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雨中独舞 于 2012-1-17 22:53 编辑
黑鹰坠落 Black Hawk Down 又名: 黑鹰降落 / 黑鹰计划 / 黑鹰15小时
《黑鹰坠落》这个原名,因为“Black Hawk Down”本来就是当时美军士兵用无线电向指挥部报告UH-60被击落时说的原话。电影是以1993年10月3日美军特种部队在索马里被伏击的那次事件为背景的,而电影剧本是根据费城新闻报记者马克·鲍顿(Mark Bowden)的同名纪实文学《Black Hawk Down》改编而成。2002年的《世界军事》有一篇文章对这电影做了很详细的背景介绍,外国军事界又把这次行动称为“摩加迪沙长跑”。
由于救援队的车辆太少,有一部分人不得不跑回巴基斯坦驻扎的体育场,这就是著名的“摩加迪沙长跑”
1993年,索马里饥荒,美国在非洲索马里展开了军事行动。这次军事行动的目的是协助联合国在当地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同时消灭当地军阀和反政府武装。其中最重要的一次任务发生在首都摩加迪沙,由美国陆军游骑兵部队和三角洲特种部队合作进行,目的是捉拿索马里军阀头目艾迪德及其政府幕僚。但是由于准备不充分以及情报错误,导致抓捕行动陷入混乱,两架美军160航空团的UH60黑鹰直升机被先后击落坠毁,直升机上的幸存成员陷入民兵的包围之中,抓捕行动随即变成拯救行动。美军在摩加迪沙陷入索马里民兵甚至平民的重重围攻,激战15小时才在巴基斯坦维和部队掩护下撤回安全区,共有20名美军士兵在行动中丧生,而索马里平民和民兵伤亡超过1000人。经验丰富的三角洲部队老兵和年轻的游骑兵部队官兵在并肩作战的过程中,弥补了彼此之间的隔阂,领悟到战友之间生死之交的兄弟情谊,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影片以真实的战争元素,将残酷的战争场面展现在观众面前:洒落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街头那堆积如山的弹壳,全民皆兵的城市战场,没有麻药情况下深入骨盆的动脉止血,明知不可为为之的战地救援……影片适时而起、恰如起“氛”的背景音乐更是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黑鹰坠落》配乐,是我本人较喜欢的Hans Zimmer的作品。电影音乐中时时可感受到的旋律和吟唱,于影片惨烈的影像画面之外,另辟一片飘逸、空灵的境界,引人莫名的思绪滑入沉静的天际,一场无根的战争,一群不知为何而流血的士兵,让人顿生无尽感慨”。
就像当年的《拯救大兵》一样,《黑鹰坠落》也在撼人心魄的故事情节中加入了极具人性化色彩的战争描述,在感动着无数影迷的同时也深切的使我们有一次体会到了和平的可贵。《黑鹰坠落》它不是描写一个英雄,它是在讲述一队英雄。一支部队是如何在困境中互相帮助和互相救援,最后得以脱离困境。而且这队英雄他们不是神,他们是人,他们会害怕,他们会受伤和死亡,他们会失败,并且承认自己的失败。但是即便失败了,他们依然是英雄,因为完成了他们应该完成的东西,通过努力和协作他们从困境中挣脱出来。他们的英雄不是体现在他们的胜利,而是体现在他们处于困境中的团队协作和坚持!
关于战友情的描述向来是美片最煽情之处,游骑兵和三角洲出发之前说过一句话:不要丢弃你们的战友。看来作战自私的老美其实对于战友之间的情谊是相当的重视的,“战场上不可以丢弃你们的战友”,是被写进了美军作战手册的原则性问题。在被RPG-7火箭弹击中了尾桨的黑影坠毁之后,战友之间守望相助的品质则更加浓厚,对于纪实的片子来说,黑鹰坠落能表现出这些更是难能可贵。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盖瑞森少将在士兵们出发前说的那句:祝你好运!大兵们,小心点,每个人都要回来啊!还有就是美军第十山地师增员前往救援时所说:无论生死,所有弟兄都要回来,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同胞。不管这支军队是一支什么性质的军队,不管这支军队执行的是什么任务,在军队中这种战友情是非常值得提倡和歌颂的,是经过血与火洗礼而形成的特殊的感情 ,是每一个当兵的永远的珍藏 -- 所有弟兄都要回来。于是乎有一个机枪手被炸得只剩下一半身子,但他的战友依然冒着枪林弹雨把他的半截尸体抬回战车里面。 这道理于战争是如此,于人生不也如此吗?
影片为观众全方位地解剖了一场局域战争,提供了整个战事的透视图。我们看到了战争残酷,战争的险恶,战争的瞬息万变,战争中的人性扭曲……。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却不可不重视敌人。索马里事件充分暴露了美军在地面作战的劣势,使美军看到了城市作战方面的不足,美军吸取教训,日后无论是伊拉克、科索沃还是阿富汗,都采用非地面接触战术,即空袭战。
游骑兵臂章
影片的序幕接连出现了两句文字,分别是“本片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和“战争带来的只有死亡----柏拉图”。它一开始就很清楚地告诉你,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历史告诉我们的!而在片尾它又用长长的文字引摘了《大英百科全书》上的一篇记录,详述了美国在参与索马里亚战争的经过以及间接检讨了克林顿在这次战争中的过失和错误。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战争既非从来就有,也不是永恒的。”我愿意相信它。希望世界能等到人类社会平等的那天,人与人间的斗争不会蚕食善良的人们的心。那真的需要我们每个人从心底热爱和平,抵制战争。
Leave No Man behind 电影原声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由于导演精湛的影像控制能力和高超的节奏调控水准,加上影片双方正面刀血相见、枪炮相对的故事,惨烈、血腥的2个多小时,使我一开始过多地注意了画面的本身,而略微忽略了一些画面以外的东西, 直到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没有电影画面的环境下安静地倾听了同样精彩的15首原声配乐, 我才被音乐指引着并真切的触到了那份忧郁,一种经过血与火洗礼的忧郁,一种生死对决的忧郁;也透过音乐仿佛看到了战争的神秘、危险、诡异,也看到了黑鹰坠落时的幻化光影。
Minstrel Boy 电影插曲
美国殖民地建立初期,大量爱尔兰移民因为躲避饥荒而来到美国。这些爱尔兰移民多数都处在社会中下层,很多都被英国殖民者视为流寇草民而倍受迫害。南北战争的时候,大量爱尔兰人将之视为提升社会地位的机会,因而纷纷入伍为北方军效力。这时大量歌曲被创作出来,而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这首《Minstrel Boy 吟游男孩》。这也是一首叛逆的歌曲。MINSTREL BOY本来是19世纪爱尔兰诗人Thomas More的诗,他早年参加过爱尔兰独立运动,此诗是为纪念那些牺牲的独立志士而创作的。Thomas Moore,一个鞋匠的儿子,在诗歌和音乐方面才华横溢,在他27岁的时候,出版了歌曲集《Irish Melodies》。在Trinity College就读期间,他结识了很多爱尔兰共和国的革命者,他们后来发动了1798年的起义,大多数人都死于绞架。而Thomas Moore则在英国的一所法律学校度过余生。 他根据爱尔兰古民谣《The Moreen》创作的歌曲《Minstrel Boy 吟游男孩》脍炙人口,在美国南北军中都广为传唱。
|