。祭侄稿中段“父陷子死”几个字,有如布鲁克纳在一段柔板后突发的铜管悲鸣;最后那已然脱形的“呜呼哀哉”,墨干气竭,正是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末尾的低音弦乐的缓缓消失。寒食二首,堪以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配合之,时而隆起,时而沉伏,时而清澈,时而皴裂,时而稳流,时而狂涌。。。。。。但总离不开一丝乡愁和哀怨。

       施兄此前在这贴里添加了许多人类视觉艺术的成就,也是兼通各路,灵动百机的妙举。







       1967年出产于红头阶段末期的天朗15寸单元进场第二天,尽管已近50岁的高龄,尽管蜗居箱中几十年不开声,仍然昂扬地在BERKERLEY箱体的临时位置上唱出一曲又一曲,包括当下正在奔流的拉三。对人声和乐器的描绘能力显然要高于HPD,最突出的是提升了各类乐器的质感,使其结像更为密实,浮突于音场正中。由于效率更高,功放的音量降低至8时位置已经足够,且在中音量下细节的捕捉更加精微,动态的拉伸也更加自然。显然BERKERLEY低频反射能力不足,声音准而偏瘦,低音的场面感仍不够令人信服。可能GRF会帮红头更优渥地发声。



点评

观王羲之兰亭序,一个“之”字已变化万千。天朗早期金银红钴磁喇叭,其透明度、结像力超群,析力犹胜当今一些著名顶级产品。  发表于 2016-4-6 08:48
书法与西乐共鸣,什么境界!  发表于 2016-4-6 06:40

使用道具 TOP

965#
发表于 2016-4-6 11:43:42 | 只看该作者
我也非常喜欢米元章的行书。

使用道具 TOP

966#
发表于 2016-4-6 11:49:38 | 只看该作者
说到《兰亭序》,有一部畅销小说《兰亭序密码》: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667778/

使用道具 TOP

967#
发表于 2016-4-6 14:43:14 | 只看该作者
和一下寻兄上面的点评:就透明度、结像力而言,老天朗表现的确很突出。如果再加上自然度、感染力,在听过的高端器材中,好像只有MBI的360度发声系统能够全面超越古董天朗。其他价位相近的音箱,或因为自身个性,或因为前端搭配,在单件乐器、乐器组、人声的还原表现上并不令人满意。但在音场宽度和高度、乐器定位、柔顺度、“嗲”度方面却各有特色,有的极好,有的不足,有的过了。

使用道具 TOP

968#
发表于 2016-4-6 15:44:53 | 只看该作者
谈到书法,我记不得是木心还是蒋勋说过:弘一法师的书法是不能多看的。

因为欣赏弘一法师的书法,弘一法师那种心静如水,物我相忘的境界是非常震撼人心的。在弘一法师的书法面前,我们甚至会有一种愧疚的感觉,为什么李叔同能做到的,我们却做不到,只能仰望,我们的内心甚至会感到非常不安。书法有魅力,其实弘一法师的人格更有魅力。谈到对弘一法师书法的感想,也说明艺术以及人格的力量吧。

对李叔同虽然不是完全认可,但对他的人格魅力,还是非常肯定的。

使用道具 TOP

969#
发表于 2016-4-6 22:58: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石南根 于 2016-4-7 07:40 编辑

莫小奏。

西盖蒂虽好,但要适应一阵子,初听实在是呕哑。倒是霍尔佐夫斯基的钢琴十分玲珑俏皮。听上去像一个中年跑嗓的妇人,带着一个顽皮、欢喜的小童。



哥德堡和克劳斯就顺耳得多,而且哥德堡殊为温厚、儒雅,克劳斯则活泼、浪漫得多,两人的自由节拍搭得密实极了,各自演奏出来的劲头却稍显不同,有意思极了。像宽阔处的江水,表面平静,内里激流涌动,绵绵不绝,生气蓬勃。

与之相比,谢林和海布勒就显得温润有余、火气不足。但PHILIPS的声音实在是好,坐听两位大师在眼前摇摆呼应,也是赏美的乐事。



博斯考夫斯基的琴音不如哥德堡质感强。前者是日本ANGEL再版,后者是美国早期DECCA硬质片,不知道对回放有多大影响。

格鲁米欧和哈斯基尔也是一柔一刚。格鲁米欧比哥德堡声音甜,哈斯基尔比克劳斯略有分寸,因此是另一番风味和景象。



卡岗和李赫特的现场录音,完全是俄式风格,旋律起伏更加明显,小提琴更强调唱功。在情绪段落两人能够演奏得风风火火,非常过瘾。



舒姆斯基和巴尔萨姆,大多数情况下在冷静地抒情,舒氏琴声稍微有点涩,但到不了西盖蒂的境地。

海菲兹、库兰肯普夫、蒂博,老大师各有绝活,但分别只有一两首,没留下太深的印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70#
发表于 2016-4-7 03:52: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etamophore 于 2016-4-7 03:54 编辑

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目前存世的有正式编号的是36首,另有2首早期的奏鸣曲未列入编号,还有部分未完成的奏鸣曲。历史上,只有Philips在莫扎特全集中发行过这些全部奏鸣曲录音。目前,另有两个相对完整的版本,录制了中期至晚期的部分奏鸣曲,是法比学派的两位大师用心之作。
谢霖与黑布勒1970年的录音包括了其中的16首奏鸣曲和其他一些两种乐器的合奏作品。这套录音收集单张相对容易,相反后期的合集倒很罕见。谢霖和黑布勒的演绎堪称标配,应该是这些奏鸣曲最优秀的演绎了。

而哈丝姬尔与格吕米约50年代的两张单音录音总共录制了6首,这些1956年的录音原本是为纪念莫扎特诞辰200周年的一系列录音计划录制的,很可惜只有六首。尽管是立体声录音,但音质不很理想,而且Hifi-Stereo版本发行量很少,世所罕见,以至于很长时间内都在争论这两张录音到底是单声道还是立体声录音。目前常见的是Minigroove版本以及Lexue折页装版本,法版的也比较容易找到。
80年代格吕米约去世前又与年轻钢琴家瓦尔特·克林录制了另一个数码录音的版本,收录了15首奏鸣曲,与前辈西盖蒂/霍萧夫斯基的录音一样同是15首。这个版本,格吕米约的音色和克林高贵灵动的演奏相得益彰。这套唱片由于是最晚期的黑胶唱片,发行量很小,价格自然又爆炒到很高。

格吕米约的莫扎特奏鸣曲录音中有一张十分有纪念意义的唱片,这是录制于1959年的K.481降E大调,小提琴演奏和钢琴演奏均由格吕米约一人完成,采用的技术包括分轨录音与混音合成。这张录音中,分明可以看出格吕米约的钢琴技术也很不错。

坊间还有另外一个格吕米约与哈丝姬尔的莫扎特奏鸣曲现场录音流传,这是1957年贝桑松音乐节上的录音。

前述西盖蒂的15首录音中,有两首是与指挥大师乔治·塞尔合作的,塞尔分别与西盖蒂、弗兰切斯卡蒂都有小提琴、钢琴奏鸣曲录音存世,也有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录音存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钢琴演奏者。塞尔的这两首奏鸣曲单独由CBS发行了六眼黑胶,其他西盖蒂与霍萧夫斯基的部分从未发型CBS六眼,只有EPIC和先锋发行的副牌。所以,CBS的这张又很稀罕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x

使用道具 TOP

971#
发表于 2016-4-7 07:42:17 | 只看该作者
我发现一离了鲁宾斯坦,谢林在室内乐录音中总是小心翼翼的。莫小奏中的海布勒、贝钢三的肯普夫、傅尼叶一个个儿都显得神采奕奕,而谢林老是放不太开的样子。你说你有那么好的发音的底子,为什么呀?你看看人家格鲁米欧,啥时候都那么潇洒帅气…… 范儿就是正,没辙。

使用道具 TOP

972#
发表于 2016-4-7 16:15:13 | 只看该作者
寻芳不觉醉:施兄,近期听了几次巴赫《赋格的艺术》,均不得要领,请教一二。
--------------------------------------------------------------------------------------------------------
我一直认为,我能听懂一些古典音乐,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我有听流行音乐的基础,二是我对艺术比较敏感。我从小自学美术,美术培养了我的审美能力。我一直认为音乐和其他艺术都有联系。最近在论坛谈了一下哲学,我认为我们都最好学一下哲学、美学以及心理学这些,这些学科与艺术有很大关系。

我今天听音乐,基本上都不看曲式分析,我早期听古典音乐,也学过一下曲式分析。今天听音乐,依据的是直觉。能听懂音乐,是从对艺术的感觉开始的。要听懂古典音乐,就要训练和培养这种感觉能力。对音乐的感受,属于一种诗性思维,也类似非理性思维。

我最早听古典音乐,是从贝多芬开始的。对巴赫,我是听了很多年古典音乐才开始接受巴赫的。音乐家里面,我最喜欢巴赫、贝多芬和勃拉姆斯。

我觉得我能听懂一些巴赫,与我的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关,与我对音乐的敏感性的提高也有关。
巴赫的音乐,赋格的艺术、大无、平均律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听这些音乐,可以感觉到这些作品与我内心有一种默契。这些音乐与我的心脏、脉搏相协调一致。

最近这几年,我也自学哲学、美学、文学(尤其诗歌),这些学科对我对音乐的理解有很大关系,影响都是正面的。音乐与这些学科在内在上有一定联系。学习这些东西,也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不仅仅局限在音乐上面,当然音乐在我心中地位还是很高的。

使用道具 TOP

极品人生 ( 粤ICP备08007514号)

GMT+8, 2024-11-23 09:21, Processed in 0.032407 second(s), 1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